從今年7月開始,全國很多地方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大旱,長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嘉陵江都見底了,從四川一直到安徽,從鄱陽湖一直到太湖,整個長江中下游都遭遇了嚴重的干旱,原本應該是汛期的長江流域,竟然不下雨了。
雖然我并不想危言聳聽,但有一個風險不得不提,那就是“旱震關系”理論。這個理論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我認為非常重要,所以先來做個介紹。
提出“旱震關系”理論的人叫耿慶國,他是國家地震局的地質學家,他在研究地震和氣象關系的時候發現,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在震前一至三年的時間里,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越大,震級也越大,如果是旱災之后第三年才地震,那么震級會比第一年大。
為什么旱災之后會地震,他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地殼內部應力的集中釋放,雖然釋放應力的速度很短,但孕育的時間卻很長,在孕育地震的過程中,不僅有力學過程,同時伴有熱、電、磁等各種物理化學反應。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大量能量會導致低空大氣出現異常變化。
在大地震的孕育過程中,由于地熱增高,使得地面出現干熱特征,這會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濕度變小,繼而使得云層難以形成。由于缺少云層,讓太陽能夠直射地面,這更加劇了干旱。
根據他的理論,并不是干旱導致了地震,而是大震發生之前1-3年,震區特殊的地質變化,使得地面溫度增高,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高氣壓帶,這改變了當地的氣候環境,使得降水難以發生,于是就有了旱災。
理論已經有了,下面我們來看看能不能聯系實際。下面這個表格,從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開始,一直統計到公元1971年,在這兩千多年時間里,華北及渤海地區總共發生了69次六級以上地震,其中只有兩次震前沒有出現旱災,剩余的67次震前都是旱災。
耿慶國還發現,從1956年到1971年,全國共出現46個旱區,其中有39個旱區在災后1-3年內發生了六級以上地震,大旱之后有大震的概率高達84.8%,只有15.2%的旱區在災后三年內沒有發生大地震。
作者同時指出,旱震關系中的旱和農業里的旱并不一樣,農業里莊稼生長期內缺乏降水,導致糧食減產,這就叫旱災。但旱震關系中的旱是指大旱,是持續時間長、面積廣的嚴重干旱,而突破歷年降水量最低值的地區,是確定發震危險區的明確信號。
作者還舉了幾個近期的例子。比如:
1,1972年我國華北地區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嚴重干旱,結果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1976年唐山發生7.8級地震。
2,1972年我國西南地區發生嚴重干旱,1973年四川爐霍發生7.9級地震,1974年云南昭通發生7.1級地震。
3,如果以上的例子還不夠顯著的話,2006-2007年四川發生了特大干旱,然后2008年就是汶川大地震。
2006年,中國四川、重慶遭遇大旱,部分地區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區氣溫多次超過40度,甚至出現了44度的高溫,更可怕的是,這場旱災一直持續到了2007年。到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八級地震。
事實上古人早就發現了“旱震關系”,但并沒有上升到理論。在《國語》中就有這么一番話: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
伯陽父說,河水干了,必然山崩。當時涇水、渭水、洛水都干了,于是就發生了岐山大地震。周幽王二年的岐山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記錄下來的第一個六級以上地震。
以上基本把“旱震理論”做了一個簡單的概述,這次中國發生了大范圍的旱災,會不會在未來的1-3年發生大震,我當然是不知道的,但我覺得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