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郝貴生老師:
您好。
最近,我又讀了幾遍《貪腐之禍——中國改革開放腐敗第一案》。這篇文章反映的就是比較典型的在改開初期公有制計劃經濟為主時期的一起腐敗案件(在這件事發生之前,陳云曾于1978年11月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要擴大市場調節范圍,支持探索新的經濟體制”,但到1979年《計劃與市場問題》一文又回到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表述)。畢竟您以前也寫過關于腐敗問題的文章,但那是以私有化和市場經濟為前提的,而這篇文章講述的是公有制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腐敗(文中提到了“這一時期腐敗發生的環節主要在主管進出口業務及計劃、物資部門”)。我希望您能以此文內容為基礎,專門就改開中出現的公有制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貪腐問題寫一篇論述性文章,詳細說明其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法,不讓別有用心之人大搞私有化。
此致
敬禮!
一名大學生:韓東江
2022年9月26日
附文:
貪腐之禍——中國改革開放腐敗第一案
王仲是天津市薊縣人,1927年生,家庭出身貧農,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76年2月起任海豐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1981年8月調任汕頭地委政法委員會副主任。王仲參加工作幾十年,也曾為人民做過一些好事。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在經濟大潮沖擊下,他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王仲最初收受的賄賂是一臺17英寸黑白電視機。此后開始大量收受、索取港商的電視機、收錄機、電冰箱,然后轉手賣出,構成了當時最大的貪腐案。自1979年下半年到1981年8月,王仲侵吞緝私物資、受賄索賄的總金額達69749元。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數字。王仲的不法行為在海豐縣造成了一系列極其嚴重的后果:沿海猖獗一時的走私活動得不到有效制止,一批干部被腐蝕,一些黨的基層組織癱瘓,一些緝私人員執法犯法、監守自盜。海豐縣一時成為遠近聞名的私貨市場,甚至有人譏諷地將海豐喻為“遠東的國際市場”。
一、蟻穴可潰堤,一臺電視機把王仲送上貪腐路
海豐縣與港澳海上交通方便,在港澳謀生的海豐縣人多達30萬人。隨著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海豐同港澳的聯系更加頻繁,從港澳回來探親的和申請去港澳的人,日益增多。1979年秋,紅草公社有位廣播員雙親在港,他申請去港,希望早日得到批準。于是這個廣播員經村干部介紹認識了王仲。他多次上門拜訪,認識了王仲的妻子陳巧蘭和兒子王建成。搭上“關系”以后,這個廣播員問陳巧蘭:“家里有沒有電視機?”陳巧蘭說沒有。他領會其意,便約王建成第二天早上到汕尾至海城公路的一個地方,捧了一臺十七英寸黑白電視機送到王仲家。王仲收到電視機后,很痛快地把廣播員的出港申請報告批給公安局,這個廣播員便在這年的11月去港了。海豐縣師范學校有位教師上門要求王仲幫忙批準一家五口去港。王仲在接受他賄賂的一臺彩色電視機和一臺收錄機以后,就在申請報告上親筆批示,并當面催促有關人員加快辦理,這位教師一家五口也很快獲準去港了。還有一次,王仲主動為一個港商的家屬申請去港,并索取了一臺電冰箱。1981年7月,王仲聽說自己將要調離海豐,便帶著兩個兒子和女婿等一幫人到深圳,約會那個港商,再次索取到一臺彩色電視機。據查,他先后收受、索取六個人的賄賂,計有電視機六臺、收錄機兩臺、電冰箱一臺。受賄后,王仲把這些東西,大部分轉手賣出,將賣得的錢存入銀行。 1983年1月18日,《南方日報》報道前海豐縣委書記王仲,利用職權侵吞緝私物資、受賄索賄總額達69749元,情節特別嚴重,被依法判處死刑,執行槍決。
二、縣委書記侵吞緝私物資,目無國法
1980年7月至8月間,海豐縣打擊走私販私的斗爭正處于高峰期,被查獲的走私貨物在汕尾鎮堆積如山。這時,平時經常“養病”的王仲忽然神采奕奕,跑到汕尾鎮“視察”。王仲進入汕尾鎮,猶如進入藏寶的山洞,大批的電視機、收錄機、手表、布匹、衣服、家具、藥品、煙、酒,各式各樣的洋貨,五光十色,琳瑯滿目。他鉆入各個緝私貨物倉庫,想要什么就拿什么,貪婪本性暴露無遺。7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公安部門截獲了一條大的走私船。王仲接到報告后,連夜趕到現場,這里翻翻,那里看看,隨后他挑選了一堆東西,用豐田車滿載而歸。回到縣委大院他的住處,他和老婆陳巧蘭一直處理到天明。
據到過王仲家的人說,他家就像廣播站的器材倉庫,堆滿各種各樣攫取來的電器產品和其他物資。汕尾鎮的各個緝私物資倉庫,王仲一家可以開著小汽車自由進出,隨意挑選取走或壓價購買他們需要的東西。據查實,1980年7、8兩個月,僅王仲自己在汕尾鎮拿的東西,就有手表180多塊、收錄機8臺,還有衣服、布料和其他貴重藥物、雜物一大批。數量之大,情節之惡劣,令人觸目驚心。
王仲帶頭侵吞緝私物資,在海豐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沿海猖獗一時的走私活動得不到有效制止,一批干部受腐蝕,一些黨的基層組織癱瘓或爛掉,一些緝私人員執法犯法,許多嚴重事件接連發生。對此,群眾紛紛寫信檢舉揭發,上級機關也派人去調查。王仲是個詭計多端的人,善于施放煙幕彈掩蓋自己的罪行。一次,他在汕尾公安分局緝私倉庫拿走60塊手表,翌日又去選取20塊。隨后,他竟對倉庫人員說,我拿手表是作為“樣品”,幫助你們推銷,“你們要學會做生意,一塊表少賣幾塊錢,國家就要損失好幾萬塊錢。”一次,他在汕尾鎮緝私物資倉庫拿到71塊手表,一時心情高興,另選“梅花”表和“英納格”表各4塊,對倉庫人員說:“你們辛苦了,每人獎兩塊用。”另一次,他從汕尾公安分局緝私物資倉庫拿出13臺三洋牌收錄機,對在場人員和他的隨員宣布,每人“獎”一臺,而他自己也占有一臺。有的人員受寵若驚,有所猶豫,王仲便為他們壯膽,大喊:“不用怕,這是我獎給你們的,怕什么!”還有一次,他來到一個堆滿衣服的倉庫,一邊動手挑選衣服,一邊對倉庫人員喊叫:“你們都來拿一點,我拿縣里分成的60%部分,你們拿鎮里分成的40%部分。”有3個管倉人員特別博得王仲賞識。王仲調離海豐前特意給他們每人一個招工名額,并建議縣委常委提拔他們為副局級干部。后來此事遭到抵制,才沒有得逞。
三、苦心經營“政法之家”
為方便自己更順利地拿到更多走私物品,王仲挖空心思把家屬子女安排到重要工作崗位,拉著一家人從事經濟犯罪活動。王仲的妻子陳巧蘭,原來在潮陽縣工作,1958年自動退職。按國務院有關政策的規定,對此類人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重新安排工作,不存在什么落實政策問題。可是王仲為陳巧蘭“落實”政策,不僅恢復職務,而且把她提升為縣文化館副館長,后來調到汕頭地區民政處工作。他的幾個子女憑仗王仲的權力,都安排了工作,并很快轉為干部,安排到政法部門,形成了一個“政法之家”。諷刺的是,在王仲的指揮下,這個所謂的“政法之家”從一開始就是目無國法,無法無天。他們自己形成了一個“搶私”鏈條,王仲搶私,他老婆藏私,他兒子販私。許多時候,他自己也親自動手銷贓。他的家就是一個販私市場,各式各樣的人進進出出,在那里進行私貨交易,洽談辦理申請去港事宜,簡直是一個“犯罪之家”。王仲出去開會,甚至把居住的房間,也變成販賣私貨的交易場所。他常常衣袋里裝滿了手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當面洽談,當面成交。1980年1月20日晚8時,海豐縣海城鎮工商管理所的檢查路卡,查獲王仲的兒子王建成準備運往潮陽峽山的一批私貨,計有手表132塊,以及大批進口衣服、布料、家具、香煙和高級藥材。事情發生時,王仲在廣州開會。23日下午,他剛從廣州回來,就聚集家人商討對策,以便應付上級機關調查。王仲手段“高明”,他策劃王建成將計就計,把私物運到汕頭,按照被檢查過的票據,賣給有關的單位,再折回潮陽,把被檢查情況向販私分子打招呼,進行串供,訂立攻守同盟。于是,王建成當晚又乘上那輛嶄新的豐田車,回到汕頭,依計從事。以后,又多次到潮陽,出示上級有關調查他這次販私沒有問題的結論文件,給販私分子吃定心丸,進行更猖狂的販私活動。在機關內部,王仲采取排除異己以攻為守的策略,說:“有人利用小王打老王。”甚至還在一次縣三級干部會議總結報告時,揚言說:“有人想把我趕走,看誰先走!”“你要整我,我就要整你,看誰先垮。”當時,在場的干部聽后為之愕然。
1980年3月中旬,王仲的罪行敗露,汕頭地委作出決定,責令他停職交代問題。3月23日,《南方日報》公布了這一消息后,他自以為攻守同盟牢固,執迷不悟,拒不交代問題,還先后多次召開家庭會議,利用親屬轉移窩藏贓款、贓物,進行一系列的串供,頑抗到底。為他窩藏贓款、贓物的家屬子女共5人,親屬達12人。檢察機關在破案過程中,從窩藏于他親屬家里查獲的各種贓物價值1.9萬多元,贓款達4.5萬多元。這些贓款,被分散儲存于14個儲蓄所,用18個人名,共42張定期存款單,名單有活人,還有死人,有真名,也有假名。不義之財,如此窩藏,在其他經濟案例中也是很少見的。
王仲案的處理受到了時任中央紀委第一書記陳云的極大關注,他多次聽取案情匯報,并先后派出一百多人次的工作組調查此案。有人曾經為王仲說情,說他是個老同志,為黨作了一些貢獻,是不是應該從輕處理。但是陳云同志認為,“在我們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在一個地區出現如此嚴重的情況,王仲起了一個非常壞的作用,如果不依照黨紀國法進行懲處,對我們打擊經濟領域嚴重犯罪活動的斗爭,對我們的改革開放都是不利的”。1982年8月24日,中共廣東省委批準汕頭地委決定,開除王仲黨籍,撤銷其一切職務。同日,廣東省人民檢察院汕頭地區分院批準將依法逮捕王仲。經辦案人員查證,原中共廣東省汕頭地委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前海豐縣縣委書記、縣革委會主任王仲,利用職權侵吞緝私物資、受賄索賄,總額達6.9749萬元,情節特別嚴重,已構成貪污罪和受賄罪。6.9萬元,這個數字當時相當于一個普通干部100年的工資收入。廣東省汕頭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百八十五條和五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判處王仲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王仲不服,提出上訴,經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并報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1983年1月18日,汕頭舉行1.7萬人參加的宣判大會,會后將罪犯王仲押赴刑場,執行槍決。
四、打開窗戶,蒼蠅也進來了
改革開放初期出現的腐敗問題多與特權、物資等相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打擊迫害的干部復出并恢復了工作。這些同志大部分保持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艱苦奮斗、兢兢業業地為黨工作。但也有少數領導干部認為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受了委屈“吃了虧”,失去了很多,一旦重新掌握權力就想“撈回來”,于是搞起特殊化來。比如,少數領導干部利用職權,超標準多占住房,用公款高標準裝修住房;一些部門、單位的領導干部利用職權,大造私人住房。有的領導干部為子女親屬調動工作、升學、分配、提職、提級、農轉非、出國等開后門;一些干部為了自己的方便,違反規章制度,追求奢侈浮華,搞鋪張浪費,巧立名目侵占、揮霍國家和集體的財物,用公款大吃大喝等。
一些黨政機關爭相購買進口小轎車,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豪華。有個革命老區的貧困縣的人事局,為了將國產吉普車換成豪華的進口轎車,竟動用了被稱之為“血汗錢”、“救命錢”的固定職工養老保險金。拉關系、“走后門”之風流行起來。群眾到實權部門辦事,從批項目、找工作、調單位、農轉非,到辦執照、上車牌、上戶口、辦入托,正路不通,就找“后門”,請吃送禮,導致五花八門的“后門”風流行。“三個公章不如一個老鄉”,就是當時的一句流行語。
與此同時,貪污受賄、謀取不正當利益現象開始滋生蔓延。具體表現在少數干部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侵吞公物、索要緊缺商品票證;低價購買農副產品和高檔耐用消費品;濫發實物和補貼;挪用公款;索賄受賄;走私販私;破壞財經紀律,截留利潤,非法倒賣車皮、國家統配物資或無價票證,盜竊、倒賣國家公共財物等。由于國民經濟百廢待興,人民日用消費品極為短缺。一些干部利用職權或憑借影響和關系,以低價、超低價或象征性付款的方式,向企業單位購買高價進口的彩電、洗衣機、錄像機、組合音響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成為當時盛行的腐敗現象。由于進銷差價一般都在幾百元以上,多的達數千元,個別甚至超過萬元,所以群眾說這些干部“工資雖低,含金量卻很高”。如某綜合服務部共購進彩電279臺,其中被一些有權的公職人員低價買去169臺,使企業損失近20萬元。
領導干部通過特權占有高檔消費品的情形導致了走私的盛行。少數干部利用職權或工作之便,以合法或半合法的形式,公開或半公開地進行走私販私。有的借因公出國或赴港澳之機,利用不受檢查的特殊待遇,攜帶走私物品;有的利用工作之便,銷售黃金、白銀及其制品,以換取進口私貨;有的為犯罪分子提供火車、汽車甚至軍用交通工具,以販運私貨。1982年4月,鄧小平指出:“我們自從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兩個方面的政策以來,不過一兩年時間,就有相當多的干部被腐蝕了。卷進經濟犯罪活動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據統計,全國檢察機關立案偵查的貪污賄賂案件,1979年為702件,1980年為8181件,1981年為15753件,1982年為29563件,可見這一時期腐敗犯罪呈大幅度上升的趨勢。
這一時期經濟領域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主要特征:一是以解決個人的某些具體問題為目的。因為一大批領導干部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他們的子女、親屬受到牽連,政治上受歧視,生活條件很差。少數領導干部恢復工作后,利用職權搞特殊化,違規解決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具體問題。二是這一時期索賄受賄是以實物形態為主。那時物資比較緊缺,即便有錢,許多生活用品也買不到。于是,少數領導干部在同外商談判中流露出對國外商品的羨慕,以獲取國外高檔商品為榮,出現勾結不法外商、為自己索取現代高檔商品而損害國家利益的現象。三是這一時期腐敗發生的環節主要在主管進出口業務及計劃、物資部門。如王仲腐敗案發生時就是海豐縣委書記、打擊走私指揮部總指揮。四是“一把手”腐敗。這一時期的腐敗者多為黨政機關的主要負責人。他們握有管理實權,利用權力不受制約的空當,大搞特殊化,謀取不正當利益。五是以權占有物資。這一時期一些干部利用計劃物資和緊缺商品的調配權力,為自己多購、多分、多占,破壞國家計劃的統一性和分配的公平性。①
除以上全國性的時代背景外,還有廣東省海豐縣當時的特有環境。1979年廣東改革開放走在了全國前列,但走私也很厲害。走私物品中大的有汽車、摩托車,小的有電視機、錄像機、機械手表、電子手表、布匹、衣物、生活日用品、家具等,嚴重沖擊了國內市場。因為海豐縣與香港、澳門海上交通很方便,該縣在港、澳謀生的人達30萬,海豐縣汕尾鎮一個小島上的紅海灣就是一個走私的重要通道。1979年下半年,海豐縣4萬人走私,一條走私船上的物資多達20多輛汽車,金額超過百萬元。1980年3月,海豐縣組織工作組到遮浪公社調查走私情況,該公社除東魏、居民兩個大隊以外,其余每個大隊都走私。甚至發展到大隊統一策劃,組織分批走私。全公社1萬多人,直接參與走私的1652人,占164%;11個黨支部277名黨員中有111人參加走私,占40%;64名支委中34人參加走私,占53%;支部書記走私的占44%;副支書走私的占73%;參加走私的船39艘,共走私108次,平均每船近三次。全國各地的人都云集到廣東海豐縣、汕頭地區購買販運走私物資。海豐縣收繳的走私物資越來越多,隨便堆放,進出沒有賬。以上環境給王仲侵占大批走私物品創造了條件。②
《人民日報》發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章蘊的文章,題目是《打擊走私活動,維護黨紀國法》。文章說,走私所以能夠得逞,一是在有些地區和部門的黨員干部甚至領導干部中有的買過走私貨,有的批準人家和某個機關買過走私貨,或者講人情保護過走私、販私的人,或者對走私案件拖著不辦或不了了之。二是黨內的某些人與走私分子同流合污,內外勾結,成了走私的內應。這些都給走私活動開了方便之門。
五、中央紀委恢復組建,重在打擊經濟犯罪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同時決定恢復重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選舉陳云為第一書記,鄧穎超為第二書記,胡耀邦為第三書記,黃克誠為常務書記,王鶴壽等為副書記。1979年1月4日至22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著重研究了維護黨規黨紀,搞好黨風的問題,討論并制定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草稿);討論和通過了《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于工作任務、職權范圍、機構設置的規定》,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告》。
197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紀委第一次全體會議發布通告,指出了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必須遵循的各項重要原則。1979年3月4日,中共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發出《關于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有關問題的通知》。1979年4月25日,中共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下發《關于迅速建立健全各級紀律檢查機構的意見》。1979年7月9日至25日,中共中央紀委在北京召開全國紀檢工作會議,1980年1月7日至25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二次全會在北京召開。1981年2月24日至3月4日,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決議認為,陳云同志提出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對黨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是做好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隨著紀委的恢復,反腐倡廉工作逐步展開。
(一)突出重點,加大經濟領域犯罪打擊力度
經濟領域犯罪是這一時期的突出問題,中央一直重視這一問題。1978年12月第七次全國檢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決打擊現行破壞活動,特別是要積極開展經濟領域的檢察工作,保衛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同年12月,黑龍江省破獲一起嚴重貪污案件,原任賓縣燃料公司黨支部書記兼經理的王守信,自1971年以來,伙同他人一起共貪污人民幣53.6萬元,相當于該公司現有固定資產的兩倍,被嚴肅查處。針對走私猖獗對經濟造成嚴重干擾的局面,1981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市場管理、打擊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的通知。指示要求:“各地加強對走私活動特別是海上走私活動的查緝。一切船只,包括漁船在內,逃避海關管理,非法買賣商品,按走私處理。公安部門和海防、邊防部隊應協助海關查緝走私活動。沿海、沿邊各省市自治區,特別是廣東、福建、浙江、上海、廣西、云南等,要采取有力措施,堅決取締黑市交易,打擊走私活動。對國家干部、現役軍人參與走私,或利用職權徇私受賄的,必須從嚴處理。”198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打擊嚴重經濟犯罪活動的緊急通知。通知指出,廣東等省的一些干部甚至擔負一定領導職務的干部出現極端嚴重的走私販私的犯罪行為。對此,中央常委提出:對于這個嚴重毀壞黨的威信、關系我黨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全黨一定要抓住不放,雷厲風行地加以解決。那些情節嚴重的犯罪干部,首先是占據重要職位的犯罪干部,必須依法逮捕,加以最嚴厲的法律制裁,有的特大案件的處理結果還要登報。原廣州市電信局黨委書記、局長王維經因走私套匯投機倒把被逮捕判刑;海南地區原物資局長李耀州利用職權批售、倒賣國家物資從中分贓受賄被逮捕。1982年3月11日,中央紀委調查中國電子技術進出口公司深圳分部走私逃稅牟取暴利案。該分部自1981年1月至9月,9次走私電視機、手表和收錄機等,除最后一次被查獲外,其余8次共逃稅124萬元。分部臨時黨委書記周志榮和分部儲運負責人徐志良被開除黨籍依法逮捕。1982年4月10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了題為《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的講話。1982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文件中寫道: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打擊經濟犯罪斗爭取得初步成果,“各地初步揭發和處理了一批走私販私、貪污受賄等嚴重犯罪案件,嚴重破壞經濟的犯罪分子受到震懾,歪風邪氣有所收斂。”與此同時,經濟秩序逐步恢復,為進一步對內改革和對外開發打下了較好的制度和經濟基礎。
(二)改進黨風,堅決反對領導干部搞特權
1979年5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堅決反對搞特權》。1979年5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一個有關黨風的重要問題》。文章指出,近年來,由于少數高級干部的子女利用父母的職權和地位搞特殊化,甚至明目張膽地違法違紀,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值得重視。1979年7月3日中共中央紀委發出《關于不準干擾大學畢業生分配工作的通報》。1979年11月2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干部會上作了題為《高級干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報告。他明確指出:“為了整頓黨風,搞好民風,先要從我們高級干部整起。”他提出高級干部要帶頭端正黨風,把我們黨的艱苦樸素、密切聯系群眾的傳統作風很好地恢復起來,堅持下去。1979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作《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重要講話。他指出:特殊化不只是部分高級干部,各級都有,各部門都有。總之,我們一些干部成了老爺就是了。我們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一定要恢復延安的光榮傳統,努力學習周恩來等同志的榜樣,在艱苦創業方面起模范作用。對違反中央規定的黨員干部,一定要進行認真的教育,教育無效的,就要實行組織措施直至紀律處分。1980年10月14日中央紀委發出通報,批評商業部長王磊在北京豐澤園飯莊吃喝(所謂“客飯”)不照付費用的錯誤。1981年3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一定要糾不正之風》。1982年11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央領導同志外出時警衛接待工作的幾點意見》。1979年6月8日,中共中央紀委發布《關于在外事、外貿活動中隨便接受和私自處理禮品的通報》。通報指出,在對外交往活動中出現的“接收禮品”、“暗示索取禮品”據為私有的現象以及“借用外匯”現象,是違反國家制度的不正當行為。如不及時制止,不僅將破壞我們國家和黨的聲譽,還將在我們對外經濟活動中造成經濟損失。
六、查處王仲案的時代意義與現實啟示
王仲案雖然已經過去30多年了,但查處這一大案仍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啟示。
(一)查處王仲案是當時打擊經濟領域犯罪的迫切需要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制定了改革開放的方針。此時經濟體系的運行基本沿襲計劃經濟的模式。1980年查處案件只有7000件,大案要案89件(涉及金額1萬元以上),腐敗案件數量與改革開放前的水平相當。1981年,腐敗現象在進入第一個波峰階段,當年查處的案件急劇上升,達到31000件;1982年繼續上升到32602件,這一年查處的大案要案激增到2512件。1980年到1983年是當時我國經濟領域犯罪非常猖獗的時期。為此,中央采取嚴厲措施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1980年8月15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加強黨對經濟戰線的紀律檢查工作》的文章。文章指出,各級黨的紀律檢查部門應當加強經濟戰線的紀律檢查工作。對一些重大經濟案件要抓住不放,排除干擾,一抓到底,抓出成果來。對于那些嚴重失職、瀆職給國家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的官僚主義分子,要追究行政責任、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1981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市場管理打擊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國民經濟活躍的大好形勢下,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搞投機倒把等種種非法勾當,或抬價搶購國家計劃的物資;或從國營和供銷合作社零售商店套購商品,轉手抬價出售;或買空賣空、轉包漁利;或欺行霸市,囤積居奇;或倒賣票證、金銀財寶、貴重藥材;或出賣證明、發票合同;或提供銀行賬號、支票、現金,從中謀取非法收入等;或逃避關稅、從事走私活動。通知要求嚴肅處理直至依法懲處各種投機倒把活動,加強對走私活動特別是海上走私活動的查緝。1981年9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挺身而出,堅決打擊經濟領域中的歪風》的文章。文章強調,歪風不剎,黨心不順,民憤不平,四化無望。只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同經濟領域里的不正之風作斗爭,就一定能取得勝利。鄧小平強調: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是一個長期的經常的斗爭。他指出,我們要有兩手,一手是堅持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一手就是堅持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打擊經濟犯罪活動,不僅是今年一年的事情,現在是開個頭。開頭要有點聲勢,這樣至少可以挽救一些人,包括那些自首投案的人。如果我們沒有點聲勢,拖拖拉拉,下不了手,還會有大批的人變壞,包括一些老干部。1982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指出:“對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他屬于哪個單位,不論他的職務高低,都要鐵面無私,執法如山,決不允許有絲毫例外,更不允許任何人袒護、說情、包庇。如有違反,無論是誰,一律要追究責任。”特別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腐化變質的長期斗爭中,我們的許多黨員和干部,將要反復經受嚴峻考驗”。要求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從現在起,要抓緊處理一批大案要案,并選派得力干部具體負責,一抓到底。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陸續公布幾個已經審訊完畢并作出正確判決的大案要案,以鼓舞、教育廣大干部和群眾。王仲案的查辦,正是在中央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的大背景下進行的。
(二)王仲案作為改革開放第一案拉開了改革開放反腐敗斗爭的序幕
1981年2月24日至3月4日,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議認為,陳云同志提出的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對黨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是做好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該決議對于黨風問題指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整頓黨的組織,純潔黨的隊伍,清除那些欺壓人民的腐化變質分子。要保證黨的領袖人物的活動處于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1982年4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堅定不移地同腐敗現象作斗爭》。文章指出,堅定不移地同黨內,特別是同某些黨內負責干部的腐敗現象作斗爭,是黨中央近幾年來始終抓住不放的一個重大問題。堅定不移地把經濟領域中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的斗爭進行到底,就可以挽救許多人,及時地清除黨和國家肌體上的腐化變質的部分,保持黨的純潔性,使我們黨的事業的發展在本世紀內獲得強有力的保證。
(三)王仲案對我們現實的啟示
1理想信念是拒腐防變的總開關。王仲曾經對看守人員說,自己是1947年參軍,天津解放時任排長,那個時候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更不怕死,一個心眼跟著共產黨干革命,一點私心都沒有。當排長算是一個官了,平時就知道好好關心排里的戰士們,像親兄弟一樣關心身邊的戰士。解放天津時,王仲掛了彩(負傷),他覺得是一件挺光彩的事。39歲(1966年)轉業到地方,各方面條件好了,人卻變了,變得自私自利了。王仲說,社會的大環境在變,自己也在變。要當官、保官、升官,都巴不得領導家里出個紅事、白事什么的,這時你給領導送紅包、白包的機會就有了。能總掏自己的腰包送嗎?有權了,就想用自己的權力搞東西送。人哪,就不能有私心。從以上王仲的表白中不難看出,王仲在戰爭年代也是出生入死干革命的人,為黨和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改革開放后,不能經受物資利益的誘惑,理想信念發生了變化,追求物質利益的享受,所以走向了犯罪。③
2伸手必被捉。王仲在走向刑場前對看護人員說:“你得記住,當了官千萬不要貪。不屬于你的東西,你就不要伸手,伸手必被捉嘛!但愿我的錯誤能給國內當權的、當官的敲一個警鐘吧。”人之將死,其言亦善良。
3反腐倡廉是一個長期要抓好的大事。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鄧小平同志強調:“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王仲之所以侵占那么多的走私物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沒有給干部尤其是他這樣的領導干部以制度約束。鄧小平曾經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依靠制度懲治和預防腐敗,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保證。在這一思路下,黨中央作出了“收支兩條線”管理,軍隊、武警部隊和政法機關不準經商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并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對權力制約,推行政務、廠務、村務“三公開”,增強人民群眾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的程度。同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試行)》等一批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法規和制度出臺,反腐工作開始從治標向治本拓展。反腐倡廉只有堅持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切實加強,才能抓好并抓出成效。
參 考 書 目
① 參見邵景均著:《中國反腐倡廉之路》,中國方正出版社2009年版,第81—84頁。
② 參見《讓貪官說實話》,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180頁。
③ 參見《讓貪官說實話》,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174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