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外話:實際生活中,價值就是各個國家、民族或社會集團的核心領導們所共同看重和追求的東西,因而也是其相關政策、法律、制度所尊重、獎勵和維護的東西,或者說它是國家和其它政治組織制定政策法律制度(特別是分配制度)的思想基礎。各級政府或各個社會團隊的領導們所看重和追求的東西,必會出臺一系列的相關政策法律制度來與之配套,獎勵它所看重的,打擊它所痛恨的,可見價值理論是多么的重要。管子曰:“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貴;道民之門,在上之所先;如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惡。” 《禮記·緇衣》中也說:“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意思都是說:“君好之則臣求之,君惡之則臣匿之”。至于一個國家、政府或君王到底應當尊重、獎勵和維護什么?或者說應當崇尚什么樣的價值觀,則是因人而異,完全無法統一的,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君王、政府也不例外。
本文所探討的完全是個純理性問題,理論能否影響實際生活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歷來 君王自有主張,聰明人所應當做的就是投其所好罷了。但在一個講求文明和諧發展的國家或團隊,價值只表示商品或勞務中所含有效勞動量,在這樣的社會里,領導者們最為尊重的是有效勞動,并對有效勞動進行賦權,誰為社會提供有效勞動越多,其參與社會勞動成果的分配權重也越大,因而在這樣的國家或團隊里,人人都樂于從事有效勞動,經濟因之發展,人民因之富裕,國家因之強大,社會因之文明。而在一些惡劣的國家或團隊里,賦權思想極其混亂,社會所尊重的東西或者是人的階級地位、或者是集團的政治勢力、或者是所掌控的資源權力、甚至是一些博弈技巧和歪門邪道,價值被誤讀為資源、權力、謀略和商品的效用,對特權的羨慕和推崇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一個人的政治權力、資本權力和對稀缺自然資源的占有權力成為其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關鍵和決定性因素,社會中極少數強權實際地控制了整個社會的經濟命脈,在這樣的社會里,人人崇拜權力卻大多都得不到起碼的基本權力,人人鄙視勞動而不得不被逼為他人拼命勞動,階級因此產生,社會因之沖突,人民因之貧困。
價值相關問題的思考之一——價值探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堅持自己的價值觀,直到永遠,而對一個具有科學態度和求是精神的人來說,根據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地調整自己先前的各種認識,以保持自己的認識與實踐、知與行之間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則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
生產社會化專業化后,勞動產品大多具有共同產品的性質;這種勞動產品又大多不是為自己生產的,而主要是用來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的。如何分配共同勞動的成果,如何交換各自的勞動產品,這首先是實際生活提出的一大難題,因而也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課題。怎樣的分配和交換才是公平的(即能夠讓所有參與共同生產的人們或參與交換的各方都不認為吃虧)?怎樣的分配和交換才是講效率的?有沒有這樣一種東西,以它為標準去進行分配或交換既能體現公平又能促進效率,這個雙贏的理性原則或稱權衡尺度的內涵是什么?這是文明社會的所有勞動者包括企業家們所關心的問題,是那些掌握著國家命運的政治家們所關心的問題,因而也是那些追求理性的經濟學家們所潛心研究和努力發掘的東西。我沒有深入考證過第一個在經濟學意義上提出價值一詞的人是誰[i],也不知道他最初使用這個詞時的含意是什么,但是當今人們討論價值問題如果不能緊扣這個主題,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人們對價值這種東西的探索實際上是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步伐而不斷前進的。奴隸制時代的交換是不講什么文明的,如五個奴隸換一匹馬加一束絲之類,那時的人們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正常,弱肉強食被認為是普遍的法則和公理,勞動不僅未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是一種備受歧視的行為—— 一種與牛馬耕作相類似的苦力。但自從社會步入商品經濟時代以來,人們則日益感覺到,勞動創造財富(準確地說應當是“勞動創造新生活”)。共同生產,團結協作,平等互利,互通有無這種新型社會關系,無論是對人們自身的發展還是對全社會的發展都是極端重要的;它不僅涉及每個人自身的切身利益,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互惠協作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能否持續,更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平相處及協調發展。于是那些追求理性的思想家們就開始努力去尋找一種能公平處理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理性尺度,他們自覺投身于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探索中去。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他們根據自己的認識和判斷分別對交換、分配等問題作了較系統的考證和理論研究,并創造出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交換和分配理論。如等價交換、按勞分配、按需分配、按要素分配等等,并以此來反對按權分配、按資分配和不平等交換。但是,只要對勞動、需要和價值等概念稍作調整,所謂“按勞分配”、“等價交換”和“按需分配”這些概念就會產生許多歧義的,每個對勞動、需要或價值持不同認識的人對這些概念都會有不同的理解。當今的經濟理論界對價值內涵的爭論幾乎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許多人在為今天還有這么多的理論家們對什么是價值這樣抽象的問題爭得面紅耳赤而感到奇怪,其實這恰恰是社會日趨文明進步的表現,如果一個社會不是在向文明的方向邁進,那么是沒有必要去爭論這類問題的。當然,這并不是說當今社會已經很文明,相反,現實社會還有許多弊端,還有許多與專業化規模化社會化大生產不相協調的地方。分配領域的各種不公,交換領域的各種掠奪,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解決這些問題,無論從經濟上講還是從政治上講都是迫在眉睫。歷史上有許多理論家都曾把主要精力放在某種新型所有制關系的探索上,希望以此來消除社會的各種不公。事實上,所有制問題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生產資料所有權是影響社會財富分配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關系到能否真正建立按勞分配這種新型的相對公平的分配關系的社會基礎,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引起人們的關心和重視,文明社會首先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無不與分配和交換的理性原則相聯系。社會化大生產和廣泛存在的商品交換和財富分配如果缺少基本的公正,怎能在此基礎上構建盡可能完善的社會經濟制度,以保證社會化大生產出現后人與人相互間關系的公平與和諧?迄今為止還沒有那一種社會制度下的主要不公不是與該社會的分配原則和交換制度相聯系的,這也是我們致力探索價值問題的原因,只有當這些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時,我們的社會才真正向文明的方向又邁進一大步。
由于價值這個詞是由人創造出來的而不是由上帝創出來的,也由于人們對價值這個概念的本質內涵在認識上存在差別,于是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價值觀。這些不同的價值觀不僅各自觀察問題時所站的視角是不同的,而且分別代表著不同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各自對社會應予尊重和關注的側重點也是有很大區別的。以誰的價值觀為標準呢?理論家們為此爭論不休,大家互相爭論了幾百年也毫無結果。但大家無論怎么爭論,人與人之間只有那些需要彼此之間相互維護和尊重的東西才是真正需要理論家們去關注、尋找和發掘的東西,因為不需維護和尊重的東西在處理分配和交換關系時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也正因為如此,價值的含義也就不說自明了,所謂價值,它的哲學意義不過是指文明社會的經濟生活中人們相互之間需要彼此尊重和維護的那種東西。迄今為止,有關價值問題的大多數理論著述,都是那些追求理性的思想家們對文明社會里人們應當普遍尊重和維護的那種東西的個人認識和系統說明,或者說就是那些追求理性的思想家們,為引導文明社會的人們及其政府去共同尊重、維護、鼓勵和獎賞的那種與人們的經濟生活,特別是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客觀需要息息相關的東西,希望人們在處理分配和交換關系時,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主權和各自利益,在每日頻繁發生的分配和交換關系之后,不至于傷害任何一方的權益。從而使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大生產和大市場得以正常運行。在此前提下,他們提出了各自對社會應當普遍尊重和維護的那種東西的本質屬性的個人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尊重和維護生產勞動者權益的典范,它表明了馬克思對文明社會應當普遍尊重和維護的那種東西的認識,也表明馬克思作為思想家希望以自己的理論引導人們尊重生產型勞動,致力維護生產勞動者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權益的強烈愿望;要素價值論引導人們不僅要尊重和維護生產勞動者的權益,同時也要尊重和維護企業管理者、企業投資人和資源所有者的權益;效用價值論引導人們珍惜稀缺資源,尊重那些擁有稀缺自然資源所有權的人們對其資源的占有權力和能有效利用稀缺資源的人們的勞動;均衡價值論強調供給與需求應保持數量方面的吻合,引導人們去尊重和維護那些合乎人們實際需求量的有效勞動。
從實踐方面來講,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現代化大生產中充滿分工和協作,這使得人們在處理分配和交換關系時,客觀上要求在涉及到各自的政治權益和經濟利益關系時彼此都力求公正公平,互相尊重社會公認的應當尊重的東西,自然大家在意識上對這種公認的尺度不是十分明確,但大家清楚,在人們各自的客觀需要還須通過各自的努力勞動才能得到有限滿足的歷史時代,在相同的勞動條件下,一個每天制造100個汽車螺絲的工人與一個每天只制造70個汽車螺絲的工人在分配上是不能一樣對待的;同理,100個汽車螺絲的價值是不能和70個汽車螺絲的價值相等的。一般地說,一個工的勞動(即一個正常勞動力以正常的勞動強度在完全全符人們客觀需要的方向上工作一個正常工作日,老百姓稱之為的一個工,我們把定義為價值量的基本單位),無論從事何種于人們客觀需要相吻合的勞動都應具有相同的價值,只有一個工的各種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勞動能夠彼此平等互換的時候才是相對公平的。歷史上的“換工”正是出于這種最基本的認識才通行起來的。
在同一社會的同一歷史時代,一個工的某種有效勞動如果可以換取任何一種一個工的其它有效勞動,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很和諧的了。也就是說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如果也能同家庭生產條件下那樣,每個人的勞動成果或者說每個人在公共產品中所作的辛勞都能得到社會承認,相應的權益也能受到尊重和維護,勞動者就不愁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報,政府和企業的領導也不愁人們做事不盡心盡力,我們也同樣不用擔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和諧而影響大生產的持續進行了。
然而,在大量運用機器生產以后,這種思想又受到了新的挑戰,在純人力生產條件下需要10人10天才能完成的勞動量(即100個工),在有機器參與生產的條件下就可能只需要5人3天時間(即15個工)就可以完成,因為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了。這5個人3天的勞動加上機器生產的效果與原來10人10 天的勞動效果相等。顯然,另外的85個工是機器完成的,是人類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力來做工的結果。專業化規模化自動化的大生產,在不增加勞動者勞動負荷強度的條件下,可以使勞動效果大大提高,許多企業也常常因此而增加效益。在這里企業效益的增加只是與企業投入機器設備的多寡和性能的優劣相聯系,而與生產線上的勞動者的勞動付出無關,機器做工所帶來的利益也同樣受到人們的尊重和維護。正因為如此,在工人工資不變的情況下,不同的資本家由于其投入的機器設備不同,所獲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只要各個企業運用這種技術的差異存在,或者說只要自然力做工技術的運用還未在同行業中普及,這種收入就不可能消失。許多人據此提出價值不是由勞動一種因素決定的,而與土地、機器設備等自然力做工密切相關,是勞動和自然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毫無疑問,就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來說,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能超過自然資源對人的作用。要談使用價值,沒有什么東西能同自然資源相比,自然資源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關系,是其它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但從純理性的角度來看,天賦人權人人平等,自然資源人類共享,它不是那個人的私有之物,我們的地球資源同我們的太陽、月亮一樣,那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共同財富所應維護的只能是共享權,同時還要致力反對一部分人對它的獨占獨享權。正因為如此,我們提出“看重自然資源的作用而不強調它的私有性”。人類對自然力做工的尊重也應當控制在較有限的范圍內,這是因為任何機器做工都不過是一種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就其主要方面來說都是大自然的賜與。機器做工不任是在那一個領域,它的開發是應當倍受尊重的,但它普及應用就是另一回事了。也正因為如此,生活實踐中各種機器生產的技術只有當它在某個領域里的運用還未普及時,與此相關的權益才會被社會尊重和維護,在此情況下機器做工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與人類勞動生產的同類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總是在市場中享受著同等的待遇。一旦該技術的運用在整個行業里普及,那么,機器做工就一般不再計價。生活實踐告訴我們,無論那一種商品,其價格總是隨機器做工比重的加大和相關技術的普及而不斷降價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某種自然力的運用技術在某個行業里早已普及,且該行業的機器設備產能已經足夠,你還不斷加大此行業的機器設備投入,除了增加企業成本和資源浪費外,決不會有任何收益。換句話說,企業效益的多寡與機器設備的增加和機器做工比重的加大沒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即使是在合乎人們客觀需要的方向上,同一個資本家使用同樣的機器設備完成同樣多的工作量,只要是在不同的技術時期(開創期與普及期),所獲得的收益也是很不同的。盡管機器做工所帶來的物質享受是肯定的,它隨機器做工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在各個行業中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不是永恒的,它總是隨著相關技術的普及而逐漸消亡。而人類的有效勞動則不同,只要在一個充滿理性的社會里,只要在當今時代還不能使用機器設備的領域,人類的同等有效勞動付出在一個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都將受到人們的同等尊重,而不會因為人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里僅指人類勞動負荷強度的增加、勞動技能的提高或者勞動組織管理的科學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相反,高強度、高知識和高技能的勞動總是會得到人們更多的尊重,科技人員和高強度工作的員工工資要適當高于普通員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真正值得人們長時期尊重并需要加以維護的主要是人類實際付出的有效勞動。
我們再換個角度來講自然力做工的問題就會看得更清楚一些。假如我們處在這樣一個農業時代,在公有土地上組織一個完全沒有機器參與的社會化協作大生產,那么,分配問題就會極其簡單,在資源共享條件下只要按各人所投入的有效勞動量多寡進行分配就可以了,在這里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人們在處理公共產品的分配時需要給予尊重和維護的就只有每個人所提供的有效勞動量這一因素了,完全不必考慮各塊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不同等的自然生產力)所帶來的收獲差異問題。機器生產其實與土地生產之間就存在許多類似之處,在有了農業機械參與生產后,只要是在資源公有的制度下,這個問題依然簡單,自然力的創造大家共享就可以了,完全不必考慮機器的產出多寡和歸誰所有的問題,每個人仍然只需依各自提供的有效勞動量參與分配。對發明機器和改進技術的人員除了按照他們提供的有效勞動參與分配外可以適當給予獎勵,以激勵和鼓勵更多的從事研究發明和技術創新,以利技術改進和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在天賦人權平等的條件下,由于少數人對自然資源的所有權并不存在,人們相互之間需要尊重和維護的主要是勞動付出的多寡和勞動效益的好壞。但在私有制下情況就復雜了,對機器的創造、各種自然力的創造誰都想以各種理由居為己有。資本家說機器是我購買的,理當歸我所有;工人們說,你資本家只不過是墊付了一下資金,況且這資金還并非全是你自己的,還有許多是從銀行借來的,而銀行的錢有許多就是我們工人的存款,憑什么說只是你資本家的?資本家又說:你們存款是得了利息的,而我貸款是付了利息的。工人們反對說:我們得的利息還不夠抵減貨幣貶值,事實是我們既出了錢又出貼了息給你搞生產。自凱恩斯主義產生以來,資本主義世界的利率從總體上講總是趕不上通貨膨脹率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貨幣政策的這個總趨勢也是不會變的。我們說,是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導致了自然力的創造歸少數人所有,而不是理性導致了人們對資源所有者權力的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只不過是不同的人權觀在當今社會的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它們是分別代表著不同階級利益的賦權思想。
從邏輯學意義上講,價值這個詞是人而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人們對它的定義和用它來傳遞的信息也決不是絕對唯一和萬古不變的,它在不同的思想體系中完全可以有不同的意義。我們從經濟理論層面上將其定義為有效勞動量,其主要目的之一,只是為了引導人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相互去尊重和維護這種東西,在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時致力于促成和創造這種東西。由于資源是不可創造的,所以,人們一切努力的結果或稱創造的東西,就只有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勞動這種東西了,其中真正值得人們去尊重的也只有有效勞動這種質了。人類社會的一切超自然的享受主要也來自于人們的有效勞動,所以,文明社會只尊重有效勞動,只有那些充分適合人們客觀需要的有效勞動才會給全社會增加福祉,因而也會受到文明社會的普遍尊重。價值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就是指有效勞動量。無效的勞動產品即使是無償的贈送也是沒有人要的,如過期的藥品,變質的食品,花樣文章,報廢的零件等等。
那么,我們是否就可以忽略資源的稀缺問題呢?是否就可以忽略資本運作的意義呢?不是的。文明社會對資源稀缺問題是無需用尊重和維護極少數人對自然資源的私有權的方法來解決的,而應當用自然資源平等共享的制度加上有限資源有償使用的方法來解決,即對所有稀缺資源實行公有制,并由國家來對享用這種自然資源的人們征收資源稅并用于社會公共開支。而公有制下的資本運作問題同樣也是個有效勞動問題,是一個涉及成本核算和投資效益的勞動問題,只要具有有相關的知識并掌握相關信息,這類勞動并不比其它勞動復雜許多,更不會動搖按勞動分配的根本原則。
有一位哲人講過一句話;“我們獎勵什么行為,就會得到什么行為”。這句話反過來講就是我們想得到什么行為,我們就去獎勵什么行為。這點很重要,無論你是想把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搞上去,還是想把一個企業的生產發展搞上去,你都希望得到這樣一種效果:人人從事有效勞動。因為只有有效勞動才能把一個企業的生產發展搞上去,也同樣只有有效勞動才能把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搞上去,人類社會里一切超自然的有用物品和有效服務增加只與人們的有效勞動相聯系。如果每個企業都只會搞重復投資和過剩生產,如果每個政府也只是會說些好聽的話,搞些形式主義的政績工程,這個社會還能有什么希望?在中國,尤其是在當今的中國,如果要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人人都去從事有效勞動,多干實事,少講空話,少做無效和負效的事情。因此,我們必須構建以有效勞動為核心的勞動價值觀,以引導全社會的人們去尊重有效勞動,從事有效勞動,維護有效勞動成果提供者的權益。這也是對那些時時注重為社會提供有效勞動的人們的最大獎勵。
某種東西一旦被政府、社會或經濟學家們視為有價值的東西,那怕它是無用的東西,也會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引導作用。比如把無效勞動也看成是有價值的,那么,我因操作失誤而報廢了一個半成品,你老板不僅應當照付我的工資,還得尊重我的勞動過失,若要扣我的工資,那我就跟你沒完。如果我們把所有形式的以最少的資源和勞動耗費去獲得最大利益都看成是理性人的正常舉措,那么我賣給你假冒偽劣商品你不僅要給足錢還不能認為我缺德,甚至在生產經營方面還得跟我學著點。如果我們把資本要素參與分配的權力無條件地擴大化,那么,當勞動者在某些出資人的企業里按照老板的要求勞動,一個有用工的勞動量不能獲得單干條件下一個有用工的收益,即那些在私人企業里參加集體生產的勞動者的收益普遍低于單干的個體勞動者的收益,而這種企業的人均收益卻大大超過單干的個體勞動者收益,他們所創造的價值明顯地受到了出資人克扣或稱剝削時,你也應當說沒有剝削,這是正常的天經地義的。如果我們努力去維護而不是去剝奪一部分人對自然資源的私人占有權力,人們就會為爭奪自然資源的占有權而重新開戰。
確立有效勞動價值觀還可以促使全社會的人們在從事各種勞動時,自覺注重對勞動服務對像的需要狀況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提高自己勞動的有效值,從而促使其勞動效率的提高。也只有全社會的人們都自覺這樣去做,才能真正提高全社會的勞動效率。沒有這種努力,就不會有全社會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從宏觀層面上講,一個國家或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說到底是那種東西在發展?是自然資源的稀缺日益加劇,各種人們生產生活所需物資普遍匱乏所導致的在人們心理上的效用增大嗎?是有限品種的商品過剩嗎?是拖延社會勞動時間總量所導致的各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含量的增長嗎?毫無疑問都不是。一國或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說到底只能是人類有效勞動量的增加,只有這種東西的增加,才能使一國有用商品和各種有效服務增加,從而使人們各方面的客觀需要都能得到具體的歷史的滿足,這才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標志,而決不是無效勞動的堆積,也不是某些商品在人們心里上的效用增大,更不是低效率勞動的時間延長。
從政府管理方面來考察,各級經濟管理部門都希望勞動者創造這樣一種東西,它能真正反映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能真正使人們生活在物質上更富有在精神上更滿足,這種東西難道不就是各種不同形式不同功用的有效勞動么?
無論哪個企業的老板,總是希望其工人的勞動都能合乎預先設計所規定的各項要求,從而適合于顧客的需要,即成為有效的勞動。
如果我是一個打工仔,一個赤手空拳的勞動者,或者我是一個高級技術人員,一個人民教師,我需要什么樣的分配制度和交換制度呢?毫無疑問是以有效勞動量為標準的分配和交換制度。因為任何承認坑蒙拐騙巧取豪奪打砸搶的做法,害人終將害已,這種制度推行必然加劇人與人之間的權益矛盾,最終導致階級斗爭和各種戰爭。
一個科學的價值體系,應當有利于評價個人對組織、組織對社會、社會對全球人類的永久幸福與持續發展的貢獻大小;有利于歷史地幫助人們去建立科學的公平觀、文明觀和發展觀;有利益于人們一切勞動目的——不斷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真正實現。
為了引導全社會去尊重和維護它應當尊重和維護的東西,也為了判斷每個人或組織對社會到底提供了什么以及提供了多少?我給價值一詞在經濟學的層面上賦予了它有效勞動量的內涵。除了自然資源外,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一樣能夠滿足人們客觀需要的東西不是人類有效勞動量的凝聚。這個世界上的所謂經濟發展,說穿了不過是人類有效勞動量的增長【斯密亦有類似的話,他說:“任何社會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都只能由兩種方法來增加,其一,改進社會上實際雇用的有用勞動的生產力。其二,增加社會上實際雇用的有用的勞動量”(亞當·斯密《國富論》第243頁)實際上他已經注意到了有效勞動對社會的意義】。如果那些從事扎實有效勞動的人們不能富起來,那么,只能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他們的勞動成果在某些環節被人剝奪了。
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尊重有效勞動,或者說這個社會的分配制度最有利于投機鉆營的小人和特權者而不是有利于勞動者,那么,它必將引導社會風氣變壞,引導一切聰明的人們以巧取豪奪為主業。只有那些能保證勤于勞動而又善于勞動的人們首先富裕起來的制度,才是普天之下的勞動者所向往的制度,這樣的社會才真正是勞動者的天堂。一個能讓勞動者獲得快速發展的社會是沒有不發展的道理的。
使勞動有效化是一們偉大的藝術。
過去我們將造成無效勞動的一切責任都歸之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認為過剩生產之類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東西,所以要將資本主義制度推翻。可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無論是在計劃模式下還是在市場模式下組織生產也都遇到了各種形式的無效勞動問題,所以許多人又開始批評和否定社會主義。正確認識勞動與需要之間各方面的情形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在實踐中真正協調好勞動與需要之間的各種關系,只有這后一項工作做好了,方能使我們的勞動真正有效化,方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步入科學發展的正軌。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最復雜最微妙而又最難說清楚的關系,莫過于分配與交換關系。價值理論僅僅只是幫助人們理解分配和交換公平與否的鑰匙,卻不是決定分配與交換的關鍵因素,決定分配與交換的關鍵因素是權力和博弈。過去一切價值理論都不過是在為商品社會里的市場交換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尋找理由和根據。在他們看來,大千世界無論具體的個別的交換是怎樣的千差萬別,但最終根據和內在本質都一樣,即它們都是按照等價值互換的原則進行的。他們所構建的價值理論就是其用來說明這一過程的東西。我們的價值理論則恰恰相反,我們不是要用它來說明交換過程的理性有多充分,等價性有多真實,我們的價值理論正好說明市場上的交換因受到多種因素制約而一般情況下總是要偏離公平和理性而變得勢利,這也是導致社會不公,勞動不富,貧富懸殊的極重要原因之一。前者總是為能解釋交換的等價性存在而驕傲,后者卻只因能解釋交換的博弈性、逐利性而自慰。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找到了這個世界上許多本不該暴富的人何以暴富起來了,而許多本不該貧窮的人們又是如何貧窮的真正原因。
本文 2004年10月17日 首發于《經濟學家》網站
相關閱讀:
價值相關問題思考之二——自然資源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6/2/33142.html
價值相關問題思考之三——相對價值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6/5/9/30061.html
[i]據說價值一詞源于古代梵文wer、wal(圍墻、護欄、掩蓋、保護、加固)和拉丁文vallum(堤)、vallo(用堤護住,加固,保護),取其“對人有維護、保護作用”的含義演化而成。本意是“可寶貴、可珍惜、令人喜愛、值得重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