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要、非得、不甘心
——————從楊元元拒當公務員談開去
今天下午特意到新華書店詞典柜,想查一下“偏要”、“不甘心”等具有典型當代中國人特有情緒內涵的詞語在英語中有沒有對應的詞條。一查,幾本小詞典都沒有!有一本列出了,不過對“偏要”的解釋用的是“wilfully”這個詞,是“固執、偏執”的含義,但是組合到語句里他只能用“must”這個詞替代,是“必需”的意思。顯然,和“偏要”的情緒化內涵是有所區別的。就像新詞兒“搞笑”與滑稽及幽默的涵義都有微妙的區別!
然后努力回憶一下記憶中殘留的可憐的那點文言文詞匯,似乎也找不出明顯可對應的詞匯,而當今中國人對上述詞匯的使用度又如此的高,這是否從一個側面說明,當今的中國人的普遍情緒特征,與早先中國人及現在的“老外”對比,已有了一些明顯的特色呢?
而楊元元在如此艱困之中毅然拒當“小城市”的公務員,因為“有不是在上海、北京”,能否成為這種極端化情緒典型寫照呢?
按說我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文化”發展突飛猛進,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有了普遍大幅度提高,條件不好的,至少也有所改善。那么,彌漫于空氣當中的浮躁、慢慢浸入人們血液的極端,甚至暴戾,是如何發生的呢?
我個人認為,生活追求或目標的“焦點”所在,是影響甚至生發某種情緒的最主要根源!
當今社會的現狀是,每一個階層、以致人脈圈子,似乎都有一個本階層或圈子約定俗成的“潛規則”,規定了他(她)必須具備一套與這一階層、圈子相匹配的物質“套餐”,及標準的“進餐模式”,(也可叫做“生活格調”)。如:一線城市的所謂“中產階層”或“白領階層”,必須擁有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房(黃金地段小一些也可),房內的裝修必須是10~20萬的檔次,然后,再有一輛至少10萬左右的轎車(謝天謝地,中國出了偉大的吉利、奇瑞,否則同樣的轎車現在至少還在20萬上下)!然后,平時的穿戴、餐飲聚會、人情往來等都有檔次、品味的講究。甚至本來很簡單的身體鍛煉,現在也非得搞什么瑜伽等虛頭巴腦的東西,以貼上時尚的標簽不可,我不懂你開車來回在路上的時間就個把小時,在家跳跳繩、做做仰臥起坐、俯臥撐,半個小時就滿頭大汗了,效果比那些時髦玩意兒會差嗎?別扯什么瑜伽修養心靈,那些1/3瓶醋不到的“野雞”教練充其量也就是姿勢功做的像個樣子罷了。
至于生了孩子后,“標準動作”就更多了!用什么奶粉(現在“白骨精”媽媽工作、精神壓力大,大多奶水不足)、什么幼教、什么小學、什么補習班,什么都日新月異、與時俱進。涉及到“起跑線”問題,絕對怠慢不得!讓人頭大的是:似乎與這些高期望、高投入刻意開了個玩笑,據我觀察,如今“白骨精”們的baby大多體質欠佳、毛病一堆,且性情乖戾。
不光是白領、“中產”階層,中國還有很多階層與圈子,都需要配上相應的包裝LOGO,“企業家”、“精英”階層不說了,小老板、個體戶階層、甚至民工階層(在回家結婚造房子時體現),莫不如此。校園或學術機構里的知識分子是不是這樣,我還沒了解過。
如果你“奮斗”到了本階層公認的一個標準年齡段,而“行頭”還沒配齊,且不說會耽擱婚事如期順利進行,在圈子中,你漸漸會被人議論、調侃、輕視、以致邊緣化!而我們中國人,最重視“面子”的,人生當中,除了基本的吃穿等生存需求,接下來就是“它”了!為了“面子”,可以受苦、受累、受屈辱、犧牲健康,甚至“不要臉”!因此,上述略顯奢侈的物質追求,其功能對于大眾來說,首要的還不是在生存滿足后的生理性改善這一“彈性”需求,而是一種支撐其在社會中正常生存交往的精神性“剛性需求”!
吊詭的是,每一個階層(權貴、“精英”階層除外),所約定俗成的“套餐”標準,乘以人數或家庭數后,所需的資本總量永遠遠遠高于在這個時間段本階層在社會分配中所獲得的資產總量!可以想象,階層內的自相競爭會是多么的殘酷!問題是不管每個人怎么努力,怎么競爭,“總量限制”決定了其實至少一半以上本階層的成員是無法吃到這一“套餐”(不知怎么我更想把它說成是一副“藥”)的!
而媒體中刻意渲染的“美式奮斗”精神,使每一個成員自以為自己的“落后”、“落魄”是自己努力還不夠,而不是“宿命”,只要再加倍“奮斗”,目標就會達到!當“追求演變為信念,向往升華為信仰”,再加上付出、回報不平衡的屢屢刺激,人的精神及理性,難免會因緊繃而變形,“偏要”、“非得”、“不甘心”等“病理反應”,當然也就會廣泛而頻頻發生了。
那么,如果說對金錢、奢侈物質、虛榮的追求,不幸成為了當今中國社會許多人追逐的唯一焦點目標的話,又是什么力量,引導蕓蕓眾生飛蛾撲火般不計成本、不顧一切地投向這一旁觀者看來荒唐的目標呢?
要我看,主流群體(或所謂成功人士)引導趨勢,輿論造就氣場!目標“聚焦”了,氛圍也造就了,蕓蕓眾生趨之若鶩,整個向心力與加速度,也就產生了!每一個個體,在強大的“場”里面,是無力的、渺小的、不由自主的!
于是,在這有悖于人性本真,卻又被“大環境”裹挾,不得不全速向前的矛盾煎熬中,反映人性扭曲的非自然情緒,必然順勢生發,并傳染蔓延。“偏要”、“非得”、“不甘心“等情緒化語境的產生,也便順理成章了!傳銷文化的恣肆其實與之也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在此不做細論,容后有空做專文闡述。
那么,憑什么說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主流人士及輿論導向呢?
一、中國人(當然主要指我們漢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沒有主流宗教信仰的大民族。同時又是一個跟隨性、趨同性特強的民族,沒有上帝、沒有安拉、現在又沒有了精神偶像毛主席的光輝指引,風光無限的主流大腕的價值觀、追求與做派,當然成了民眾無可選擇的參照系!更要命的是,作為人性的內在張力,一旦在達成溫飽基本需求后,必須要尋找一個新的追求點以作為精神的寄托!
為什么古代后宮中的后妃,有些明明能明哲保身,安享富貴,卻偏偏要將自己置于險地,先爭后位,再爭太子位,以致最后母子甚至全家慘遭滅門悲劇,女性的野心,固然是一個方面。百無聊賴的人,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追求的目標,這一人性本能,或許也是一個重要的動因吧!
二、那么,輿論導向,又從何談起呢?現在的主流媒體,不是都“三個代表”了嗎?中小媒體,那也是“市場導向”,是貼近民眾需求、反映民生的,何談引導偏激情緒的生發呢?再說,現在的80后、90后,不是很叛逆、很有主見,怎么又會被主流媒體牽著鼻子走呢?
今天晚了,明天發帖補上。
順便說一下,“杭派電腦論打黃”、“杭派電腦論傳銷”兩貼爭取忙里偷閑在近期推出,敬請屆時關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