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君按: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從2月份開始,李書朋(廣西玉林某鎮公務員)動員村干部對其負責的幾個村開展地毯式摸排,去了解哪一戶有購房意向,挨家挨戶敲門工作量太大,李書朋就趁著平時下村開展工作時“到處晃晃”,向村民宣貫優惠政策,并登記有意向購房的村民。
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公務員們也積極發動親戚朋友看房、買房,甚至讓親戚朋友發展“下線”。團購活動背后是地方樓市持續低迷、庫存量承壓。
實際上最終考核市、縣、鎮公務員的指標是人口進城數量。進村賣房的鄉鎮干部說,“具體賣多少銷售額是地產公司的事,我們最終目的是為了人口進城,賣一套房可以換算成4個戶口(進城)”。
這件事到底該怎么看?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釋放了什么信號?
你以為的三四五線城市以及縣級城鎮化:
研究如何承接轉移產業,然后跑去東南甚至海外招商引資,再拿企業的合作意向和地方規劃報上去,要土地指標、基建和公共服務投資,等等等等;
現實里的三四五線城市及縣級城鎮化——賣房。
這比我預想的還擺。
縣級城鎮化文件剛出的時候,我就明確說了“流入人口會是縣域的核心指標”,因為上頭的轉移支付已經和流入人口掛鉤。
但我當時想的是:估計這事主要集中在本縣域內的合村并居,“農民上樓”,“恭喜你,你不再是農民,而是一名光榮的市民”之類的。
看到這條新聞時我才反應過來:如果很多縣域,已經房產過剩了呢?
不是基建過剩,這個縣域里可能依然沒有大的物流樞紐、農產品檢疫包裝中心、配套產業園,這個縣域可能還不能算工業基建充足。
但在這些年的漲價去庫存里,該地的房子已經過剩了。
房子過剩,就意味著地方龐大的資金被鎖成債務,地方現金流非常不健康,財政收入走低且非稅收入過高。
這時候雖然上面有一份很好的文件,文件名叫縣級城鎮化,但下面一看:“我要抓住這個機會,把這堆歷史債務給攤下去”。
什么產業對內轉移、地方治理改革(放管服之類的)、主導產業園立項這些,且往后稍稍。先賣房。
看了一下,廣西玉林確實有這個壓力。
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6億元,轉移性收入340.8億元,也是典型的財政不能自理;玉林去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是111.6億元,只完成了既定目標的77.4%,原因是土地出讓金在跌。這算是全國三四線城市賣地賣不動的普遍縮影;然后去年公開的全市政府債務余額是374.9億元。
玉林去年的二產增加值是605.7億元,隔壁北海是635.7億元,差距不大;但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北海去年是179.2億元,玉林是377.3億元。玉林人口580萬,北海才186萬,看來這是偏“三保”的剛性支出。
那不用想,賣房吧,這個底子說別的也晚了。
這么想,我覺得玉林還挺實誠的。
公務員就是要解決地方問題,現在地方的問題是沒錢,最低成本能來錢、能跑活貸款的就是房地產,所以你們給我賣房去。
這景觀倒也不陌生。九十年代農村的三提五統、城里征雜費,說到底都是財政問題。給頂帽子你去收錢,這錢就是你的工資。
財政,永遠是理解很多問題的核心;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財政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