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弄瘋了和尚
司馬南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獲得一件價值5萬元袈裟的事被《河南商報》炒作得天下人盡知,據說這件袈裟,把所有的人工費、材料費加起來人民幣16萬恐怕都打不住。
僧人是否有必要穿這么貴的袈裟?清靜修行的僧人穿這么貴的袈裟是否有利于他們的修行?在很多老百姓日子還過得不富裕的時候,以普渡眾生為己任的僧人炫富的行為說明了什么?僧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沒有權利致富?僧人有沒有高消費的權利?今天的僧人必須舍卻一切衣衫襤褸樹下靜思才是正路嗎?或者像濟公那樣,一副貧寒、窮酸、玩世不恭的架勢,討些殘湯剩飯,生活在人們的白眼當中才是正路嗎?
在《阿Q正傳》當中,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當他調戲小尼姑的時候,嘴里叨咕著“和尚動得,我就動不得?”,阿Q的心里,尼姑和尚一定是私通的,阿Q要向尼姑主張同等權利。今天我們某些人,看到釋永信身上那一襲袈裟,聞知價值16萬,是否也有一些阿Q的心態呢?和尚穿得,我如何就穿不得?
不知特立獨行的釋永信先生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把賺錢的能力與個人消費水平分開?至少使其二者保持一定距離,因為華爾街高管與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高管馬明哲等人的行為已經讓老百姓見識了什么叫愚蠢的貪婪,因為釋永信先生以大奔、寶馬,總統套房甚至更花哨的東西招搖于世不符合老百姓心目中幾千年來形成的佛教普度眾生的思維定勢與真誠期待。
僧俗的區別就在于和尚是要修行的,不修行不叫和尚。和尚修行是為了什么呢?眾善奉行、諸惡莫做.高僧大德甘于清貧蔑視富貴為窮人辦善事故而具有德感召力,如果我們將這一道德優勢脫盡,和尚竟然變得像惡俗的商人一樣揮金如土,甚至作炫耀式消費,不是不可以,只是應當離佛門靜地遠一點,求富貴進佛門作甚?還俗之后自由度豈不更大?
在少林寺還沒有賺到很多錢的時候,少林寺聲名大躁主要靠拍電影,中國佛教協會前主席趙樸初先生委婉地提出過批評,趙老說,“少林寺姓禪不姓拳”。如今趙老已經仙逝,今天的少林寺已經不再是“禪和拳”問題了,而“是禪、拳、錢”問題了。禪只剩下一縷游絲,少林好漢有若泰森,大雄寶殿金玉盈室游客盈門,人們詫異日深,這里少林嗎?
釋永信的行為,促使我們憂心地思考一個重大的問題:當一個原本有著極高威望,曾經以其道德優勢、君子行為、犧牲精神得到其屬下擁護的團隊,突然間一下子口號依然漂亮可是行為卻部分奉行市場原教旨主義,片面強調人是自私的,把個人主義作為旗幟的時候,這個團隊事實上是在與自己過去的歷史一刀兩斷,但是他如何才能如蜥蜴斷尾求生般實現平安轉型化險為夷呢?這個團隊的基因如果是馬克思的而不是蜥蜴的,其結果又當如何呢?
現在有一種輿論津津樂道于“誠實的小人”,群起而攻之所謂虛偽的君子,照此下去某種可怕的局面也許是我們今天就應該警惕的:當天下盡是誠實的小人的時候,當一個人克制本能的欲望努力做君子,卻屢屢受到打壓諷刺的時候,這個社會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希望安在哉?(2009-6-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