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我國農村變革的生產力發展原理的解讀

鐘建民 · 2024-09-13 · 來源:鐘建民的理論思考|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生產力,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看,其發展要求表現為自然要求;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其發展要求表現為社會要求。

  今日無意間看到了《李昌平極力反對改革開放的言論,其目的是要讓農村重新實行大集體》(今日頭條:首發2024-09-08 19:50·慶雙三農分享)一文。

  作者談到李昌平認為改革開放沒有解放生產力和解決問題,反而造成了一堆新的問題。認為改革開放解決了一些機制問題,但很難解決人的思想覺悟和體制信仰問題。對此,作者分別從解放生產力和解決問題、改革開放的成就、思想覺悟和體制信仰三個角度進行了反駁。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講得最多的便是改革和解放生產力的問題。

  1,作者談到李昌平對改革認識的轉變:本來認為改革就是改善生產關系,就是解放生產力,就是解決問題。但事實上有時改革中聽不中用,往往解決了一個問題卻造成了一堆問題;

  2,作者認為“改革開放前,農村的社員全部都在土地上搞飯吃。而農村的情況是,人多土地少,生產體制又跟不上發展的需要,社員單純依靠種土地很難致富。這就是沒有解放生產力,這就是問題,這就是矛盾。”“在改革開放后,農民致富的路子十分寬廣,真正實現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農民再也不用磨磨蹭蹭混時間干活,再也不用看干部的臉色行事。農民既可以在農村種土地,也可以不在農村種土地;既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外出務工,也可以長年外出務工。這樣,不少農民從土地上脫離出來,去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不僅就業靈活,又拓寬了增收的渠道。這就是解放了生產力,這就是解決了問題和矛盾。”

  在這里,兩種對立的觀點都涉及到了發展生產力的基本原理問題。

  現在我們來具體談談發展生產力的問題。

  一,從物質生產力角度看,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通過所有制變革形成的新質生產力。

  建國之后,我國通過土改,形成了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農民個體生產方式。之后,在這個體生產方式的基礎上,通過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人民公社的逐步發展過程,形成了以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生產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事實上是通過所有制形式的變革,形成了一種新質生產力:這就是集體生產力。在這里,從生產力變化的角度而言,原始的、以個體經營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力要發展成為以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力,進行企業化經營,是這一過程的實質變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區別,不是機器大生產的工廠形式與農民個體生產方式的區別,而是工場手工業與農民個體生產方式的區別。分工與協作相結合的工場手工業是現代生產力的最初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十一章)中分析了它的特點和優勢。馬克思說明了:協作是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從活勞動來看,協作使個人勞動取得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從死勞動看,協作可以節省生產資料。除此以外,1,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集體力,這種集體力,大大超過了許多單個個人勞動能力的總和,它使單個人無法完成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未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2,協作使許多人勞動,由于競爭心和精神振奮,提高了每個人的工作效率;3,協作使許多人的同種作業具有連續性和多面性,適應了生產過程整體性的需要,縮短了生產時間;4,協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時間內完成緊迫的任務;5,協作可以在很大空間內同時進行勞動,可以適應大型工程的需要并節約生產費用等等。協作基礎上形成的集體形式的生產力,或者說現代生產力,打破了個人局限,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力,用馬克思的話說,“和同樣數量的單干的個人工作日總和比較起來,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因而可以減少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在這里,我們可以得到兩個結論:

  第一,從互助組到合作社、人民公社的發展過程,這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把以土地和生產資料個體所有的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為以土地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集體生產方式,這一過程就是化零為整,把分散的農民整體化,在分工和協調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生產力。

  第二,人民公社條件下的生產力,就是一種不同于個體生產的集體生產力。是一種新質生產力。

  二,人民公社的發展過程,也就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

  相比于單干的農民生產方式,生產隊的集體生產方式,本質上形成了一種集體生產力。“這種集體力,大大超過了許多單個個人勞動能力的總和,它使單個人無法完成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未完成的工作得以迅速完成”。從1962年往后的人民公社發展過程,本質上就是這種集體生產力的發展過程。

  對于人民公社體制,學界大多認為是極左思想的產物,不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因而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實踐是失敗的。有很多人認為人民公社的發展連起碼的吃飯問題都沒有解決,因而對人民公社應該持否定態度。

  這種看法顯然不符合事實:

  1,在1956年我國是6億多人,到1983年我國是10億多人。也就是說,在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我國農業生產能力從養活6億多人發展到養活10億多人。農業生產力僅僅從人口增長的角度來看,其增長幅度達到了60%以上。這個成就是非常突出的。這一基本事實證明了人民公社體制的適應性。

  2,這“養活”人口增加4個億所包含的內容是什么呢?那就是農業生產條件的根本性的改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糧食和生活物資的大量增加,醫療衛生體制的完善,人均壽命的大幅提高,新生嬰兒成活率的大大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根本性的改善。許多人認為人民公社時的農民處于貧困狀態。但從人口快速增長這一基本內在變化的實質看,人民公社卻是中國農民生活質量發生根本改善的過程:從沒有電到有電的生活,從文盲為主到中學教學的普及,從缺乏就醫條件到衛生院和衛生所普及到公社、大隊等等,這都是從無到有的根本變化。難道把1983年的農民生活狀況與1957年的生活狀況相比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縱向難道不是更富裕?

  3,許多人否定人民公社,是因為覺得人民公社未能解決社員的吃飯問題。那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增長情況又如何呢?

  按照統計,人民公社時期的人均糧食擁有量的數據及變化如下:

  1959年的人均252公斤糧食。1970年人均289公斤糧食。1979年的人均340公斤糧食。

  看起來,人均擁有的糧食從1959年的252公斤,增加到1979年的340公斤,20年才增加了88公斤,這個成績似乎不太令人滿意。

  但你如果把從1959年到1979年的人口增長的因素考慮進去,那你就會發現,人均糧食擁有量能夠增加88公斤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在1959年我國是6.72億人口,而到了1979年我國人口增長到了9.75億,20年間人口增長了3.03億人。也就是說,本來只有兩個人吃飯,而現在卻需要讓三個人來吃。恰恰是因為人口的這種高速增長,導致了吃不飽飯。

  我們假如從1959年到1979年的人口不變,仍然是6.72億。那么,從1959年到1979年人民公社生產的糧食增加幅度是多少呢?

  如果到1979年的人口不變,那么,到1979年的人均糧食應該達到340*3/2=510(公斤)。也就是說,人民公社二十多年的發展,在人口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使人均擁有糧食達到510公斤。遠遠超過360公斤的標準,當然也不會存在吃不飽飯的問題。

  從人均糧食增長情況看,人民公社時期的糧食生產力增長的幅度,可以通過以下公式得到:

  即如果從1959年到1979年的人口保持不變,那1979年的人均糧食擁有量=3*340公斤/2=510公斤。

  用1979年的510公斤減去1959年的252公斤,,得到的增長額度是258公斤。用增長額度除以1959年的人均糧食擁有量,即得到人民公社時期的糧食生產力的增長幅度為102%。

  事實說明人民公社時期糧食生產的增長速度也是驚人的。只是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增長速度處于最高峰時期,糧食增長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因而才有所謂吃不飽的問題發生。

  4,從1953年-1981年,中國政府從農民那里拿走了7000億的資金,相當于同期中國積累資金1.5萬億元的一半左右(吳敬璉 馬國川《重啟改革議程一一中國改革二十講》)。人所共知,新中國建立時,工業基礎是相當薄弱的,在被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包圍之中,我國要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還是靠自身積累。而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的我國農業不僅養活了八、九億人口,而且還為我國貢獻了一半的資金積累,對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

  5,除了以上的成就之外,人民公社通過大量勞動投入形成的農村水利工程,例如修建的水庫、開挖的大河、修建的公路等等這些基礎工程,事實上我們并沒有進行價值計量并按照勞動投入給予生產隊相應的報酬支付。而這些基礎工程都是長期為我國農業生產及其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據統計,這些基礎工程的土方總量達到3610億方,即使按每方30元來進行計價,這些基礎工程的價值總量也有10萬億人民幣之多。如果我們根據這些工程的價值給生產隊的勞動投入支付相應的勞動報酬,人民公社的社員還會窮嗎?

  三,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形成了消費價值生產力。

  我國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力,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其特征是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在實現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條件下,我國農村已經不存在單純的或人格化的土地所有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而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一一社員,其社會生產方式表現為勞動者利用公有的土地和生產資料,通過勞動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因此,我國農業社會生產力的特點是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生產力。比起土地居支配地位的生產力,比起生產工具居主導地位的生產力來,我國農業的社會生產力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是一種新興的生產力

  我國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力,從生產成果形式來看,由于生產隊作為以余額形式出現的生產成果是消費價值量一一一定的糧食或現金的消費資料或消費性的現金。因此,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生產力又可以說是消費價值的生產力。

  我們知道,在人民公社時期,農業生產力的水平是很低的。但是,生產隊社員夫婦兩個勞動力卻可以養活一個七、八口之家,可以負擔三、五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立業的生活支出。而現如今已經四、五十年過去了,生產力水平早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現在的農民,哪怕是夫婦兩個既打工又種田,負擔一個孩子的成長生活消費都非常吃力,而當今社會因為養不起而不生孩子,甚至不結婚的都大有人在。

  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這就是兩個不同時期所發展的生產力性質不同。

  在人民公社時期,由于實行按勞分配,每個社員都可以憑借勞動投入參加生產隊的年終分配。生產隊按照“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的順序和模式進行分配,勞動者的公共需要和個體消費需要是在扣除了生產資料價值消耗之后才能滿足,而且社員的勞動收入是最后的、以余額形式出現的生產成果。因此,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從價值運動的性質看,就是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與此相類似,凡是實行按勞分配的企業,其生產方式與產權模式的企業的生產方式具有了性質上的區別,那就是消費價值生產方式與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的區別。從1956-1983年的25年人民公社時期,我國人口增加了四個億,以六、七億人口為基數,平均每年增加1600萬人(包括58、60、61三年特殊時期)。從整體上看,人民公社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成績是非常顯著的。正是有了這一時期的人口增長和工業化實現的經濟基礎,才有了改革開放之后的所謂世界工廠和人口紅利,才有了世界第二經濟體。這種成就是建立在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基礎之上的,而消費價值生產方式形成的生產力是消費價值生產力。

  四,農村推行承包制的改革,新質生產力的解體和剩余價值生產力的形成準備。

  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變化是我國農村從人民公社走向分戶單干模式。由集體生產方式轉變為個體生產方式。只是土地還保持了集體所有制而不得買賣,其它也都歸個體了。

  我們如果從發展生產力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拆了機器用零件的過程。

  我國農村,建國之后經過土改,本來就是農民的個體私有制。后來通過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途徑,形成了以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的集體所有制。而之后的改革則解散了人民公社,重新使我國農村回到了個體單干的狀態。在這里,前一個過程是整合零件、組裝機器,形成以分工為基礎的現代化社會生產力的過程,是一個化零為整的過程;后一個過程則相反,是拆了機器用零件,把社會化的生產力回歸到原始的、勞動者單干的生產力的過程,是一個化整為零的過程。這里的變化不能叫解放生產力,只能叫解散生產力。

  如果我們了解世界經濟史,就會記得,現代資本主義所以能夠戰勝封建社會生產方式,是因為那些西歐國家率先形成了以分工為基礎的手工業生產方式,形成了以結合勞動力為特征的現代化生產力,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取得了發展優勢。

  在這里,涉及到兩個對應的生產力概念:原始生產力和社會化的生產力。所謂原始生產力是指個體單干的生產力;所謂社會化的生產力是指以分工為基礎、以集體生產組織形式存在的生產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從原始生產力狀態不斷地向現代化的社會生產力狀態發展的。因此,從個體生產到集體生產,本來是正確的道路。但是,為什么在我國還發生了這種完全是逆向的變革呢?

  1,對農民而言,個體經營方式相對自由一些,如何種?種什么?怎樣種?這些都可以自己作主;而在采用集體經營方式,自然需要勞動紀律與規章,這對農民而言,自然就感覺不自由了。在討論到農村改革時,許多經歷公社時期的農村老人就很直白地說,改革帶來的最大好處是自由了。這是因為我國經歷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農民習慣了單家獨戶的種值習慣。小崗村這個典型的出現,正是反映了我國經過二千多年的農民個體經營之后,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公社集體體制之后,仍然有少數的農民沒有適應這種新的集體生產方式。

  2,當政者的選擇,是形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現在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既有小崗村這樣敢于突破集體體制的分戶單干的做法,也有周家莊那樣堅持集體經營的人民公社。兩種典型都具備,在這里,農村到底向哪個方向走,領導的選擇就是關鍵所在了。很顯然,我國農村的這種變化所以會發生,是因為當政者選擇了分的方向。

  3,有關專家學者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西化的學者逐漸占據了理論界的主導地位。受西方經濟學影響,所有這些專家學者大多倡導個人主義和私有化,倡導自由主義。

  一方面農村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演變到農民的個體種植,另一方面,市場化的改革進展展開。在這種情況下,單家獨戶的農民種植,因為局限于個體經營的特點,難以實現農業生產的高度機械化。而沒有高度機械化的實現,農民的勞動生產力就會長期得不到提高,農民收入也難以大幅提高。而隨著市場化改革的展開,種田成本在不斷不斷增加,農民收入難以提高的情況下,農民本身的生存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于是,許多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成為了中國獨有的農民工。

  從社員到單干的農民,再到出賣勞動力給企業的雇傭勞動者。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發生的變化是:勞動所有者轉變為勞動力所有者,主體勞動者轉變為雇傭勞動者,報酬勞動轉變為雇傭勞動。

  農村改革的全面推進,新質生產力的解散,使農民恢復了自由。從而使農民在種田收入難以維持生活所需的條件下,許多人不得不選擇出賣自己勞動力來換取自己的消費資料。因此,對農民而言,單干的盡頭就是雇傭勞動者。

  農村的改革,事實上為工商企業準備了大量的雇傭勞動者,為剩余價值生產力的形成作了準備。

  五,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

  在上面的分配中,我們涉及到對生產力的更進一步的認識。

  當我們說到生產力時,事實上我們可以從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兩個方面來考察。

  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考察,我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是,個體農民的生產力難以面對生產條件惡劣的農業生產現實,滿足不了國民經濟對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改變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環境,客觀上需要分工與協作的集體生產力的發展。正是這一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促使我國農村所有制從個體生產向互助合作的方向轉變,并最終形成了以公社體制為特征的集體生產力。而公社體制的產生,客觀上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的電力化、水利化、農田種植和管理科學化和農業機械化等發展進程,使我國農業生產較快地向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轉變;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糧食生產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也由人民公社初期的畝產二、三百斤到人民公社后期的八、九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提高。

  生產力從社會生產力角度來考察,公有制的實現使我國農業生產力轉變為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的生產力,從而形成了消費價值生產力。消費價值生產力的發展,從兩個方面滿足了社員的生活提高的需要:一方面是由于采用了以工分為形式的按勞分配,使社員能夠憑借勞動投入而參與集體生產成果的分配,從而把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直接與自己的勞動狀態相聯系,直接與集體生產成果相聯系,可以更好地滿足自己個人和家庭的消費需要;另一方面,又通過公共需要項目的扣除,發展廣泛滿足社員公共需要的醫療、文化教育等服務體制,從而使社員在醫、教、養老等方面享有較多的公共服務。人民公社時期人口增長較快,正是因為人民公社時期形成了以勞動者利益為中心的體制,形成了適宜勞動者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

  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理。但是運用這一原理,卻需要我們從現實的生產力狀況出發認識生產力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在本文中,我們對生產力的認識深化到了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兩個不同角度。從物質生產力角度看,生產力具有原始生產力和現代生產力的本質區別,在這里的區別的要點是分工與協作的有無,表現為零件與機器的區別。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生產力既可以表現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的生產力,也可以表現為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的生產力。前者的性質表現剩余價值生產力或資本的生產力,后者的性質表現為消費價值生產力。

  生產力,從物質生產力的角度看,其發展要求表現為自然要求;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其發展要求表現為社會要求。任何現實的生產力,都具有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這兩個方面。而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必須同時滿足生產力發展的自然要求和社會要求,生產力才能正常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九月九日,我被攔在毛主席紀念堂外
  2. 最高檢內刊:中國體壇高層觸目驚心的腐敗
  3. 大帝把希望放在中國
  4. 從財政數據看延遲退休
  5. 萬象篇:某公送別
  6. 電力私有化到底對誰有利?
  7. 張志坤|中俄關系不斷掘進,終將打通最后一公里
  8. 一些掩蓋經濟危機的奇談怪論
  9. 她享年108歲,這里,記錄了她37歲時的生活
  10. 鐵穆臻|淮海戰役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的(1):第一個提出發起淮海戰役并親自制定了詳細的淮海戰役作戰計劃的領導同志就是毛主席
  1. 胡喬木的悲哀
  2. “就是鄧小平讓你們吃得太飽了”,是恩賜主義
  3. 九月九日,我被攔在毛主席紀念堂外
  4. 如果毛岸英沒有犧牲,他會被安排“接班”嗎?
  5. 對他的講話,為啥網友不買賬?
  6. 醫療領域,也加速了買辦化
  7. 偉大太廉價,歷史就會不真實
  8. 關于中美同步放水
  9. 李克勤|蔣介石3位得意門生虔誠為毛主席守靈,說明啥?
  10. 郝貴生|何祚庥院士的觀點為什么是錯誤的?
  1. 越南新書記為何高調瞻仰毛主席紀念堂
  2. 主張“免費醫療”的李玲教授有多“罪大惡極”?
  3. 大快人心,又一個反毛的人渣被抓了!
  4. 又有國家被顏色革命了,中國有危險嗎?九點看法!
  5. 文革后的鄧小平與陳永貴
  6. 葉方青:吸取蘇聯教訓,清除險惡的人,廢棄錯誤的路
  7. 胡喬木的悲哀
  8. 48年了,該還人民真相了!
  9. 那場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原因是什么?
  10. 那場無產階級的文化革命問題出在哪里?(壞人鉆了空子)
  1. 毛主席不計前嫌優待處分過自己的老校長張干
  2. 童潤中打贏官司,這是對五鼠六害們的重重一擊!
  3. 胡喬木的悲哀
  4. 大帝把希望放在中國
  5. 對他的講話,為啥網友不買賬?
  6. 九月九日,我被攔在毛主席紀念堂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