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族主義的再思考
符懋濂
曾幾何時,民族主義在媒體中變成了貶義詞,有時甚至變成了過街老鼠。此一價值觀念的轉變,既令人費解、驚訝,又引發了筆者之反思遐想。
在歐洲歷史上,民族主義曾發揮過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西、葡、英、法等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崛起,改變了歐洲政治版圖,離不開民族主義;各國民族語文地位的提升,擺脫了拉丁文的支配,離不開民族主義;歐洲各國民族文學的誕生并在世界文壇放射異彩,同樣離不開民族主義。拿破侖曾叱咤風云、橫行歐洲,但終于戰敗而成了階下囚,西、葡、英、俄等國的民族主義起著關鍵性作用。就算是德國與意大利的政治統一,也應主要歸功于民族主義力量。
所謂民族主義,簡單地說,就是個人對所屬民族的思想感情與行為表現,包括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文化認同,以及對民族語文的熱愛。從學理上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與社會行為,民族主義的精神實質大致是:一、深藏不露的心理狀態(內斂性);二、作為團結民族的膠合劑(凝聚性);三、合乎理性與正當性(合理性);四、用以捍衛民族尊嚴或國家主權(自衛性)。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民族主義是不需要、也不可以張揚或掛在嘴上的,否則就會變成民族沙文主義。
至于歐洲殖民主義、帝國主義興起,固然和民族國家崛起有關,但和民族主義確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不屬于民族主義范疇。納粹主義、法西斯主義盡管打著民族主義的幌子,但其野蠻行徑嚴重褻瀆了民族主義精神,更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筆者認為,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與社會行為,民族主義的精神實質是內斂性、凝聚性、合理性與自衛性,任何對外擴張侵略、極端偏激、損人利己的思想行為,當然都必須排除在其范疇之外。如沙文主義、種族主義、極端主義和民粹主義,同樣都與民族主義不可混為一談。能與民族主義相提并論的,只有愛國主義。
亞非兩洲大部分地區,到十九世紀都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戰結束后,亞非民族主義思潮驟然高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新興國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果沒有民族主義,就不可能有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獨立建國。這是毫無疑問的,無須贅言。許多亞非新興國家獨立之后,還需要民族主義作為膠合劑來團結國民,維持社會政治穩定,應付各種外來威脅,防止新殖民主義卷土重來,以便從事國家經濟文化建設。
在中國現代史上,民族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更值得大書特書。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以民族主義為首,毛澤東著作也蘊含著民族主義的豪情壯志。或許有人認為,國民黨強調“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而中共則信奉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工人無祖國”),兩黨主張南轅北轍,似乎毫無共同之處。事實上并非如此。國共兩黨的政治信仰雖不相同,但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民族主義者,已為歷史所蓋棺論定(毛之民族主義立場甚至比蔣更堅定)。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消除外國勢力所支持的軍閥割據,是以民族主義(反帝反封建)為基礎。國共第二次合作,進行抗日戰爭,同樣是因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民族主義對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就在于將外國在華勢力徹底鏟除,然后再將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捏成一個巨大泥人,并使之逐漸凝固堅硬起來。如今,為振興中華而展開的國共第三次合作已經起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勢必作為臺灣回歸的堅韌紐帶。
民族主義既然在歷史上產生如此重大的作用,為何如今變成了某些人觀念中的貶義詞?筆者認為這或許與世界經濟全球化有關。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要求人們以世界主義取代民族主義,要求人們具備所謂“全球視野”,對于新興國家的傳統民族主義自然嗤之以鼻。每當提及民族主義時,他們總不忘附加“狹隘”、“偏頗”、“過時”、“保守”等狀詞,甚至撰文將它妖魔化,將它變成過街老鼠。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究竟何人排斥、厭惡甚至詛咒民族主義?有趣的是,以下幾種人不愿也不可能認同民族主義:
第一種是沒有國家觀念者。他們自稱為“地球村人”,對于他們來說,國家是很抽象費解的名詞,最多只等于期滿即作廢的國際護照,也就是為了獲得護照的國籍。民族主義中的愛國意識和大我成分過于沉重,這些個人主義者是無法承受的。
第二種是缺乏民族自尊者。語文是民族的靈魂,他們對本族的語言文化,一無所知或略知皮毛,始終無法為自己的空虛靈魂找到文化歸宿。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皆不可思議,更何況民族主義?
第三種是為跨國大財團效勞者。他們最厭惡民族主義這只攔路虎,因為世界市場的開拓,目標在于實現商品無國界、市場無邊疆,不能受到民族國家或其國民的政治干擾、阻礙。
第四種是對民族主義認識不足者。他們胸無成竹或成見,只是對民族主義的歷史作用與精神實質,了解并不十分透徹,以為民族主義已經過時迂腐,所以人云亦云。
那么,經濟全球化究竟是否意味著民族主義已經過時?答案是否定的。在經濟全球化一片歡呼聲的背后,貧富國家之鴻溝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日益擴大,是有目共睹的現實。所謂“地球村”的構想,恐怕永遠只是極少數人的烏托邦或空中樓閣。再說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是相輔相成、兩位一體的,前者為后者提供各種生存條件,只要前者繼續存在,后者就永遠不會消失,也不會因受人詛咒而進入歷史博物院!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只有四十多個成員,如今已有近二百個成員國。民族國家的數目不斷增加,意味著什么呢?除了顯示民族主義方興未艾外,還意味著世界政治與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相反,于是構成了政治民族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沖突。有人試圖以“國家主權有限”論化解矛盾,結果適得其反,反而激化了矛盾。這是當前世界政治格局的一大特點,我們豈可視而不見?
無論如何,民族主義將伴隨著民族國家而永垂不朽。長期以來,殖民主義者視民族主義為洪水猛獸,而今日之霸權主義者何嘗不然?對于弱小貧窮的民族國家而言,民族主義似乎不是什么雙刃劍,而是用以反擊“國家主權有限論”的屠龍刀,是用以維護民族尊嚴的倚天劍!(2008年7月5日)
[ 本帖最后由 符懋濂 于 2008-7-13 14:53 編輯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