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萬事憂
作者:夢里歡歌 提交日期:2005-4-6 10:08:39
近日和幾位同事談及人到中年的問題,大家對“人到中年萬事憂”都有同感。俗語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七十古稀、八十還童。人生要經(jīng)歷的幾個階段中,“不惑之年”是最忙碌、憂慮的階段了。忙和憂就在于“不惑”,因為“不惑”就得認認真真地做人、做事。“不惑”而“惑”也!
在“早歲不知世事艱”的時候,人是沒有半點牽掛的,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少年不知愁滋味”時,也是“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也不會相信“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而立”之年,官場發(fā)跡還是落空,商海暴發(fā)還是破產(chǎn),上崗還是下崗,都還折騰得起,因為還不必“瞻前顧后”的做人。但是進入“不惑之年”就“萬事憂”了。自身的狀況;父母的病痛;子女的出路;親戚的拖累;朋友的誤解等等。這些問題困擾著你,能不憂愁么?如果是條件好的,“憂”也許會少一點;如果是“窮家”,“憂”的就多了。
說到中年,人們很容易想起,湛容的作品《人到中年》里“主人翁”的困惑和忙碌。我想,誰到中年,都擺脫不了這種困惑和忙碌的。這種困惑和忙碌是命中的注定,人生的責(zé)任。孔子是五十歲后,讀了《易經(jīng)》才“知天命”的。他在此之前,奔波忙碌,周游列國,從不得志,中、晚年靠收門徒過日子。孔子是圣人還這么忙碌,何況一般人呢?對于中年,黃遵憲有“中年歲月苦風(fēng)飄,強半光陰客里拋”的感受;郁達夫有“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的體會。我們無法與孔子對話,如果可以,我們可要詢問他中年的奔波和不得志的心境。
有人把人到中年的“憂”說是“懼”。首先是“懼”年齡。中年意味什么?意味著人生“日過午”;意味著“青春已過”;意味著在少男少女面前“失體面”。其次是“懼”衰老。人到中年,做什么事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再次是“懼”重負。人到中年,幾乎所有的壓力和負擔(dān)都接踵而來。我想,不管是“憂”還是“懼”,都是跳脫不了的責(zé)任。
《水滸傳》里有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一輩子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而中年之舟重載之時,令人甚憂矣!
草稿于二00五年四月六日凌晨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