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聞博報 摘自《日出西邊/風動中國》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在地球上還沒有人類之前,這一宇宙天體運行規律就存在。人類是地球環境自然演化孕育而出的生靈,因此便自然從地球視野觀察宇宙世界。于是,就給從地球到太陽的相對運行自然周期,分別命名為日、月和年。從此,年就既是一個天文自然概念,同時也是一個人文社會概念。譬如中國人的天干地支紀年和12動物屬相的匹配,牛歲去虎年到。公歷紀年的2010年2月14日,便是中國農歷紀年的正月初一,亦即虎歲新年的第一天。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識天文而人文化的過程。那么,太陽公轉一周的“太陽天文年”又有多長?我們現在又處于那個“天文季節”?這個問題,目前連天文學家們都不能給出準確回答。至于這個“天文而化人文”的過程及影響,我們當然就更不得而知了。但春耕秋播的經驗,又讓我們又不能不提前思考,究竟今夕是何“年”?當然,這個“年”,既是天文年,更是文化年。
人類觀察宇宙天體運行與萬物生長的關系,總結陰陽交替和四時季節變化規律,并依此安排自己的生產勞動和經濟生活,從而形成了與天體運行緊密相關的年文化。故所謂年文化,就是由天文周期性而來的時間性人文化。而所謂文化,原本便是識天文以化人文。老子說:“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人”。可見,“天”為文化之源,人為文化之本。失去人本,便無文化。不通天道,即失文化之源。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宇宙生態循環的“文化第一律”。要搞清楚我們現在所處的文化年和文化季,還是應先回到年文化的形成演變過程來看。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計時方法主要有三種,即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一年為一個太陽回歸周期,陰歷一年為12個朔望月。陰陽歷的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歷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歷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歷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古埃及人的太陽歷,為今天通用的公歷紀年的源頭,屬于陽歷歷法。伊斯蘭歷屬于陰歷歷法,而中國的農歷則是典型的陰陽歷法。現行國際通行的公歷即格列高利歷,是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改革儒略歷制定和頒行的歷法,也稱陽歷。由此可以看出,人類對自然天文的人文化理解,逐漸形成了各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年文化。若對照今天世界的文化地圖,現在國際通用的陽歷,最早主要通用于歐洲及地中海沿岸各國,帶有濃郁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并與西方文化的人群分布及世界影響相吻合。陰歷的伊斯蘭歷,自然與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世界人群分布相吻合。陰陽合歷的農歷,則明顯帶有中國地域與民族文化色彩。
陽歷和陰歷,就自然天文意義而言,并無絕對的優劣之分,而只有是否符合當地氣候地理特點和民族習慣之別。有趣的是,作為陰陽合歷的農歷,剛好帶有調和彌補二者差異的特點。這種天文歷法上的巧合,是否也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的包容特性呢?或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文化思維的必然?因此,研究中國的年文化,不僅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回顧和了解過去,而且還可以更全面地認識宇宙人生,并進而更好地洞察和把握未來。
中國人的新春對聯賀語,經常會提到“天增歲月人增壽”這句話。其實,宇宙天體運行無限永恒,人類只是小小地球運行演化的自然生靈。而每一個人,也只不過是這個茫茫宇宙世界的匆匆過客。所以我們要守歲,我們要和家人至親一起,與即將飛逝的時光年華戀戀惜別。所以我們要賀歲,祈愿著共同步入一個新的更加美好的年輪。拜天地,拜父母,拜親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就是在這樣隆重、熱烈和期盼儀式里,進行著生命的延續與莊嚴告祭。
同樣的,人的生命計歲,既是一個天文自然計時概念,也是一個文化人格計時概念。生理標準上的青年,卻并不一定是文化標準的青年,也可能會是文化人格上的童年,甚或是老年。那么,我們在走過一個自然時間上的生命周期的時候,是否也同步走過了一個文化人格上的生命周期呢?或許是,也或許不是。這取決于每個人自身認識的判斷,更取決于社會和歷史的評判。人類社會,包括一個群體、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其計時紀年也同樣是一個文化計時概念,也同樣會有文化意義上的童年期與成年期。也同樣會有自身的認識判斷,更會有人類歷史的檢驗和評判。
日前,網聞博報小社員在《以中華智慧應對美國的“網絡海嘯”》一文中,將個人和社會生態系統的文化人格,劃分為“道”、“德”、“仁”、“義”、“禮”、“忠”及“信”等七級階段。如果對應人的生命周期,“道”即為智慧能力的最成熟階段,以此類推,“信”則為人的蒙昧童頑階段。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上通自然宇宙生態系統,下達人類社會系統,循環往復恒遠博大,故看似無為而實則無所不為。上識天文而下化人文,或便是明道的開始。老子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這其實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省察和追問,也是一種對個人修養和社會的檢視方法。換句話講,就是當人們開始重視和強調道德的時候,便說明已經失去了“道”。當開始重視和強調仁愛的時候,說明已經失去了“德”。當開始強調正義的時候,說明已經失去了“仁”。當開始強調禮儀的時候,說明已經失去了“義”。當開始強調忠誠的時候,說明已經失去了“禮”。當開始強調信用的時候,說明已經失去了“忠”。而解決信用缺失的辦法是什么?就是法律的強制制裁,就像小孩子犯錯時的打板子。
所以,從文化人格來說,言“信”階段是最蒙昧愚頑的最低級階段,通常表現和采取的也最簡單最粗暴的行為方法。而一旦最簡單最粗暴的方法,依然不能解決“信”的問題,那就說明必須要檢查和解決上一個層級“忠”的問題。以此類推,不斷地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直至道的最高階段。這也便是個人和社會生態系統,從蒙昧愚頑走向成熟的過程。而“道”的境界標準又是什么呢?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就告訴我們,天下為公,公平正義,集體主義,人人平等,克己奉公,公有公享,大多數人的利益優先等等,“公”的覺悟和精神,才是“道”的真諦。到了這個階段和境界,也才是通向宇宙人生永恒的大門。而違背“道”的惟公本義,自私自利,追求和維護個人與少數人特權富貴階層利益的“德”,是不管怎么教化也修煉不出的。至于退而求其次,直到“信”的層級,結果都是一樣,因為都是從源頭已經“失道”了。就像以“學而優則仕”及“君君臣臣”為要義的孔儒禮教,在歷史上非但教化不出仁義道德,卻反而導致社會系統以朝代暴力更迭式的周期性腐敗崩潰一樣。因為最后長期在“信”的層級的底線疊壓,必然會導致社會文化生態系統的自我毀滅式重構和新生。而這個文化重生過程,依然是要從“道”的源頭開始梳理,這便是中國古人說的“替天行道”。
因此,個人也好,社會生態系統也好,其文化人格不一定隨時間年輪而同步成長,有時還會出現停滯徘徊甚至是逆向退化。
又到守歲,又到賀歲,又到論說年文化時,而每當站在昨天與未來的轉折點之際,我們是否真的清楚,今夕究竟是何年?我們真的都在“長大”嗎?不過,不管怎樣,按照中國人的文化習慣,網聞博報小社員還是要在此給廣大讀者網友送上最美好的虎年新春祝福!
(網聞博報夏商專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