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是聽證會最大作秀者?
國家發改委11日在其網站發表文章《聽證會的不正常現象是否說明有貓膩?》(中新網)這已是發改委就價格聽證會問題發表的第四篇文章了。
在《聽證會是真聽還是“作秀”? ——聽證會熱門話題系列談之一》中, 為了說明聽證會不是作秀,列舉了哈爾濱水價聽證會的例子,由于消協工作人員的工作失誤,將一位退休干部的身份寫成了“下崗職工”;另一位領取失業救濟的真正下崗職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聲稱自己是所謂的“董事長”;一位法律工作者報名時說自己是律師,消協沒有審核就予以認可等,這確實需要有關部門加強組織,提高工作水平。不過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恰恰從反面證明了聽證會不是作秀。試想,如果沒有聽證會這一平臺,如果不讓媒體充分地、公開地報道聽證會,這些問題就很難暴露出來。如果政府有關部門真想作秀,豈會讓這些“蹩腳”的“演員”如此作秀來砸“牌子”?
在《“逢聽必漲”還是“逢漲必聽”? ——聽證會熱門話題系列談之二》中,為說明聽證會不是“漲價會”,完全不顧“逢聽必漲”的普遍現象,只舉“200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了降低移動電話國內漫游通話費上限標準的聽證會”一例,就得出這樣的結論:這說明聽證會也有聽“降”的,并不是一些媒體反映的“逢聽必漲”。
在《老百姓意見被代表是誤解——聽證會熱門話題系列談之三》中,為說明老百姓意見沒有被代表,搬出了2008年修訂的《政府定價聽證辦法》,因為在這個聽證辦法中,“聽證會代表”修改為“聽證會參加人”。因為參加聽證會的消費者并不是“代表”,因而不可能存在老百姓意見被代表的情況。
在《聽證會的不正常現象是否說明有貓膩?——聽證會熱門話題系列談之四》中,為說明聽證會沒有貓膩,列舉了鄭州天然氣價格聽證會上有人舉 “反對漲價”牌子,哈爾濱水價聽證會上有人向主持人投擲礦泉水瓶的例子,出人意料地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其實這些恰恰說明,聽證會沒有“貓膩”,說明民意表達渠道是暢通的、自由的、讓大家發表意見的”。
縱觀這4篇文章的行文邏輯,論證的方法無一不是公眾說“是什么”,發改委就反其道而行之說“不是什么”;引用的論據大多是化腐朽為神奇,公眾指出的價格聽證會的顯而易見的問題,被不可思議地說成了問題不存在的證明。
讀罷發改委為聽證會辯護的4篇雄文,我更加堅信,這樣的聽證會不作秀根本開不成,不是作秀“演員”的“蹩腳”砸了“牌子”,而是“逢聽必漲”的這個事實,決定了這是一個任何天才演員都無法勝任的角色,包括你發改委為聽證會辯護的4篇雄文同樣是“蹩腳”的。因為,在收入幾無增長或根本就是下降的情況下,要百姓爽快容忍物價全面飛快上漲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讀罷發改委為聽證會辯護的4篇雄文,我學到了一點常識,聽證會就是“聽漲會”,聽證會與百姓沒有關系。聽證會聽取意見,其實與通常意義的聽取百姓意見不同。既然開了聽證會,就決定了勢必要漲的趨勢,只不過是就漲價的合理幅度上,再征詢、聽取、綜合一下有關部門的意見。
公眾對聽證會有誤解是事實,但是公眾對聽證會的誤解,首先是聽證會組織者的忽悠引發的。我個人理解,去年物價全面上漲的首要原因,是國家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完成“保八”的需要,如果有關部門能開誠布公向百姓說明這一點,這件事就上升到了國家大事、民族大義的高度,我想大多數百姓是能夠理解這一點的。如果不是這個原因,發改委對物價的指導就出了問題,名目繁多的聽證會在全國各地集聚登場,一定是把百姓的錢包當印鈔機了。這也難怪發改委不得不赤膊上陣了,成了聽證會的最大作秀者。
2010年1月1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