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漢社員正是帶動農村改革發展的生力軍
辛華
不經意間,在強壇子里看到有帖子指責說,當年的人民公社社員,全都是一大二公體制下養成的懶漢社員,他們對種地一點也不上心,乃至于在鏟地時肆意砍苗。我就是當年老三屆的下鄉插隊的知青,怎么絲毫沒有這方面的記憶?農民網友和知青網友也可以回憶一下,存在這種情況嗎?應該是不存在這種可能性的,因為我這個知青,由于長隨家走“五七”道路等原因,曾先后分別在三個縣的農村插過隊,都沒有遇到過這類情況。
說到懶漢,就是不怎么著調的那種,任何地方都有,在當時的生產隊里當然也有,但他們卻很不得煙抽(東北方言,不待敬的意思),遭遇到社員們的普遍鄙視,甚至還有被開會思想斗爭一下的。那時候,早上天快亮沒亮時,出工的鐘聲就敲響了,這是頭一遍鐘,招呼勞力們起被窩。第二遍鐘聲響起在天放了亮的時候,此時社員們已經集合在隊部場院里了。然后是一天的勞作,中間的休息除了早飯午飯之外,上下午還各有一次短暫的“歇氣兒”,晚上準時在太陽落山時收工,每天都是如此。可是比現在的農民辛苦多了,現在的莊稼活兒不用犁,不用播,不用鏟,不用割,雇一下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再撒一下化肥農藥和除草劑就等收糧食了。那時的農活兒也都是計件兒性質的,干不過來時也不用愁沒人幫一下。在農活兒上“拉稀”(少干了)的情況,一般不會出現,村頭村尾住著,都很要莊稼人的臉面。社員們對種地絕對不存在“不上心”的問題,慢說當時的思想教育抓的很實很緊,起碼糧打多了,工分的分值也高。如果說是對種地不操心,還多少貼點譜,那時干什么、怎么干,隊里都給謀劃好了。干活兒當中,前面有打頭的領著干,后面有時還有隊長檢查質量,不要說砍苗,就是傷苗,當時也是不得了的事嘛,砍苗在當時屬于什么性質?會很轟動的啊。一個夏季要鏟三遍地,如果真像造謠帖子說的那樣,社員們普遍都在每次鏟地時大量砍苗,那為什么秋收割地的時候卻極少出現缺棵的情況呢?
重點還是說說隊里的那個巴懶漢吧,他們好逸惡勞,小偷小摸,凡事愛玩心眼,在生產隊里一直混得很失敗。可是誰也沒想到,他們咸魚翻身的機會竟然來了,上面出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新政。當時的致富,除了耍手藝外,無非就是沒有產出的“干買賣”,那時還沒有“倒爺”這個詞兒,“經商”這等靚詞的出現更是以后的事。所謂買賣,就是干一些當時明令禁止的類似二道販子,投機倒把的勾當。而這些恰恰正是當時所嚴令禁止的,國家的《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就是1987年9月份才頒布實施的,正經的農民無論如何也不會去干那種違法的事情。但是,這類勾當卻大合懶漢們的口味,他們善于嗅到金錢的氣味,敢于蔑視法律法規,精于尋找內中的漏洞,能夠為自己成為不用干活兒的富人,不惜去干一切事情,加之雙軌制這個千載難遇的絕佳機會,他們淘到了第一桶金。如果再能利用雙軌制的盲點,詭秘地弄到一張可以變成批件的紙條,大撈一把巨額差價暴利的鈔票,就鐵定地在富人堆里站住腳了,乃至后來成為了農村的致富能手,再后來成為了農民企業家,實踐證明他們當時的鉆營取巧是對的,為日后的倒騰買賣提供了智力支持;他們當年的違法違規也是對的,他們得到的不僅是溝滿壕平的財富,還有敢為人先、時代闖將的贊譽。如果沒有他們這一撥人,鄉下人中除了農民工外,還能有誰走出農村呢?所以,他們堪稱是農村改革發展的生力軍。當然,當年先富起來不僅僅是農村中的那些懶漢,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始資本積累時期驚人的相似,先富起來的群體中,還有相當的一部分是流氓、小偷、兩勞釋放人員、冒險者、在國營企業受過批評、警告、記過、除名等種種處分的懶漢工人,這是不爭的事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