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不可無鈣
王學忠
建房需要梁和柱,有了梁和柱房子便能夠挺立于歲月的風雨中不倒,否則,就會坍塌,成為一堆廢土。寫詩和建房一樣,想長時間站立,立在人民心上,也需要有像梁和柱一樣的骨架支撐,這一支撐其任憑風云變幻依舊昂首聳立的精神骨架,就是詩歌中的鈣。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們作斗爭”。毛澤東這里所說的“消滅敵人的武器”,就是鈣,就是刀和槍。自然,“文藝”也包括“詩”。打開浩瀚的中國詩歌史,其實,被人民喜愛并世代傳誦的優秀詩歌,皆離不開像刀和槍一樣的鈣,一樣充滿血性的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
屈原面對壅君、奸臣的殘酷迫害,身陷囹圄也依然吟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抒發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熾熱情感。杜甫在顛沛流離、茅屋為秋風所破的窘境中仍牢記一個詩人的職責,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一幅幅時代的畫圖,一聲聲啼血的吶喊,揭露和控訴那個兩極嚴重分化的所謂盛世。身居高官,且也可“一身獨暖”的白居易,沒有隨風逐流,與達官顯貴們沆瀣一氣“鞭笞黎庶”,在“樽壘溢九醞,水陸羅八珍”的奢侈荒淫中唱和太平,卻不怕得罪權貴,冒犯皇上寫下了:“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晴”,“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用詩人的良知為民請命。
詩歌引起百姓共鳴,被世代傳唱,不在其形式而在思想,不在其作者生前聲名如何顯赫,而在其胸腔里是否奔流著“抒時代情,言人民聲”的赤血。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殘酷壓迫下的近現代,也誕生了一大批像屈原、杜甫那樣不畏權勢,敢為民言的優秀詩人,他們血性的吶喊,靈性的詩思贏得了人民的喜愛。艾青通過《手推車》的形象,發出了那個時代人民痛苦的悲鳴:“手推車/以唯一的輪子/發出使陰暗的天空痙攣的聲音”,“穿過寒冷與靜寂”、“廣闊與荒漠”、“徹響著/北國人民的悲哀”。臧克家的《老馬》用同樣的手法,繪制了另一幅勞動人民的生存場景:“總得叫大車裝個夠/……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眼里飄來一道鞭影”,駁斥了統治集團豢養的經濟學家們所謂“剝削有功”、“資本家養活了工人”的謬論。劉大白的《成虎不死》一詩,寫的更像一篇哲學論文,有理有據,生動形象:“假使無數農民的身子都跟著你死了/田主們早就沒飯吃了/假使無數農民底心都跟著你的身子死了/田主們都可以永遠吃安穩飯了”,“你底身死是田主們底幸/你底身死心不死/正是田主們底不幸啊”。歷代統治集團善用的治民手段,就是在奴役人民的身時也同樣奴役人民的心,讓被奴役者不視為被奴役,始終服服貼貼、心甘情愿,甚至覺得活得還很幸福,很有尊嚴。
艾青說“詩是一種對欺蒙者的揭露,是一種對于被欺蒙著的警惕……在國破家亡的年月,也是在人民的心里播撒對于自由的渴望與堅信的種子”。國破家亡,保家衛國的戰爭年代,一首奔突著血性的詩歌,能夠起到“一夫擋關,萬人莫入”的作用,鼓舞全軍將士乃至整個民族勇敢地走向戰場。南宋將軍詩人辛棄疾,一邊揮劍作戰,一邊握筆作詩:“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岳飛率領他的將士與敵人拼殺的更為慘烈:“架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陸游即便到了晚年,也依然滿懷“氣吞殘虜”的雄心,“鬢雖殘,心未死”,回望那一幕幕令人心海激蕩“笛里誰知壯士心,沙天空照征人骨”的歲月。現代詩人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一邊打仗一邊寫詩的詩人,田間面對“血泊中生長的大豆、高粱”“破屋板上躺著的打抖的爹娘,”憤怒地把詩當成標語,寫在路邊的墻壁上:“假使你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動員和鼓動人們參軍,打仗。陳輝寫的每一首詩都將自己的生命和祖國人民的命運連在了一起:“祖國啊/我是屬于你的一個紫黑色的/年輕的戰士……也許明天/我會倒下/也許,在砍殺之際/敵人的槍尖/戳穿了我的肚皮/……在敵人的屠刀下/我不會流一滴眼淚”,“戰士的墳場/比奴隸主的莊園更美麗”。田漢深知一個與多個及四萬萬個的不同作用,他在詩中向整個中華民族發出了呼吁:“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只有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慘遭三座大山蹂躝的中華民族才會奪取最后的勝利.
在中華民族的詩歌史中,也記下了一些平時不大寫詩,但卻在災難突降時刻,用鮮血和生命僅寫過一兩首詩的詩人的名字,他們的詩同樣給詩史增添了輝煌。陳然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威脅利誘,沒有屈服、投降,他的“自白書”是這樣寫的:“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葉挺在獄中戴著沉重的鐐銬寫道:“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軀體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刑場上的夏明翰高昂著頭顱,吟誦了一個讓劊子手欽佩又膽寒的預言:“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后來人”。
這些像刀像槍又像火的充滿時代精神的詩歌,不僅起到了在國家危難時刻鼓舞人們用鮮血和生命去守護、捍衛,也激勵人們在當家做主人的日子里同樣用生命去熱愛,建設。新中國誕生初期,公劉在《五月一日的夜晚》一詩中,寫出了那一代人內心真正的喜悅:“天安門前,煙火像一千只孔雀開屏/空中是朵朵云煙,地上是人海燈山/數不盡的長衫發辮/被歌聲吹得團團旋轉/……為了享受這一夜/我們戰斗了一生”。解放了,當家了,滿腔的愛化作了沖天的革命干勁,黃聲孝在《我是一個裝卸工》一詩中寫道:“我是一個裝卸工∕建設祖國打沖鋒∕舉起泰山還嫌小∕能把地球推得動”。郭小川的《祝酒歌》也記錄了自己和林區工人的同樣心情:“林區的工人啊∕專愛在這兒跟困難作對//一天歇工∕三天累∕三天歇工∕十天不能安睡∕十天歇工∕簡直覺得犯了罪”。建設自己的家園,需要有沖天的革命熱情和干勁,也需要有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團結友愛的革命大家庭的氛圍。賀敬之和著時代的旋律寫了《雷鋒之歌》:“你全身的血液∕你每一根神經∕都沸騰著∕對祖國的熱愛∕‘雷鋒’——∕……兩個字∕說盡了∕親人們的∕千般叮嚀∕‘雷鋒’——∕……一句話∕手握手∕陌生人∕紅心相通……”這些從肺腑中、血管里迸發的詩句,在那個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年代,的確起到了添磚加瓦、推波助瀾的作用。胡風說:“詩,我們這一代最真誠的詩,應該是對于這個受難的控訴的聲音,應該是對于這個前進的歌頌的聲音。”
戰爭結束了,人民解放了,勝利了。已失敗的剝削階級,封建、專制、官僚資產階級等邪惡勢力,還會以各種面孔、各種手段向善良的人們發動猖狂的攻擊,其兇險、慘烈甚至不遜色血腥的疆場。牛漢借《巨大的根塊》,言說了自己的遭遇:“灌木叢∕年年長,年年砍∕掙扎了幾十年……∕灌木叢每年有半年的時光∕只靠短禿禿的樹樁呼吸∕它雖然感到憋悶和痛苦∕但卻不甘心被悶死”。曾卓的《懸崖邊的樹》也寫了他自己的處境和心境:“它的彎曲的身體∕留下了風的形狀∕它似乎即將傾跌進深谷里∕卻又像是要展翅飛翔……”他們的堅強、堅韌、樂觀、忠貞,讓每一個有幸讀過該詩篇的人感動、敬佩。北島似乎已看到了東方天際的曙光:“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為了在審判之前∕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這個時期書寫此類詩歌的詩人還有魏巍、綠原、雁翼、流沙河等等。
不幸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沖擊下的當下,詩歌幾乎完全墮落了。變成了一種商品、一種娛樂形式,官場上一種文雅的表現。無論形式上洋的“橫的移植”,還是土的“傳統的堅守”,大多只是個體病態心理的發泄,無聊、無病的呻吟,或捏著嗓子嫵媚用盡的溜須拍馬。詩歌與市場上冰柜里的雪糕、貨架上的西紅柿、土豆一起俱進到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市場經濟社會。著名文藝批評家賀紹俊嚴厲批評了這一傾向后指出:“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至今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和研究當代社會的問題,中國五、六十年代的國家體制所造就的中國新型的工人階級隊伍,已形成了一個很厚實的工人文化傳統,這種傳統突出體現為樂觀、向上、富有創造力……這種傳統和精神是一種精神的鈣,對于患上軟骨病的當代詩歌和文學來說需要補充‘鈣’”。魏巍也在多篇文章中強調:“我們當代的文學包括詩歌也的確應該補血、補鈣了。”另外其他一些作家、評論家也發出了類似的呼吁。他們希望當代的作家詩人老老實實地深入到工農群眾中,火熱的斗爭中,去掉浮躁,挺起腰桿,用做人的良知、靈性的詩筆,為人民代言,發出真正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聲音,人民真實的聲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