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這樣激烈而又復雜地對立著,好像真理就在我們之中的一方,也因此僅僅就在我們這里。我們用親緣關系諷刺對方意識形態的僵死性,用賞金鄙視對方觀點的可售賣性,用膚色揶揄對方的劣根性,用性別和身體部位的搭配確認對方與罪惡的一致性,用種族來發泄無中生有的怒火和有中生無的自豪,用孝子批判對方對共同體的背叛,等等。實質的差別被掩蓋、偽造,我們形色匆匆,打著常勝的大旗投入一場場斗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血流成河,但凱歌常常高唱,勝利之旗插遍,但無人取得敗績。——那么到底敵人是誰?我們又是誰?誰的血在流淌?勝利的旗幟又插在哪里?
在這埋葬我們的春天里,在觀察社會和查閱資料后,我嘗試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破除這籠罩在眼前的迷霧。
面對當今,有些人可能會問,這些有錯?這些不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嗎?這不是我們從來就有的嗎?動輒馬克思是否有些小題大做?動輒便提階級這是否是左傾的表現? 對此,我做兩點表述。其一,“從來如此,便對嗎?”其二,我們目前還沒有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人類仍然處在階級社會之中,每個人都帶有階級性,總是會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用一定階級的世界觀改造世界,沒人可以違背馬克思主義的這個真理。另外,我并不是想否認矛盾的存在,無論是階級之間還是同一階級之內,我只是嘗試追根溯源,找到一些矛盾的根源,利于共同體的加以利用,不利于共同體作為一個統一力量的則須弱化、甚而使之消弭。
到此,一些人可能感覺有點迷糊,說了這么多,問題到底是什么呢?這些問題所在,可能是一些我們在生活中追捧甚至驕傲地自居的邏輯。諸如極端民族主義,尤其是針對日本民族;還有網絡恐怖主義,如極少數女權分子極端發言和一些所謂網左吊死所有資本家的言論;抑或大男子主義,這正是我們在處理女權問題中難以避免而又難以察覺的;網絡樂子人不能嚴肅思考而娛樂化一切的娛樂主義,以及災難性的消費主義這些社會上屢見不鮮而我們難免沾染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舉。但這些問題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所謂人類社會所固有的,如果以性善性惡或者天生懶惰等等蓋棺定論就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的思想。下面我將對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我以網絡左圈為例,由此展開對其他社會問題的解說及其影響的表述。現在網絡左圈有兩個重要特征,即符號化和碎片化。由于大部分所謂的左人對馬列毛原作一知半解,甚而一竅不通,但是他們富于“辨證精神”、“政治覺悟”,抑或是想藉此實現愛欲性的自我認同,因而我們偉大的共產主義導師及其理論成就淪為供他們意淫的文化符號。也因此他們沒有深究著作意義與精神的必要,碎片化的表述因此便成了他們語言的一個顯著特征。但是沒有完整的邏輯別人便無法形成完整的理解,進而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批判,如此導向符號化的另一大特征,在此時,互發表情包、互相說暗語便成為了他們的交流方式。但是這樣并不能解決理論上的問題(或許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曾存在,只是他們滿足自我陶醉于假象的進步),因此由此必然導向情緒化,極端化。他們此時便開始互相扣帽子,互相切割,彼此間劃分圈子,互相開除左籍,肆意的謾罵羞辱滿天飛。這樣做會有兩個壞影響。第一,左圈內部分裂,分化成無數個小圈子,彼此之間互相獨立、對立,各有各的暗語,力量被分散。第二,一個充斥著對立謾罵的圈子是不討好的,在群眾看來也不會試圖融入這樣一個雜亂的環境,因此左圈就會漸漸失去最重要的群眾基礎。一個脫離群眾的圈子,是難以維持的。導向的第二個,極端化則體現為現在的網絡恐怖主義,例子上面已經舉過,不再做重復表述。由此,一方面我們被分化、對立,另一方面我們又會和一部分人聚合、聯系,形成新的小圈子,由此產生了我們在被分化的同時又互相集聚的二元對立。
若批判于止步于此,本身也是值得批判的,這是不加分析的批判,是庸俗的批判。那么這是由何而來的呢,在此引入一個觀念——景觀社會。這個觀點由法國思想家居伊博德提出,具體是說人們的需要構成了社會上的景觀(這個需要和消費、金錢、商品同義)。人們的需要同時并非出自于人們本身,而是由他者創造了消費者的需要,在現在看來,這個他者就是資本。資本被賦予了一種權力,這種權力是在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中產生的。當國家或大型企業壟斷某一個消費領域,并且通過控制大眾媒體進行廣告宣傳時,權力向生產傾斜;當市場上有足夠的競爭品,同時消費者得以通過自由討論比較各產品時,權力向消費傾斜。在大眾傳媒時代,特別是當電視出現后,可以認為商業廣告進入強效果的階段。電視廣告的沖擊力和沉浸體驗制造了大眾消費文化。在網絡時代,廣告的效果被大眾點評分割了,口碑成為商家小心翼翼保護的對象。一個去中心化的媒介平臺有助于消費主義的積極揚棄,但這不是說網絡使市場完全倒向消費者。生產與消費這一辯證關系仍然存在。
資本如何創造消費者的需要的呢?這個主要手段就是媒體。媒體必須依附于一種具有物質性的載體(印刷品 網絡 電波),而生產資料被資產階級掌控的如今,媒體同樣被資本家所控制。為了適應資本擴張的市場邏輯,也同樣為了維護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在全社會的統治地位,言論真實與否的裁定失卻了客觀標準,取而代之的裁定標準是是否危害資產階級利益,具體則有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法律來裁定。
由此,我們常常在社交媒體見到這樣的現象:人們談論著流行的話題,迅速掌握網上新造的詞匯,賣弄著自己并不牢固的快樂,靠著流量明星安撫內心的卑微,邊嚷著這是最好又最壞的年代,邊為這個荒謬的世界添磚加瓦。
為資本主義服務的媒體經過發展,發展出了他最發達的形式:短視頻。我將以短視頻為切口,具體分析資產階級的媒體是怎么毀掉我們的。
短視頻通過算法的無限放送,從而無限度地喚起我們的欲望。一種圖像商品流形式的信息商品流,給我們帶來無休止的消費體驗,沒錯,在此,我們不僅僅是在觀看,更是在消費(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帶貨只是也只能是在短視頻平臺出現并興起),也就是說,我們在觀看的同時,也被引起了對現實商品的消費崇拜。這樣,短視頻就完成了前幾個世紀無法完成的偉大創造,即消除了勞動和消費的二元對立所帶來的生產過剩或消費不足的情況,他能在不提升工人福利待遇的情況下給工人帶來源源不斷的消費需求,從而給我們帶來空虛的消費主義快感。它滿足了我們欲望系統的再生產,流水線式的享樂無度的發泄我們的欲望,代表抽象的暴力的商品形式侵占我們的身體。進而,這過度的一切引起了社會性的神經衰弱,他讓我們的精神走向極端,又扼殺我們走向極端的精神,在我們體內產生了超人與非人的二元對立。在這種邏輯之下,產生了被稱之為現代原始性的現象,具體體現就是樂子人,他們享受著極端的快樂,在創造和毀滅之間反復跳躍,真相與真理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樂子才是。就這樣,共同體的文明意識被抹殺,人類的文明成果被掠奪,由極少數人把持的利潤法則統一了社會。最終,人類的各種神經反應機制在糖衣炮彈的圍攻下不敵,趨于退化,直至只剩下一種神經機制——好奇心。因為這種追求新事物的本能的沖動構成了永動機的核心,圖像的轉瞬即逝與傳播速度適合好奇心的刺激反應。但是好奇心由其本能性因而是非理性的,從而人類在此時其倫理與情感思維已被剔除。在這個資本主義塑造的幻象中,人走進去的唯一結果是迷失自我,臣服于商品的操控并且享受著自我的異化與他人的疏離。
討論完短視頻,我們再談上文中提到的利潤法則,即欲望利潤化邏輯。就是說驅使我們用經濟利潤的手段去思考自身的所有欲望。比如,當我們手里有一筆錢可供支配,我們會去考慮在支付必要生活資料之后,我們還有多少可供享樂。即多少拿來吃一頓好的,看一場電影,也可以是打賞主播,購買游戲裝備等等。總的來說,就是金錢與商品及其背后享樂效能的兌換最優化,由此體現——商品拜物教或金錢拜物教。而在我們所說的短視頻體系中,這種欲望利潤實現了跨越式的變化,他蛻變為了一套欲望增殖體系。
上面我們說了以新興短視頻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控制的媒體對我們的毒害與權力在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中的產生對我們的影響,由此我們即可確認景觀社會在當下是由資產階級把控的媒體塑造。在這個秩序下,只要我們對日常生活稍加觀察,我們即可發現,景觀社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物化為品牌(可進一步理解為增殖性的符號,及其背后代言的符號性的增殖)。具體體現,就是在景觀社會中個人人格規定性的缺失,也就是人的人格不再由其品質、行為判斷,而是外在的如日用品的牌子、成績、外貌、車子、房子、支持的球隊、喜歡的動漫等等等等,景觀社會使人無限的分化,讓無產階級難以統一為一個受壓迫的共同體的力量,它讓無產階級內部出現鄙視鏈,而鄙視鏈的頂端和低端區分之處就是消費能力,即消費(屬于上文品牌的進一步的抽象,其外延意義不變)構成了你的人格規定性。至此,有血有肉的人已被抽象為一個符號,他們是符號的粉絲,品牌的信徒,金錢的奴隸,掙錢的機器,資本的炮灰,財務報表上的一個數字,獨立的政治意識逐漸消失,階級內部日益分化,個人身份無限喪失,最終,一個眾生平等的秩序被建立,即金錢面前,我們一律平等(可以理解為即使是資產階級,在他沒錢的時候他就什么都不是,但我無產階級有錢的時候,我就什么都是),這種平等不是基于對人格的尊重和認同,而是基于物的平等,是對人格的模糊,是金錢統治秩序之下的平等,人也淪為金錢、物的附屬。但同時,這種秩序如前面所說,引起了個人人格規定的缺失,這樣的后果是嚴重的,即使人對個人、對他人建立起了虛無的理解。總的來說,在金錢面前我們一律平等,但恰恰是金錢又讓我們不在平等,形成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矛盾關系。而這一切后果,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造成的。因此有一種說法,即景觀社會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最高形態。在這個資本構造的包羅萬象的景觀中,唯獨缺失的,是人。人不再是能動的創造者,而是被動的接收者。(這需要我們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到底是在主動選擇還是在隨波逐流,被動接收資本賦予你的)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資本掌控媒體,品牌(請允許我用這個通俗的說法)充斥生活的社會環境之下,人格被從外而內的剝離,同時又被從內而外的否定,終于,一方面在實際上我們人的人格規定性喪失并趨于虛無,另一方面在我們的意識里,我們又取得如開頭所說的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同時又在實際上淪為主觀存在的想象集體的附庸(即便有時候這個集體有一個物質性的客觀世界里的載體,但他總是被我們主觀擴大或者臆測了),因此,我們總結如下,即人身份認同的缺失。
但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前提,即人是有意識的、能動的存在物。這就意味著人會對這種身份認同的缺失產生焦慮,進而反思。但是在媒體、品牌對人思維能力剝奪(參考短視頻)、主體性的剝奪、自我認識的實在性的剝奪后,無產階級的階級性固化了,人變得工具化了,以至于無力反抗這種景觀社會。終于,這種無力生出一種絕望地反抗:對自己身份和標簽的極端的追求。(原因是這種標簽可以作為爭取社會地位和享樂資料如性資源的籌碼。這里充斥著罪惡的資產階級法權和男權主義)
于是,在當代,有這么一群失去自我的人,對失去自我的現狀發起了絕望地反抗。如同前面所說的,那樣的“鍵政圈”,
在這種秩序之下,絕望地反抗呈現下面的形態。由于個體具有對相對簡單思考方式的傾向,因而,具有較強的意識活動能力的個體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建立起一套獨屬該個體的符號系統以解釋這個世界,這套符號系統或者說解釋世界的體系,則很大程度被解釋為如今的宗教與哲學等抽象概念,而絕大多數的個體會傾向于用這類的宗教觀念、哲學方式以及各類新穎的符號系統去觀測、理解、解釋世界,這便形成了一種對原先多維、具象、多變的世界的扁平化處理,也使得人們可以通過各自所屬的符號系統去進行個體的社會性聚集,從而演變出一套教——信——人三者相連的符號體系下的社會群體。而在互聯網這個高度發達的傳播媒介的幫助下,信息傳遞變得無比迅速,玩梗狂歡和媒體有意無意地引導使得教的過程實現自身的增殖,而同時人身份認同的缺失又使得人狂熱的去追求標簽和符號,由此信的過程也同樣實現了表面上增長性的增殖,這樣,一個閉環就完成了,同時,由于所謂信息差,掌握著更多的整體作用的調控、分配的個體所組成的社會群體,因為其對于更多整體作用的獲得的傾向以及期望長期甚至永久保持其所處的整個社會群體中的獲取整體作用的分工,因而可以通過利用上述所具體闡述的具有“教——信——人”三者互相影響的符號體系下的社會群體,對不從事調控、分配的個體所組成的社會群體進行社會群體的分化,進一步誘發其形成社會群體的對立以及社會群體的分裂。這些掌握著調控、分配活動的個體,很多情況下,在日常活動中便會使用一定的符號體系對其所從事的分工進行一定的確定,從而得以簡化他人的思考,進而保持自己所處的分工的位置,這樣子同時也可以迎合別人對于簡化思考的傾向,致使在短期之內,他們可以保持一定的自身所處的整個社會群體中的獲取整體作用的分工。在這個從事調控、分配的社會群體之中,相比其他的社會群體,一般來說,會多一種傾向——期望對不從事調控、分配的社會群體進行社群對立、社群分裂的傾向,進而可以保持該群體對總的社會群體的整體作用的獲取。這種傾向,以及這類社會群體對于符號系統的利用,可以幫助我去理解以及解釋我們如今所見的很多的社會現象,典型的如盛行的對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的權力的發聲,進而衍變為了極端的特權,從而很明顯地變成了嚴重的群體對立的思考方式;對人口進行年齡階段的劃分,形成某一個年代下某一類人群的集體性質,進而對該類人群進行具體研究,然而這種劃分實質是一種變相的符號系統的建立,而真正能夠分類人群的,其實往往是某個人在整個社會中所處的分工以及這個人所能展現的主觀能力;人們普遍的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導致一部分人被加以了一些象征與美好事物恰恰相對或者某些符號系統往往大相徑庭的符號,進而使人們對于這部分群體的認知在認知進行之前便以及附上了一些符號,從而產生一定的目前被解釋為“固有觀念、偏見”等的認知錯誤的情況。
這種符號系統的運用,在整個人類社會群體中其實相當普遍,因而,我們個人所需注意的是,在很多認知開始之前,需先確認自身是否會主觀地代入一定的符號系統,從而避免在認知過程中產生自身的認知錯誤;而對于一部分的社會群體來說,這種符號的賦予往往需要警惕是否會成為他人所利用下的形成社群對立與社群分裂的普遍危險,因而,能夠避免符號體統加持下的負面引導所引發的對總的人類社會群體的總體負面因素。
在這里,我不再對當今符號加成下的認知的具體表現具體展開批判,僅作如下列舉:對各國家的擬人化觀點,對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和日本普通大眾的,對女權分子和所謂女拳分子的(這里許多人可能自認為自身并不帶有大男子主義,但實際上這一點在大部分人身上很難避免,只是難以覺察),包括對待某個游戲的愛好的,對不同次元的喜好的(對于游戲、動漫以及明星,音樂此處不再做更多此類列舉,歸為文化符號)等等等等,此處僅作啟發,望讀者自我反思,有必要會在以后具體展開批判。
需要知道的是,如同前面所說,景觀社會秩序下的資本主義塑造的符號無孔不入,我們很大概率早已被其侵蝕地體無完膚。此時,只有徹底的自我革命才有可能真正地破除迷霧,實現自我救贖。如何達到這一點呢?不得不提的是我們的階級立場和認識立場。
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我們是社會上的大多數,即無產階級和準無產階級(以學生為主,即便有極少部分學生能實現所謂階級躍遷)。再者,在社會主流思想已經被高度異化的當前社會,我們的認知立場也被很大程度的異化了。因此,想要破除資產階級在社會上四面八方而來的對我們的圍追堵截,最好的方法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真理。那么怎樣自學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恩格斯說過,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如果我們學習理論僅僅是為了搞一些書面學問,那么即使我們學到一些馬列主義理論,也不能成為真正的馬列主義者。聯系實際、深入生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正如毛主席曾經教導我們的那樣,我們的眼力不夠,需要借助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可見,學習馬列主義理論,還是非常必要的。
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八個重要意義。第一,確立和加深自己的政治信仰。對馬克思主義的較為深入的學習,認定共產主義為我們人生的追求和信仰并為之奮斗。如果不經過深入的學習就不能確立自己的政治信仰,就會搖擺不定,就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第二,青年同志學好理論,能夠有效地克服自己的小資產階級弱點,樹立真正的無產階級立場,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方法去分析現實的社會事物。第三,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才能找到這種特殊社會下正確的斗爭策略和斗爭方式,才能才實踐上主動地為共產主義事業服務。第四,只有學好馬克思主義,才能在馬列毛的旗幟下團結起來,才能消除左派內部的一切理論分歧,才能增強左派力量,才能完成革命。第五,.只有充足的理論知識,才能在斗爭中無所畏懼,才能在理論上戰勝他們,某種意義說是征服他們。第六,由于群眾普遍意識的提高,先進分子如果不掌握先進的理論,是無法宣傳發動群眾的。第七,不學理論或只學了一點理論就去盲目實踐,往往會導致機會主義、改良主義、工聯主義。列寧的《怎么辦?》告訴我們這一點。比如很多同志的宣傳工作,只注意工人的點點滴滴的痛苦并為之吶喊,從而導致一種錯誤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就是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其他階級的利益與我們無關。這是狹隘的工人立場,我們是代表所有受剝削受壓迫人民的,不是只代表工人階級的。第八,缺乏理論是產生修正主義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要培養數千數萬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捍衛未來的無產階級政權,避免修正主義出現。總此八點,涵蓋從過去到未來的意義,可為動員。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總共包括馬恩列毛這幾個基本點,同時還要學習國際共運史的重要內容。需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辯證法,同時又要堅決反對相對主義的虛假的辯證法。需要學會用無產階級的唯物史觀,同時又要辨明唯物與唯物質的不同,不舉銷沉敗壞于逍遙游宴、奔走周旋、醇酒婦人、呼盧喝雉之頃 。理論之余,勿忘宣傳,勿忘實踐,但注意要準確把握當前歷史形勢,避免機會主義思想。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