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路易斯是英國藝術紀錄片導演,他于2008年制作的紀錄片《當代藝術的泡沫》(The Contemporary Art Bubble)收集了大量西方藝術家、藏家、畫廊老板和拍賣行是如何聯手在價格上“做局”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是因為暴露了當時紅極一時的英國藝術家達明· 赫斯特拍賣天價后面的真相,在西方藝術界掀起了不少波瀾。最近他因為德國電視臺制作節目來到柏林,我在一家咖啡廳里對他做了一個簡 短的采訪。
問:當時你是出于什么想法拍攝《當代藝術的泡沫》這樣一部紀錄片?
答:有個人的原因,也有更廣泛的文化上的原因。2003年和2005年我拍攝了兩個介紹當代藝術明星的紀錄片系列,而2005年正好是當代藝術市場 騰飛的年代,我當時就有了個想法,拍攝一部名為“怎樣用藝術品成為百萬富翁”的紀錄片,我還特地從銀行貸款了5萬英鎊,并從事了一年的藝術品買賣??上в?國廣播公司到了2007年才批準了我這個紀錄片項目,當時我就告訴他們,現在時機已經過了,因為2008年藝術市場必然崩盤,還不如拍一本關于這個題材的 紀錄片,他們立刻就同 意了。這是我拍這部片子的“個人原因”。更深層次的哲學上的原因是,我感覺藝術被綁架了,被一些藝術以外的目的所利用了。藝術品交易本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情,但2007年的藝術品市場,已經成為了一個賭場,我感到很多躋身藝術市場的人利用我們對于藝術的熱情,不是為了傳播藝術的價值,而僅僅是為了賺錢,為 了讓他們手里的藝術品升值。這也是紀錄片的出發點:市場上有很多熱錢,人們也有熱情,但也有很多交易手段以及商業模式很不正常,很沒規范。我只是想找到一 個問題的答案:為什么一幅沃霍的作品可以賣到7千2百萬美元?沃霍當然是一個有趣的藝術家,但也是一個大量復制同一題材的藝術家,賣到7千2百美元還正常 嗎?我個人感覺到我們的經濟出了問題,文化也出了問題,人們不僅在藝術上大出手,而且是在某種特定類型的藝術上大出手:在沃霍,赫斯特,木拉卡米,昆斯這 樣的藝術家身上,這種選擇折射了一種什么樣的“時代精神”?
問:那你的答案是什么?我們的“時代精神”是什么?
答:就是把能力和金錢等同起來。此外,還帶有一定的幼稚性,很多當代藝術像是給成年人制作的玩具,比如你看木拉卡米的作品(圖),你感到仿佛是成年 人希望通過藝術重拾他們逝去的童年時代。此外,很多當代藝術裝飾性很強,看上去“亮晶晶”的。我們似乎生活在一種“亮晶晶文化”當中,人們喜歡亮晶晶的汽 車,亮晶晶的廚房,于是自然而然也就偏愛亮晶晶的藝術品。就連George Condo這個我認為是不錯的藝術家,現在也開始做卡通的東西。總而言之,當代人頭腦不復雜。我不認為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在藝術市場上賺錢需要很高的智商, 你需要的是殘酷,是犯罪。你聽說過紐約的大收藏家Steven Cohen嗎?他是對沖基金的老板,他手下的一些人剛剛因為內部交易被抓了起來。你看,是一些犯罪分子在購買當代藝術。
問:你紀錄片中提出的一個觀點是:拍賣行已經成為炒作當代藝術品最重要的平臺或工具,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美術館,其中蘇富比和佳士得又是龍頭老大。我想知道拍賣行是怎么獲得這種地位的?
答:我很難給出一個籠統的答案。首先你要認識到拍賣是維持高端市場的手段,而高端市場的業績一旦保持了,那么中低端市場的人也會更有信心,這是所謂 的“滴水效應”。另外 關于拍賣行很關鍵的一點是,它是唯一可以被所有人看到的藝術品公開交易平臺,所有在拍賣行以外的交易都是私下交易。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就像一個劇院。所以 雖然拍賣的次數很少,一年才兩次,但對于藝術商人來說,它有一個標識性的作用。如果一個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被拍出了高于以往兩倍的價格,那么代理這個 藝術家的畫廊老板在整個下半年的銷售中都可以把這個當作廣告打出去。正是出于這一層利益關系,所有人都想通過拍賣把藝術家的價格推高。
問:這種炒作的現象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答:其實一直以來,藝術品商人都通過拍賣來支撐他所代理的藝術家的價格。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從什么時候開始,這種操作的規模之大,使得量變導致質 變。我的紀錄片里提到1987年,蘇富比曾借錢給拍賣人讓他在拍賣會上拍出梵高 作品4千9百萬美元的天價,我認為這個事件 是一個轉折點。拍賣行這樣做的目的是拋出一個誘餌,導致對藝術的需求擴大了,大規模的錢進入了藝術市場,參與炒作藝術家的人越來越多。
問:在你的影片中你也批評了西方的公共藝術機構,如美術館,你批評他們對拍賣行亦步亦趨,拍賣行上誰的價格被拍得最高,他們就做誰的展覽。你認為這是因為美術館缺 乏自信,還是有什么更深層的原因?
答:我認為這里面有很多因素摻雜在一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腰纏萬貫的大收藏家往往也是公共美術館的“顧問”。此外,這些在拍賣會上被拍出高 價的藝術家也會吸引媒體的關注。并且美術館的館長往往“雄心勃勃”,他們希望能結交到頂尖的藝術家和收藏家。所以這里面形成了一個很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導 致美術館拋棄了它的獨立性。我不反對這種關系網的存在,但既然存在,就應該對外公開,就應該允許我進去批評他們。而你在我的影片中也看到了,他們把所有異 議的聲音拒之門外,泰德美術館拒絕接受我的采訪,大英博物館禁止我拍攝赫斯特的展覽,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禁止我拍攝昆斯的展覽。你看,一串有代表性的美術館 叫我滾蛋。
問:那媒體呢?媒體為什么不能公正客觀地去報道這個市場?
答:因為媒體首先考慮的是銷量。說赫斯特的壞話不會讓你賣出更多的報紙,說“赫斯特是個偉大的英國藝術家”才會。我們生活在一種“名人文化”中,人們渴望名人的出現,而 不是名人的倒臺,批判性的文章在我們的當代文化中是不會有多大市場的。
問:你認為拍賣的價格反映了作品的質量嗎?還是這兩者之間已經失去了任何聯系?
答:這兩者之間已經沒有了任何關系。
問:如果沒有任何關系,那么拍賣行是按照什么標準選擇拍賣的藝術家呢?
答:他們只看藝術家是來自哪家畫廊的,畫廊的老板多有錢,此外還有哪些藏家在收藏這個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又多有錢。
問:那么在這種局面下,你認為藝術家還有可能僅僅憑著作品的質量而出人頭地,不需要借助有錢的畫商、收藏家和拍賣行的幫助?
答:你仍然能找到好的藝術家,他們也會有展覽,只不過大體上講,他們達不到最昂貴的價格。
問:你拍攝影片的時候是否遇到什么阻撓?你在影片中提到蘇富比禁止你進入拍賣會。
答:當然了,赫斯特,白立方畫廊,高古軒畫廊都不愿意接受我的采訪,我收到了蘇富比威脅起訴我的律師信。當然,我之前已經請律師把我的電影仔仔細細檢查過三遍,他們確定 沒問題我才公映,我當時確實很害怕他們會對我采取法律上的制裁。
問:這部電影對你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影響嗎?
答:當然。之后就不太有雜志請我寫藝術評論文章了。不過我很慶幸的是,我并不靠我的藝術評論文章和藝術電影生活,所以才能保持我的獨立性。
非常感謝你接受我的采訪!
本· 路易斯:
木拉卡米的作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