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品格
柳望河
(政治學教授 文化復興主編)
真理是心靈之光的映射,是事物的真相和它包含的道理,是人生的頓悟與真諦,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和預見,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與探索,是人類追求的道義和價值。
一
“高懷見物性,和氣得天真”。真理與我們的胸懷、境界以及我們的心態、心境有直接關系。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真理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孔子:“朝聞道,夕死可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諸葛亮:“志當存高遠”!“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二
探索真理的道路是艱辛的。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馬克思:“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①
蘇軾:“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韓愈:“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司馬遷:“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之成大事者,必須經歷三種境界:“西昨夜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道法自然”,真實無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將信修睦”!孔子說:“仁者愛人”,“吾欲仁,斯仁至矣”“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三
哥白尼:“人的天職在勇于探索真理”!
牛頓:“沒有大膽的猜,就沒有偉大的科學發現”!
胡適:“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貝弗里奇:發現者,尤其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發現者,需要勇氣才能無視他人的冷漠和懷疑,才能堅信自己發現的意義,并把研究繼續下去。”
“一個訓練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點在于,他不在佐證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做出結論······”
愛因斯坦:“只有投身于社會,才能找到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恩格斯:“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②
“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③
錢學森:“自然界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都是巨系統,都是開放系統,二者發生信息能量交換,在功能態下,人體能夠接受到更多的信息和能量。”④
貝爾納:“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弗洛伊德:“意識只是冰山的一角,潛意識才是主體。”
天才就是主動性的爆發,就是讓潛意識異峰突起的人!
四
真理是樸素的。布萊克:“世上決沒有可以理解而不能信服的真理。”
高爾基:“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它們之令人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樸素。”
赫爾岑:“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
周恩來:“只有忠實于事實,才能忠實于真理。”
李四光:“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
喬治·桑:“真理不存在于丑化了的現實里。”
貝弗里奇:“真理的小小鉆石是多么罕見難得,但一經開采琢磨,便能經久、堅硬而晶亮。”
愛因斯坦:“在真理和認識方面,任何以權威者自居的人,必將在上帝的嬉笑中垮臺。”
布萊希特:“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
五
真理是崇高的。列寧:“必須有勇氣重視無情的真理。”
培根: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就是與之同處),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克羅齊:“真理的發見,或道德責任的完成,都引起我們的歡欣,使我們整個生命震顫······”
黑格爾:“真理誠然是一個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樁崇高的業績。如果人的心靈與情感依然健康,則其心潮必將為之激蕩不已。”
拉美特利:“至于我,是向自然學習,是只愛真理的,哪怕只是真理的一個影子,也使我感到歡欣鼓舞,勝過一切給人帶來榮華富貴的謬誤:我寧愿在光天化日之下憑著我短絀的天資到處碰壁,也不肯在黑暗中憑著謹小慎微使自己得救或者發財。”
歌德:“關鍵在于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
愛因斯坦:“凡是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高爾基:“真理是認識事物的工具,是人們前進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階梯,真理都是從人類的勞動中產生的,——這個真理已經被人類全部文化發展史充分有力地證明過了。”
六
拉美特利:“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發現真理的迷人。”
魯迅:“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郭沫若:“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去探索無窮的真理吧!”
萊辛:“真理不是一種鑄幣,現成的擺在那里,可以拿來藏在衣袋里。”
牛頓:“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對我咋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好像是在海濱上玩耍,時而發現了一塊光滑的石子兒,時而發現了一個美麗的貝殼而為之高興的孩子。盡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還神秘的展現在我們目前。
愛爾維修:“在我所講得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這并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說出真理的榮譽,而是因為真理于人有益。”
博克:“一個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許看得不對,卻為旁人掃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錯誤也終于為真理的事業服務。”
黑格爾:“我的哲學的勞作一般地所曾趨赴和所欲趨赴的目的就是關于真理的科學知識。這是一條極艱難的道路,但是唯有這條道路才能夠對精神有價值、有興趣。”
七
達芬奇:“真理是時間的女兒。”
赫爾岑:要堅持真理——不論在哪里也不要動搖”!
約里奧·居里:“真理的旅行,是不用入境證的。”
黑格爾:“真理是在漫長的發展著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
列寧:“不用相當的獨立功夫,不論在哪個嚴重的問題上都不能找到真理;誰怕用工夫,誰就無法找到真理。”⑤
伽利略:“真理就是具備這樣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擊它,你的攻擊就愈加充實了和證明了它。”
笛福:“遭冤獄,受迫害,無損于一個人的名望,你不能使真理和正直受到任何損傷。要給別人臉上抹黑不是件好玩的勾當,一不小心,害人者自己會弄得滿身骯臟。”
馬克思:“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越燦爛。”
泰戈爾:“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⑥
八
真理是謙遜的!牛頓:“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蘇格拉底:“我唯一的知道,就是我的無知”!
愛因斯坦:“知識的圓越大,與無知接觸的面就越大。”
老子:“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可謂知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張載:“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愿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
毛澤東:“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個真理。”
蒙田:“真正有學識的人就象麥穗一樣,當它們還是空的,它們就茁長挺立,昂首睨視;但當它們臻于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便開始低垂下來,不露鋒芒。”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協和萬邦”“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九
真理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說真理是相對的,是說真理是有條件的,一切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真理與謬誤只有一步之遙,跨出這一步真理就會成為謬誤。而在認識道路上,有時候真理與謬誤往往難以分辨,有可能把真理當成謬誤。
這是因為事物本質的展示一個過程,還有以往思維定勢、以及價值觀方法論的影響,會阻礙人們對真理的認識。
另一方面錯誤、謬誤的存在也是有一定認識價值,它是人們認識道路上的界標,正如古人所謂“不吃一塹,不長一智”;在一定條件下謬誤也可以轉化成為真理!
赫那克里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此要探索真理,就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勇氣,而不能刻舟求劍,守株待兔!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蒙田:“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無知:粗淺的無知出現在必要條件之前,而博學的無知則跟隨在知識之后。”
羅丹:“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恩格斯說:“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規律,而關于自然界的永恒性,誰也沒有自然科學家淡得多。因此,耐格爾說:“人們如果不愿意只研究有限的東西而把永恒的東西和它混在一起,就會把有限的東西弄得不可理解,這表明,他不是否定了自然規律的可認識性,便是否認了它們的永恒性。對自然界的一切真實的認識,都是對永恒的東西,對無限的東西的認識,因而本質上是無限的。”⑦
黑格爾第一次正確地敘述了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在他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只是在它沒有被了解的時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⑧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蓄和儲存水分的中心。”⑨
絕對真理即宇宙人生的真諦,人類只能在人生長河中無限的逼近,卻不能企及!就像我們在晴朗的夏夜,可以數星星,卻不能窮盡浩瀚銀河的星辰一樣!
十
哲學是對宇宙人生終極真理的探索。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考,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研究,是時代精神的升華,是人類精神的自覺與反思,它是宇宙論、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價值觀!
陳子昂《登幽州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泣下”!哲學是千年一嘆!
《周易·系辭》:“能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易無體。”
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任重道遠,使命何其遠大!
海涅說:“哲學是一種力,一種間接的力,然而又是偉大的力,能夠把人類提升到更高境界的力。”
馮友蘭說,哲學可以給人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就是說,哲學可以給人一種精神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他的生活可以是按部就班的和平,也可以是槍林彈雨的戰斗。無論是和風細雨之下,或是驚濤駭浪之中,他都可以安然自若的生活下去。⑽
海德格爾在《什么是思想》中指出,“思想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自己在自身中行動,這種行動處于與世界命運的對話之中。”“在這個可思慮的時代,最可悲的是我們尚未思想”!⑾
海德格爾從存在角度解構西方的哲學史,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遺忘的歷史。他認為“泰初之道”是世界的本源。其哲學核心處欲兩種很相似,時間性是存在的方式。世界上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統一,是一切關系和意義的總和。
尼采說:“人是尚未被確定的動物”“超人乃是大地的意義”。大地可以被理解為“塵世”,但不僅僅是塵世,他把“理性”顛倒了“動物性”,大地首先暗指動物性,所謂動物性指肉體存在的“身體”,是意愿生命本身的全部本能,欲望和激情的統一體,是尼采所謂“權力意志”的一個形態。⑿
老子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這就是所謂文明的階梯。
“道”是體,“德”是用;“道”是源,“德”是流。失了“道”再去講“德”,失了“德”再去講“仁”,失了“仁”再去講“義”,失了“義”再去講“禮”,這種禮已無“道德”基礎,更無忠信可言,因而,它是禍亂之首。 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昔”,指天地萬物的開始,“一”,指先天的混元一炁,亦指陰陽平衡,和諧統一之特征。
“天得一以清”:天道運行,萬物自化,一派清明景象。
“地得一以寧”:大地布局嚴整,井然有序,平穩安寧。
“神得一以靈”:《周易》:“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陰陽不測文章神。”此神指陰陽二氣的功能和妙用。陰陽二氣交感,平衡統一,此“一”即道,無形無象,卻生物生人,為“眾妙之門”。
“谷得一以盈”:“谷”即空谷。水止于平,道止于中。天道是背高而就下,“損有余而補不足”。谷所以能自然盈滿,全由“道”之平衡之理所致。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由陰陽二氣合和而成。陰陽不合,不得統一,則萬物無由以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只有二氣交感,合二為一,方能生出萬物。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侯王為天下至尊至貴者。此謂至上。而侯王常以“孤”、“寡”、“不谷”自稱,自認為至下。此至上與至下折中平衡,達到中平,此謂“一”。侯王若能言行一致,自然無為,柔弱謙下,愛民至上,則萬民擁戴,四海賓服,天下太平,百業興旺,風氣淳正。⒁
張載:“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 馮友蘭認為張載“仇必和而解”的這個“和”字,不是隨便下的。“和”是張載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張載認為,一個社會的正常狀態是“和”,宇宙的正常狀態也是“和”,這個“和”稱為“太和”。
客觀辯證法的兩個對立面矛盾統一的局面,就是一個“和”,兩個對立面矛盾斗爭,當然不是“同”,而是“異”;但卻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中,這又是“和”。
“仇必和而解”是客觀的辯證法。不管人們的意愿如何,現代社會,特別是國際社會,是照著這個客觀辯證法發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就出現了國際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國際聯盟失敗,跟著就出現了聯合國。······現代歷史是朝著“仇必和而解”這個方向發展的,但歷史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所需要的時間,必須以世紀計算。聯合國可能失敗。如果它失敗了,必將還有那樣的國際組織跟著出來。人是最聰明、最有理性的動物,不會永遠走“仇必仇到底”那樣的道路。這是中國哲學的傳統和世界哲學的未來。⒂
十一
布萊克:“任何一個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種形象。”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就是中國人的真理觀,中國人的文化信仰,已經滲透進國人的骨髓里。
“講道理”成為中國人的口頭禪!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好人終有好報,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中國人信仰的生活真理!
智慧出民間,生活真理往往在人們信奉的格言、諺語中,它們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活化石!
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功夫不負有心人!
梅花香自苦寒來,保劍鋒自磨礪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宰相肚里好撐船!殷勤感動帝王!不走高山,不顯平原。人生有綠洲,也有沙漠!
浪子回頭金不換!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天道酬勤更酬善!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與人沒做虧心事,舉頭三尺有神靈!
人無遠謀,必有近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未雨綢繆,亡羊補牢!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十二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唯物史觀,《資本論》與剩余價值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彰顯人類正義和道義的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共同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⒃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與《禮記·禮運》篇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是相通的,馬克思的人道主義與中國的仁愛思想是一致的,這是中國人為什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文化淵源!⒄
中國人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形成了儒、道、法、墨等多元文化格局,西漢雖然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但實際上仍然是“漢襲秦制”、“陽儒陰法”,對各家兼收并蓄。東漢佛教思想傳入中國,唐代儒、道、法三教并立,《西游記》的故事流傳至今。
近代以來“西學東漸”,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救國救民的真理!嚴復等人翻譯西方《國富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達爾文的進化論,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五四新文化運動高舉愛國主義,“科學”與“民主”兩面旗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開天辟地的偉大事件!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照亮了中華這個古老民族獨立解放的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遵義會議扭乾坤,延安燈火指航程;立馬太行戰倭寇,三大戰役震古今。
毛澤東帶著濃濃鄉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伴著天安門城樓的隆隆禮炮聲,古老的民族獲得了新生,這就是真理的力量!無數英靈得以安息,億萬生靈得以重生!
“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建設一個新世界”!
“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嬌、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⒅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⒆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們開辟了一條達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⒇
“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21)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22)
人民領袖毛澤東對我們黨、對年輕的共和國和人民的諄諄教誨,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在祖國九百六十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波瀾壯闊的文明史冊上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頁。
②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8頁。
③⑦⑧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頁,第554頁,第153頁,第519頁。
④錢學森:《論人體科學》,《自然》雜志,1981年。
⑤《列寧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6頁。
⑥王涵等編:《名人名言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59頁。
⑩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28頁。
⑾海德格爾:《什么叫思想》,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⑿《海德格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搜狗問問.2012-01-09.
⒀⒁任法融《道德經釋義》,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頁,第93-94頁。
⒂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60-261頁。
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73頁。
⒄王世榮:《文明大走向:文化時代與思想政治變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52-81頁。
⒅《毛澤東選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328-1329頁。
⒆⒇(21)《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3頁,第386頁,第363頁。
(22)《毛主席語錄》,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249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