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分制”或許是一種新的國家運行機制
冰海 2010-1-17
房價牽動著國人的神經,似乎是一切問題的“核心”了?但環顧四方,何止是“房價”?從醫療到高校,再到食品,何處不讓人們痛心?何處不讓人感到壓抑、凄涼、失望和恐懼?是我們的生產能力不足嗎?我們號稱“世界工廠”,為何我們卻享受不到我們生產能力的好處呢?為何我們生產的東西我們自己不能享用?為何付出血汗錢的農民工,仍只能是無產者?面對這一切,我們是否該困惑,我們到底怎么了?人類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們到底為了什么?或者說我們的目標到底是什么?更進一步說,人類社會的目標到底是為了什么?偏向西方的學者告訴我們是“平等、自由和民主”。如果這個觀點能解決問題,那一切都好辦了。事實,這個觀點是有問題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是站在個人的角度看問題,是站在局部的角度看問題,其根本不能解決全局問題。若每個人都想擁有同一塊土地,個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的解決辦法是什么?是市場,是競爭。競爭表面是很公平,實際呢?就如百米賽跑,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若贏者通吃,若讓失敗者成為勝利者的奴隸,你覺得這種平等是好的嗎?你覺得這種公平是好的嗎?西方法律的平等也是不平等的,因西方的法律訴訟是講究財力的,即西方的法律效力是偏向有財力一方的。看看西方的窮人,看看西方的黑社會。實際,西方國家如果真是單以“平等、自由、民主”為核心,這些國家早就完蛋了;實際,西方還有一個很核心的東西,就是宗教,西方的宗教對西方道德的維持具有很強的作用力。
我們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似乎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從這個上看,西方的目標還是種精神,我們目標卻是種物質享受,可以說我們的目標應該比西方的低一檔。可能是我們太向往共產主義社會了,認為依靠物質生產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了。實際呢?人若不節制,欲望是無止境的,依靠生產力根本無法實現。富人的道德水平高嗎?富人為何還那么貪婪?物質決定意識沒錯,但并不是物質享受,決定人的道德;是人類的意識決定著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當然其不能脫離物質的限制)。可以說,共產主義社會,不是因為生產力而進入,而是因為人與人間自我節制、自我貢獻的關系而進入。
那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什么?應該是人與人心的融合,社會應該是一個大家庭。即我們的目標不是物質滿足,也不是西方的“平等、自由、民主”,而是人與人心的融合。我們是要發展,我們要享受物質,我們也需要平等、自由、民主,但我們最核心目標是人與人心的融合;一切規則都應以人心的融合為宗旨。當然,這個目標對目前是一個理想,但其應當仁不讓的應作為一個風向標,讓社會逐步去進化,逐步去逼近,以至于整個世界都美好起來。
當然,僅僅有目標是沒用的,關鍵是要能實現,這樣我們就需要有一種等級機制。
我們思考一下,國家是什么?國家是一個共同體,以讓國家的公民們共同享受這個共同體的好處(不要再提階級斗爭了,階級斗爭是政權革命的東東)。在這個共同體下,我們就需要有一個指揮方式,指揮者人們向共同的目標前進。從目前的理解能力而言,構建這樣的指揮體系就需要有等級制;因沒有一個等級制,很難讓社會具有凝聚力、向心力。而從過去的歷史上看,人類的罪惡就在于形成了等級,這樣就與人類的目標相矛盾;但沒有辦法,從目前社會現實看,人類必須要有一個等級去規范。所以未來需要等級,但這個等級目標是為了人與人心的融合,而且應更加扁平化,這就需要能有一種新的等級體系。
從歷史上看,人類的等級體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權力等級,一種是資本等級。西方主要是以資本等級為主,依靠資本等級驅動著社會。在資本等級下,強大的資本力會讓無資本者只能是奴隸(有的只是名義上的自由)。我們目前還同時存在著權力等級和資本等級,應該說權力等級是一種比資本等級更落后的等級制,所以單從等級制角度看,我們比西方落后。
新的等級體系實際是一種新的“戰功”評分體系,能反應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這種機制可以取名為“積分制”。首先講講這種“積分制”的構成。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等級分”,是積分制的核心,其代表著一個人的等級,代表著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而后每年根據這個“等級分”轉化出一定的“稀缺資源消費分”、“普通消費分”(相當于“錢”),這些消費分,消費掉就沒有了。“稀缺資源消費分”是當某個物品是稀缺時,就需要按“稀缺資源消費分”優先排列來消費,消費后其“稀缺資源消費分”就相應減少。
“等級分”,以“年齡”、“戰功”為基點,每年計算一次。“年齡”相當于社會給予每個人的福利,也讓每個人有一個平穩的心態。“戰功”以勞動時間、勞動強度(包括知識強度)、創新性、公益性等作為計算因素,大致計算可以從事的職業為基準,而后根據實際情況,每個人的再在此基礎上下浮動。社會是以一個個的單位團體來運轉的,其能分辨出的成績往往是一個單位團體的總成績。所以“戰功”評分應以單位團體為整體來評分,而后再分配到個人。例如,對于某個國企,每年給這個國企一個總分,再根據實際完成情況的社會滿意度進行一定比例浮動,其國企內部再把這些分數根據每個人的實際分配掉。
“積分制”主要還是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因未來經濟應該是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只有這樣的經濟結構才有利于社會的整體性協調,才能讓人與人是個整體,從而能讓人與人的心融合。當然這種計劃經濟,應是對過去的改進,應當采用一種訂單式生產,即人們首先把各種需求提出來,而后通過協調組織制定出目標,盡可能的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后讓政府去執行,即政府只管執行。過去計劃經濟的問題可能是,需求、目標、執行都由政府包辦,造成計劃了脫離人們的實際需要。同時,就目前而言我們也是需要私有經濟的。私有經濟是集體意愿與個人意愿嚴重沖突的產物,也為了更靈活的發揮出局部的活躍性、潛力性。當然,私有企業也需要參與“積分制”,因私有企業也要享有社會福利,也要有社會成就榮譽感。私有企業的評分,可以以價格、資源、稅收、人工成本、公益性等作為計算因素。
“積分制”需要有一個評分組織,這樣就可能又陷入權力等級的操縱中。所以也要改造我們的權力組織,其大致分三個獨立體系,可以說是現有組織稍加修改。首先一個是反應底層需求的組織,如人大代表,提出其所代表人的需要,維護著其所代表人的利益,有點類似律師。人大提出需求后,就要有一個中間層去協調(類似于我們現在的黨組織),以讓大多數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其制定出目標后,就由政府去執行。政府相當于經營機構,而人大與協調組織相當于董事會。為了避免操縱,政府的主管人員應由有資格的人員隨機產生。協調組織的組織方式當然很關鍵,不過,目前還沒有思考氛圍。
要認識“積分制”,我們還是得反過來看看西方的機制。西方機制的核心可能是競爭,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領域。但競爭的問題是讓人與人之間存在隔閡,沒有安全感,從而使得人類社會難以融合。競爭是想把每個人都當做自由的氣體分子,經過不斷碰撞后能夠均勻的分布在空間,但人不是剛性的氣體分子,人與人間會形成利益同一體,以謀取更大的利益,“壟斷”正是最好的說明。反壟斷、福利制等雖然減小了競爭的副作用,但也反過來說明競爭對人類社會并不完美。再看看西方的兩黨制(多黨制),黨制存在說明社會需要一種協調組織,以擺脫依靠權力等級來維持社會的有序,因人總是會形成利益體,這樣就必須要有協調組織,也就是說不論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都有存在的必要。兩黨制(多黨制)是為了避免操縱,實際也解決不了操縱。因兩黨制的各自內部還是需要一個協調組織,這樣在各自的內部同樣存在操縱。同時,在強大的資本力下,各黨的內部實際是被資本方所操作,所以西方的兩黨制實際都是為資本強大的利益集團服務的。競選需要耗費巨大的資本,正是說明其是偏向資本方的。競選來,競選去,弱勢群體得到的只是施舍。當然,一黨制可能存在過于強大的操縱力,所以也必須有方式來防止。
競爭的美好在于相對于過去,相對于以前人類曾經擁有過的模式,其表現得最好。但這并不能說競爭是最好的,人類社會還是要向前發展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在封建社會是如何認為封建社會的呢?今天,我們迷信競爭,則也可能是坐井觀天,也僵化了我們的思維能力。競爭相對于過去(權力機制),所表現出的優點是讓更多的人可參與決定社會經濟的發展(如市場競爭),可參與決定社會政治的發展(如競選);但也應該明白,其參與程度還是有限的。競爭對社會有利,但應是作為社會運轉的必要輔助手段,而不能是主要手段。因過度的競爭,會使得競爭成為戰爭的一種轉化形式(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也會像戰爭一樣給人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痕。
從歷史的角度看,西方制度已經磨合很久了,已經發展很成熟了,但看看這些國家,窮人、黑社會、道德(金融危機本質是一種道德危機)等等根本無法解決。所以,與其說西方制度很成熟,不如說其制度已經窒息了。西方制度不應是我們的理想,或許我們目前的機制可能不如西方機制,但我們的目標是建立比西方更好的機制。前面“積分制”的模式,也正是吸收競爭機制的一些優點,即可讓更多的人來決定別人的價值,讓更多的人能參與決定社會的未來,也同樣是一種激勵機制。當然,“積分制”只是一種思路,離實用性還很遠,還需要不斷的推演。
目前,我們可能更需要有思想家,但我們出現不了思想家。我們的思想領域,大致三類,其中有兩類學者在主導著我們的思想,一類是官方的;一類是依靠西方的現有理論者。這兩類學者因為是站在很“高”層次上,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鸚鵡學舌”,很不適合我們底層的百姓。而來至民間的學者只能是弱小的,他們的觀點永遠只能在萌芽態,所以我們出現不了思想家。所以,我們不能依賴于“學霸”的“鸚鵡學舌”,而是更多的去思考各種理論的問題,去探尋是否有新的思路。
從根本上說,一切社會規則的核心應是讓人的心融合在一起。希望“積分制”能是一種新的思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