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南攻略
文/呂偉明
在中國版圖上,有一塊9萬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浙江省的美麗而又富饒的地域,被印度實際控制,這便是根據非法的“麥克馬洪線”而被印度竊據的藏南地區。1962年,印軍向中國邊防軍挑釁,中國被激怒,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追擊部隊的挺進速度比印軍逃亡的速度還快,一個被印度軍方夸耀中國軍隊要打半年的山口結果只用一個下午就被攻克了。中國用戰爭手段表達了維護中國版圖統一的堅強決心,然后將軍隊撤回原防區駐防,印度終毛澤東之世雖然不敢再宣揚對藏南的主權,然而卻繼續竊據藏南。1987年印度宣布在藏南地區成立“阿魯納恰爾邦”,同時向該地區大量移民,企圖造成一個既成事實,讓中國投鼠忌器。
藏南地區因此成為中印之間邦交正常化的最大障礙。由于1962年邊界戰爭的陰影,印度始終將中國作為假想敵。為保持印度在藏南地區的絕對優勢,印度不遺余力地購置先進武器,不停地向藏南移民。目前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中國原住民門巴族、珞巴族、愛締族(僜人)還多。最令人扼腕的是,由于藏南地區已經被印度竊據長達四十多年,許多不明真相的國家都已經誤認是印度領土,在第三方出版的地圖中,只有聯合國將藏南標注為爭議地區,而其它多數國家都將藏南涂上印度的顏色。
那么,中國是不是繼續與印度虛與委蛇,將邊界爭議慢慢擱置起來呢?我們都可以預見:中國與印度用和平手段根本無法解決邊界爭端,印度任何一個政黨都不會將藏南拱手還給中國。所以,動用軍事手段是未來惟一保證中國領土統一的抉擇。為什么這一塊土地必須要收復?為什么不能在藏南地區問題上討價還價?筆者在此將種種理由和邊境方略一一列明。
一、中國藏南爭端的歷史由來與演進
印度方面一向以“麥克馬洪線”作為藏南劃界的依據。但是1914年的西姆拉會議本身是不具有合法性的,當時英國政府代表麥克馬洪在會議上提出了一條英方勘定的分界線,那條分界線與此前國際上習慣認定并在各種官方(包括英國)出版物和地圖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線不同,大大向西藏縱深推進,把原本在西藏境內資源最豐富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劃進了大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因為當時的西藏已經擺脫了中國控制,雖然中國政府不同意,也沒阻擋住所謂“麥克馬洪線”的產生。但是即使在西姆拉會議之后二十年時間,出于擔心合法性不足,英國一直沒有公開宣布條約,也沒有在她出版的地圖上改變中印邊界的傳統劃法。那個傳統邊界和“麥克馬洪線”之間所夾的九萬多平方公里,就是中國和印度爭執至今的。現在,中國出版的地圖繼續按傳統劃界,印度地圖則早已經把“麥克馬洪線”當成了正式的合法邊界。
1950年以前,“麥克馬洪線”僅僅是理論,不管雙方的地圖怎么畫,那片地區沒有駐軍,不設邊防,行政建制也不存在或徒有虛名,當地居民按照傳統方式生活,并不涉及國際政治。1949年后,中國鼎革之勢不可逆轉,而且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向西藏挺進,印度只有趁其尚未全面控制西藏以前先下手為強,才能渾水摸魚,得到這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于是從1950年開始,印軍向北推進,到1953年,“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全部被印度實際控制。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剛剛進藏,沒有能力做出實質性反應。而當時的印度政府又在國際社會對新中國采取友好姿態,中國也不好翻臉。但是,在邊境擴張方面,印度一向采取鍥而不舍的積極姿態。而且在1959年的西藏叛亂中,印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叛亂藏人的游擊隊還以印度領土為基地繼續騷擾中國,這種縱容鄰國分裂勢力以本國為基地的局面一直延續至今。印度對待中印邊境爭端的指導思想就如印度記者曼克卡爾在《誰是六二年的罪人》一書中所披露的:“1961年11月,尼赫魯總理向拉達克和東北邊境特區駐軍發出了新的命令……我們的守備部隊接到了盡一切可能向前推進,積極占領整個邊境的命令:在邊防線上,哪里有空隙,就到哪里巡邏,或建立哨所。在陸軍總部的會議上,尼赫魯說:哪一方修建一個對立的哨所,那么它就將成功地在這一特殊地域建立自己的主權,因為實際上的主權十個有九個都會得到國際法的承認。”終于,印度的狼子野心被忍無可忍的中國在1962年當頭一棒,使尼赫魯從聲望的巔峰黯然墜落。
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的后果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單方面無條件撤軍。中國軍隊接到的命令不僅是放棄全部收復的失地,撤回到“麥克馬洪線”,還要再從“麥克馬洪線”后撤二十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結果印軍不但輕易返回原來控制的地區,又趁虛而入,繼續向北蠶食推進,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是印度不敢再叫囂藏南主權歸印度所有,直到1987年在此地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根據現在披露的資料,當時的撤軍既有對美、蘇合圍中國的大環境考慮,也有對當時藏南后勤補給難以持續的綜合考量。當時的二戰名將蒙哥馬利根據中國陸軍的考察評估曾得出“任何國家都不要與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的結論,但是一旦軍隊后勤補給被喜馬拉雅山切斷,中國反擊部隊便陷入孤軍深入的危境。如果不及時撤軍,與印度增援軍隊進入膠著的陣地戰,那么任何增援都不能抵消戰地消耗。而且當時中國正處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局,中國經濟會隨著戰爭的長期化而雪上加霜。不過,無論當時和現在的世人如何理解這場邊界反擊的結局,中國政府四十年來都始終捍衛著對藏南的領土主權。再反過頭來想想,1962年的中國領袖們,何嘗沒有將問題留給后代解決的大戰略呢?中國既然先后收回了香港和澳門,臺灣、南海諸島和藏南也必然會在一個成熟的時機得到圓滿的解決。
所以,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藏南必有一戰,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二、中國為什么必須要收復藏南?
中國的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藏南地區在歷史上一直為藏文明覆蓋,被稱為“風流神王”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就出生在“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印控區。而生活在西藏東南部即錯那、墨脫、察隅、隆子等縣境內印度占領區的數十萬珞巴、門巴族及僜人同胞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員。據我國政府1968年公布的數字,珞巴族人口當時約為30萬,因其絕大多數生活在印度的非法統治之下,無法實施精確的人口普查,近40年來沒有新的統計數據公開發表。但根據多方面資料綜合推算,保守估計,目前人口已自然增長到50-60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生活在印占區以外的珞巴族人口數僅為2965人,不足珞巴族總數的百分之一。門巴族人口,我國公開發表的數字是約5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錯那縣印度占領區。僜人約2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察隅縣印度占領區。從歷史上看,門巴族一部在數百年前曾經歷過由不丹向藏東南遷徙的過程,僜人很久以來就是中緬跨境民族,但作為藏東南主體民族同時也是西藏境內印占區主體民族的珞巴族,卻是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至少兩千年以上的土著居民,自古以來是西藏的第二大民族。珞巴族人口1951年約占西藏總人口的五分之一(30萬比150萬,其中藏族115萬),今天最保守估計,仍占到西藏自治區總人口的六分之一(50萬比305萬,其中西藏中國實際控制區人口數2003年為250.72萬)。把這樣大的一個民族群體從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分割出去,無論從民族感情和政治角度考量,都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印度為鞏固其在藏南的統治,延續了英國殖民政府的鐵腕鎮壓政策。珞巴族人民為反抗英、印侵略和非法占領,多次慘遭入侵者野蠻屠戮:從鴉片戰爭后的“阿波爾征討”到辛亥革命前夕的“威廉遜事件”,從1958年印度侵略軍對莫朗地區的毀滅性轟炸到1964年崩如地方連老人兒童都無一幸免的報復性大屠殺,這都是血淋淋的事實。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那些被殺戮人民的后代會割斷數千年來與藏族地區的血肉聯系而心甘情愿地與入侵者融為一體。更為重要的是,藏南地區被印度占領的既成事實,也使藏南成為藏獨分子的舞臺。2009年11月,達賴躥訪藏南地區,并污蔑中國侵占印度領土。藏南與中國分離四十多年的事實,與印度方面的步步緊逼,使得藏獨勢力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
中國必須要收復藏南,那里不僅有我們的民族和人民,而且那里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饒的地方。那里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幾百米,有印度洋暖風的滋潤,屬亞熱帶生態環境。土地極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夠生長菠蘿香蕉。自然景觀奇異,礦產豐富。雅魯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彎”,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如果橫切大拐彎建一條40公里長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電站,裝機容量最低為4500萬千瓦以上,是長江葛洲壩電站的17倍,是三峽電站的四倍,投資卻比三峽低得多。然而這個設想中激動人心的超級水電站,卻被“麥克馬洪線”攔腰切斷。西藏林蓄量居全國第二位,可實際上西藏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線之外。如果這里僅僅是一片不毛之地,印度也不會竊據幾十年至今絲毫不松手。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印度視為竊據藏南的法理依據的“麥克馬洪線”被始作俑者英國公開否認了其合法性。英國路透社在2009年8月7日的一篇文章中稱,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亞洲巨人,邊界仍未劃定。該報道稱,在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時,印度與中國西藏的邊界從未劃定過,這就否認了印度認為有效的1914年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在該報道后文中雖然出現了“麥克馬洪線”的字眼,但那是作為印度單方面的領土要求范圍來用的。既然作為1914年西姆拉會議的主辦方都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那么從1953年開始印度對藏南的竊據就站不住腳了。中國收復藏南有理有據,采取軍事行動也無懈可擊。
三、為什么藏南問題不能和平解決?
印度已經竊據藏南四十多年,1962年雖然被中國邊防軍迎頭痛擊,但是卻激起了印度鷹派分子的好戰情緒。四十年來,印度一直以中國為假想敵,一直處在備戰狀態。在這四十年里,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吞并了錫金,不斷加強在爭議地區的軍事存在,試圖借此在未來的中印邊界談判中施壓。2009年初,印度軍隊將T-72坦克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帶的錫金地區,同時為實現機械化部隊在拉達克東部的順利部署,正在進行主干公路的改進項目,并在中印邊境地區修筑10條公路,以鞏固邊境安全;2009年6月,印度宣布向藏南地區增兵6萬,將其在該地區的駐軍增加到10萬,并增修軍用機場,加緊布署新型戰機;2009年8月31日,印度多家主流媒體報道了一則“中國入侵印度領空”的消息,引起國外關注,這是繼28日印度媒體炒作“中印邊境交火”事件后,印度媒體在中印邊界問題上的又一次“神經性發作”;2009年12月30日,印度日報報道,位于印度北部西姆拉的負責管理部隊訓練及培訓的陸軍訓練司令部準備增加前所未有的新培訓內容,即訓練印度陸海空三軍同時打贏對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場戰爭。報道稱,印度軍方認為一旦開戰后的頭96個小時至關重要,必須在此時間內逼中巴接受停火談判;2010年1月,印國防部官員介紹稱,印俄正在聯合實施第五代戰機的研制工作,兩國空軍不但將分別購買250架新機,而且雙方的企業(印方為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俄方為聯合飛機制造公司)也將均攤巨額研制費用(據估計可能在80-100億美元之間);2010年1月19日,為了對抗中國在尼泊爾的影響力,印度陸軍總參謀長迪帕爾·卡普爾承諾印度將恢復對尼泊爾的武器供應,以加強雙邊防務合作。
在印度方面緊鑼密鼓的軍事動向面前,還有什么潛臺詞呢?我們知道,在南亞范圍內,印度與巴基斯坦是敵對國,但是印度在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而且印度國力明顯優于巴基斯坦,所以印度不會將巴基斯坦作為頭等大敵。再看南亞的其它國家,尼泊爾政府在中印之間保持中立,但一向被印度掣肘,不丹的國防和外交一直接受印度的“指導”,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整個國家像一個龐大的貧民窟,自然也不能與印度爭鋒。其它如孤懸印度洋的斯里蘭卡,好不容易擺脫了內戰,馬爾代夫更沒有任何軍事實力。所以,印度是南亞的“老大”,做“老大”必須要彰顯權威,拳頭一定要硬。因此即使國內的問題成堆,印度的擴張性政策也不曾有絲毫改變。藏南地區已經落入印度之手四十年,如果想和平收回,任何一屆印度政府都不會答應。印度人民黨和國大黨可以在所有政治議題中相互攻訐,但是一牽扯到領土問題,誰退讓誰就會面對巨大的政治風險。中國可以用承認印度對錫金的占領作為讓步,但是這絲毫不能改變印度政府在藏南問題上的執拗與堅決。惟一遺憾的,是錫金作為一個談判籌碼,被中國草率放棄掉了。
現在的問題是,中印之間的邊境問題磋商是不可能取得實際進展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印度既然在享受著既得利益,能拖就拖,而且在積極備戰。美國也將印度作為一個棋子,用在遏制中國的亞洲全盤棋局之中。在這種局面下,印度的鷹派分子早就盯上了中國,印度“阿魯納恰爾邦”首席部長J·J·辛格就強調,印度國防政策不能再停留在“威懾巴基斯坦”上,“現在我們越來越意識到不能忽視中國的軍事力量。……在中印邊境部署更多部隊是必要的。” 中印邊界的東段和中段是印軍重點經營的區段,印度軍方認為一旦中印再度開戰,“至少在東北方向絕不會出現1962年慘敗的情形”。作為對華軍事準備的骨干,總兵力為103.5萬人的印度陸軍將3個軍用于警戒中國,番號為第4、33、15軍。可以想見,印度方面的這種邊境軍事配置已經說明,印度是絕對不會將藏南拱手送還中國的。如果還有疑問,那么印度建立的所謂“印藏邊境警察部隊”本身就證明了印度的真實立場:由印度內政部和達賴“流亡政府”治安部操縱的“印藏邊境警察部隊”,也已經放在印度對華軍事準備的框架下考慮。這支部隊營以上軍官為印度人,連以下軍官和士兵均為叛逃藏人(其中多為康巴人),現有實力約1.4萬人左右,由西向東設5個防區,其中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是D、E防區。D防區司令部設在加爾各答附近的杜姆杜瑪,兵力為7個連和兩個通信支隊(約1600),E防區司令部設在大吉嶺,其中700多名武裝人員集中在錫金境內。印度內政部稱贊該警察部隊“適應高原地形環境,會講土語,是一支不可多得的準軍事部隊”。將中國叛逃藏人收編為準軍事部隊,其心昭然若揭。
由于以上事實的存在,我不相信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友好狀態能維持多久,而相信中印之間的最后攤牌遲早都會到來,藏南問題不解決,西藏一日不得安寧,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也會背上日益不堪負累的包袱。
四、中國收復藏南的方略和西南邊防的戰略性思考
既然中印之間未來必有一戰,那么標榜中印未來的和平伙伴關系都是癡人說夢,當不得真。世界歷史上與侵略者之間擱置爭議、只談和平邦交的,都是賣國賊。當年日本占領半個中國,不承認日本侵略中國,反而與之“和平共榮”的,是汪精衛;而今,印度竊據中國9萬平方公里,在這個事實面前,誰松口誰就是漢奸。中國為了維護民族統一和領土完整,必須收復藏南。如何收復,分幾步走,筆者詳細勾勒一下未來的邊境藍圖:
1、前期準備
首先,我們要冷靜分析對手的真實實力。印度本身有著致命弱點:今天的印度有11億人口,3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狀態中,仍然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慢性營養不良兒童,它的人口平均壽命和受教育率都遠低于其它發展中國家,大約有7.5億人口生活在68萬個村莊里,其中近一半村莊沒有全天候可通行的道路,大部分村莊沒有合格的初級衛生保健中心和小學,近一半印度婦女是文盲。目前還有200萬左右的印度人是賤民(即印度歷史上的“不可接觸者”階級)。印度有18種官方語言,有多種文字,宗教流派眾多,種姓等級森嚴,印度社會高度分散,各民族間很難建立互信。由于政府難以在全國采取統一行動,因此地方勢力膨脹。在這樣的國情基礎上,印度與中國抗衡是不自量力的。中國完全可以通過援助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者的方式,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印度國內不僅有錫克教分離勢力,也有泰米爾分離主義者,更有與印度教長期敵視的龐大的穆斯林隊伍。而原本活躍在印度中西部地區的人民戰爭集團(PWG)和人民游擊隊已經滲透到藏南珞巴族聚居區,相鄰地區的阿霍姆人聯合解放陣線、那加蘭民族社會主義委員會等反政府組織在藏南珞巴族地區也建立有聯絡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假如印度將重兵部署在中印邊境,那么其中南部的分離主義者活躍地區便相應空虛了。一旦藏南戰端一開,印度全境潛伏的分離勢力必將趁勢而起。假如中國軍隊在中印邊境消滅了印軍的大部有生力量,印軍將無法維持在國內各地的統治地位。這是中印戰爭的大勢所在。
其次,中國應該擺脫在外交中的忍辱負重姿態,重新評估默認錫金為印度領土的危害性。因為放棄錫金無異于授人以柄,只會鼓勵印度鷹派分子得寸進尺。在以后的對印外交中,中國應該挺起胸膛,不用再和印度客氣。既然你們豢養著達賴,我們邀請印度國內的異議分子又怎么了?你們都將中國叛逃分子武裝成軍隊了,我們如果給你們的分離主義者提供援助也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放眼整個南亞,除印度之外,中國沒有敵對方。印度雖然是南亞的“老大”,但如果中國對其施以懲罰,印度將立刻成為孤家寡人。
最后,中國必須在中印邊境保持相當數量的駐軍,必須支持中尼鐵路的開工建設,必須為爭奪制空權興建數量龐大的軍事設施。只有如此,將來才可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2、軍事打擊
我們對印軍的邊境戰力一目了然:在“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和錫金邦三個同中國接壤的地區,印度部署有第4軍和第33軍。印度第4軍以阿薩姆邦中部的提斯浦爾為核心,形成“前輕后重”的作戰格局,只有第5山地步兵師放在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的那加,而第2山地步兵師、第21山地步兵師則放在阿薩姆邦境內。印軍認為,中國軍隊作戰的最大目的是殲敵,而不是簡單地奪取“阿魯納恰爾邦”,第4軍靠后配置的方式就顯示出印軍仍害怕中國軍隊會像1962年那樣穿插圍殲其主力。但總部設在西里古里的印度第33軍卻十分危險,該軍戰斗力最強的第17山地步兵師就駐扎在乃堆拉以南40公里處,同屬第33軍管轄的第20山地步兵師(駐比納古里)、第27山地步兵師(駐噶倫堡)則作為后應部署在二線。在中印邊界西段,由于復雜的克什米爾問題,印軍的部署帶有“防巴”和“防華”的雙重考慮,其中第15軍針對中國的意味更濃一些。參與1998年卡吉爾戰爭的印度第15軍歷年來保持高度戰備,系印度三支“最前沿部隊”之一,它下轄第19山地步兵師(駐巴拉穆拉)、第3山地步兵師(駐列城)和炮兵第3旅,直接威脅巴基斯坦和中國的唯一陸路咽喉喀喇昆侖公路(第15軍哨所離公路最近處不過幾十公里)。
根據印軍的以上布局,我們必須確保獲得邊境制空權,首先空軍應該將印度第4軍作為殲滅對象,同時對第33軍的戰斗力進行毀滅性打擊。因此提斯浦爾和西里古里就成為必須要掃除的首要目標,當布拉馬普特拉河以北的印軍交通線全部切斷,藏南就成為囊中之物;當西里古里交通樞紐被毀滅,印軍第17山地步兵師就陷入困境,而被中國空降兵部隊分割包圍,同時隨著西里古里的喪失,印度東北方便會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飛地”,與本土脫離聯系。中國軍隊便可乘勢南下錫金,支持錫金重新獲得獨立。同時支持阿薩姆邦、那加蘭邦和其它諸邦的分離主義者取得合法地位,改變藏南地區以南的政治對比態勢。
假如印度將戰火擴大,對中國本土實施軍事打擊,那么中國軍隊可以采取第二步軍事行動,切斷比哈爾邦恒河上的橋梁與其境內的交通樞紐,繼而切斷西孟加拉邦的對外聯系。西北方面,牢牢控制喜馬偕爾邦上空的制空權,將伯坦博德與查謨之間、蓋朗與列城之間的交通線完全切斷,將第3山地步兵師困死在列城,然后圍而殲之。如果巴基斯坦方面趁機進軍斯里那加和查謨,那雖然不是中國期望的,也不是中國所能干預的。假如時勢向此方向發展,中國當可在西北方面全身而退。
3、軍事推進底線
在利德爾·哈特的軍事學說中提到的“大戰略”包括了所有超出軍事以外的一切東西,其任務就在于調節和指導一個或幾個國家的所有資源,以達到戰爭的政治目的,而這個目的,正是由基本政策即國家政策所決定的。要實現這種戰略,必須弄清敵國的經濟和人力資源,能否有效動員這些資源,以保障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時也要充分估計精神方面的力量,它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物質力量。根據以上觀點,我們可以認為,對印作戰的終極目的只是收復藏南,對印度沒有超出藏南爭端的領土要求,而印度一直垂涎的阿賽克欽地區向來是中國固有領土,所以不在收復范圍之內。因此,中國在邊境上的軍事打擊和前鋒推進應該有個極限:在達到收復藏南的目的后即應撤軍。中國軍事占領的關鍵點是西里古里,隨著戰事發展,中國軍隊最遠可以推進到吉申根杰,那不過只是佯動而已。對吉申根杰的短暫占領是中印邊界戰爭結束的標志。假如戰事如推演一致,那么在吉申根杰被攻克之后的印度當無法壓制國內的分離主義勢力,作為印度教民族主義代言人的人民黨屆時可能會和魯登道夫一樣呼吁為了達到舉國團結的目的而投入總體戰,從而形成一定的獨裁專制。那樣就同樣會應驗了利德爾·哈特的預測:如果總體戰要求將全部力量集中,不顧一切犧牲去追求勝利,不考慮戰爭可能帶來的后果,那么必然會使自己精疲力竭。在和平到來時,戰勝者并不能真正得到什么好處。戰后建立的和平必然是不穩定的和平,甚至很快又會孕育著另一次戰爭。而中印戰后的下一次戰爭必是印度的內戰了。
在跨越恒河兩岸的交通線和西孟加拉邦對外交通線被毀滅殆盡之后,吉申根杰是中國軍隊最佳的防守陣地。如果印軍想要取得與東北“飛地”的聯系,除了空中之外,只有侵犯孟加拉國的領土主權,穿越孟加拉國領土。這在西孟加拉邦對外交通被切斷的前提下,是不可能的。印度也不敢在自顧不暇的時候,增加一個敵國。中國其時當不需要考慮印度東北“飛地”殘余印軍的抵抗,只要對當地地方勢力給予相當援助就可以了。
4、可能發生的變局
對未來的中印之戰,也存在著種種變局。第一個變局便是藏南地位的復雜化。印度霸占藏南不放的趨勢是不可能更改的,但印度很可能會在移民占據人口優勢的局面下采取“公投”的方式來決定藏南地區的歸屬,屆時他們會申請聯合國或其它國家監督投票。這種情況不是不存在,也會隨著中國與其它國家關系起落而定,而最大可能的介入國家便是美國。假設將來臺灣作為一個制衡中國的籌碼不復存在,那么美國的注意力會放到南沙和藏南,而能一箭雙雕,同時遏制崛起中的中國和印度的策略便是利用藏南爭端。因此,中國現在和將來必須持有對美國的殺手锏,讓美國不敢公開介入藏南爭端,這便是保持中美之間金融與經濟的“恐怖平衡”格局。美國之外,曾經是印度宗主國的英國已經公開否認“麥克馬洪線”的合法性,因此英國議會也不會為它遺留下來的邊界爭端而干涉中國收復藏南。其余的國家即使再說三道四,都沒有多大意義。
第二個變局便是印軍的戰斗力,依靠購買先進武器的印軍能不能抵擋住中國軍隊的攻勢還是一個未知數。1962年是中國軍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輝煌時期,半個世紀之后,中國軍隊久未浴血能否依然神勇無敵?這畢竟沒有經過實戰考驗。因此,中國應該在十年之內重新塑造尚武精神,戰爭不僅是軍事技術的較量,更是大國意志的博弈,人民應該具有一定高度的精神素質。當財政、外交、商業以及道義的一切力量都用來對付敵人,將會無往而不勝。這種尚武精神會促使中國軍隊在布拉馬普特拉河以北快速、干凈地消滅敵人,也會支撐中國軍隊在吉申根杰堅守陣地,直到迫使印度簽訂合約。
最后一個變局便是收復藏南過程中出現的難民問題,這是實現戰后長期和平的關鍵。在收復藏南后,中國必須建立高效的行政機構,在藏南實現軍事化管理。應該對印度移民采取聽其選擇國籍的辦法,愿意加入中國國籍的予以接受,并組織一定范圍內的向內地的移民,同時組織內地移民充實邊境,改變藏南地區的民族構成比例,為藏南地區的安定局面消除隱患。假如中國收復藏南造成大量的難民潮,這只會幫助印度博取國際同情。中國在藏南地區采取公開的人道主義援助活動,邀請國際觀察員監督對藏南地區的行政管理,這就避免了悲劇的發生。雖然印度在藏南的移民目的居心不良,但中國可以寬宏大量,將在這片土地上的外來移民視為中國公民。中國歷史上,對外來民族的同化古已有之,漢朝政府就曾將南匈奴置于麾下,一起來抵御北匈奴。
中國在建國以來一直推崇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為之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中國在一個世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中飽受摧殘,深知和平發展的局面來之不易。但是中國人的脊梁是硬的,知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美國當年作為二戰后的超級強權來捋虎須,結果在朝鮮半島一敗涂地。蘇聯能將日本關東軍掃地以盡,但卻奪不下一座珍寶島。就連當年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在戰場上與中國軍隊對壘猶如學生見了老師。中國軍隊戰力由此可見一斑。中國為了安定團結的局面能忍則忍,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可以視核心利益于不顧。中國為了維護領土完整,曾經與日本進行了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以損失近五百萬軍隊的代價最終取得勝利。而今,印度竟然竊據藏南四十多年,并試圖將非法粉飾為合法,甚至妄想中國政府會屈從于這個既成事實。他們沒有考慮到,今時今日的中國已經處在揚眉吐氣的歷史時期,印度無論在國內政治還是綜合國力方面,都不是中國的對手。未來的中印戰爭,受到傷害的只能是印度人民,而挑起爭端的印度政客們依然毫發無傷,他們還會叫囂著發動下一場戰爭,而將印度人民拖入深淵。
2010年1月20日0點41分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