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信仰就是冥頑不化
我們可以把宗教信仰和類宗教信仰(拜物教、學說、主義等),統稱之為信仰。對信仰,我曾寫過多篇文章討論過,現在,我想再說幾句。
信仰,具有兩面性。在傳統社會即未全球化時代,信仰具有積極的正面作用,它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或精神世界的核心內容。信仰的積極和正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能夠維護國家、民族的統一,而且還能起到防止人們精神分裂的作用。但在全球化時代,信仰的上述功能卻變成了消極和負面的了。首先,它阻礙并延緩著人類全球化的進程;其次,它還是人們精神分裂的一個主要因素。前一個方面好理解:固守自己國家、民族的傳統信仰,很難容納與自己不同的信仰,所謂耶穌與安拉不能同席共飲。后一個方面,我們必須做出具體分析。
嚴格說來,任何信仰,都是排他的(有人說佛教不排他。其實,這是對佛教的無知。佛教,嚴格來說并非宗教信仰,而是成熟理性的哲學和大智慧)。可是,全球化時代,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碰到與自己不同質的文化、文明或信仰,于是,信仰之間的沖突就是必然的。這就是亨廷頓“文明的沖突”的理論基礎。亨廷頓以及很多人都看到了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實質是“文明的沖突”。這且不論,我們只說個體。因為任何信仰都是通過個體承載的,所以,信仰即文明的沖突便首先表現為個體心理的矛盾和沖突。如果這種矛盾和沖突無法化解,那么,精神分裂便必然在個體身上普遍地發生。
由此看來,全球化時代,如果人們繼續堅守自己的信仰,則無異于把自己置于準精神病的邊緣。
對信仰在全球化時代的消極和負面作用,當代思想家們幾乎都有所覺悟。因此,當代人類思想的主流都提倡“文明對話”。
提倡文明或信仰之間的“對話”,這是一個正確的思路和選擇,沒有任何問題。關鍵是,對話,必須有一個共同遵守的前提即平臺。如果缺少了它,則對話就成了雞同鴨講。因此,當下人類思想的當務之急是打造一個諸文明或信仰之間能夠對話的平臺。
這樣一個平臺,非超越所有信仰的現代人生哲學莫屬。
2010,1,5「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