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的中國比50年前,比30年前富強多了,這是誰都否認不了的,那么這個成就是怎么得來的呢?一些人認為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因此這些人接著就抱虧,說如果改革開放再早一些,在50年前就實行改革開放,農業上實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工業上實行市場經濟,就會比今天還要好得多。真會是這樣簡單嗎?我們分農業和工業兩方面來看。 中國在59年就提出了三自一包、四大自由(自由市場、自留地、自負盈虧、包產到戶和土地租佃與買賣自由、借貸自由、貿易自由 )的制度,由于毛澤東的阻撓沒有實現。現在我們就假設當時實現了,而且因為越早實現就越好,所以我們就假設中國在土改完成之后,沒有后來的公有化,即土地不歸公,那么農業會不會取得今天的成就,甚至比今天還要好得多呢? 我承認,土地歸農民私有,農民的積極性會非常高,吃睡都會在地里,可是提高農業產量僅僅是積極性高就可以了嗎?也就是說,影響農業產量的就積極性這一個因素嗎? 誰都不能否認,影響農業產量的不只積極性一個因素,水利、農具、種子、肥料、藥物、管理技術等等也都是影響農業產量的因素。那么在這么多影響因素里,哪個因素的影響大,是主要因素呢?當然是后面的一些,不是積極性,這些因素對農業產量的影響要比積極性大得多。而后面的諸多因素屬于生產力的范疇,所以影響農業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生產力,不是積極性。假如后面的諸多因素很落后,那么不管農民的積極性有多高,就是吃睡在地里,產量也是不能提高多少的。解放前就是單干,那時農民的積極性不能說不高,但是產量高嗎,能達到現在的畝產上千斤嗎?那時,最好的年頭,最好的田地,小麥的畝產不過是100來斤而已。再拿織布做個比方吧。200多年前,織布用的是人工機械,那時一個婦女一天就是織15小時,一秒都不歇,一天能織多少?現在有了自動化的織布機了,一個工人一天就是干1小時偷懶14小時也比那時的產量高得多。所以,影響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生產力,不是積極性。一些天天大喊要重視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的人,怎么能在這個問題上重視起積極性了呢?我怎么都想不明白。 而在后面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水利。如果水利搞不好,不是旱就是澇,全靠老天爺賞賜,合適的雨水10年也碰不到一年,那么任憑農民的積極性有多高,農業產量也不可能高。沒種過地的人大概不知道水利對農業的重要性。 那么怎么才能搞好水利呢?如果建國后一直實行土地私有制,或者承包,能搞好水利嗎?根本就不可能。 搞水利建設得挖河。可是,私有制下,誰都不會讓河經過自己的土地。如果經過誰的土地,國家得拿出大價錢來補償;肯定還要碰到許多釘子戶,漫天要價。而且挖河得用大量的民工,私有制下,用民工就得給工錢。這兩方面就要使國家拿出許多錢來。可是,那時國家有錢嗎?所以,如果那時是私有制,中國根本就搞不好水利建設。印度和中國的情況差不多,印度建國這么多年,水利都沒搞好,就是這個原因。而水利搞不好,農業產量就上不去;農業產量上不去,國家的收入就少,就沒有錢來搞水利,這是惡性循環。而且農業產量上不去,就不能養活大量的工人,工業就不能發展;工業不能發展,農機、化肥、農藥的產量就不能提高,農業也不能發展,這也是惡性循環。所以,如果中國打建國起農業一直實行私有制,根本就搞不好水利,也根本就沒有現在農業和工業上的成就,會和印度差不多。 可是,農業實行公有制就完全不一樣了。土地歸公之后,國家要挖河,就不要出錢補償私人了,在農閑時調集農民挖河不要支付工錢,甚至農民吃飯都可以自備,國家要花費的不過是一些必需的水泥、鋼材等,所以國家出很少的物資財富就可以把水利搞好。這可不僅僅是理論推測,我們還有事實數據。建國后到78年,中國農田的灌溉面積從2.4億畝擴大到7.3億畝,這增加出來的近5億畝的灌溉面積,主要就是在50年代末土地公有制完成后到78年這二十來年內完成的。要知道,解放前的這2.4億畝的灌溉面積,是幾千年累積的,而且只是粗排灌,農田里沒有小溝渠,就象人沒有毛細血管一樣,二十來年的成就就是解放前幾千年的兩倍多。這些人工灌溉的土地生產了占全國總產量70%的糧食和85%的棉花、蔬菜,那些靠天吃飯的十幾億畝土地的產量只占很小一部分。這一比就知道水利的重要性了。而78年后到現在,土地灌溉面積只增加了1.4億畝;水庫數量原來20來年建了87085座,而這30來年只建了827座,而且這還是在土地不私有,農民只有承包權的情況下,而且現在國家要比過去有錢多了。如果是土地私有,如果國家和那時一樣窮,連這1.4億畝都搞不出來。而且單干后,原來的水利設施受破壞的,受荒廢的有很多。所以,只有在土地公有且集體存在的情況下,水利建設才能得到飛速發展,私有制下很難辦到。 所以,如果中國建國后繼續維持土地私有制,或60年代后開始實行三自一包等,根本就不能把水利搞好。而水利搞不好,糧食產量就不可能提高;糧食產量不能提高,工業也就不能有現在的規模。而工業沒有現在的規模,就不可能生產出來這么多的農機,不可能建造這么多的化肥廠、農藥廠,那么農業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農業產量沒有今天的成就,畜牧業也就沒有今天這樣發達,也就沒有今天這么多的肉吃、奶喝;農業沒有今天的成就,也就沒有今天這么多的衣服穿。所以今天的工業、農業的成就都是由原來的公有制取得的,如果建國后繼續維持私有制,或60年代開始實行三自一包,中國會比今天窮得多,會和印度差不多。而一些人沒有長遠眼光,沒有大智慧,只顧眼前一點蠅頭小利,一股小家子氣,注定是要誤國誤民的。 還有一些人承認公有制在基礎薄弱時代對打基礎有很大作用,可是認為在基礎打好之后,公有制就沒有私有制的效率高。這樣的觀點也是錯誤的。假如78年后,中國繼續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經濟成就會比現在還要好。公有制是個好制度,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管在打基礎時還是在基礎打好之后,都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需要分什么時候。 再說說工業的情況。 假如建國后繼續維持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或60年代開始實行市場經濟,會我什么樣子的呢? 上面就說過了,這樣農業就不能發展起來,養活不了大量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也就引起工業發展不起來,這是一方面。 第二方面,當時中國的私人資本很薄弱,根本沒有哪個資本家有能力進行重工業的巨大投資,重工業也就發展不起來。舉個例子來說,發現大慶油田了,假如當時中國是私有制,中國哪個資本家有能力開發?不得已就得請外資。這就好比,中國自己家有個金窖,自己掏不出來,請外人來掏,外人掏了之后分多少給中國,還得由人說了算。中國吃了虧還不說,而且外資進來之后,中國的資本家就會受到抑制,就更發展不起來,以后的重大項目就更得請外資。最終,中國的資源要被掠走很多,而且中國的腿被外國人抱著,受制于人,想什么時候摔倒我們就什么時候摔倒我們。 第三方面,市場經濟的規律不允許單方面地集中力量發展工業,且不允許工業發展太快。市場經濟制度下,如果單方面發展工業,原材料幾乎都用來制造機器設備,很少生產生活消費品,資本家就賺不到錢,所以不可能單方面發展工業。市場經濟講究的就是利潤,什么賺錢多就生產什么,生活資料利潤大就要生產生活資料,商人會生產大量的轎車、別墅等給有錢人,這樣投入到工業上,尤其是重工業上的物資財富就會減少,那么工業就發展得慢。市場經濟里,如果工業發展太快,就會造成生產力相對過剩,工業的發展就不得不停止。所以市場經濟下工業就只能自然地緩慢地發展,與幾千年來一樣,自然地緩慢地發展。 從上面三個方面來說,如果中國建國后繼續實行私有制,或從60年代就開始改革,工業根本就發展不起來,只能會和印度一樣,哪里會有今天的成就? 就是從50年代開始開放也不行。印度一直都是開放的,可是發展得怎么樣?開放并不能使國家富裕。而且如果建國后就一直開放,不要說外國人要故意卡我們,就算他們不卡,可是那個時候要什么沒有什么,連路都沒有,連油和電都沒有,誰會愿意來?非洲各國都想吸引外資,可是有幾個愿意去的?吸引人也得有資本,是吧?一個女人,要錢沒錢,要身材沒身材,光靠吆喝就能吸引人嗎? |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