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葉匡政的一篇書評:《為何要把樣板戲當“史記”讀》。讀了之后,禁不住想來說兩句。
該文指責“樣板戲創作原則與革命這個觀念息息相關”, “是為了讓人們牢記這個事實:革命是任何人無法抗拒的。”
我不理解作者為什么對革命這個詞這么反感。正是通過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才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60年復興之路才有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在革命的艱苦歲月里,無數共產黨人、革命先烈不怕犧牲前仆后繼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才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飲水思源,當我們在為新中國60年的偉大復興而自豪時,決不能忘記過去的革命歷史,不能忘記為建立新中國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革命先輩。樣板戲和其他革命文藝作品用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和歌頌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完全是正確的,有什么可以指責的呢?
文章對樣板戲的故事情節也提出了批評:“細究所有樣板戲故事,就是一個仇恨不斷疊加的過程,直到這種仇恨化作刺向階級敵人的利劍。它通過恩情和仇恨的對比,試圖創造一種新的政治倫理,這種倫理的神圣感是以抹去人的正常情感和欲望為代價的。”
樣板戲創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決不可能是胡編亂造。在舊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人民群眾的仇恨是自然產生的,而共產黨的作用就是引導人們把個人仇恨化為對三座大山階級敵人的仇恨,形成一股強大的推翻三座大山的力量。人民群眾根據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不同行為的對比,自愿選擇了共產黨,這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普遍存在的歷史事實。樣板戲從這種歷史事實出發,對生活素材進行提煉,創作出比現實生活更典型的英雄形象。所以說,樣板戲的故事情節是歷史現實生活的真實的反映。
在建立新中國的斗爭中,共產黨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政治綱領,極大地滿足了廣大工農群眾獲得生產資料、擺脫被剝削被壓迫地位的個人感情和欲望。要說“抹去人的正常情感和欲望”,那被抹去的只能是地主階級官僚買辦階級的正常情感和欲望。寫到這里我不禁要問:作者到底在代表誰在說話?
文章還提出,樣板戲的“這種政治倫理與改革開放后的時代精神是極端不相容的。”我還是不能理解,樣板戲所歌頌的將個人仇恨、命運與階級命運、與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融合在一起的壯舉,為高尚的革命理想而不怕犧牲的精神,為什么就不能為現在的“時代精神”所容呢?看看當前社會,物資生活是提高了,但思想方面問題更多了。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淪喪、貪污腐敗橫行、黃賭毒泛濫等等都是公認的事實。這就是當前的“時代精神”嗎?實際上,當前社會最需要的就是樣板戲所倡導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
可笑的是文章竟把現在社會民眾的情緒與30年前的樣板戲聯系起來:“如今在民間常常彌漫的仇恨和報復心理,與沒有清算樣板戲這種文藝類型中的思想倫理有關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在底層民眾確實存在對富人、對官員的仇恨心理,但原因要從當前社會的實際狀況中去找,而不是推到30年前的樣板戲身上。
經過30年的滄桑,樣板戲不但沒有淡出歷史,反而頑強地活躍在社會的舞臺上,這不能不歸功于它藝術上的成功。但文章作者為了貶低樣板戲的藝術成就竟說樣板戲“藝”上沒有創新,“術”上是成熟的。這種把藝術和她的表現形式截然分割的說法讓人匪夷所思。我們知道,京劇這門藝術要靠多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來體現。比如唱腔、音樂、鑼鼓、服裝、等等。作者只承認在具體的表現形式上成熟而不肯承認這藝術上有創新,只能說明作者是自欺欺人罷了。
總之,這篇文章的論點是經不起推敲的。但值得注意的是,60年大慶剛過,唱紅歌的余音未了,中國青年報就拋出這么一篇借口批評樣板戲抹殺建國前革命歷史的文章來,用心何在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