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與“春晚”
文/止木
這個題目,是昨晚看中央電視臺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時就想好了的。大約在“春晚”未進行到一半時,腦子里就忽然蹦出了這么個念頭;等到零點的鐘聲敲響后,更堅信,把“春晚”與“韓劇”相提并論,絕非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
其實,我對“韓劇”也說不上內行,嚴格說來,連發言權都沒有。我只看過《看了又看》后面的一大部分,其他的,如《明成皇后》、《人魚小姐》、《大長今》之類,也只是有一集沒一集地看過一點點。但我認為,這并不妨礙我對它進行評論。為什么這樣說呢?
第一,雖然我看得不多,但我也是“韓劇”的愛好者。我想,如果給予我充分的時間,我也會是一個“韓劇”迷的。因為我一開始看了《看了又看》之后,就舍不得丟下了,覺得它非常引人入勝。所以,雖然沒有從頭看起,但對這部電視劇的后大半部分,卻是“一著不讓”地看了個夠。為此,妻就不止一次地嘲弄過我,她說:“你這人挺好玩的,要么不看,一看起來,癮比我還大”。可不是嗎?對我來講,當個“韓劇”迷也不是什么難事。
第二,更其主要的是,自從來了“韓流”,我家里就應運而生了“韓劇”迷,妻和女兒都是。我就是受到她們的影響才也看起“韓劇”來的。曾幾何時,家里的那臺電視,可是非“韓劇”不看的。每次一打開,總是兩個“韓劇”迷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觀看。女兒雖然經常嘀咕“韓國的美女都是做臉做出來的”,但依然還是喜歡看人家那做出來的臉。一部電視機,除了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外,就全部被“韓劇”占領了。
好像央視八套是掀起“韓流”的始作俑者,最初是在它每晚的那個黃金時間段播放“韓劇”的。我家里的電視一開,哪里也不去,就定格到這里來。后來,不知道為何,黃金段里忽然沒有了,在原本該播放“韓劇”的時候,播放起其他的電視劇來了。我就聽妻不止一次地叨咕:“怎么好好地不播了呢?”有好一陣子,每天晚上依然按時按點開到那里,可依然是千呼萬喚不出來。由于沒有結果,就聽妻“唉”了一聲,啪地把電視關了。后來,忽然有一次,她像發現新大陸似地雀躍起來,原來她一直惦念還沒有看完的那個“韓劇”又回來了,只是時間向后推遲了許多。一邊慶幸,一邊又在抱怨:“可惜,錯過了好幾集。”于是,我家每晚十二點以后,如果燈還亮著,銀屏還在閃動著的話,那一定是“韓劇”作的怪。
記得在“韓劇”風頭正勁的時候,有一個文藝圈子里的名流曾經站出來點評過幾句,大意是說“韓劇”沒有什么了不起吧?!想來央視八套把時間朝后推,也是受到了來自某些方面的壓力。但是,有些東西是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韓劇”也一樣。應當承認,“韓劇”在我國不少人群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中確實是有一定群眾基礎的,想否認是否認不了的。
那么,“韓劇”究竟好在哪里呢?妻說:“都是一些家長里短,但是很真實,很有人情味。韓國人的生活和我們差不多。如果不特意辨別的話,簡直就是我們身邊的,但遠比我們自己拍的電視劇好看。”對這一點,我也深有同感。你看,一部上百集的《看了又看》,從頭到尾寫的都是什么呀?不就是一家兩個兒子娶了另一家的兩個女兒嗎?里面有報復、憤怒,但是沒有暴力;里面有兒女情長,但是沒有床上戲,甚至連接吻的鏡頭也少見,更沒有那些一邊放著洗澡水,一邊裸浴的視覺感染。好像暴力、接吻、床上戲等,也未必就是電視劇吸引眼球的必不可少的佐料吧?人家沒有,不是照樣流連我們的眼球、賺著我們的眼淚嗎?看“韓劇”,退卻的是心靈里的那些想入非非,升華的是對這個民族道德素養的由衷欽佩!
再看,“韓劇”里的布景道具,大抵也就是從這個場所到那個場所,從這個家庭到那個家庭,從這個房間到那個房間,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穿插而已。我不懂電視劇是怎么拍出來的,但是,想來,韓國人拍一部上百、幾百集的電視劇,也不會比我們二三十集的更花錢。那么,聯系我們自己的電視劇來看,哪一部不花里胡哨、耀眼眩目?拍攝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越來越高,然而觀眾對它們卻并不稱道,能把人留住的劇目是越發地寥寥。好多電視劇都是巨額資金“燒”出來的,但遺憾的是,才看了開頭,就不想再往下看了。
藝術都是相通的。以上拉拉雜雜說了這么多,和“春晚”究竟有什么關系呢?關系也就在這里。
第一,從內容看,“春晚”反映現實生活的情調越來越淡。在連續四個多小時的劇目里,竟然再也找不到幾個在內容上能給我們以深情回味、咀嚼,讓人依依不舍反復流連的東西。語言類劇目應當是“春晚”的核心和重頭,“春晚”究竟能不能贏得觀眾,與此有很大關系。人們對它的褒也好貶也罷,大體也是由此發端。以此為例,早期“春晚”里曾出現過的黃宏、侯耀文火車上打撲克小品等優秀劇目,至今想起來仍不免拍案叫絕。這樣的精品,已經好幾年沒有了。每年都希望會有奇跡出現,今年照樣也懷揣了這樣的幻想。然而,今年的“春晚”依舊沒有帶給我們太多的驚喜。我看除了那個民工子弟幼兒園還有些新意外,其余不是流于做作,就是過于媚俗,有些噱頭連生活的水準也達不到。都是看起來反映生活,其實都沒有達到生活的逼真。航天員的春節問候,也不值得恭維,因為當他們在發出問候的那會兒,我們還沒有過春節。壓根就不喜歡看趙本山,他老人家去年還能“忽悠”一下子,今年連“忽悠”也沒有。其他類劇目,去年好歹還有個《千手觀音》,今年有什么?今年的“春晚”還不斷地通過主持人和字幕發出邀請:請你用手機短信或什么途徑評選出你最喜歡的劇目和演員。這里,我要說聲對不起了,沒有最喜歡的,怎么參與你的評選?將來如果出了“最喜歡”,那也必定是“矮子里頭選壯丁”罷了。
第二,從形式看,看到銀屏畫面里那些閃閃爍爍、光怪陸離的布景道具包括華麗的服裝等,我就會想起那貧寒的農村生活,就會很心疼。我們的編劇、導演,重視的總是這些個形式上、視覺上的東西,好像泱泱大國,沒有這些眩目耀眼的感官沖擊,就顯示不出我們的大國氣度來。難道那一閃一閃的,不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嗎?花多少錢倒也罷了,因為“春晚”畢竟是全國人民共享的一席“年夜飯”。而問題恰恰就在于,你投入了巨資,搞出來的菜肴卻都是我們所膩味的;你搞得那么光怪陸離,至多也只是暫時愉悅一下感官的東西,卻進不到心里去。而如果一臺晚會,尤其是“春晚”這樣舉國、舉世都加以極大關注的文藝匯演,沒有深刻、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精神感染,我不知道它究竟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中央電視臺也不是沒有好的劇目,諸如“春節七天樂”、“曲藝雜談”之類,如果適當加加工,我看也遠比現在這勞什子好許多。
說起來,我感到很悲哀。我一年到頭是很少看電視的人,但唯獨這“春晚”一年也不拉。大約是自從家里有了彩電,我就是這“春晚”的鐵桿觀眾了。的確,“春晚”曾經為我帶來過很大的歡樂與享受,但最近一些年來,我就成了先翹首企盼、再滿懷希望、又大失所望看“春晚”的人了。不過,往年是失望歸失望,總覺得,后面一定還會有好劇目,好劇目一定還會在后面。因此,不聽到《祝酒歌》誓不罷休,揉揉眼皮也要硬著頭皮撐到底。然而,今年,當看到了零點鐘聲敲響的時候,我就果斷地毫無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春晚”。不能再上當了。
相比之下,我覺得我的妻比我高明許多。別看她是“韓劇”迷,但對“春晚”可是比我覺悟得早。她早幾年就不看“春晚”了,她說,有什么好看的?她明知道,在這一天,休想能與我爭奪過電視機,所以,每年“春晚”開場的時候,我就總催促她快來看電視,不要拉下什么免得以后遺憾。然而,她卻總是我行我素地忙著她的那些個永遠也忙不完的家務活,沒有半點熱情。至多是看到了有馮龔出場的節目,來張望一下,就又回去接著干她的活。結果就是,她忙著她的,我看著我的。昨天晚上,她依然也沒有看什么。今天早上,我問我的小內弟:“昨晚劇目好看嗎?”然而,內弟卻回答說:“沒看。”看看,“世人皆醒我獨醉”,這周遭的人,就剩下我一個頑固不化了。悲哀是悲哀,好在我也開始覺醒了。
然而,我還是要問一句,我們每年花那么多票子辦“春晚”,真的值得嗎?有人說,現在年味淡了,是不是與我們滿懷希望地等待“春晚”卻又不無失望于“春晚”的感受有關呢?假如沒有“春晚”,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定下心來,好好地享受一下傳統“守夜”帶給我們的親情與溫馨呢?
總之,我們真的需要從“韓劇”里借鑒一些東西:借鑒人家是怎么貼近現實,反映生活真實的,借鑒人家是怎么用不那么高昂的代價就能辦出交口稱贊的精神大餐來的。
(初稿于2006-1-2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