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隨想:人性的光輝
1、“娘!”一聲地道的沂蒙方言,那里面包含的無疆情感,足以使生于斯長于斯的沂蒙人潸然淚下。 “娘!”我們聽慣了這樣從鄉間兒提時一直到現在兩鬢雪染的使人熱淚盈眶的呼喊!她包含了無盡的大愛,無盡的教誨,無盡的恩情,無盡的懷念。
2、幾乎所有看過這部電視劇的都和我交流的時候都會說:流淚。
這完全不是煽情。只有被這土地養育、愛著這片熱土的人才會如此深深的溶于其中。
在八路軍115師舊址,在山東省政府舊址,在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舊址,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在許許多多的鄉村,我們都會聽到發生在過去歲月的故事。
每每在這些舊址,每每在徘徊在這些紀念館,每每以敬仰的心情來瞻仰過去歲月留下的痕跡,那些圖片,那些實物,每每一次次聽到關于沂蒙山若干紅嫂的撼天震地的故事,即使鐵石心腸,也會情不自禁,眼淚從內心流出來。
3、電視劇是真實的。幾乎每一個細節會找到出處,真人真事。
4、但是,電視劇中表述得遠遠不及現實。真實的沂蒙大地更加感人,過去的烽火歲月更加壯烈。電視劇所展現的只是萬里掛一。
乳汁救傷員,不僅僅發生在馬牧池村,在我住的村子里就有一位叫張記秀的老人,她今年該有84歲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e3fad010006d8.html,年輕時在前線用乳汁擠在碗里救治傷員。
把自己的孩子讓鬼子抓去而收養八路軍的孩子,馬牧池村王換于老人就為了讓八路后代吃飯生存,而自己的四個孩子餓死。
布袋峪現在已經改名叫百花峪,成為有名的蒙山風景區,那時這里就是八路軍醫院駐地,為了掩護傷病員,在鬼子掃蕩的艱苦歲月里,把八路軍傷員藏在地堰的洞里。村婦救會主任抱了自己的孩子也藏在洞里,當鬼子鐵蹄走到附近,孩子因餓而啼哭,婦救會主任怕被敵人發現傷病員,就把乳頭塞進孩子嘴里直到孩子窒息。而她懷抱著已經死亡冰涼的孩子走出洞頭的時候,她的丈夫和民兵為了引開鬼子,在山峪口向鬼子開槍,被鬼子活活燒死在峪口的大樹上。
“誰第一個參軍,俺就嫁給誰!”真實的故事發生在莒南縣,同樣我們村里至今還流傳著“十二茂”參軍的故事,是說的十二個公姓“茂”字輩的青年人一同參軍上前線。
劇中描述的三喜一家為了鐘慧傳遞“情報”(實則一封私人信件)而慘遭悲劇命運,與真實的好多實例不相符,可能電視劇是為了達到一種收視效果。實際是當年好多相親舍生忘死傳遞情報,收藏需要保密的黨組織花名冊。在老家有一個傳奇故事,一個農救會長被叛徒出賣,他把黨員花名冊秘密聯絡圖藏起來,還鄉團找不到把他打死了,也沒交出來。他死后的第七天,還鄉團走了,當地黨組織活動需要這份花名冊,他老婆突然披頭散發,想換了一個人似的,用已經死了的農救會長的聲音對前來取花名冊的共產黨干部說:“不要讓還鄉團看到了,我藏在堂屋門框上了,快拿出來給共產黨。”結果,就找到了。用農村的話講這就是“附體”,就是身體死了,也要通過靈魂的“附體”把情報獻出來。沂蒙精神,撼天震地,驚鬼神!
5、就是我父輩和祖父一輩抗戰的故事也說不完。
我母親的叔伯叔,我應該叫表姥爺,他1944年20歲參加山東老八縱,1946年蘇北鐵山戰役突圍,副總指揮陳錫聯受傷,我表姥爺任警衛排長,他和三個戰友背起陳錫聯就走,背了30里地,送到解放軍營部。1951年表姥爺帶著三等殘廢回家復原務農,立功的事情從未和人談起,生活清貧。1969年陳錫聯時任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打聽到表姥爺在老家,就請他去了北京做客。期間陳錫聯問他有什么困難,他一句困難也沒說,沒要求安排孩子工作,沒說生活條件差要救濟,謝絕首長照顧,又返鄉務農。他的名字叫公方廷。
母親和姥姥到村西地堰的洞里給八路軍傷員送飯,給傷員吃煎餅,家里人喝稀湯度日。
我爺爺是當地最早的黨員之一,發動群眾交公糧,支援前線。
而我父親在七歲的時候就進了抗日小學,然后回村子里當老師,晚上的時候,因為年齡小個子矮,讓大人抱著在黑板上寫字教大人認字。這在我父親去世以后,村子里的老人還在傳頌。
我的二舅參加八路軍,一次抓了一個“舌頭”,路過老家順便來看姥姥,姥姥看到他衣服被子彈打的好多洞,那樣的心疼和牽掛只有娘才知道。后來我小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只要是戰爭片,姥姥從來不去,她說她“嚇怕了”。
6、太多太多。就像劇中于寶珍對心甜說的:“你把過去咱做的那些事當成債了,孩子,咱那會兒抗日,救傷員么的,都本著自己的良心,咱愿意做的,人家不來看你就怨人家,跟人家要報答,就不明事理了……”不要把恩情當成債,是不能還的。
7、電視劇想告訴觀眾的,是人民與八路軍解放軍的魚水情誼,沒有沂蒙人,就沒有革命的成功和國家的獨立。
8、而沂蒙人的質樸,開明,堅韌,大愛與大義,是這片山水養育的,天生的豪放,天生的誠實,毫無任何造作的、本能的、天然的美德。沂蒙打的很早就受到文明的滋潤開化,孔子的學生首先就開墾了這片美麗的土壤,儒家的教化使這里的人民祖祖輩輩就懂得并踐行仁義禮智信。記得小時候,姥姥奶奶的嘴里經常蹦出一些孔子的話,一些文言詞語來教育我們。
而僅僅有這好的土壤還是不夠的。
沂蒙人只是在來了共產黨才煥發出她的青春,才能夠昂首挺胸真正過上人的生活。
沂蒙人的天性,是逢了共產黨的春風催化,才如此張揚,才如此偉大,才盡顯其光輝。
如果沒有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再善良堅強的沂蒙人民,也走不出貧窮和亡國奴的命運,是共產黨的理想、主義喚醒了他們,認準了道理,是她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自覺自愿的犧牲;而如果沒有這片山水養育的人民,根據地也不會這樣發展壯大,人民也不會如此團結堅強,有那樣偉大的意志和理想。
人性的光輝,血性,情懷,革命,犧牲,理想......淋漓盡致的體現在沂蒙人的血液里。
9、這部電視也是我們想起了很多。偉大的解放運動,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要得人心,使人凝聚在一起,這種力量使人凈化,這種力量妖魔鬼怪都不是對手,哪怕日本鬼子、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劉黑七等土匪和不得人心的還鄉團。所以毛主席領導的共產黨勝利是注定的。再一次詮釋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10、特別感謝那些演員。把沂蒙人表演得活靈活現,無論是聲調還是走路以至于眼神,都是純正的沂蒙人。那么熟悉的人物,展現在我們眼前。記得編劇曾經說過:到了拍攝現場,竟然分不出群眾演員和專業演員。
11、劇中我最感動的一個人,是心愛。她不多言多語,善良而堅強,她對于婚姻的逆來順受認命和對于撫養八路后代遭受的危險和屈辱的勇敢堅強舍生忘死,都會使我們讀懂沂蒙人的真實一面。她幾乎每說出一句話就能催人淚下。心愛的性格和形象,在沂蒙山是最常見的。心愛,就像坤—大地!
而于寶珍,那是我們親愛的母親!養育和保護我們的我們整個沂蒙山人的偉大母親!
12、這部電視,有一個遺漏,雖然把抗戰濃墨重彩的予以表述,但是把還鄉團給忽略了。
在沂蒙解放戰爭史上,“還鄉團”在全國都是有“特色”的,那些反攻倒算的還鄉團,對共產黨以及抗戰積極分子進行血腥報復,許許多多的軍屬慘遭屠殺,他們的暴行,甚至比劉黑七的土匪還令人發指。這是很重要的史實,但是不知何故,在這里并沒有表現。
13、這部電視還有一個遺憾,就是結尾是灰色的,這不符合現實。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趕走了侵略者,窮人不再受壓迫,分到了土地,讓山水改變了模樣,人人都能當家做主了。
而在結尾部分,竟然是那樣的悲傷。這不符合事實。
解放后,沂蒙人民意氣風發,熱情高漲,改天換地,走上了集體化的道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像愚公移山的厲家寨、全國水稻改良等等都是全國的典型。
而電視劇卻營造了一個先是拋棄發妻,后來又遭到組織和后妻拋棄奄奄一息的病人回到家鄉的結局,并反復通過主人公之口強調,我們只是想過上平安的日子。這就把浴血奮戰做出了重大犧牲的的沂蒙人的境界低估了。
這真是很遺憾。
14、再一個小的遺憾,冬天場景居多,沒有把我們沂蒙山美麗的景色拍出來。我們沂蒙該是多美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