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74年的實踐,農村到底要走什么樣的路,實踐其實已經給出了明確的回答。許多人事實上也已經意識到了集體經濟是我國農村和農業現代化的唯一道路。但是,盡管農村和農業需要集體經濟的認識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現實中卻并沒有切實有效的措施去進行農村集體經濟的推動。這是因為對集體經濟這個概念缺乏正確的認識。
在講到社會主義經濟時,我們常常說到公有制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兩個概念。那什么是公有制經濟?什么是集體經濟?兩者的聯系和區別是什么呢?本文就這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公有制經濟的概念。
公有制經濟是指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的組織形式。例如,國有企業,省、市、縣或社區所有的企業,社隊企業、村辦企業等等,包括現在農村的以土地公有制為基礎的個體承包戶等,這些都是公有制制經濟。公有制經濟的區分,主要是生產資料所有的范圍不同而形成,它可以區分為國有,市縣所有,公社或社區所有,企業成員所有或某種社會群體所有等經濟形式。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相對應的概念。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性質在于“為了徹底消除生產資料被個人占有的任何可能性,公有制的法權體系規定全部生產資料歸國家和集體所有,而宣布個人不得擁有任何生產性資源的合法權利。在這里,公有主體只能作為不可分割的產權所有者整體性地存在,而不容許把公有產權以任何形式分解為個人的產權,因此,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的公有制完全不同于在個人私產基礎上集合起來的合作制或股份制“(摘自《公有制企業的性質》文章來源:法學時評網 文章作者:周其仁)。周其仁先生雖然是產權學者,但他對公有制的性質和特點的認識還是比較到位的。這里對公有制認識的要點就是:
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為了消滅私有制,從而消滅個體產權;
在公有制為基礎的經營單位或企業不存在獨立的或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
公有資產的所有權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多數情況下,即使是公有制企業成員集體也不構成完整獨立的資產所有者;
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個人私產基礎上的合作制和股份制具有根本性的區別。
周其仁先生作為產權學者是站在資產者的角度來看。從資產者的角度看,社會主義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它事實上是消滅了個體產權,它是消滅產權的所有制形式,而不是體現產權的形式。
如果我們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
1,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首先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使所有的生產者成為了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而作為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每個人都有權利利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使勞動者具有了雙重身份,即除了勞動者之外,還具有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這一變化使勞動者不需要再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自己需要的消費資料,而可以和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直接利用公有資產,通過勞動為社會提供商品或服務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因此,公有制的實現是消滅了雇傭勞動,消滅了資本的生產方式,從而也消滅了剝削;
2,公有制的實現使勞動者也具有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因而他可以與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利用公有資產,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但是,作為公有資產所有者的勞動者,無論是以個體不是以集體的形式出現,都不是完整的資產所有者,因而他或他們必須在不損害公有資產的前提下(或保值的前提下)利用公有資產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
3,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具有雙重身份,但是,在同一種公有制面前,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權利是相同的。因此,在公有制經濟活動中,所謂的產權已經失去了意義。相反,由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而他們在消費需要和勞動所有方面是有差別的。能不能反映這種差別并在生產成果的分配上體現出來,決定著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能不能發揮勞動潛力。因此,在公有制經濟活動中的勞動者的權利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
4,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者,從而也消滅了產權生存的基礎,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使勞動所有權成為唯一需要體現的權利要求。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質上就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所有制形式。
二,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的的概念。
集體經濟是相對于個體經濟而言。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是指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勞動合作經濟形式。這是公有制條件下企業存在的主要形式。當我說到國有經濟時,包含了所有的,以生產資料國家所有為基礎的企業。而其中每個企業都是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利用國有資產,通過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滿足消費需要的集體經濟。同樣的道理,人民公社,土地屬于公社三級所有,而生產隊則是在公社所有制基礎之上的集體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所謂的集體經濟本質上是一個勞動結合體,是一個勞動實體。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勞動合作經濟形式。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實現了公有制,消滅了私有制。但社會主義并沒有消滅生活消費的個體性。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個體性,決定了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者在勞動所有的個體性。因此,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形成,是個體性的勞動力與公有的生產資料相結合。這種結合有兩種不同的形式:
一種是勞動者個體與公有資產相結合,從而形成公有制為基礎的個體經濟;另一種就是勞動者聯合體與公有資產相結合,從而形成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因此,這里集體,是一種勞動集合體,是勞動所有角度的集體。
事實上,資本主義經濟或私有制經濟,也有個體經濟與集體經濟的區別。資本家個人經營的企業,就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經濟;而有多個資產者合資經營的合伙制企業,股份制企業,就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結合體,集合體,這就是資本主義的集體經濟形式。
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與資本主義集體經濟,或者說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與私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的區別在于:
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或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成員不存在個人產權,不體現成員的產權要求,而是體現個人勞權,實行按勞分配;
資本主義集體經濟或私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成員有明確的個人產權,不體現勞權,實行的是按資分配。
在公有制條件下的集體經濟中,勞動者由于在資產所有方面不存在差別,因而他們是作為勞動所有者存在的。這里的勞動者已經是主體勞動者:他憑借勞動投入參與企業生產成果的分配;他憑借勞動投入參與企業管理。
4,在私有制為基礎的企業中,無論是集體企業還是個體企業,勞動者是作為工具人存在的,它沒有主體性質,因而也談不上權利要求。在資本生產方式的條件下,勞動者是作為勞動力所有者的身份出現的。這里的勞動者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市場上,體現在交易過程中,作為勞動力所有者他有權決定以什么樣的價格,把自己的勞動力讓渡給哪個資本家或企業,取得約定的工資;而一旦進入生產過程,勞動力的使用權已經歸資本家或企業所有。因此,在私有制經濟的生產過程中,體現的是產權,是資產者的權利,既沒有勞動者參與企業管理的權利,也沒有參與生產成果的權利。相反,作為勞動力價值體現的工資或人工費用,則是作為企業成本形式出現的,而且是企業經營最小化目標。
三,公有制條件下的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生產隊和承包戶的真正區別是什么?
在討論集體生產與分戶單干時,有一部分人認為單干優于集體,其理由就是因為集體生產時,社員是為集體、公家干,而分到戶之后則是為個人、為自己干。
但我們如果把社員一定期間內個人的工分累計量除以同一時期生產隊工分總量,就得到每個社員的工分比,這個工分比,就體現了社員在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由此看出,生產隊的集體經營其實性質上與分戶單干是一樣的體現的是個體所有制,體現的是社員生產勞動的個體所有制。因此,從體現個人利益的角度來說明生產隊不如個體種植方式優越是缺乏說服力的。
有位網友說,“現代企業合作分工發揮各自所長好不好?懂管理的、懂技術的、懂財務的、懂方案的、懂操作的、懂后勤的、發揮各自所長互相協作總效益最高。現代農業也同樣證明了,科研項目證明了。單干是效益最低的生產方式”(直爽辰星nk2023.4.25)。
這位網友是說到點子上了。這才是集體和包產到戶或包干到戶方式的真正區別。
為什么說我國建國時的農業是半封建的原始種植方式的農業,除了生產力水平落后之外,另一個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種單干模式,而不是集體生產,不是在分工和協作相結合的社會化生產方式。
多年來的農業為什么會被社會的發展而邊緣化,這是因為最蹩腳的工商企業,它都按照專業化與協作的基礎上組織生產的,在生產效率上自然高于單干模式。而幾十年不變的分戶種植模式,保持了中國二千多年農戶個體種植的模式,事實上限制了農民的勞動生產力提高。而沒有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導致農民的收入難以提高。當農民從事農業難以維持個人和家庭的生活消費時,他們只怕選擇外出打工,從而必然導致農村的空心化現象。
近一時期我們都在熱烈地討論新質生產力。
相對于個體生產的生產力、以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生產力本質上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
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包產單干,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限制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的實現,從而使我國農業失去了大幅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機會。
假如我們確定包產單干的開頭兩年增產是真實的(分戶種植之后的糧食產量是估算的,并非實際計量的結果)。但是,這種增產所形成的收入事實上并不能抵消包產單干的成本增加。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經談過這個問題,例如,在生產隊時,一個在30多戶人家,100多口人,200畝左右的田,每年脫粒只需要用兩臺脫粒機+兩只馬達即可完成。但分到戶之后呢,每戶人家都要買一臺脫粒機和一只馬達,這一筆費用就需要七、八百元。這在當時的糧價水平的條件下,是需要多年的增產收入才能彌補得過來。
所謂發展生產力,是提高生產的投入產出水平,而不是糧食增產了,就是發展了生產力了。如果糧食增產的收入不能大于成本增加的水平,這不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是降低。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包產單干還保持幾十年不變,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處于長期的停頓狀態。
在1974年時,江蘇丹陽漣湖農場,那時由于實現了機械化種植,人均每年種植的田畝數就達到百畝之上。現在近五十年過去了,但蘇南地區人均種植的田畝數是多少呢?與剛開始分戶種植時相差不大,這幾十年來沒有什么提高。因為承包經濟責任制幾十年不變,不可能實現高度的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工業生產條件早已經具備,但是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決定了農業機械化難以實現。
這里指的農業機械化,不是說農田種植使用了機械了,就是農業機械化,而是因為農田種植由于實現了機械化而大幅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生產力,這才是真正的實現了機械化。如果始終是人均種植幾畝地,雖然使用了機械作業,但卻沒有大幅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力,這種機械化是得不償失,意義不大。
一家幾畝責任田還分布在幾個地方,即使有了機械作業,也沒有效率。而不能實現農業生產的高度機械化,就不可能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而沒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民收入自然也沒有辦法提高,農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假如我們今天的農業生產率水平也能達到人均種植百畝之上的水平,農民的收入就不會低于打工收入,怎么會出現農村空心化現象呢?又怎么會有田地荒蕪現象?
四,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兩個本質特點。
什么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經濟呢
它有兩個本質特點:
第一,它是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勞動者合作勞動的經濟組織。它的性質上是一個勞動聯合體。這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與個體經濟的區別所在。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一種是總體勞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這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形式;另一種是個體勞動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方式,這是社會主義個體經濟形式。在現代社會生產條件下,個體生產方式只是適合極少數場合,基本的和主體的生產方式,都是在專業化協作基礎之上的生產方式。因此,集體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主要形式。以農業為例,其生產過程涉及到土、肥、水、種、密、保、管、工、機、技等多個方面,涉及到生產、流通和銷售等多個環節,既需要科學種田的知識和相應的管理技巧,又需要恰當的銷售系統,在人民公社集體經濟體制下,形成了完整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服務系統,為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農民生存和發展能力的提升形成了很好生態環境,而分戶單干之后,個體農民在生產方面難以全面適應農業生產的多方面、多環節的需要,在生活方面更因為失去公共服務系統,幾十年來劣勢盡顯。
第二,它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主義集體經濟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勞動聯合體,因而它實質上是一個勞動實體,是一個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經濟實體。這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實體的區別所在。在這方面我們只要把工分制與股份制做一個比較就明白了。采用工分制的生產隊,在管理上由社員大會領導、隊委會領導下的隊長負責制來體現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在分配上則采用工分來反映社員提供勞動量的差別并在分配上體現社員由于勞動投入的差別形成的在分配權利上的差別。因此,人民公社的基本體制就是社員當家做主的體制,就是按勞分配的體制。股份制同樣也是一種集體經濟,但它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經濟。每個股東都是資產私有者,股份制通過股東大會、董事會領導下的經理負責制來體現股東的資產管理權,通過多股多利的按資分配原則來體現股東由于投入資產的差別而形成的產權要求。因此,股份制就是資產者當家做主的制度,就是按資分配的制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