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商品價值創造、價值轉形與政治經濟學重建(上)

周承友 · 2022-09-26 · 來源:作者投稿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以時代的發展變化為起點,主要回顧了國內關于勞動價值論爭論的基本情況,并對爭論的問題作出了基本界線上的區分與評論,然后回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本和核心——商品價值創造,結合時代的新發展,分析了如何才能圍繞核心真正完善勞動價值論,進而提出了一種新勞動價值論。同時也概略地評論和判定了有關的關于兩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問題,關于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關系問題的爭論。

  摘要:以時代的發展變化為起點,主要回顧了國內關于勞動價值論爭論的基本情況,并對爭論的問題作出了基本界線上的區分與評論,然后回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本和核心——商品價值創造,結合時代的新發展,分析了如何才能圍繞核心真正完善勞動價值論,進而提出了一種新勞動價值論。同時也概略地評論和判定了有關的關于兩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問題,關于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關系問題的爭論。

  關鍵詞:新時代  勞動價值論  價值創造  兩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勞動生產率

  理論來源于實踐,也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誕生于19世紀50年代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階段,出現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及其政治經濟學歷史命運的第一次大討論大論戰。稍后,列寧主義誕生和十月革命勝利,把馬克思主義及其政治經濟學發展到它的第二大階段,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斯大林式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毛澤東的經濟理論等,是這個階段重要的政治經濟學成果。經過斯大林和毛澤東等形式的第一次社會主義產業革命和戰爭考驗,早期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大競爭中獲得了某種相對安全的生存權利,同時也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緊接著,伴隨早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挫折的出現,資本主義在這些國家也出現了復辟,如前南斯拉夫改革、赫魯曉夫政變、蘇東劇變。同時,伴隨二戰后新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興起和資本主義出現新的階段性變化,到20世紀后期21世紀初,又出現了關于馬克思主義及其政治經濟學歷史命運的第二次大討論大論戰。在這“資”與“社”兩方所處新時代新條件下的新討論新論戰,其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第一次,它將預示著馬克思主義及其政治經濟學會有一次新的更大發展,甚至會開列出一般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大致樣態。

  本文將從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變化出發,總結和探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商品價值創造、價值轉形程式理論等方面的第二次大討論大論戰,以求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新的大發展。具體而言,它首先是關于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商品價值創造等方面大爭論的分析和評論,明確如何才能真完善勞動價值論,并提出“生產勞動和前導的間接性生產勞動——科技業勞動相結合共同創造價值的新勞動價值論”,同時兼評與勞動價值論直接相關的另外兩場爭論。其次是關于價值轉形全過程形式(《資本論》第三卷“五層次式”轉形)的多層次或環節上大爭論的分析與評論,重點是批駁生產環節的價值轉形方面的系列錯誤及解法,指明其錯誤的原因——兩大誤解與可能的拓展——應用,并從現實經濟發展啟示和勞動價值論新發展中引出“六層次式”的價值轉形理論。最后是在概述早期社會主義國家歷史演變重點是其經濟轉折之路的基礎上,探討商品經濟及價值轉形在社會主義社會的存在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重建問題,并提出一種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體系。

  一、時代的發展與商品價值創造問題的大爭論及勞動價值論的真完善

  20世紀50年代以來,實踐和時代的發展開始出現歷史性的變化。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興起,科技與經濟的關系,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等開始出現歷史性的變化。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就是20世紀中期以來的以原子能的利用、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信息網絡的出現為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高新技術,并帶來經濟社會大發展的一次社會類形態革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發生的國家,科學—技術—生產呈現出一體化趨勢,科學技術成為準生產力,直接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大發展,第三產業成為社會主導產業,大部分勞動者轉移到第三產業工作,“人工智能”、“無人工廠”、“虛擬世界”開始出現,相對獨立的科技業獲得了大的發展,到世紀之交人類歷史已進入到信息網絡化時代或后工業社會,科業社會初露端倪。例如,根據有關文獻,在新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中,在發達國家的第一產業實現了現代化,并且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到20世紀90年代約占2%左右,2001年僅占1.8%;第二產業的比重在50至60年代有所擴大,到70年代中期后趨于平穩或下降,從1980年至90年代末其比重由33%一43%下降到26%一28%左右,2001年為26.9%;而第三產業的比重則不斷上升,1980年至1998年,其比重約上升4到10個百分點,2001年所占比重達71.3%。在三次產業中,發達國家的產出結構與就業結構大體相似,第一產業就業約占整個就業的1%一5%,第二產業就業約占20%一30%,而第三產業就業約占60%一75%。2001年,第三次產業的就業比例還有所提高。[1]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測算1889—1929年,美國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的作用份額只有33.5%;在1929—1967年,科技進步的作用份額達78%,正是這一時期,美國由于重視和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奠定了其世界科技大國和經濟盟主地位。目前世界各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份額大都超過50%,且呈遞增趨勢。[2]

  經濟實踐和時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須有所反映和發展。而商品價值創造,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中心問題,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問題。在關于它的第二次大討論中涉及到一系列新舊問題,并在國際[3][4]和國內[5][6]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在特色中國,關于勞動價值論問題已經興起了四五次大爭論,大多數論者實質上是否定或變相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個別論述中也顯示了它會有真正的較大發展的新苗頭。

  在中國,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大討論,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那時主要是圍繞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之爭而展開,分歧還不太大。[7]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大討論,是上次討論的延續,但主題是指哪些勞動創造價值,討論中形成了寬派、窄派、中派等。[8] [9] 于光遠等持“寬派”的觀點,他們認為凡是合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勞動, 一律是生產勞動。窄派代表是孫冶方等,他在1981年發表了《生產勞動只能是物質生產的勞動》一文,[10]文中指出,勞動范圍的擴大,在理論上就會陷入以下種種混論:混淆了物質和精神 ;混淆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混淆了生產和消費 ;混淆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混淆了生產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混淆了價值和使用價值;混淆了費用和效用;混淆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力創造的價值。楊堅白等持中派的觀點,中派的觀點是在原國民收人計算基礎上, 增加客運、修理和生活服務;不同意科教文衛、黨政軍人員的勞動屬于生產勞動

  20世紀90年代的大討論,由“蘇、谷之爭”引發,中心所指由勞動的生產性問題轉移到價值問題上,形成了多種觀點。[11][12] [13]如傳統的勞動價值一元論、新的勞動價值論一元論(擴大勞動外延和加入技術變動)、物化勞動創造價值論、社會勞動價值論、廣義勞動價值論、價值創造源泉兩層次論(潛在源泉是多種生產要素等非勞動因素)、生產要素價值論、勞動價值改造論、科技與知識創造價值論等,歸結起來,就是價值創造的“一元論”與“多元論”的討論,并且大大地超越生產勞動的范圍。

  21世紀初的大討論,如“晏、衛之爭”,討論的中心是勞動的新特點,勞動價值論是否適用?如何深化?[14][15][16]從討論的情況看,論及有所深入,但仍然是觀點紛呈。如創造價值的勞動由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腦力勞動為主,精神勞動創造精神產品價值,科學勞動和管理勞動十分重要、科技創新勞動創造高價值,勞動領域不斷拓展,當代社會勞動不只局限于物質生產領域,網絡化也催生了勞動在非物質生產領域和虛擬生產領域的運用等。原有的各種觀點繼續存在,新生了廣義價值論、新的活勞動價值一元論、科技勞動價值論、泛價值論等等。

  總之,六七十年來的爭論,從立足于商品價值創造的視界而言,它涉及到諸多問題,如價值的概念、價值與使用價值,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勞動的概念、性質和勞動形式的劃分,物化勞動或非勞動要素、生產要素與價值創造,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第三產業勞動與價值創造,科技知識或科技勞動與價值創造,人工智能和自動化與價值創造,新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與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本真意義與馬克思對其他價值論的批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否過時等等。整個爭論的主要焦點:是什么勞動創造價值?非勞動因素是否創造價值?對此,主流方面的立場表面正確,但卻把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擴大到物質產品、文化精神產品、服務產品生產的廣泛勞動中,于是在實質上與馬克思觀點相近,屬于“真完善”的論者卻極少。

  回顧幾十年來勞動價值論問題的爭論,給人一個最大的感覺就是“多階級觀點并存”。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的使然。當然,這個時代的某些變化并沒有突破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它的時代本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仍然是現時代無產階級的和最先進的科學理論。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是我們辨識勞動價值論問題爭論的首要武器。也就是說,我們首先必須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立場、基本觀點和方法,正本清源勞動價值論爭論的某些前提、基礎和界限,越界的應當批判。

  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是有機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就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它是通過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表現出來的;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就無法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僅有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離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基本觀點,也不可能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為此,在政治經濟學問題上,我們必須站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上,堅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政治經濟學的一些基本觀點,明確經濟問題與非經濟問題,經濟問題與泛經濟問題,價值創造與財富創造,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物化勞動與活勞動,勞動價值論與生產要素等各種非勞動因素價值論等問題上的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的六大界限區分。超越或混淆相關界限的,就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是無謂的爭論。如經濟問題,就是涉及到物質產品生產和再生產或服務的問題,它與社會政治或公共服務、文化(主要是非自然科技),人口生產實踐等各大領域是有原則界限區別的,各有其不同的發展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把一切社會問題都商品經濟化,這種社會過度商品化或泛商品化泛經濟化現象,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它必然波及全世界。即使如此,一些過度商品化領域的問題,也只是比照商品經濟的運行,而不等同于商品經濟問題。例如,“良心”成為“商品”,演員也能為資本家創造剩余價值等,就不屬于正面的經濟問題,甚至如金融業等的過度膨脹那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例。價值創造是勞動的結果,財富(使用價值)創造是勞動和生產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價值分配是由生產條件的分配(所有制等)決定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本質上就是按資本產權分配。物化勞動發生價值轉移,活勞動創造新價值并轉移舊價值。“在創造新價值時又保存舊價值這是活勞動的自然恩惠”。 ①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觀點,而生產要素等各種非勞動因素價值論都是資產階級所持有的觀點。這些界限的區分, 就是我們理論研究前提、基礎和定力的必需。

  其次,我們必須回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本,回到現實時代的發展上。因為說到底,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受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實際上包括兩大層次:簡單或一般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價值論,及其在資本主義大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某種存在條件下的進一步發展和表現。前一層次的內容主要表現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編之中,具體包括:1、勞動和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學說;2、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學說;3、決定商品二因素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學說; 4、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的關系學說;5、價值形式學說;6、價值規律學說;7、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學說;8、商品流通和貨幣的簡單學說。其核心就是:生產勞動或物質產品生產的活勞動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或創造者。

  現實時代的發展已經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它的具體表現如:社會的物質技術條件和經濟結構與二戰前相比出現了大變,科技創新和科技知識廣泛應用,機器代替人勞動,直接生產領域的勞動量和勞動者大大減少,高級復雜勞動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勞動大增,新的勞動形式涌現,社會財富、使用價值和價值總量大大增加等等,這就給馬克思的生產勞動價值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面對時代的挑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何去何從?答案,仍然在現實時代的發展中。

  現實時代的發展給人類提出了新課題:物質產品的生產還需要人們的勞動付出嗎?如果需要,人們是在怎樣付出其勞動的?歷史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必將證明:物質產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產品生產是社會的永恒存在,無論是科學技術和機器代替人勞動的怎樣發展,不可能出現完全的無人生產;相反,還需要在生產領域有更高級更復雜的人類勞動付出,還需要在生產領域的前后端付出大量的人類勞動;并且生產前端的發展無論達到何種高度,都必須受到生產領域的制約并在生產領域——這個中軸領域變現。

  由此可見,這個時代的發展已經說明:以生產勞動為核心的勞動價值論并沒有過時但又必須發展。

  勞動價值論并沒有過時,只有真正的發展即“真完善”。而“真完善”就是:既要前進發展又不脫離和否定原來的基本理論,還要正確反映和科學解釋與指導現實。現實時代的發展已經昭示:只有在生產領域的前后端去尋找發展的出路。于是,就必然涉及到對生產勞動等基本概念的認識。

  發展勞動價值論,當然要正確認識勞動,勞動形式的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生產領域的前端和后端,第三產業勞動,勞動形式與價值創造等問題。因為在勞動形式的界說上,確實存在一些交叉混亂的非科學問題,所以有必要對它作深入的分析。一般而言,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勞動形式的區分是社會分工的結果。產業或行業是勞動的對象化體現,與社會的產業(或行業)、產品和職業分工相適應,勞動可分為不同的業態形式。如產業從大類上分為第一產業或農業、第二產業或工業、第三產業或服務業,第三產業又可分為科學技術業、文化教育業、商業、金融業等多種。產品從大類上可分為物質產品、文化精神產品、服務產品,或農業產品、工業產品、服務產品。產業(或行業)、產品和職業各自的區分,都是可寬可窄的,如農業和工業通常就合稱生產產業或生產領域。與這些產業(或行業)、產品和職業區分相適應,就形成了勞動的不同業態形式,如農業勞動、工業勞動、商業勞動等。與勞動的業態形式區分最密切的是勞動的橫斷形式區分,即勞動的橫跨多業態多領域的形式區分,如服務勞動、科技勞動、知識勞動、數字勞動、管理勞動等。管理勞動就是在各業態各領域都存在著的。勞動的橫斷形式與勞動的業態形式有少數個別是重合的,但這種重合不同于混淆。另外,根據社會中的某種定性,還存在一種勞動的性態形式區分,如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者,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實體勞動與虛擬勞動,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雇傭勞動,聯合勞動等。勞動的業態形式、橫斷形式、性態形式,是勞動形式的基本分類,勞動的業態形式區分,是勞動形式區分和界說的基礎。不同類型的不同勞動形式,不可以交叉混淆,應當有所區別。如科技業勞動與科技勞動,它們的名稱不同,其內涵外延就應當有所不同。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界定和區別是明確的科學的。馬克思界定了生產勞動的一般特征和特定的社會形式(性質)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從勞動過程一般特征及其結果的角度而言:“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 ② “如果我們把勞動能力本身撇開不談,生產勞動就可以歸結為生產商品、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 ③它們就反映了勞動中人與自然的一般的物質變換關系。二從資本主義這個特定的社會形式而言:“只有直接在生產過程中為了資本的價值增殖而消費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 ④ “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 ⑤它們就反映了勞動中特定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生產勞動概念二重性之間的關系是:一般生產勞動是特定生產勞動的前提, 特定生產勞動又是一般生產勞動的社會形式規定,二者既區別又辯證統一。從前面馬克思的界說中可知,可以從資本主義這個特定的社會形式而言,把生產勞動的范圍“延伸”到再生產和非生產領域,但馬克思又說 “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并不消除勞動過程的一般規定……只要勞動對象化在商品即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統一中,這種勞動就始終是生產勞動。” ⑥所以資本論三卷在關于價值的源泉問題上基本沒有涉及到它的這種延伸意義。可見,生產勞動,就是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生產勞動確定了,那么非生產勞動也就確定了。

  生產領域的前端和后端又是怎樣的呢?它只有在第三產業中尋找,而且只能堅持與物質產品(或商品)及其使用價值直接相關聯的標準去判斷,因為物質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其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經過考察,商業貿易以至延伸到整個物流服務業等產業都是生產領域的后續產業,這些產業的勞動總的說來不可能決定物質產品的使用價值,所以馬克思說:“流通過程是總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階段。但是在流通過程中,不生產任何價值,因而也不生產任何剩余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同一價值量發生了形式變化。事實上不過是發生了商品的形態變化,這種形態變化本身同價值創造或價值變化毫無關系。” ⑦當然,馬克思又說:“它們可以產生于生產過程,這種生產過程只是在流通中繼續進行,因此,它的生產性質只是被流通的形式掩蓋起來了。” ⑧對運輸、保管、儲藏等勞動“如果它是生產消費的,從而它本身就是處于運輸中的商品的一個生產階段,那么,它的價值就作為追加價值轉移到商品本身中去。”⑨ “運輸業以及處于可以分配的形式中的商品的保管和分發,應當在多大程度上看做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中的繼續。商品資本流通中的這些附帶的事項,……把這些職能排除和拋掉。” ⑩可見,這些生產的后續產業的勞動基本上是不創造商品價值的。即使其具有一定的商品使用價值的維護功能,可以看作生產勞動的某種延續,也只能是創造少量的價值。把生產領域的后續產業及其勞動歸屬到價值創造的范疇,就是脫離和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會改變資本論的基本原理。

  勞動價值論論發展的真正出路在生產領域的前端——科技產業及科技勞動。生產領域內部所包括的科技勞動是生產的內前端,獨立于生產領域之外的科技產業及科技勞動是生產的外前端,這二者之間是本質相同僅有水平和部門之別。其實,科技勞動作為生產領域的前端,適當擴大生產勞動的范疇,這是馬克思有所暗示的,也是目前有所共識的一種傾向。馬克思說:“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自然界沒有制造任何機器,也沒有制造任何機車、鐵路、電報、走錠精仿機等。它們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是物化的知識力量。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己經在多么大的程度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這種智力得到改造。” ? “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于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 ?其實,在國內,已有學者較早地專門論及科技勞動創造價值問題,如1996年的陳征,[17]2001年的劉詩白。[18]對科技勞動與價值問題有明顯貢獻的是劉冠軍,[19]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表一系列相關文章,包括其2005年的博士論文,并于2009年編成專著《現代科技勞動價值論研究》。其后,對科技勞動與價值問題的認識仍在深化,[20]但總的說來,對涉及科技勞動的某些基本的界限關系(包括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關系)和基本問題的認識還不夠科學透徹。

  最后,只要我們科學地總結現實和時代的發展,就必然會得到科學的結論。現時代的發展必然要求生產勞動的內涵有所擴大而又不否定它自己。于是就有,傳統的生產勞動是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發展的生產勞動是主要為著或傾向物質產品生產的勞動。內涵微調而外延擴大。實踐證明,具有實用意義的獨立于生產領域之外的科技業勞動是完全可以歸屬于商品價值創造的勞動范疇。因為總的說來,這些科技勞動在前期就決定了物質產品及其使用價值的有無與大體輪廓,它事實上就是“前導的或延時的間接性生產勞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過程,就是原活勞動創造價值的發掘和價值(剩余價值)轉移過程;又是新的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這樣一來,“真完善”的勞動價值論可概括為:“生產勞動和前導的間接性生產勞動——科技業勞動相結合共同創造價值的新勞動價值論”,科技業活勞動創造的價值占商品價值及其社會價值總和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商品價值創造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直接的關系,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在中國,還有人制造所謂“兩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問題,把一些非勞動因素引入討論中,以此來干擾和變相否定勞動價值論。關于“兩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問題的爭論,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它起源于20 世紀50年代,至今仍未取得共識。[21] [22]

  在中國,學界大都把《資本論》第一卷關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界說認定為它的“第一含義",第三卷的有關界說認定為它的”另一種含義“。其實,《資本論》的文本中沒有“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概念。要科學完整地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概念,其前提是科學理解《資本論》的體系和方法,并知道《資本論》第一卷的首編就是整個《資本論》敘述上由抽象到具體,由一般到個別,邏輯和歷史相結合的開始,是整個三卷的基礎。

  在《資本論》第一卷首編第1章的開頭部分馬克思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 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在這里,單個商品是當作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原注釋:全部同類產品其實只是一個量,這個量的價格是整個地決定的,而不以特殊情況為轉移)。因此,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勞動時間內生產出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價值量。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后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就這段引文本身而言,省略號前面的部分就是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定義,包括其客觀條件、主觀主體條件和標的等三要點。從其名稱和涉及的內容上看,它有兩個基本特點:必要性——生產單位商品的必要勞動付出和必要勞動時間;社會性——必要勞動付出的社會認可。這段引文的省略號后面部分是對定義的進一步解釋。馬克思首先指出:“只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使用價值的價值量。”接著有一個解釋:“單個商品是當作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大多數人也如此理解:是為“同種同類內部部門單位商品生產的平均必要勞動時間”。這實際上就是指“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內部社會化”而形成的一個勞動時間。再細致地看一看解說的文字,如“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等,還會發現,進一步的解說中不僅涉及到同種同類商品內部,而且涉及到社會其他不同商品及商品之間的價值的比例,這實質上就涉及到同類商品外部所需“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外部社會化”問題。在首編另外多處馬克思還比較明顯地論及到社會分工、勞動時間的比例分配、社會需要等再生產方面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如“社會對麻布的需要,象對其他各種東西的需要一樣,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競爭者已經滿足了這種需要,我們這位朋友的產品就成為多余的、過剩的,因而商品是無用的了。……假定市場上的每一塊麻布都只包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使這樣,這些麻布的總數所包含的已耗費的勞動時間仍然可能過多。如果市場的胃口不能以每碼兩先令的正常價格吞下麻布的總量,這就證明,在全部社會勞動時間中,以織麻布的形式耗費的時間太多了。其結果就像每一個織布者花在他個人的產品上的時間都超過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樣。 ……在市場上,全部麻布只是當做一個商品,每一塊麻布只是當做這個商品的相應部分。事實上,每一碼的價值也只是同種人類勞動的同一的社會規定的量的化身(1878年馬克思提出改為:事實上,每一碼的價值也只是耗費在麻布總量上的社會勞動量的一部分的化身)。” ?這些都是進一步地論述到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外部社會化問題,這些思想與《資本論》第三卷的相關論述的思想在實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針對如此狀況,我們不能把“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內部社會化”而形成的一個勞動時間認定為馬克思定義語中的勞動時間,認定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一含義”,再把“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外部社會化”而形成的一個勞動時間,認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另一種含義”,否則,就犯了把”老子與兒子,兒子與兒子混輩“的錯誤。其實,在《資本論》首編中,馬克思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定義和解釋的一個真正奧秘是:“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本質上就是指“制造某種(社會化的個別)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包括必要勞動時間在同類商品內部和外部的社會化。

  《資本論》首編中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內部和外部社會化的一般論述,它具體表現在《資本論》第一卷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第三卷總過程的論述中。在前處有一個界定:“現在,這個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這個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少于在社會平均條件下生產的大宗同類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但是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它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生產它所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而是用生產它所必須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在后處有一個界定:“商品價值的性質,——即價值不是由某個生產者個人生產一定量商品或某個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而是由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 由當時社會平均生產條件下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社會必須總量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這兩個界定就是資本主義經濟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內部和外部社會化各自可形成的一個量。當然,它們都是抽象地分開研究的結果,現實中商品交易時就是其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內部和外部社會化認可的同在合成。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就是創造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其他勞動時間或因素影響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化或間接的再決定商品價值量。

  商品價值創造與勞動生產率也有直接的關系,在中國于20 世紀60 年代初至今又出現了一場關于“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關系問題”的爭論。[23] [24]這一場爭論的實質就是其“成正比例論”與“成反比例論”之爭,爭論中對問題的認識走向了深入,也正在走向一致,是一場有意義的爭論,但也出現把問題過于泛化復雜化和借故否定馬克思結論的明顯傾向。其實。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對此問題是有暗示和解答的。這里,對整個爭論的問題簡答如下。

  馬克思說:“商品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地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地變動。” ?他還說:“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 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 或者說, 在同樣的時間內, 它所創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要多。” ?“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從而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從這些論述中可知,第一處引文說的是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即馬克思說的生產力)成反比例關系,是指單位商品的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末兩處引文說的是同樣時間內勞動及勞動生產率不同與所創造商品價值總量成正向或正比例關系,本質上就是指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商品價值總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顯然,它們是不同層面的不同問題,它們各自反映的本質聯系是可以并存的,也是與經濟實踐和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論爭中就是把它們深入和帶出了。這應當是我們對整個論爭的澄清和結果。對第二處引文,應作寬泛理解:決定勞動生產率變化的因素可歸結為兩大方面,主體勞動因素和生產資料因素,不應稱之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同一類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同量價值,非活勞動因素不創造商品價值;不能在此引出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結論,但勞動生產率可以帶來商品使用價值及其數量變化,并優劣競爭條件等。

  注釋

  ①  《資木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00頁。

  ②  《資木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1頁。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4頁。

  ④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頁。

  ⑤  《資木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2頁。

  ⑥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1頁。

  ⑦  《資木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1頁。

  ⑧  《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4頁。

  ⑨  《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5頁。

  ⑩  《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8頁。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5頁。

  ?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人民出社1980年第219頁。

  ?  《資木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582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53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8—129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9頁。

  ?  《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22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第53—54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第60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第370頁。

  ?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2004 年第645頁。

  參考文獻

  [1]  陳耀:《世界發達國家二、三產業關系的演變與啟示》,《經濟縱橫》2007年第8期。

  [2]  謝科范:《論科技進步與世界經濟發展》,《國際經濟合作》1995年第9期。

  [3]  顏鵬飛:《關于一個多世紀以來勞動價值論大論戰的回顧與反思》,《經濟學動態》2001年第11期。

  [4]  王璐:《西方學者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百年論爭研究綜述》,《財經科學》2004年第4期。

  [5]  種項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爭論及啟示》,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18年7月。

  [6]  熱亞提·吐拉甫:《馬克思勞動價值研究綜述》,《財富時代》2021年第1期

  [7]  傅軍勝:《勞動價值論研究討論綜述(下)》,《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年第4。

  [8]  牛田盛:《新中國50年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研究綜述》,《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卷第2期。

  [9]  王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爭50年》,《思想戰線》2005年第6期第31卷。

  [10]  孫冶方:《生產勞動只能是物質生產的勞動》,《經濟學動態》1981年第 8 期。

  [11]  許彬:《90年代以來“勞動價值論"爭論述評》,《浙江壯會科學》2002年第2期。

  [12]  謝富勝、方衛東:《近十年來國內勞動價值論研究綜述》,《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 2 期。

  [13]  曾長秋、余良:《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價值論研究綜述》,《學習論壇》2011年11月第27卷第11期。

  [14]  馮茜:《21世紀以來國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述評》,《經濟問題》2018年第2期。

  [15]  崔發展、劉鑫:《如何正確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攀枝花學院學報》2019年第 36卷 6期。

  [16]  王梅清、宋雪姣:《論“價值創造源泉”問題上的 “一元論”與“多元論”》,《社會科學動態》2020年第3期。

  [17]  陳征:《論科學勞動》,《當代經濟研究》1996年第6期;陳征:《再論科學勞動》,《當代經濟研究》2001年第10期。

  [18]  劉詩白:《論科技創新勞動》,《經濟學家》2001年第3期。

  [19]  劉冠軍:《現代科技勞動價值論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現代經濟社會于環境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20]  閻維潔 :《科技勞動與價值創造的研究》,南開大學的博士論文2011年。

  [21]  楊青龍、伍世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一種新的解說》,《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

  [22]  李翀:《關于兩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爭論的評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6期。

  [23]  劉磊:《生產率與價值量關系的爭論:演變與分歧》,《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24]  朱鵬華 王天義:《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探討》,《海派經濟學》2017年第15卷第3期。

   2022年9月17日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看今朝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3. 從歷史工人運動到當下工人運動的謀略——(一)歷史工人運動
  4.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5.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6.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7. 到底誰“封建”?
  8.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9. 烏克蘭逃兵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2.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8.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9.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10.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