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沒死,但有大病”
這兩年,做新聞的總是被架在網絡上挨罵,或者說新聞這個圈子最近幾年口碑不太好,這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也是很悲哀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商業媒體的官方賬號,或者是一些媒體的主編、前主編之類的新聞從業主體,頻頻帶頭引導輿論撕裂、搗鼓內部矛盾,并進而引發群眾的反感,大大削弱了媒體和新聞行業的整體“公信力”與正面形象,這是很不應該的。
我今天看到一條談“張某峰配享太廟”的帖子,這篇帖子的意思大概是引用張某峰關于“新聞領域腐臭”的評論,劍指近期一些新聞媒體的負面情緒引導與錯誤價值觀導向。具體什么樣的內容就不提了,大概和近些年某新、某京、某派之流以新聞之名擾亂輿論的問題類似。針對這樣類負面問題的群眾“嘲諷”近來越來越多,這說明大眾對新聞傳播行業某些方面的反感情緒,是客觀存在且有所增多的。
作為半個職業媒體人,我最近跑了一些地方,也見了不少做新聞的朋友,討論了一些“新聞行業名聲與風氣”的問題,大家不約而同地都認為“這個行業病了”:
一病是立場上的病,一些媒體因為背后負責人與投資人的原因,或是見錢眼開的幕后因素,喜歡坐在群眾和國家的對立面,什么錢都敢掙,屁股掛樹上也無所謂。
二病是流量KPI的病,一些媒體為了完成領導給流量指標,故意引戰制造矛盾,特別是個別南方大都市的媒體,每逢年關就搞地域黑,引導地域攻擊、制造矛盾流量。
三病是形式主義的病,一些拿了大撥款和大資源的媒體,或是領導層的原因,或是單位風氣如此,占著茅坑不拉屎,堅持“不出事就好”的理念,每天毫無功效地完成任務,在輿論場上毫無建樹,好比吃空餉的蛀蟲。
四病是第四權泛濫的病,尤其是一些“右”得嚴重的媒體,很喜歡濫用第四權綁架社會,一些飄得快找不到地基的,就差把“我是特權階級”打在腦門上,樂此不疲地興風作浪。
五病是對外軟弱的病,一些媒體對內大刀直入,對外軟弱無能,原因很簡單,有的是立場與利益捆綁,有的則是明哲保身不想惹洋大人的事,還有一些,是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出去”。
六病是不做實事的病,做新聞不出門、不采訪、不調查的問題非常嚴重,坐在辦公室里一年到頭不出門的新聞人一抓一大把,你讓他們做個像樣的調查,還不如民間自媒體。
······
當然不止這些,系統的病癥,還需要系統分析。
淺顯地概括,其實是——在關鍵問題上的站位缺失、在立場問題上的態度模糊、在對內問題上的放大炒作、對涉美西方負面問題上的反常克制等等諸多問題的累積,激發了群眾的怒火,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站出來質疑: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在誤導輿論風向、消磨輿論資源、擾亂媒體圈生態?
問題還有很多,但究其根本,都是“架子擺太高”的問題,太擺譜、太翹臀、太脫離實事求是的路線了,或者說是離生活太遠,脫離群眾太久。有的媒體人當自己是上等人,把自己和群眾隔離開;有的媒體人要資本精英走得近,專門給這些捆綁的利益集團說話;有的媒體人就想往上爬,完全迷失了作為一個社會知識分子的核心價值觀。
總的來說,新聞媒體行業自身內部存在的客觀問題,加上一些左右橫跳、屁股奇歪、屢次搞事的典例慣犯引導,在時間的積淀下,才有了越來越負面的“行業形象”。
之前有人批評這些亂象的時候,我認識的幾個新聞學教授和個別媒體從業者,非常生氣,怒指這是對新聞媒體行業的“不公姿態”。我和其中一個學者說:
有人指出來問題,這個行業才能發現病癥并治療疾病,沒有什么人能直接危害一個行業,如果他說的話確實引發了強烈反響讓你們緊張了,那只能說氣候到了。做學問也好,寫新聞做傳播也罷,走出辦公室,到市井街坊、田間地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這才是正道。
希望未來,新聞行業、媒體行業能風清氣正、越來越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