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在深圳,我以總策劃身份籌拍40集電視系列片《中華寺廟》時,從一位導演那里聽到過邁克爾·摩爾這個名字。后來,該片因故夭折,本人淡出這個圈子,當然也就不再記住邁克爾·摩爾。直到2004年,《華氏911》開創了紀錄片一億美元票房紀錄,并一舉拿下當年的戛納金棕櫚大獎后,才開始注意這個美國白人胖子。
邁克爾·摩爾的紀錄片生涯從1989年的《我和羅杰》開始,影片中,他透過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大幅裁員事件而導致了他的家鄉弗林特的經濟崩潰及大批民眾流離失所等畫面,紀錄了當年的危機狀態。2002年,以揭露美國槍支管制黑幕的紀錄片《科倫拜恩的保齡》獲得了奧斯卡獎。接著就是《華氏911》,運用大量文獻素材,以引導式的提問,觸目驚心的畫面,抨擊布什政府處理伊拉克戰爭和所謂的反恐戰爭的行為。同時記錄了布什家族與一些顯赫沙特阿拉伯家族長達30年的金錢關系,以及911后美國政府在本·拉登親屬撤出美國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該片還采訪了一些在伊拉克作戰的美國士兵,描述了他們對于戰爭的失望情緒。2007年推出的紀錄片《神經病人》,更是直面美國醫療福利制度噩夢,通過一系列對比,驚人地揭示出美國甚至不如一個弱小貧窮的鄰居-----古巴的醫療福利制度那樣平等、合理和人性化。該片制作人歐哈拉說,這部電影"揭露了那些只重盈利而忽視對人的關懷的企業以及那些只想著撈錢的政客"。
至此,邁克爾·摩爾的名字儼然成為揭露美國各界黑幕、曝光事實真相的代名詞。他的影片雖多為紀錄片,卻都能以幽默詼諧的口吻將故事和話題層層展開,并由表及里加以深刻剖析。
最近,一部名為《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的新片預告再次引發世人對著名導演邁克爾·摩爾的關注。據介紹,該片緊扣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風格上依然延續其諷刺和搞笑兼具的特點。邁克爾·摩爾將這部紀錄片定義為揭露“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盜竊案”,展示了納稅人的錢是如何流入非銀行金融機構中的流程,從而揭示了金融風暴的根源。摩爾說:“它將是一部完美的‘約會影片’,它講述了欲望、激情、愛情和每天消失的14000份工作。那是一份被禁止的愛,一個不敢說出名字的故事。我權且叫它資本主義。”
被摩爾戲稱為“一部關于我們所能預料到的世界末日電影《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片長120分鐘,將以真實準確的鏡頭語言,解構金融風暴和經濟危機的基因密碼。讓人們看到,聚集了世界上眾多金融界巨頭的華爾街是怎樣從繁華跌入地獄的過程,那些所謂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如何導致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納稅人的錢“被卷走”而致使世界陷入經濟窘境。這個有形且無形的罪魁禍首被邁克爾·摩爾稱之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強盜”,并大呼“拯救我們的CEO”……
國內曾有人有說邁克爾·摩爾是“美國影壇的頭號憤青”,銹浪對此不以為然。至少從這個過于輕率的評語里,反應了國內部分的影視觀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在近30年來的賭片、鬼片、偶像片、宮廷片、武俠片、愛情片、無厘頭搞笑片的淹沒中沉迷或嗆暈,被那些大量充斥銀屏的所謂主旋律選題下的紀錄片,或是無關痛癢、華而不實的專題片浸漂過度所致。因此,現時的中國文學藝術,更需要邁克爾·摩爾式手術刀,魯迅式的投槍與匕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