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到了《有關農村改革的“九大謊言”》(今日頭條:個人定位,2024-07-16 21:27)一文。作者認為關于農村改革有九大謊言:包括“強制農民分地”、“大面積良田被拋荒”、“分田單干阻礙了機械化的發展”、“因生活所困農村青年被迫背井離鄉”等等。瀏覽了一下此文的評論區,對作者的觀點多持否定態度。
對于農村現狀存在問題的認識,其實都是一些常識性的問題。
例如,對于分田單干是不是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我們只要對分田過程有一個基本了解,那么,結論就馬上出來了。生產隊解散時要按照人口進行分地。為了公平起見,生產隊所有的田地都需要按照不同片區按戶分的。因此,某個農民所分的地,不是集中在一個地方,而是分為幾個不同區域。譬如我們村分地時,平均一畝多地一個人,三個人分的田不足四畝地,但需要分為三、四個地方。因此,本來生產隊已經把田地進行了平整,格田成方,形成了較大的田塊,但分田單干后,必然造成了田塊的碎片化狀態。因此,同樣的拖拉機打田作業,在生產隊時可以一天打三十畝地,但分戶單干之后呢?就只能打十多畝地。為什么?因為大地塊作業效率高,而碎片化的田塊,大的二、三畝,小的幾分地,機器在田里盡是轉圈圈了,哪有效率呢?
所以分田之后,也用機械作業,只是效率太低了。像我們蘇南地區,人多田少,一般家庭置辦農業機械吧,不太合算;請人來用機械耕種,因為田塊碎片化,機械作業的太費油,本多利少,因而那些有機械的農民也不愿多做這種生意。在這種情況下,只剩下采用原始的手工作業或者是把田荒了這種選擇。
分田單干是不是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很明確了。
所謂的農業機械化不只是用機器作業取代人工作業,從而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農業勞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上。譬如說,沒有機械化之前,人均種植的田畝數每人每年為3畝地,而實行機械化之后,人均種植的田畝數的每人每年可以達到50畝、80畝、100畝等,只有這種能夠大幅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力的機械化,才能稱為農業機械化。很顯然,在分戶單干的情況下,這種農業機械化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類似的問題,例如農村青年出走農村到底是不是被迫的?夫妻兩人養不活一個孩子?對這樣的問題,也只需要了解現在農村種一畝地能夠賺到多少錢?就知道問題的答案了。以蘇南地區為例,一年種植水稻和小麥兩季,假定每畝田的凈收入為1000元。如果一戶農民的責任地為5畝地,那一年的糧食生產的收入為5000元。很顯然,僅僅靠種田是難以維持生活的。別說是撫養一個孩子,即使是農民自己,除了能夠解決溫飽問題,都不能生病,否則5000元是絕對維持不了自己的生活的。與人民公社時期相比,現在的農民,一方面吃的已經是自來水,燒的是煤氣灶,很少養豬,偶爾有人養雞收入不多而生活成本卻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原有的例如醫療衛生、教育、農技和農機等公共服務的產品卻都實現了市場化。因此,現在農民的生存、發展環境已經遠遠不能與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民相比了。農業生產收入使農民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需求,那去當農民工,那就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