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油水往哪兒流?
馬望野
=================================
這個題目上所講的油水,主要是指能夠進嘴的那一部分東西。
(一)
先說油——
我國老百姓所吃的油,基本上是豆油和菜籽油。
豆油的原料是大豆。我們國家本來是大豆的原產地。1996年卻從大豆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大豆成為我國第一種直面國際市場的農作物,進口配額制被廢止,關稅確定為3%。受國際大豆市場的影響,特別是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沖擊,我國大豆產業面臨重重困難。大豆油中,九成以上源自轉基因大豆。2004年在遭受到國際投資基金瘋狂炒作打壓,國際資本運作大豆價格先漲后跌,國內一些企業對套期保值缺乏經驗,結果高位被套。我國很多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榨油企業不堪巨虧,紛紛破產,不少被外資低價兼并,近七成企業停產,大量企業倒閉。外資控制我國大豆60%的實際加工能力,國產大豆加工企業鬧“豆荒”,國儲庫滿倉,國產大豆主產區豆農賣豆難。。。。。。2005年,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約占全球貿易量的1/3。目前主導我國食用油市場的三大品牌中,金龍魚屬于全外資,背靠“豐益嘉里系”,獨占市場半壁江山;福臨門出身國字號“中糧系”,但其原料主要靠美國ADM供應;魯花的資本結構中有25%為外資所有。我國食用油市場基本上已被外資背景下的大豆油等所壟斷。國際糧商巨頭憑借資本和品牌等優勢,從原料供應、期貨貿易、生產加工到市場渠道等,對中國實用油基本上實現全鏈條控制。
2002年以前,我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籽油消費國,菜籽油是我國百姓廚下的第一油。隨著大豆、大豆油進口的增加,菜籽油消費開始退居老二;其后隨著棕櫚油等進口的增加,2006年起,菜籽油消費就退居第三位。目前仍呈下行趨勢。國產菜籽油年產不足500萬噸——尚不及一家外資企業一年的產能。以每瓶5升裝為例,菜籽油要比大豆油貴8元左右,由此更導致菜籽油下行趨勢的惡性循環。目前我國油菜籽含油量比國外進口的低幾個百分點,歷來號稱油菜籽生產的大國,近幾年我國油菜籽的進口也不能不在增加。1996年進口量不過0.04萬噸,三年后猛增至138.6萬噸,近些年竟達200萬噸左右。國產油菜籽似乎也將陷入“大豆的舊泥潭”。去年國內油菜籽價格暴漲暴跌,國內油菜籽加工企業也普遍虧損,僅湖北省油脂廠虧損面便高達95%。目前進口油菜籽到岸價每斤1.60元。而預計今年國內新菜籽開秤價每斤只能是1.60元—1.80元。.作為油菜籽生產第一大國,我們的菜籽油市場也逐漸萎縮,也是要防止小菜籽重蹈大豆的覆轍。(據《人民日報》2009/06/04、14報道)
(二)
再說水——
由于我們城鎮里的自來水供應,自解放以來,就帶有公用事業的性質,水價長期過低。目前國內60%的自來水企業都是虧損的。剩下的40%雖然不虧損,但贏利都在1%到2%左右。供水企業的虧損,越來越嚴重,成了地方財政的一個大包袱。許多地方早就想甩掉這個燙手的山芋。政府為了解決水廠的虧損問題,頻頻選擇外資進入。
但是,在外資收購之后,地方政府對水務的補貼還是要逐漸增加,財政壓力很大,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外資水廠的贏利,甚至不惜去關閉國有的水廠。雖然這會給下一屆政府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可是上一屆政府卻得了政績啊!客觀上的這一種有悖于常理的背景,當然不會不成為外資尋機收購的主要原因。
何況,我國城鎮水價正以每年約10%的速度上漲。到2010年,我國的水務市場規模將達上萬億。而根據“十一五”規劃,僅污水處理一項,總投資就在4000億元左右。在未來幾年內,我國的水務市場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于是,一個強大的外資水務帝國已經開始在我國顯現了。
法國蘇伊士集團北至昌圖,南至三亞,東起上海,西達重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擁有22家合資企業,供水人口達到了1400萬。
今年三月蘇伊士旗下的中法水務與美國地球工程公司達成協議,收購其在天津的供水項目,中法水務持股52%,而天津自來水集團則只持股48%。
而具有153年水務領域專業經營歷史的法國威立雅公司也拿下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蘭州等近19個城市的21個項目,供水人口達到了3000萬。
外資近年來已經先后收購了蘭州、昆明、成都、寶雞等西部地區的自來水公司。整個西部城市的水務不知不覺基本上都落入了外資的掌握之中。
在國內多起自來水項目的競標中,高溢價成為勢力雄厚外資的制勝法寶。溢價之高,也有悖于常理。例如,某地政府為其自來水公司45%的股份開出4億元的底價,法國威立雅公司竟能以17億元去投標。須知,威立雅并不是慈善機構,他們在中國大把花錢最終是要有豐厚回報的。當地政府雖然暫時把自來水企業賣出了好價錢,但是城鎮居民歸底包堆還是要為這個甜頭買單而付出沉重的代價的。因為城鎮自來水供應業務的任何一丁點變化,都不能不牽涉到每一個居民日常的切身利益。
雖然外資在高溢價進行收購,但是收購后的收益還是非常之大的。最關鍵的是,外資對自來水公司進行股權收購之后,都普遍享有協議規定的水價(不足部分由財政補貼),如此一來,外資在經營期限內的利潤穩定在25%到30%左右,而且是高回報無風險。這真是天上往他們嘴里塞了個大餡餅,多美的“差使”啊!
外資水務在中國市場已經足夠強大,不過目前還是一個潛伏期。將來一旦外資形成了話語權,就會對整個水務市場和水價形成壟斷。這種高溢價收購成本必然會分攤到老百姓身上。而近日,已有多個城市的水價開始出現上漲的趨勢,其中就不乏有外資的身影。
此前,我國的水務管網是不對外開放的。但在2002年3月,原國家計委在公布的《外資投資產業指導》中,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供排水城市管網首次對外資開放。此舉便表示,外資擁有了向用戶最終零售水的權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水務早有算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繼續潛伏,擇機而動。西安自來水公司旗下的曲江水廠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是靠法國政府貸款的2442萬法郎建造而成的;10年過后,來自法國的威立雅水務集團實施了對西水的收購計劃。這也許不是巧合吧?
西水是西部地區最大的自來水公司之一。注冊資金4。1億元,2006年賣水收入5億多,擁有水廠7座,供應著西安市360萬人的飲水。
2007年8月,當時西水的上屬公司西安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公司在西安產權交易中心發布公告,擬出讓西水49%股份。當時共有6家來自國內外的戰略投資者遞交了意向投資標書。而曾經以“溢價收購”拿下蘭州、海口等城市的水務公司股權的威立雅成了最有可能的意向買家。然而,當時的談判遭遇外界巨大的阻力。西水當時的總經理和公司的管理層,以及水協協會會長,都不贊成賣給外資。在他們看來,外資高溢價收購中國水務資產會造成損害,外資進入將埋下水價高漲的隱患。不幸的是,事實證明,他們的預見并不是沒有道理的。(據《中國經營報》2009/06/08和《北京青年報》2009/06/08)
(三)
話說到這里,我們的油水往哪兒流?這個問題已經不用再羅索了。現在需要琢磨的是,事情為何會是這樣發展的呢!好在近日出現了一個例子,仿佛能幫助我們解開上述疑問。這個例子,就生發在大家沸沸揚揚地指指戳戳的那個有在美國注冊背景的施恩公司那里。(據《北京晚報》2009/06/11和《北京日報》2009/06/21)這家公司,網站上包裝上都在吹噓“100%全進口奶源”,事實上客觀上其奶源卻在國內的黑龍江和山西。而所謂的“美國注冊背景”,不過是無恥自詡的“完全由華人擁有”的“假洋鬼子公司”而已,至今在美國并沒發現有過施恩美國公司的注冊記錄。至于“華人擁有”的企業云云,既可以理解為股東中有本國同胞,又可以理解為股東中有外籍同胞,為什么不明著說白了呢?那不過也還是一個打擦邊球的手法,用以忽悠國人顧客的。它和幾年前的所謂就讀于“克萊登大學”的“海歸”,偽稱為德國老牌地板的“歐典”一樣,全都是在玩弄騙人蒙事的伎倆。其所以能夠得逞起作用,不過是因為在國人的頭腦里,既有“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外來和尚會念經”的糊涂觀念,還可能有“雁過拔毛”、“經手三分利”的貓膩潛規則。所以,人一沾洋,事一帶洋,便趨之若騖,一哄而上。而其中最惡劣者,竟然敢于宣稱曰:“施恩”,公然表示自有恩澤施加予大眾。這若對普通百姓來講,不必多所指責;但是對于身負重任、為家國謀者,卻不能不嚴加要求了。可惜,現在的不少紕漏,卻幾乎全出在他們身上。實在是不能不令人悲哀!出于為人要寬厚、人際要和諧,這里就無心再多說了。恕罪則個!
(2009/06/2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