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迎春老師的文章《俄烏戰爭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里面有一句話,“用馬克思的話說,資本主義經濟是‘一個龐大的商品堆積’。”“一個龐大的商品堆積”是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的。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成功的投資者(就是一個帶著文化光環的資本家)張賢亮和《資本論》的故事,他對這句話也有評論。
張賢亮,1957年被劃為右派,1979年平反,后來成為著名作家,再后來成為投資電影和影城的成功商人。他說他被打為右派后,所有的書被沒收了,只剩下一本《資本論》,因為作者是馬克思,才未被收去。22年里他只有一本《資本論》可讀。正是靠著閱讀《資本論》,他“覺悟”了。他的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主人公考慮的一半是《資本論》和自己的前途,另一半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女人。這部小說還是第一部突破性禁忌,進行性描寫的小說。
他說1958至1961年以及六十年代,絕對不能建設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階段,比起資本主義,應該生產力更發達,政治文明更進步,人民生活更幸福。而當時這三個要求都和馬克思說的截然不同,完全相反。
讀到資本主義是“一個龐大的商品堆積”的社會時,他大為感動,大為“覺悟”。
“龐大的商品堆積″,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自有其分析和理解,和張賢亮的分析理解能一樣嗎?
且不說馬克思本人和馬克思主義者對這句話的理解。就說在今天,在今天這個時代,社會已真正達到了“龐大的商品堆積”,就算是一個普通人,他會有什么感受呢?舉幾個例子。
就說與大多數人生活相關的住房。現在的住房,是不是“寵大的商品堆積”?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較為輕松的擁有一套住房,一個屬于自己的家,一個屬于自己的窩呢?有多少人因此而結不了婚呢?又有多少人窮盡三代、掏光六個錢包才能有幸當上房奴(前面的人想當房奴而不得)。又有多少人當上房奴后為了保住工作而卑微茍活?又有多少人因此不敢生孩子呢?有人寧愿炸掉房子,也不愿降價銷售。明明房地產過剩多年,卻在這條道上狂奔不止。多年說不炒住房,升級產業,怎么就這么難以做到呢?
再說教育產業的“商品”,這個產業確實培養了很多大學生。很多推向社會的大學生,可是卻沒有那么多的就業崗位。就是說,這個“商品”,也會“堆積”在那里。說是產業,只要付得起學費,確實像生產線上一樣,能向社會推出很多的大學生“商品”,說是“商品″,只是對于學校說的,因為學校早已收費了,落袋為安。對于學生和學生家庭來說,學生還只是“產品”而已,他遠未完成“產品”向“商品”的“驚險一躍”,因為他還未就業。就算成功就業,也只是成為一種商品、成為勞動力商品的開始。過去看外國小說,總覺得很難理解這些國外的天之驕子,會生話困頓,女大學生甚至出賣色相。而現在國內,這樣的現象極為平常,你還會奇怪嗎?
疫病期間的商品,只要說說核酸產業就夠了。核酸檢測試劑這種商品甚至要“堆積”到不讓疫病結束,制造疫病,檢測造假的地步。
過去在課本上學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是不是“龐大的商品堆積”導致的?過去對課本上的這些現象,很難理解,現在卻在我們的生活中真實發生。倒牛奶,蔬菜爛在地里,果子不采,甚至炸樓房,還很難理解嗎?
還有一種“龐大的商品堆積”,就是所謂的處向型企業,以出口創匯為目的地生產,生產了大量的商品。這種生產,不以滿足本國人民對物質資料的需求為目的,只為資本家的利潤,只為賺取無用的外匯。這種生產,就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剝削。產品給人家,污染留國內。廉價產品養活了人家,降低了人家的物價。幸幸苦苦被剝削,人家還不領情,動不動就要制裁,真是何苦來著。這其實是兩國無產階級的相互爭斗(說的搶了他們工人的飯碗其實有一定道理)。不如果斷脫鉤,促進其國內階級矛盾,使其發生國內產生階級斗爭。
記得多年前(大概是兩千年時)和打工同伴在街道上閑逛,有人對著滿目的櫥窗,滿街的市場說,你看現在的社會就是好,啥東西都有,只要你有錢!當時他是帶著些微贊賞的態度說這話的。現在還會有贊許的態度嗎?他說社會就是好,啥東西都有時帶著意味深長的笑,大家知道他另有的意思是什么,他指的當然是性也可以去買。在這個出賣自己勞動力成為商品的雇傭勞動制時代,工人唯一可支配的商品就是自己的勞動力,有出賣給這個資本家或那個資本家的自由。在這樣的社會里,男為奴,女為娼,他們只能是社會的底層。這就是龐大的的商品堆積成為現實的結果。大量的勞動力也會被“堆積”,失業者就是資本主義的產業后備軍,蓄水池。人也成了資本主義語境下的資源、要素,如人力資源,性資源。有了性產業下的性工作者。
時代到了今天,所有這一切,就算沒有多么深的理論素養的人,看見這活生生的現實,也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做出自己樸素的,具有一定階級自覺的判斷,接近馬克思主義的判斷。而且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判斷是和張賢亮這樣的資本家,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人是不一樣的。
龐大的商品堆積,這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生產活動,是為利潤而制造的東西,絕不是社會主義下的為滿足人民需要的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
商品,是一種生產關系;商品生產,它只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產物,是雇傭勞動制下的產物。資本家才對它有占有權,支配權。并且有支配工人勞動力的權利。工人只有對自己勞動力的支配權,有向這個或那個資本家出售的自由,即有受哪個資本家剝削的自由。商品生產,就是產品要實現價值,所謂“驚險一躍”,能否實現價值,是商品生產的固有矛盾。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都起源于商品生產的內在矛盾。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下了解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不了解封建社會的土地關系,不了解農民受地主剝削,就不會相信這兩句詩。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所以,封建社會的土地、農產品要同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農民與地主的關系上去理解,只說抽象的土地和農產品,又有什么意義呢?而同樣的,“龐大的商品堆積”是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這樣的商品堆積竟究意味著什么?雇傭勞動下的工人會有怎樣的命運,馬克思早就作了回答。
把馬克思的理論,作自己的理解和歪曲,修正和反對馬克思主義,這就是張賢亮,當然還有很多人。當初說資本主義的惡果,大多數人不相信。這些人只有經過現實教育后,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讓我想起一個佛教故事,鋸解砰錘。說的是有人不相信砰錘里面還是鐵的,硬要用鋸鋸開,結果費了很大氣力,一看仍是鐵的。當初張賢亮們就是騙了很多人。極少一部分人像張賢亮一樣成功了,大多數人成為了打工仔,被剝削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