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文品和人品
陳福康
不少人非常崇拜的美籍大學者夏志清,在2000年香港召開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上曾高調倡言并與人爭論:魯迅的文品和人品都不如張愛玲。看了張愛玲的《小團圓》后,我對夏先生的這句話“體會”可深了。
《小團圓》自中國內地出版以來,風頭出足。而骨灰級的“張迷”似乎因此而一分為三:一派是興高采烈,嘖嘖稱贊《小團圓》好極了,沒有比它更好的了,是他們“祖師奶奶”的巔峰杰作,非同凡響,即使她本人說過要銷毀,今天也應該出。一派是義憤填膺,說張愛玲是美國公民,其遺產繼承應該用美國法律,現在出版它的人是嚴重侵權、違法!又一派則痛心疾首,這以臺灣一教授為代表,他堅稱“不買、不看、不評”!
當然,不贊成張迷的人也不要幸災樂禍,第一派還是張迷的主流。張迷龐大的據說有千百萬人的隊伍還沒有由此而分崩離析。
鄙人自非張迷,本來沒時間讀《小團圓》,但看過不少評論文章后不免好奇,于是就在網上看了一下。不,不是看了“一下”,而是看不下去,逼著自己再看,看了“好幾下”,才算勉強看完。簡直可用“硬著頭皮”來形容。因為,它的“文品”,包括它的敘事方式、文字、修辭,倒正如《小團圓》幾次引用的“南京諺語”所謂的“糟哚哚,一鍋粥”。那里面描寫的各式人物,除了痛斥漢奸報的劍妮等極少數人以外,也正如《小團圓》五次提到過的:“怎么一個個都這么難看?”
著名張評家金宏達說,這篇東西“藝術上相當粗率,不但如宋淇所指出的存在結構上的‘點名簿’式重大缺陷,通篇大多是速寫的連綴,筆觸凌亂輕忽,沒有多少深刻的刻畫,雖然還有些張愛玲典型的句式,卻只顯出一種粘貼的‘華麗’。”鄙人亦深以為然,因此也實在搞不懂,這樣子的小說怎么會成了張迷們的“祖師奶奶”的“最高峰杰作”了呢?
現在搞不懂的事多了。想起以前我讀過的一位老作家寫的那篇深情脈脈的《遙寄張愛玲》。文中寫到他當年編刊物時曾欣喜異常、引以為榮地發表過張愛玲的某篇小說,又大捧當時張小姐作品之佳妙。但是,關于這篇小說本身,文中卻未贊一詞,頗令我有點搞不懂。后來我找到這篇小說,看后覺得實在是惡心。它描寫的是女兒怎樣處心積慮地排擠其親生母親,一點一滴地霸占其親生父親感情的丑事。那可以說是無恥的反倫理、反人性的貨色。怪不得歷來捧張的人也很少吹這篇東西。而那位老作家在國難當頭的日子里,以發表這樣的東西為幸,幾十年后還念念不忘,津津樂道,就更令我搞不懂了。
現在,關于那位“遙寄張愛玲”的老作家,在《小團圓》中倒有著十分不堪的描寫。有人深為他感到“不公”,然而我想,確有其事的話,倒也不見得有什么不公。而且,這也正是被熱炒的此書的“看點”之一。此外,《小團圓》中還有令人作嘔的主人公打胎的描寫、口交的描寫等等。有的人眉飛色舞,有的人深惡痛絕,有的人為作者感到可惜。對這些,我不想再多說了。倒是《小團圓》中有一點,談到的人還不多,那就是金宏達一針見血地說的:“內容上……堅決摒棄‘國家主義’(民族大義),理性上連《色,戒》還不如。”
曾經看到過一篇為張女士鳴不平的大文,題目咄咄逼人:《張愛玲是文化漢奸嗎?》。據我所知,抗日戰爭勝利后,有人署名“司馬文偵”,出過一本題為《文化漢奸罪惡史》的書,張愛玲的名字赫然在焉。不過,當時在國民黨的領導下,被定為文化漢奸的人極少,張沒輪上。這二十多年來,非議張愛玲的文章并不多,而吹捧的文章則滿天皆飛,還會有報刊敢發文說她是“文化漢奸”?相反的,倒是有人公然說“張愛玲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地下黨員的慧眼發現、苦心扶持、多方揄揚而成名的”。(見沈鵬年《行云流水記往》)不過,這樣行云流水般的造謠和吹捧,在《小團圓》面前就只能碰得落花流水、粉身碎骨了。
我以前寫過幾篇到處碰壁、好不容易被刪改后才發表的有關張愛玲的文章中,也從沒有稱張為漢奸。因為我考慮到,張畢竟還沒有像周作人、張資平、蘇青那樣無恥地公然入偽府、當偽官。我稱她為“附逆文人”和“不潔文人”。
抗戰勝利之際,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曾發布過《對于懲治附逆文化人的決議》(起草者是胡風先生),該決議對“附逆文化人”的定義的最后一項有“其他不潔人物”的提法。我一直認為,“不潔人物”四個字簡直就像是為張愛玲“量身定制”的。試想,還有誰比她更合適這一衣冠呢?
只要想想胡蘭成,誰也無法否認他是一個大奸逆吧。那么,那樣死心塌地地硬要依附在胡逆身上的張愛玲,還不是一個“附逆”?我看到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張愛玲非漢奸是附奸》,作者大概也是這樣的看法吧。
看了《小團圓》后,我對張某人的“人品”的“認識”,更深刻多了。
《小團圓》一開始寫到日本侵略軍攻占香港,學校里同學們個個義憤填膺,卻只有九莉(張愛玲的化身)“不作聲”。“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冰冷得像塊石頭”;不止如此,她心里反而還“喜悅的浪潮一陣陣高漲上來”(按,這樣的文字,我們只在《小團圓》的性高潮描寫中看到過),只不過不敢太放肆了,“怕流露出欣喜的神情”。隨后,她就公然對人說:“我非常快樂。”看到這里,我簡直驚訝萬分。
網上有張迷解釋說,她當時那樣感到快樂,只是因為可以逃過學校的大考。天哪,難道一場考試比疆土淪喪生靈涂炭還重?
就算這樣的解釋說得通吧,那看下去,后來當邵之雍(胡蘭成的化身)告訴她“二次大戰要完了”時,她竟然“低聲呻吟了一下”,說:“希望它永遠打下去。”這樣喪心病狂的話,連邵之雍也大為愕然。但她說,是因為要跟邵某人在一起,因此“她不覺得良心上過不去”。請問,這樣的人哪里還談得上什么“良心”!
當抗日戰爭勝利的喜訊傳來的時候,凡中國人,不論男女老少、窮富智愚,無不歡呼雀躍,激動萬分。但《小團圓》說她“被炮竹聲吵醒了,聽見楚娣說日本投降了,一翻身又睡著了”。她不但毫不興奮,嗤之以鼻,甚至在《小團圓》中竟然還有兩處把抗戰勝利這一年稱為是她“失落的一年”!這種與全中國的老百姓截然不同、絕對異類的心態,冷酷得可怕!
《小團圓》赤裸裸地宣稱“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污蔑愛國主義的言論“總是遮羞的話”。因此,它總不能被稱為進步作品、偉大作品吧?
以前,我對于張小姐與胡蘭成的勾搭成奸、亂世孽情,總以為那很可能是她上當受騙,當時她年紀輕。我也總想持有一點現在很多人宣傳的“理解的同情”。但這次看了《小團圓》,里面明明白白地寫道,她與胡的事情從一開始就是非常清醒、非常主動的。在見面前,她就知道對方“是個汪政府的官”;見面后,竟覺得胡“像個職業志士”。她堅定地承認“她崇拜他”。她不僅從一開始就知道對方有“法律上”的“正式的太太”,且不止一個,而且她當時就知道蠅營狗茍靦然姘居的他們“根本沒有前途”。
《小團圓》甚至還說,“她剛認識他的時候就知道戰后他要逃亡”。這更讓人目瞪口呆!一切想為她辯護的人,不知道還能想出什么話頭來為她辯護?
現代一切成年的心智正常的文明人都知道,如果明知某個人是罪犯而幫助其逃匿,或者為其提供財物,或者包庇而不舉報,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很多國家的法律,都判處這種犯罪行為人以管制、拘役或徒刑。
胡蘭成是中國國民政府通緝的漢奸和罪犯。從《小團圓》中可知,最早正是張愛玲主動提議胡蘭成:“你能不能到日本去?”但日本當時已經為美軍占領,怎么能去?她這才無奈地承認“自投羅網,是她胡涂了”。接著,她又堅定地對胡說:“我要跟你去。”并說:“我現在也沒有出路。”甚至還提出:“能不能到英國美國去?”可見,她是完全站在與國家、與法律絕對對立的立場上的。
《小團圓》還“生動”地描寫了“戰后,他逃亡到邊遠的小城的時候,她會千山萬水的找了去,在昏黃的油燈影里重逢”的情景。與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寫到的完全一樣。可知完全是寫實。這種罪惡的行徑,徹底暴露了這個女人已經不可救藥地墮落為賣國附逆的罪人了!
因此,我想奉勸眾多的張迷看清楚,所謂的“祖師奶奶”是這樣的一個人!《小團圓》承認“她不但是敗柳殘花,還給蹂躪得成了殘廢”。我想還不只是在肉體上,更是在思想、靈魂上都已被敵偽“蹂躪得成了殘廢”!
我還想請教為張女士百般辯解、振振有詞的理論家和學者們:面對《小團圓》這樣的不打自招、自我暴露,你們怎樣再來為她的“人品”辯解和吹捧呢?人,總是應該有一點良心吧?為人,總是應該有一條底線吧?
至于對炮制出“張愛玲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地下黨員的慧眼發現、苦心扶持、多方揄揚而成名的”的新神話的論者,我除了鄙視,還是鄙視。這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污蔑。道理非常簡單,他說的那幾位“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地下黨員”,當時潛伏在日偽內部,公開的身份是漢奸,而且當時人人都認為他們是漢奸(這正表明他們潛伏得非常成功)。他們所辦的是地地道道的敵偽刊物,而且當時人人都認為它們是敵偽刊物,絕對不會因為他們的秘密身份就改變了這些刊物的政治性質(不然他們早就暴露了)。當時,中國共產黨交給他們的潛伏任務,也絕對不可能是“慧眼發現、苦心扶持、多方揄揚”張愛玲。可悲可嗤的是,這樣的癡人說夢,自以為是大大地討了張迷們的好,可是即使在骨灰級張迷中也沒有幾個人相信這種謊言。在所謂“張學”鋪天蓋地的“論文”“專著”中也沒見有什么人加以引用。而《小團圓》這回的“不打自招”,等于是搧了他一個大耳光!
至于對美國大學者夏志清高唱的“魯迅的文品和人品都不如張愛玲”的體會,我就不想再多寫了。
【追記】我曾將此文改寫成較短的文章投稿某報,一位編輯回信說:“大作已拜讀。從文章表現出的邏輯性和文字水準,我的直覺告訴我:大作是一篇好文章。我的專業背景是歷史學和社會學,對文學只有一般性的了解,我想請兩位懂行的朋友幫助看看,如無原則性的問題,我這里當然極愿刊用。”但不久,該編輯回信說不用了(也就是說有了“原則性的問題”)。感謝該編輯同時附來了“兩位懂行的朋友”的意見,讓我有了難得的學習的大好機會。不敢獨享,抄在下面供大家一起研究,同時也附上我的一些疑惑,敬請大家指教。
一位的意見比較簡單:“看過了。這種看法并無新意,我最討厭拿民族主義說張愛玲的事兒。”我不解的是:拙文的看法在當今的報紙上似乎不多見吧。照理說,“少”就意味著“新”啊;而捧張的論文、專著鋪天蓋地,為何倒有那么多“新意”呢?至于“拿民族主義說張愛玲的事兒”,拙文已說了,那也是鄙人受到金宏達的話的啟發。我認為金先生說得對,而有金先生這樣看法的人太少,有“新意”。不是說言論自由、人權平等嗎?為什么你“最討厭”,別人就不能發表了呢?
另一位寫得較長,而且很有激情:“我的意見很明確,我強烈建議不登。文章對《小團圓》的評論是從一種極狹隘的政治角度(而且自認為是政治正確的角度)來論述的,稱不上真正的文學評論,缺乏對文學作品性質的基本認知;所謂夏蟲不可語冰。任何事件都有多重的維度,文學作品之價值就在于表現這種多重維度,而且偉大作品之偉大往往就在于從事件中升華出人性。……我以為《小團圓》是以個體性來體驗戰爭,無可厚非,更何況其意并不在于論述戰爭和所謂的‘民族大義’。從個人感覺來說,這類文章是我極厭惡的一種大棒文風,有文革氣息。個人以為,此文實在會有辱××報之品位。”我不解的是:既然是“多重維度”,為什么就不可以從政治角度來評說作品了呢?誰都是應該從“自認為是政治正確的角度”來論述的吧,難道可以從自認為是政治不正確的角度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文學評論”,太玄妙了,我也不想弄懂,我寫的就算是“雜文”吧,為什么你一“極厭惡”別人就不能發表了?“偉大作品之偉大往往就在于從事件中升華出人性”,鄙人就正是從《小團圓》這個“偉大作品”中談論張愛玲的“人性”的啊!
一個“最討厭”,一個“極厭惡”,這兩個評語鄙人倒很喜歡,并以為它正是拙文的價值所在,并更進一步自以為還取得了雜文的“藝術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