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歷史的迷霧看孔子和他的儒家
我打算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說一下孔子和他的儒家。
何為歷史唯物主義?我想,首先,它承認人民,是人民創造了歷史。其次,它承認真理、正義、文明、進步。一切人民的需要,一切有益于改善人民生活的行為,一切能夠推動社會向著文明進步方向發展的舉措,都是真理、正義、文明、進步的體現。最后,它堅信封建社會戰勝奴隸社會,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是一種進步。
我知道,當我一提到人民的時候,一定會有人反對,他們問:誰是人民?誰能代表人民?我的回答是,人民只是一個政治的術語,只有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民,而沒有超越歷史的人民。單個的百姓不構成人民,只有聯合的團體,對社會和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群體性大眾,才能稱之為人民。那么,作為政治術語中的人民,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它有自己的代表,有自己的英雄。第二,人民支持自己的英雄。第三,英雄與支持者形成的團體所從事的活動符合人民的意愿,并且有益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能夠推動社會向著文明進步方向發展。
有了以上幾條,我們就可以對歷史中的人物做一個評論了。
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總設計師
孔子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兩句話就確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秩序,這兩句話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天在我們讀者中間,有許多人都學過一點法律知識,大家可以試著想一想,這兩句話是不是可以完全地從邏輯上構成中國封建社會的憲法大綱呢?
原來為中國封建社會立法的人是孔子!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意思是說刑不能用于大夫以上的高官,社會政治活動不能讓庶人參加。可是在如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夠準確地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呢?多年以來孔子的形象被人們過渡地美化了,以至于人們在解讀孔子的言論時,總是往好處想,這未免自己騙了自己。“刑不上大夫”很好理解,但是“禮不下庶人”中的“禮”字,并不是“禮儀”中的“禮”,而是指一種指政治活動。要知道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禮”是只有奴隸主貴族才有資格參加的活動,而這些活動既便只是一些祭祠,那也是孔子那個年代奴隸主階級的一種統治方式,因此決不能讓庶人參加。就象今天某種形式的大會,是誰想參加就能參加的嗎?所以,對應前半句中的“刑”字,把“禮”做為一種政治活動來解釋,更能體現孔子的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好理解,這里就不做解釋了。
那么,把孔子的這兩句話結合起來該怎么理解呢?是不是這樣:國家采取皇權制;國家事務由皇帝和士大夫集團管理,老百姓不得參于;社會按血統劃分等級,人生而不平等;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間的邏輯關系確定國家和社會的秩序。
如果是,那么這不是一部很完整的封建社會憲法嗎?
原來,為封建社會制定憲法的人是孔子,孔子居然是我國封建社會制度的總設計師呢!
看來,今天的人們對孔子應該有一個重新的審視了。
我們的社會總是存在著斗爭,我們不能不正視這種斗爭,我們總不能掩耳盜鈴,否則我們成了什么了?難道我們愿意做羊式一族,被人驅而牧之?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我們喊:那里有壓迫,那里就有反抗!
孔子說:對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我們喊:民主自由萬歲!
孔子與我們的矛盾大略如此,我們不能不正視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