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旅游業越來越成為各地――尤其是落后地區――發展經濟的一條捷徑,“五一”、“十一”、“黃金周”似乎便是為此應運而生。
的確,通過游客的大量消費,旅游業獲取了不菲的收入,如此既有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之功,又有利于落后地區的更快發展。
然愚以為:“旅游經濟”不足取!
旅游經濟的實質乃是游客為其所觀賞的自然或人文風光付費,是財富向旅游業的轉移。但問題在于,旅游業的興旺意味著人類活動加劇及對自然環境的更大破壞――在消耗更多能源的同時,景區內與日俱增的公路和建筑將吞噬大片林地并產生嚴重的污染。九寨溝正在消失、黃果樹瀑布干涸、長江變黃、甲天下之桂林山(上無樹)水(變渾)……這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慘象與“旅游經濟”不無干系,顯示出中國的生態危機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程度。
對于地廣人稀林密的西方世界,旅游業也許不失為國民經濟之一大部門;而在人均自然資源極端匱乏、原始森林幾毀滅殆盡的中國,旅游業則在很大程度上無疑是毒性極強的奢侈品。中國的生態環境已惡化到這般田地,再也經不起我們的蹂躪了。旅游就是對大自然的踐踏和破壞,始終是反自然生態的,所謂生態旅游不過是“環境殺手”們掩耳盜鈴的欺世逛語。一個人若真的熱愛自然萬物之類,就應對其極盡呵護之責,而非以身作賤之。因為對環境的真正保護就是別去碰它,讓其自生自滅,以自然的神奇力量使生態得以恢復。在今天的中國,作為環保主義者,能做的是節欲,有限消費,不以木材作室內裝修,不吃(穿)野生動物,拒絕旅游等。
事實上,旅游不過是“有閑階級”的游戲。這些富人們作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消費者,是破壞和污染環境的最大責任者;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惜以金錢的力量,通過旅游等方式,獨自消受著中華民族自然生態的“最后的晚餐”,全然不顧民族的興衰存亡。今天,屈指可數的旅游勝地象征著中國最后的天然綠色和極度可悲的動植物的亡命之所,殘忍無知的我們難道要將它們趕盡殺絕而奔向僅剩下荒漠、耕地、人與水泥建筑的人類末日嗎?盡管旅游作為人們行使財產權與行動自由的產物之一,任何人無權加以阻撓,但面對異常嚴峻的生態危機,政府有責任從公共利益出發,限制“旅游經濟”的發展――即運用強有力的稅收制度,大大削弱“有閑階級”的旅游能力,同時建立全民福利制度、免費教育,并加大環保和生態建設投入。這種擯棄旅游作為中間環節而直接向落后地區和窮人提供援助的做法,既可使環境免于更大的破壞,又尤有利于增加中下層人民的有效需求和對未來的信心,較之“旅游經濟”可謂“魚與熊掌兼得也”,何樂而不為乎?
極而言之,在當下中國,“旅游經濟”與“黃色經濟”乃同出一轍,皆非生產性而系奢糜性活動,所體現的是“有閑階級”的瘋狂無知與為富不仁,前者破壞了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自然生態體系,后者則是對女性尊嚴和身心的踐踏,全然與經濟學原則和人類關懷精神格格不入。
郭金昌 2001年4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翰林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