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母親讀書再看毛澤東時代的幾個教育階段
在現實生活中,屢屢遇見一些人抱怨說是文代大革命時期沒有書讀。當我聽到這些言論時,我不禁覺得好笑。事實果真如他們所說嗎?我以我母親和我兩代的讀書經歷告訴八十后的所有年輕人,整個毛澤東時代的教育并不象這些人所說的,而事實正好相反!
我母親生于一九三七年,兄弟姐妹六個,三男三女。她上面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下面兩個弟弟,一個妹妹。
解放前的農村,因為勞動效率低下,不單是勞動強度大,而且勞動時間也長,再加上生育的原因,三四歲的孩子要幫著母親看管弟弟妹妹,再大點的就要放牛割草,再到大點就要和大人一起參加繁重的田間勞動了。因此,百分之九十的家庭是不送子女讀書的。
我母親的父親,也就是我外公,他在當時是屬于那種有遠見的村夫。由于他辛勤的勞動,以及祖上傳下來的一點家業,生活還算可以,即達不到土匪打劫的層次,也沒有低到養不活一家大小,除了自己辛勤耕作之外,農忙時節還請幾個零工或月工。因為他沒有讀過書,家里進出的開支也就沒個算記,因此,在我大舅七歲那年,他把他送進了私熟學堂。那個時候,種田人送孩子讀書可是一件新鮮事兒。
我媽只比我大舅小了兩歲,可因為她是女孩,送她讀書不但要花錢,最根本的還是不能幫著外婆帶比她更小的弟弟妹妹,并且,女孩子讀了書,終究要嫁到別人家去的,對自家來講,得不到一點好處。自然,外公也和其它農村人一樣,是不會送她讀書的,因此,在那個時候,我媽媽和她其他兩個姐妹也同樣沒有讀書的機會。
解放后不到兩個月,共產黨便號召所有的人都去讀書,年齡大的,白天要勞動的大人去參加當時的夜校,成人夜校里不收任何學費。年齡小的,包括十八歲的這段年齡的人,都要參加當時的全日制學校,特別是對有女子的人家,更有干部上門做家長的思想工作,我母親當時已經十二歲,大姨媽十六歲,小姨媽十歲,她們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因此,她們全趕上了這個時代。
當時全日制讀書的學費是五升稻谷,比起解放前的學費,那只是一個意思而以。但因外公家除了我大舅參加了當時的土改工作,一個小舅還不到年齡以外,其余的四個都要讀書,這對外公的負擔,特別是勞動負擔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外公是個開明人,他從我大舅的身上看到了讀書的好處,因此,他的這幾個符合讀書的子女全部進了學堂,我媽媽和她的姐妹全部讀完了五年初級教育。
當時的教育形式也可以說是全民為師,全民為生。剛解放時期,有知識的人很少,一時間要辦這樣多的學校,教師從哪里來。當時的共產黨就是有辦法,除了那些全日制學堂要比較正統的老師外,其它的夜校一個村,甚至兩個村,只要有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就能教一個村上千人讀書。辦法是,他一個人教一個班五十人,他手下的學生就可以同時下去教五十個班,二千五百個人,這大概就叫現炒現賣吧。那時候的教學也不講形式,在成人夜校里,只要可以教別人一個字,人人都可以上講臺,人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可謂是把知識力量調動到了極限。
就是共產黨這樣地提倡大家學文化,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愿送女孩子讀書,還是要把她們早早地嫁了,推卸父母自己的責任。更有甚者,還有一部份大人不愿意到夜校讀書,卻沉緬于舊社會時期遺留下來的賭博習氣里,把時間浪費在打牌賭博上。于是,就有了新中國的婚姻法,(當然,婚姻法的產生也還有很多別的原因)和賭博罪,這兩條都是共產黨成立后,比較特別的法律和法規。
對于一些頑固派,在這種理性教育的號召還不管用的情況下,后來又出了一種強制教育手段。那是到了農業合作初期,我媽媽因為已經讀完了五年小學,在那個急需人才的時候,讀了這么多書的人那都是建設新中國的寶貝了,因此,我媽媽被安排到合作社里當了一名營業員,當時的合作社就成了逼那些不讀書的頑固派們的一道關卡。
營業員們奉命把所有的商品都用比校深的壇子或箱子裝著,在箱子上面寫上幾米外都能看到的商品名稱。那時因為是統一計劃,統一銷售,因此,要買東西必須到合作社來。當顧客要買哪一樣東西,只有當他自己從壇子上的字面上認出哪個壇子里是自己要買的東西,他才能把東西買回去,要不然,他就只能返回去學會了這個名稱的字回來再買了。這樣的強制手段,當時還引來個別的反面議論,說是誤了很多生產時間。
到了我要讀書的年齡,已經是六十年代晚期了。為了我們這些子女,為了能讓父親一心撲在工作上,我母親那時又回到了農村。按當時的教育制度來講,小孩子滿了七歲就要送讀書了,卻因為我父親那種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也就沒有想起要送我讀書,眼看要滿九歲了,無奈之下,我母親只好賣雞蛋換來一點錢送我上學。我還記得在我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個女同學的父母就為她找好了人家,要把她嫁出去。后來是我們班主任老師多次上門做工作,大隊支書上門做工作,讓她將要嫁過去的男方出那一點點的學費,這樣他父母才最終同意她讀完小學。
昨天,我在黎陽的一篇文章后面看到了個則留言,問文化大革命時期為什么不搞高考,不上人繼續上大學。在未征得犁陽同志許可下,我冒昧地在此作番扯述。
首先,說文化大革命時期不培養大學生這完全是瞎說,至今為止也沒聽說那時的大學校園幾時空著。這里舉一個例子,在那個時候,全國各省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學科,那就是中醫學科。在毛主席直接關懷下,全國各地竟相辦起了中醫學院。他們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很快培養出一批批的大學生,對于后來遍及城鄉的赤腳醫生的輸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倒是有些小學空著,要不是芳草叢生,就是搖搖欲墜。)如果沒有高等教育,那幾乎是一夜之間遍及農村的赤腳醫生是怎么來的呢?
那時是沒有高考,那是因為,有他們特殊的管理體制所必須的。那時候培養人才,政府有他們特殊的理念,不是以考分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和作用。高中和高中以下,這是屬于普及教育,這是每一個共產黨領導下的公民必須掌握的最普通的知識。完成了普及教育,對于專業性的人才就必須經過挑選了。毛主席說過:“在路線不對,方向不對的情況下,知識越多越反動。”因此當時招收大學生,第一點,必須保證思想好。人民供吃供住培養一個大學生,他必須得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個高中畢業生,他還沒有走入社會,人們又能用什么來判斷他學了知識后能為人民服務呢。因此便產生了一個新的模式,在畢業以后,回工廠或農村參加三年勞動,就是人們經常討論的下鄉或回鄉知青。在這個勞動期間,由他周圍的農民或工人來評價推選上大學,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會脫離人民群眾,不會為了個人利益去出賣自己的良心。有心的人可以去調查一下,有幾個工農兵大學出身的人有賣黨賣國的言行呢?因此才出現了出國留學生全數歸國的神話。
那時招大學生的第一個硬性規定是:出身不好的不會推薦上大學,除非他有特殊貢獻。這一點,改革開放后的高考證明了當時的正確,那些曾經被鎮壓了的地富反壞右,他們考上大學的目的很明確,第一是仍然要過人上人的生活,第二就是要反黨反人民,報復這個社會。眾所周知,那時讀大學是不要錢的,而且還發生活費,讀上了大學,就等于參加了工作。試想,人民供吃供住,到頭來卻讓一群反動者得到了最高等教育,這不是自掘墳墓嗎?又怎能對得起那些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犧牲的先烈呢?又怎能對得起一心一意工作在第一戰線上的工人和農民。
另一個硬性規定就是有海外關系的不招。這一規定有兩個好處,一是長本民族人民的志氣,打擊崇洋眉外的殖民思想。二是防止壞人里應外合搞破壞。這一點,又是改革開放后證明了那種方式的正確。六七十年代,我們在高科技方面突飛猛進,以極為快速的方式追趕著那些發達國家,尤其是國防科技。每項科技的成功,都是政府正式向世界宣布結果,引起世界注目,從來沒聽說過我們的科研成果泄密事件。比起現在來,保護條例一大堆,而成果首先在外國人面前露臉,就更不用說大學畢業首先選擇為別國效力了。
可以說,那時代的教育方式是極大的發揮了他的教育資源,也絕對地保護了人民群眾所創造的利益沒有流失,它是實實在在地用在了富國強民的教育需求上。對于毛澤東時代的教育,只要是貧下中農的兒女,不管你是讀了大學,還是沒讀大學,你們都沒有資格否定那個時代的教育。當時如果沒有毛主席,沒有共產黨的這種教育普及性方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是不可能走進學校大門的。現在你們卻因為沒有免費送你上大學,你就把以得到了的實慧全都加以否認、抹殺。在國家還那樣困難的時候,如果真是把有限的資源用來培養這樣的大學生,我們國家的發展只會是一句空話,又何以想象與世界超極大國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呢?
先寫到這里,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加以補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