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冶編著的《皇天后土》隨感(之一)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陶冶老師,并得知陶老編著的電視報告文學《皇天后土》即將付印。閱讀了陶老發(fā)過來的“書前書后”,了解到紀英林同志是從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逐步成長為黨的基層領導干部,直至中央候補委員。就有一個急切地想看到全書,進一步了解紀英林同志經歷的愿望。
當拿到《皇天后土》這部書時,恰逢也是任職于農村的安徽省小崗村黨委書記、省財政廳干部沈浩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傳來。由于了解到沈浩同志與紀英林一樣,都是任職于農村的基層干部、都是受到表彰的共產黨員,不由自主地就讓我發(fā)生聯(lián)想:他們活動在不同的年代,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他們所領導的村民(人民公社社員)們有什么不同呢?帶著深深的疑問開始閱讀《皇天后土》這部大作。
一、為集體
打開電視報告文學《皇天后土》的第一集,紀英林——一位農民勞動模范的名字映入眼簾。鏡頭中映閃著紀英林和他的伙伴們,他們生龍活虎、實實在在的勞動景象真實感人。感動著現(xiàn)今仍有社會主義理想的人,而對于抱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信條不放的“小崗人”不僅不會感動,他們可能還要說:紀英林們是一群傻子,是要天誅地滅的。
看吧,紀英林帶領他的伙伴們?yōu)榧w農田打井的鏡頭:從日頭落山到日出,干了一宿的“青年老虎打井隊”的隊員們該換班了。團支委李相臣喊道:“誰累得不行了,跟我走。”沒人吱聲,誰也不愿回去休息,多熟悉的鏡頭啊,凡是從那個年代(包括80年之前)過來的人,誰沒有這個經歷?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xiàn)代化,哪個不是爭先恐后,誰力氣出少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平原上的井打完了,可是900坰山地一眼井也沒有。紀英林又提出進山,為山坡地打石頭井。他媳婦說他:“你可真是個虎頭啊,咱希圖啥呀?是誰拿槍逼你這么干嗎?”紀英林回答說:“是我自己逼的,我自己那個良心。國家這么需要糧食,咱農民供應不上去,工人吃什么?”在共產黨的領導和教育下,紀英林這個土生土長的青年農民,想的不是一家一戶的小日子,他想到了新中國的工業(yè)化建設,他想的是集體,是國家。
1959年2月23日 ,農歷正月十六。高山老虎打井隊一批有積極性的隊友,跟著紀英林自愿成立嶺下公社第30獨立生產隊。巧的很,這個獨立生產隊的人數(shù)與“按手印、搞單干”的小崗村一樣,也是十八人。這兩個十八人卻是截然不同隊伍!紀英林們十八人放棄了那些有井的水澆地,他們重打鑼鼓另開張,開進新地塊,重新建家業(yè)。嶺下公社另撥給他們十八坰地,四匹老馬兩頭牛、一掛膠輪車、一臺花轱轆車。就在這個基礎上,他們辛勤勞作、艱苦積累、發(fā)展壯大建立了紅石嶺大隊,很快就發(fā)展到60多戶人家。并逐步實現(xiàn)了農業(yè)機械化,為國家上繳了無數(shù)公糧。在四十多年前的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們大隊就購買了40多臺14吋電視機,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七十年代時一個勞動日值人民幣3元,差不多相當于那時的十六級國家干部的收入水平。而小崗村那十八人怎么樣呢?我們從媒體上知道:他們自私自利,集體伙著干的時候,都怕別人占了自己的便宜,出工曬太陽比著少出力。守著大片的土地卻吃著國家的返銷糧(也有紀英林們生產的吧),“春天一到”十八個人就鼓動著分田單干。他們單干了多少年,村子也沒有什么變樣。兩相對比,紅石嶺、小崗村的人員面貌、生產模式,誰先進,誰落后?是集體的力量大!紅石嶺大隊的社員們改土造田、平沙包填洼地、打水井修灌渠,保障農業(yè)生產年年好收成,壯大集體經濟,集體中的每個成員又都得到了集體的關照。要不,怎么會有其他生產隊的人們想著入隊呢(搬到紅石嶺來)。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