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如果要在歷史上給美國找一個參考,那就應該是元帝國了。元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與元朝同屬于蒙古帝國的,還有欽察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與美國同屬盎格魯撒克遜五眼聯盟的,還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
到了元朝末年,元帝國的政府軍仍然對中原各路起義軍保持著碾壓態勢,但是元帝國在內斗中消耗了大量實力,最后面對已成氣候的大明軍隊,才不得不放棄中原,退守沙漠。
而元朝末年的內斗,就跟2022年美國的內斗頗有幾分相似了,我們對比一下,就知道美國很難逃過歷史周期律的。
驢象兩黨爭斗
大家都知道張無忌的老婆趙敏郡主吧?趙敏的哥哥,王保保(擴廓帖木兒),被朱元璋稱為天下奇男子的,是真有可能幫元朝續命的,可惜他的事業就毀在了內斗上。
故事要先從王保保的父親察罕帖木兒(上圖左一)講起。察罕帖木兒有一個多年敵人:孛羅帖木兒(下圖)。他們兩個人的矛盾,大到元順帝都要下詔讓他們不要相互攻伐。朝廷還要派高官也先不花去見兩位軍頭,給他們講和。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元史·卷四十五[1]
可那時候是1360年,陳友諒都已經稱帝了,而元朝的兩支部隊,還在互相攻伐,甚至駐防的時候,都不得不讓孛羅帖木兒和察罕帖木兒以石嶺關(忻州)為界,一個人守南邊(河南),一個人守北邊(陜西)。
然而并沒有什么鳥用,1360年農歷11月,孛羅帖木兒又派兵攻擊汾州(山西汾陽),這又是察罕帖木兒的地盤,兩個人又打起來了。
說個玩笑話,察罕帖木兒可以視為共和黨首領川建國,孛羅帖木兒可以視為民主黨首領拜振華,而伊萬卡可以視為敏敏帖木兒,至于擴廓帖木兒是誰,我暫時不知道啦。
沖擊國會山
這是不是有點民主黨和共和黨兩派互掐的味道了?別著急,美麗的風景線還在后面。元朝末年也有沖擊國會山,想不到吧。
還是1360年年底,元朝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組織了幾十萬部隊,進軍北京,并且跟元順帝表示「老子要當這個皇帝!」(祖宗以天下付汝,汝已失其太半;若以國璽付我,我當自為之),然后皇帝當然不干。
結果政府軍第一次征討阿魯輝帖木兒還失敗了(軍士皆潰);直到1361年農歷九月,政府軍征討阿魯輝帖木兒才獲得勝利,元順帝這才處死了這個反對派。
但是盡管有阿魯輝帖木兒發動軍事政變,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還在內斗。
二十一年(1361年)春正月,孛羅帖木兒縱兵掠冀寧等處,察罕帖木兒以兵拒之。
二月己丑,察罕帖木兒駐兵霍州,攻孛羅帖木兒。
三月,孛羅帖木兒罷兵還,遣脫列伯等引兵據延安,以謀入陜。
五月乙亥,察罕帖木兒以兵侵孛羅帖木兒所守之地。
起義軍當前,元朝仍然把注意力放在軍事政變和內戰上,不得不服。
對了,1364年四月,孛羅帖木兒也沖擊了一次國會山,當時孛羅帖木兒的軍隊都已經打到北京清河(北五環)這邊了,擊潰了禁軍部隊,最后順利帶兵從健德門進入京城,孛羅帖木兒順利官復原職。
所以當時川建國在紅脖子沖進國會山的時候,如果能夠當機立斷,學習孛羅帖木兒的故事,到國會山發表一個演講,批評選票造假,說不定總統就是他的了。
而當時的起義軍面對察罕帖木兒的軍隊,能不能打得過呢?1361年農歷八月,察罕帖木兒派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率軍攻擊山東的起義軍,一個多月基本平定了山東(魯地皆定),時間線差不多就是下圖這個時間。
然后1361年農歷十一月,察罕帖木兒和他的老戰友李思齊又啟動了內戰,這次打的是孛羅帖木兒手下的張良弼,屯兵西安的;還是要靠元順帝下詔,令兩軍休戰。
1362年正月,朝廷要求李思齊(察罕軍)征討四川,張良弼(孛羅軍)征討湖北,但是這些軍頭已經調不動了,使者來了,軍頭就象征性動一動,使者走了,軍頭就退回老家。
時思齊退保鳳翔,使至,思齊進兵益門鎮;使還,思齊復歸鳳翔。
我們回憶一下,為什么美國要強行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為什么美軍在中東駐軍多年,靡費極多,但是卻沒有什么良好的戰果?因為有地盤有兵員有錢糧的軍頭,那可是真正的土皇帝,誰TMD浪費自己的兵員給你剿匪?
元末的軍頭李思齊不愿意攻打四川明玉珍;明末的關寧鐵騎不愿意攻打女真;美國的中東軍頭不愿意在中東打游擊戰,都是一樣的。
察罕遇刺,擴廓接任
1363年可是個重要年份,因為當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開啟了鄱陽湖大戰,最后陳友諒兵敗身死。幸運的是,起義軍內戰的時候,元軍也在內戰。
1363年農歷六月,察罕帖木兒遇刺之后,他的兒子王保保(擴廓帖木兒)接任,繼承了察罕原來的官職、地盤和兵馬。
要說王保保是個牛人,剛剛接手了老爹的遺產后,農歷九月,就再次擊潰了劉福通的紅巾軍;可是到了農歷十月,孛羅帖木兒再次南侵擴廓帖木兒的地盤,元朝的軍頭內戰又開始了。
看到遇刺這兩個字,我忽然咂摸咂摸嘴,好像美國的總統也有遇刺的傳統,不管是林肯、肯尼迪都是一樣,也不知道建國目前在民主黨針對他的時候,能不能躲過刺殺這一趴。
但是察罕這么一死,擴廓的威望還是不夠,李思齊作為察罕的老部下,一方軍閥,心里是完全不服年輕的擴廓帖木兒的,后來李思齊還是離開了擴廓團隊,雙方反目成仇。
另一邊,孛羅帖木兒也跟皇帝請旨,說「擴廓帖木兒踵襲父惡,有不臣之罪,乞賜處置」。
可是等到1364年三月,朝廷跟孛羅帖木兒又鬧掰了,下詔說解除孛羅帖木兒的兵權,但是孛羅帖木兒直接拒絕了朝廷的詔書。后來就有了孛羅帖木兒沖擊國會山的故事。
再想想國會山之亂后,美軍是不是也開始了獨走?米利將軍不也是主動跟我國打來電話,消除戰略誤判?這次佩洛西訪臺,航母上的F35是不是突然開始了檢修?
但是一個月后,擴廓帖木兒又奉命討伐孛羅帖木兒了。所以,元朝的主要戰力一直在互掐,而江南的義軍如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可以放心悶頭練級。
這個像不像美國兩黨相爭,而俄羅斯也在亞歐大陸上開始練級,我國悶頭造飛機和航母的劇情?
打完內戰,外戰失敗
1365年,經過慘烈的軍事斗爭和政變,孛羅帖木兒終于被擴廓帖木兒搞死了,朝廷任命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征,總制關陜、晉冀、山東等處并迤南一應軍馬。
但是光有這個名頭沒啥用,陜西張良弼是不聽調度的,李思齊也是聽調不聽宣的;擴廓約李思齊一起打張良弼,而李思齊轉頭就跟張良弼形成了攻守同盟。
畢竟擴廓是察罕的兒子輩,李思齊怎么可能愿意聽便宜大侄子的命令?所以大明朝勢如破竹占據了江蘇、浙江的時候,元朝的李思齊、張良弼等軍頭還推舉李思齊為盟主,同拒擴廓帖木兒。
這像不像共和黨中分裂出一股力量,加入了民主黨,然后同抗共和黨?
1367年就更搞笑了,八月,元朝廷還在清算擴廓帖木兒,要撤掉他的軍權,又亂上了一陣,而到十二月,大明朝已經開始收復山東了。
1368年二月,元朝廷還下令李思齊征討擴廓帖木兒的時候,明軍已經打到了山東聊城、福建泉州,兵峰直指河南、陜西。等到四月,大明朝已經占領了廣西、河南。
1368年七月,擴廓帖木兒在內戰中獲勝,終于擒獲了叛變的手下「貊高、關保」,送他們吃了盒飯,自己也重新被任命為河南王、太傅、左丞相,元朝才如夢初醒地讓幾路兵馬分三路攻打明軍,而這時大明朝已經打到了北京通州了啊!!!
1368年七月,元順帝離開首都,棄城而逃,1368年八月,大明兵入京城,曾經龐大無比的元帝國徹底被驅離中原,變成了割據一方的游牧民族政權北元。
現在的美國也是一樣,你看現在兩黨之間已經斗紅了眼睛,什么下三濫的手段都用出來了;哪怕明知遠方的對手在不斷壯大,但是兩黨仍然會先斗個你死我活,這就是慣性的力量吧。
美國兩支主要力量孛羅帖木兒和擴廓帖木兒打來打去,而旗下李思齊部、張良弼部擁兵自保,到處騎墻;而一個個州還是相對獨立的地方政權,政令不出白宮,簡直是妥妥的元朝末年劇本。
同時元朝的總統已經失去了對權力機構的掌控力,不管是FBI獨走,還是眾議院佩洛西自行其是,抑或是美國的軍頭聽調不聽宣都能看得出來。
哪怕明軍發展得再快,元帝國的根基還是在北美大陸,與歐亞大陸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有什么好怕的?
所以元帝國為什么選擇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就是因為元帝國永遠可以光榮孤立,保障貴族的安全,對吧?
幸好元帝國持續內斗,川建國拜振華佩助中無暇他顧,要不然哪有大明朝定鼎中原,恢復漢家河山、揚威于海外、編纂永樂大典的盛世?
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捕魚兒海大捷?畢竟捕魚兒海大捷之后,蒙古帝國就四分五裂了,從此無力襲擾中原。
PS:目前很多人說美國大有羅馬共和國末年之風,因為羅馬共和國的權力機關包括執政官(總統)、元老院(參議院)、公民大會(眾議院),跟美國、英國很像。
但是我不大同意這個觀點,因為羅馬共和國的勢力巔峰時期,也只是占有了環地中海區域,相比美國稱霸世界的軍事霸權和經濟霸權,差距略大。
而且羅馬是元老院跟執政官斗法,沒有黨爭,所以不適合用羅馬對比美國。
參考資料
[1]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元史·卷四十五: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yuanshi/yuas_045.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