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動震撼世界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今年滿十周年了。
十年來文革的過程,從根本上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使中國免于掉進修正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泥坑。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的最好例子,可舉出下列三點:
第一、文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針的改革。在漫長的整個封建時代,中國的教育都是為了培養當官的。這一為期甚久的傳統,在進入近代以至在文革以前,也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教育的目的仍在于培養尖子:不是官員,就是工程師以至黨的干部。只要不改變這一傾向,教育越普及,中國就越會產生新的對立階級。所以“十六條”在關于改革上層建筑方面特別重視教育的改革。
文革首先以學生為尖兵,讓學生學習工農,站在大批判的前列,使學生通過斗爭,親自體會自己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接班人。毛澤東在看到這些學生的成長以后,又于一九六八年末對舊大學出來的學生發出到農村、工廠、礦山和邊疆去的號召,鼓勵他們長期扎根基層。與此同時,還改革了招生制度。中學畢業生一律到生產現場勞動二、三年之后,再由所在單位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制度的改革,顯然是打破分數主義和向上爬主義的有力手段。加之,這些大學生畢業后原則上仍回到原生產單位,這樣一來,大學與生產單位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造成了嶄新的局面,再也不能把上大學作為發跡和逃避勞動去當干部的手段了。這從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觀點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這一教育改革剛剛邁出第一步,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如在生產崗位呆了三年,一上大學馬上學數學、物理等,進步可能較慢。但是,由于大學的教育經常與社會直接結合,有可能收到在資本主義社會得不到的教育效果。而且,個別缺陷還可以在實踐中得到糾正。重要的是,只有這種教育才能使社會不受尖子統治,防止社會主義改變顏色。這樣的改革迄今還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進行過。僅從這一件事看,也可以理解文革是一種規模多么大的改革。
第二、文革完成的第二件大事,是使以中共黨員為中心的干部同一般群眾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文革以前,干部中間殘留著相當根深蒂固的官僚化和特殊化傾向。這種傾向在文革中受到各方面的沖擊。群眾消除了害怕干部的情緒,許多干部也能自覺地經常傾聽群眾的呼聲。
中國各地設立了名叫“五·七干部學校”的干部再教育機構,在那里一面從事體力勞動,一面學習怎樣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干部。我曾經訪問過陜西省和廣東省的干部學校,聽取學員們的意見。他們都對自我教育的成果感到自豪。
此外,各級政權機關原則上都由老、中、青組成。這是中共十大所規定的政權建設的基本方針。這是一個打破論資排輩的方針。文革就是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打破舊官僚主義、黨員優先主義和論資排輩,充實了社會主義的民主。
第三、文革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成果是,農業和工業都得到順利發展。文革期間,中國廢除了對生產好的工人發獎金的所謂物質刺激的做法。廢除以后,生產仍順利上升,這證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必要搞物質刺激。這是文革理論的勝利。以一九六四年為一百計算,一九七四年的農業生產增長百分之五十一,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一百九十。農業生產到一九七五年為止連續十四年獲得豐收,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而在同一期間,蘇聯卻幾次大歉收。毫無疑問,這是文化大革命的勝利。
以上只不過列舉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但是,僅從這些例子也可看出其成果多么大。另外,中國八億群眾通過文革所進行的斗爭,不是象日本有人說的那種“權力之爭”,而是規模遠為巨大的、具有本質性的路線斗爭。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