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也不能讓新左派噤聲
2006年06月23日 11:08 博覽財經
【博覽研究報告】政治人物總是從政治角度看問題,在妥協和平衡中解決問題,官方喉舌的聲音同樣如此。中央究竟支持“左”還是支持“右”?《人民日報》這篇署名文章沒有明確回答,也不會明確回答。(大機會誘逼散戶"玩命" 調查揭密:散戶慘敗之謎! )
博覽分析員注意到,文章強調的是“要不要繼續改革”的問題,但是避開了“該不該反思改革”“如何改革”這些根本問題。是在不對以往改革成本得失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強調“增量帶動存量”?我不認為這是中央高層的態度。
因此,對于《英國金融時報》所說的“意圖在于讓‘左派’噤聲”,我并不認可。進而,我要指出的是,文章避開“改革反思”,只能部分的安撫“右派”,并不是打擊“左派”,也不是“揪”非主流經濟學的辮子。(我是怎樣“逃過”這輪下跌的! )
我們知道,非主流經濟學家和主流經濟學家有一點不同:非主流并非完全反對改革、反對開放,而是強調改革開放的同時,要關注國家經濟是否安全、關注共產黨執政地位是否受到威脅、關注普通大眾是否能分享改革成果,但是,他們并沒有鮮明的政策建議出爐。說簡單點,他們的觀點更多的是值得參謀,而不能拿來做決策。
而主流經濟學家,則觀點比較鮮明,政策取向也明了,但客觀的說,這種鮮明和明了,受西方資本主義成熟經濟模式影響很大,被非主流冠上“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帽子,也并非失當。
正是由于這個特點,中央高層始終在改革問題上無法推進,“只談問題不談政策”的非主流,不能讓中央滿意;而“避開問題談政策”的主流經濟學家同樣也不行,這就是改革的十字路口,偏袒、采納任何一方都不能解決問題。
由此看來,中央高層似乎對“左”和“右”保持一種中立,某種程度上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個“左”和“右”的混合命題。胡錦濤、溫家寶和《人民日報》強調“堅持改革不動搖”,就意味著高層意識形態的天平偏向右派?我認為這種論斷草率。畢竟,非主流強調公平、強調國家經濟安全,也符合本屆中央的執政理念和風格。
更何況,非主流或者民眾會因高層的改革言論,而不再反思改革?不再詬病前期醫改、教改、房改中的問題?公共領域的改革能因《人民日報》一篇文章而消除阻力?這個結論未免太天真了。這是《文章不是也不能讓新左派噤聲》的第一個理由。
此外,文章提到“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經濟基礎又包括上層建筑,既包括經濟體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體制,既包括體制層面又包括思想觀念層面”,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但我要指出的是,要避開“姓資姓社”的紛爭,來探討“全面改革”問題,可以減輕改革路線紛爭的阻力和困擾,也可以為推進上層建筑領域深層次改革營造良好環境,但“姓資姓社”是個繞不開的話題,以往,我們是在生產力跟不上生產關系的時代,繞開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獲得巨大成功。那么,當前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超越生產關系,或者說生產關系現狀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還能繞開生產關系,一味的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我認為不能。
因此,當改革進入“要不要全面”、“要不要深化”的時候,就已經無法回避“姓資姓社”的爭論了。這恐怕仍將是長期困擾中國決策層的難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