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卡夫丁峽谷純粹是個假問題

潘志新 · 2010-01-01 · 來源:中國學術論壇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一、卡夫丁峽谷問題的由來和實質  

卡夫丁峽谷問題是馬克思晚年針對俄羅斯農村公社發展道路問題提出來的。1881年2月16日,俄國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維·伊·查蘇利奇致信馬克思,希望馬克思能說明“對我國農村公社可能有的命運以及世界各國由于歷史必然性都應經過資本主義生產各階段的理論的看法”[1]。1881年2月至3月,馬克思為給查蘇利奇復信,先后寫了一稿、二稿、三稿和四稿,最后將第四稿作為給查蘇利奇的正式復信。在第一稿中,馬克思指出:“俄國是在全國范圍內把農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唯一歐洲國家……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應用到公社中來?!?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 name=_ftnref2>[2]其中用了“卡夫丁峽谷”這個比喻,第三稿也有類似的說法?!翱ǚ蚨{谷”這個比喻原指《羅馬史》記載的這樣一個事實:公元前321年,羅馬人被薩謨尼特人打敗,薩謨尼特人把五萬羅馬人圍困于卡夫丁山峽,羅馬執政官被迫向薩謨尼特人宣誓以后不再和薩謨尼特人作戰,撒謨尼特人然后把防寨打開,用長矛等武器架在一起搭成像牛軛型的門,讓羅馬人一個個從這種軛門下面走過。這種遣散戰俘的方法意味著對戰俘的極大侮辱。這就是卡夫丁峽谷問題的由來?! ?/p>

我們在此要追問的是:馬克思在草稿中用了“卡夫丁峽谷”這個比喻,為什么正式復信中不用,而改成了:“在《資本論》中所作的分析,既不包括贊成俄國農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論據,也不包括反對農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論據,但是,我根據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所進行的專門研究中,我深信:這種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新生的支點;……”[3]呢?  

對此問題的回答,我認為要從馬克思一生所從事的工作來考慮。馬克思一生都是在從事一項工作:即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早年寫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是唯物史觀的創立階段,后來寫作《資本論》是唯物史觀的驗證和發展階段,晚年做人類學筆記是唯物史觀的進一步驗證階段。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原件,在西方幾經輾轉,二戰后被保存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社會史研究所。1972年,美國學者勞倫斯·克拉德以《卡爾·馬克思的民族學筆記》為題,發表了馬克思晚年人類學筆記。馬克思做筆記是有目的的,他早年做哲學經濟學筆記,是要研究哲學和經濟學,那么他晚年做人類學筆記是要研究人類學嗎?如果是這樣,人類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又一個理論來源嗎?對這一個問題,有擔心論、應答論、完善論、同情說、困惑論五種不同的回答[4],我本人傾向于第三種完善說,因為馬克思晚年正值巴黎公社失敗,“歷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的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5]資本主義喪鐘并沒有敲響,而是越來越鞏固,這種形勢不得不促使馬克思反思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唯物史觀對嗎?因此,此時馬克思需要從資本主義社會現階段的驗證擴大到全人類發展過程的更一般的驗證,所以他借助當時已有東方社會的歷史資料來研究人類學問題,做人類學筆記,目的是要從人類發展更一般的過程來研究唯物史觀的正確性,做人類學筆記是實際形勢發展的需要。  

大約1879年10月-1880年10月,馬克思就已開始閱讀馬·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所有制》并做筆記,給查蘇里奇回信的第一稿中也已經涉及到摩爾根和亨利·梅恩[6],所以,此時查蘇里奇的來信正好觸動了馬克思的神經,使馬克思陷入一種尷尬局面。俄國當時的農村公社正處于前資本主義階段,按照唯物史觀的一般規律,下一個社會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俄國的農村公社能否不經過資本主義這個階段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呢?成為檢驗唯物史觀正確與否又一個試金石,如果能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那么唯物史觀就不正確了;如果不能而是要進入資本主義的話,這正是“那些吮吸著‘農村公社’本來已經涸竭的血液的新資本主義寄生蟲”以及“在亞歷山大二世政權關懷下成長起來的‘社會新棟梁’”[7]們希望“農村公社”早點滅亡的理論依據。所以,查蘇里奇的問題使馬克思陷入了二難狀態。他從初稿到第四稿,一直強調:“可見,這一運動的“歷史必然性”明確地限于西歐各國?!?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8" name=_ftnref8>[8]從他的回信就可以看出,從初稿的大幾千字到定稿的幾百字內容用了二十多天的時間,而且是三易其稿,到第四稿才定下來,中間的矛盾和不確定一目了然。  

在此之前,馬克思認為他的唯物史觀是“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9]都適用的“鐵的必然性”,他說:“問題本身并不在于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于這些規律本身,在于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并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10]恩格斯也說:“以往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筑,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這樣一來,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后的避難所中,從歷史觀中被驅逐出來了,唯物主義歷史觀被提出來了,……”[11]現在他們面對現實,不得不修改他們的看法,馬克思說:“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2" name=_ftnref12>[12]這樣,前期唯物史觀中推論出來的“鐵的”具有普遍必然規律說就被后期“跨越卡夫丁峽谷”結論撕得粉碎,馬克思不僅明確縮小了唯物史觀范圍,而且在第三稿用“相反的,在俄國農民中,則是要把他們的公有制變為私有制。人們承認還是否認這種轉變的必然性,提出贊成或反對這種轉變的理由,都和我對資本主義制度起源的分析毫無關系”[13]來回避實質問題,使卡夫丁峽谷問題變成一個令現代學者在“可跨越”和“不可跨越”上爭論不休[14]的或然性問題。所以說,“卡夫丁峽谷”問題成了唯物史觀的矛盾和對立的標志。不過,恩格斯后來繼續維護前期的“鐵的”必然規律說,例如他在《“論俄國的社會問題”跋》中說:“要處在較低的經濟發展階段的社會來解決只是處在高得多的發展階段的社會才產生和才能產生的問題和沖突,這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的?!恳环N特定的經濟形態都應當解決它自己的、從它本身產生出的任務。如果要去解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所面臨的問題,那是十分荒謬的?!?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5" name=_ftnref15>[15]  

馬克思晚年寧可“放下緊急的工作”[16]、暫緩《資本論》二、三卷的寫作和整理也要從事人類學的研究;在《資本論》寫作中,有些字甚至寧他本人都不一定能再認得出來[17],而在回查蘇里奇的信時三易其稿,說明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有效性問題高度重視,已意識到唯物史觀和現實的矛盾和對立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p>

這種矛盾和對立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認為在于“鐵的”必然規律本身,也就是說在唯物史觀本身。下面我就從生產力概念出發來分析唯物史觀的矛盾所在?! ?/p>

   

二、生產力概念的不確定性  

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的一個基本范疇。我無法考證生產力一詞是怎樣發明出來的,但是,這個范疇決不是馬克思的獨創,在馬克思之前人們就很早使用了。亞當·斯密在他的著名的《國富論》中,第一篇使用的標題就是《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大衛·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也多次使用生產力概念,比如他說:“地租是為了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而付給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產品?!?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8" name=_ftnref18>[18]“以上所討論的都是土地生產力不同的國家中財富與人口的自然發展對于地租所發生的影響。我們也已經看到:每當我們有必要在土地上追加一份生產報酬較少的資本時,地租就會增加。根據同樣的原理可以推論出:社會上任何條件如果使我們無需在土地上使用這份資本,從而使最后使用的一份資本生產力更大時,就會使地租減低?!?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19" name=_ftnref19>[19]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資本論》第二卷第358-360頁,馬克思引用了威廉·湯普遜《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一書中的兩千多字的內容,在這兩千多字中,威廉·湯普遜使用生產力一詞竟達15次之多。這些簡單的事實說明,在馬克思之前,生產力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概念?! ?/p>

正因為生產力概念是如此地普遍,所以人們對生產力一詞的理解也是多種多樣的。在馬克思那兒,生產力就有兩個定義,第一個定義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由此可見,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20]在此,馬克思把“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相結合的“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定義為“生產力”,這個生產力是指生產的能力,還是指生產的方式、生產的工具、勞動的對象或勞動者呢?我們推論不出它的內涵具體指什么;第二個定義是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勞動生產力,即由于生產條件發展程度不同,等量的勞動在同樣時間內會提供較多或較少的產品量。”[21]這個生產力是指生產的效率還是指生產的產品量,我們也是不太明白。這兩個定義并不能使人們清楚生產力到底是指什么,因為馬克思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中有多種不同的含義?! ?/p>

1、把生產能力看作是生產力  

“所有這些對不同土地的不同肥力的影響,都歸結為一點:從人工肥力的角度看,勞動生產力的狀態,這里指的是農業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學結構及其他自然屬性一樣,是土地的所謂自然肥力的要素?!?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2" name=_ftnref22>[22]  

馬克思在這里直接把“勞動生產力的狀態”,說成是“農業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并且說“這種能力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是不同的”,可見,生產力就是指一種能力?! ?/p>

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可以“轉化為社會的生產能力”,他說:  

“1、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因此不再表現為直接勞動者的財富,而是相反地轉化為社會的生產能力,盡管首先表現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這些資本家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受托人,但是他們會把從這種委托中得到的全部果實裝進私囊?!?[23]  

2、把生產率等同于生產力  

“地租絲毫不能促進土地的生產率提高。相反,地租的提高是土地生產力下降的證明?!?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4" name=_ftnref24>[24]  

“上例假定,第二次投資的生產力比第一次投資原有的生產率高。如果我們假定第二次投資的生產率只和第一次投資原有的生產率相同,情況還是一樣,如下表:……”[25]  

3、指勞動者  

“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革命因素之組成為階級,是以舊社會的懷抱中所能產生的全部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的。” [26]  

4、指生產資料  

“資產階級要是不把這些有限的生產資料從個人的生產資料變為社會化的,即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就不能把它們變成強大的生產力?!?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7" name=_ftnref27>[27]   

 “無產者只有廢除自己的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廢除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產力?!?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28" name=_ftnref28>[28]   

  “組織共同家庭經濟的前提是發展機器,利用自然力和許多其他的生產力,例如自來水、煤氣照明、暖氣裝置等,以及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沒有這些條件,共同經濟本身是不會成為新生產力的,它將沒有任何物質基礎,它將建立在純粹的理論上面,就是說,將純粹是一種怪想,只能導致寺院經濟。”[29]  

這種用法中包括科技發明,此略?! ?/p>

5、包括生產關系  

什么是生產關系,馬克思說:  

 “……;同這種獨特的、歷史規定的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即人們在他們的社會生活過程中、在他們的社會生活的生產中所處的各種關系,——具有獨特的、歷史的和暫時的性質;最后,分配關系本質上和生產關系是同一的,是生產關系的反面,所以二者都具有同樣的歷史的暫時的性質?!?[30]  

既然生產關系是“生產中所處的各種關系”,就理所當然包括分工、協作、所有制和分配等關系,例如,馬克思說:  

“蒲魯東先生應該首先自問一下:為什么在目前已形成的這種交換中,必須創造一種特殊的交換手段來使交換價值個別化呢?貨幣不是東西,而是一種社會關系。為什么貨幣所表現的關系也象任何其他經濟關系如分工等一樣,是一種生產關系呢?” [31]  

“在現實世界中,情形恰恰相反:分工和蒲魯東先生的所有其他范疇的總合起來構成現在稱之為所有制的社會關系;……”[32]  

“其實,分工和所有制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的,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3" name=_ftnref33>[33]  

馬克思談到生產力時,多次提到生產力內包括分工協作等生產關系的內容,他說:  

 “一個騎兵連的進攻力量或一個步兵團的抵抗力量,與單個騎兵分散展開的進攻力量的總和或單個步兵分散展開的抵抗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同樣,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手同時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舉重、轉絞車、清除道路上的障礙物等)所發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在這里,結合勞動的效果要末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末只能在長得多的時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這里的問題不僅是通過協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也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34]  

 “分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增進社會的財富,促進社會日益精致,同時卻使工人陷于分工貧困并變為機器?!?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5" name=_ftnref35>[35]  

 “……。這樣,同手工業相比,勞動生產力提高了,這種提高是由工場手工業的一般協作性質產生。……”[36]   

我們可以把生產力的上述五種不同的用法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把生產力用做生產的能力(1、2兩種用法),另一類是把生產力用作生產的條件(3、4、5三種用法),這可以從馬克思本人的一段話中體現出來:  

 “總之,所有否認顯而易見的生產過?,F象的意見(它們并不能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可以歸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不是一般生產的限制,因而也不是這種獨特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限制。但是,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正好在于它的這種趨勢:使生產力絕對發展,而這種發展和資本在其中運動、并且只能在其中運動的特有的生產條件不斷發生沖突?!?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37" name=_ftnref37>[37]  

馬克思在這里把“力”和“條件”兩個詞都用了黑體字,說明他強調這里的生產力是指能力,生產條件是指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等要素。但是,這個生產條件按照他的用法,也可以理解為生產力,那么,這里的生產力與生產條件的矛盾和沖突就變成“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即“靠犧牲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來發展勞動生產力”[38])和“未來的勞動生產力”(即“生產力絕對發展”的“趨勢”[39])的矛盾,因此,他有時又沒有將生產能力和生產條件兩層含義嚴格區分開來,甚至有時將它們等同:  

 “……就勞動過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間的單純過程來說,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對于這個過程的一切社會發展形式來說都是共同的。但勞動過程的每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都會進一步發展這個過程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形式。這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就會被拋棄,并讓位給較高級的形式。當一方面分配關系,因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一定的歷史形式,和另一方面生產力,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和對立擴大和加深時,就表明這樣的危機時刻已經到來。這時,在生產的物質發展和它的社會形式之間就發生沖突?!?[40]  

顯然,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兩方面是指生產關系一方面和生產力一方面,他在生產力一方面是把“生產力,生產能力及其要素”作為與生產關系對立的另一方面,說明馬克思把“生產力”、“生產能力”及“生產力的要素”這幾個詞是作為同一個東西看待的,它們的含義一樣,它們都可稱為是生產力?! ?/p>

生產力概念的不確定性并不是偶然的,在馬克思的原著中,其他概念也有類似的情況,如生產關系先后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所有制形式”、“所有制關系”、“經濟關系”等術語,至少有3種不同含義[41]、生產方式概念有5種不同的含義[42]?! ?/p>

這兩類用法的對立,人們也早就意識到了,比如《國內外哲學問題討論綜述》在總結生產力的三個含義時說:“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對生產力含義問題的爭論主要是指生產力究竟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物質力量”?主張生產力是一種“物質力量”的觀點,反對把生產力定義為“改造自然的能力”,認為把生產力定義為“改造自然的能力”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43" name=_ftnref43>[43]  

   

三、生產力概念內部的矛盾  

在生產力的兩類用法中,把第二類用法中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等看成是生產力是不對的,因為它們只是第一類用法中的生產能力的要素,這些要素要轉化為第一類用法中的生產能力還必須經過一系列的中間過程,正如電腦在不懂電腦的人手中不會發生作用一樣,康德也說過“(例如一句詩的各個個別的詞)絕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一句詩)”[44],因此,第二類生產條件的用法和第一類生產能力的用法是根本對立和矛盾的,第二類用法中的生產條件只有在生產過程中聯合起來,才能形成一種物質力量。而聯合就是生產關系,就是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對象的關系的綜合,從系統與功能的角度來看,生產力的大小就是由生產過程中要素聯合的方式來決定,不同的聯合方式產生不同的生產力水平。當然要素在其中不是不發揮作用,它們發揮的是“元功能”的作用,它們對生產力“構功能”的作用影響要通過生產關系的結構體現出來。這樣看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就不是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是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 ?/p>

有人一直根據下面我將引用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的“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這一句話證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并根據內容決定形式的關系原理進一步推論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不是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其實馬克思這句話本身就不對,錯就錯在馬克思僅僅把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生產關系理解為與內容相對的“形式”。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是生產力的形式中的一部分,除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一部分形式外,生產力不可能不需要生產工具形式,也不可能不需要勞動對象形式。既然生產工具、勞動對象以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生產關系都是生產力的形式,為什么僅僅把生產關系看作是生產力的形式、其他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就不作為生產力的形式來看待呢?所以,馬克思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理解為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是錯誤的,更不能根據內容決定形式的原理推論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形式理解為生產力要素的“組織形式”,那就與我們的理解一致,它就屬于生產力的各要素的結構,生產力的要素在生產關系這一結構的整合下構成生產力系統,生產力(作為能力)就應該是整個系統的功能。但這時就得不到生產力的要素決定它的組織形式(生產關系)的結論,也得不到(作為功能或能力的)生產力決定(作為結構或組織形式的)生產關系的結論?! ?/p>

還有人用“要素決定形式”的觀點來證明:在生產力中,生產力的要素決定生產的形式——生產關系,例如古今不同的兵器決定不同的打仗方式。對此我不敢茍同,因為我們一談到要素,首先必須弄清是什么東西的要素,沒有一個整體,就不可能談論要素問題,如同兵器首先要看是什么時代這個大環境中的兵器一樣,不同的時代就決定著不同時代的科學技術的水平和兵器的水平,當然也決定著不同的打仗方式,不是僅僅因為兵器的不同就決定打仗方式的不同;其次,要素可以進入不同的形式,如果說要素決定形式,那么要素為什么不選擇它要進入的特定形式而要進入不確定的多種形式里面去呢?一個要素能決定未來一定要進入的某一特定形式嗎?比如我眼前的這塊磚頭就一定選擇進入廚房、不進入衛生間?某人就一定知道未來他一定做一個醫生的丈夫、律師的父親?所以,在要素與要素的形式之間具有不確定性。更主要的是,“要素決定形式”這種觀點雖然不再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理解為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但是其所謂的要素決定形式,實質上還是重復馬克思的錯誤,即不是把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勞動者等因素看成是與生產關系一樣,都是形式,而是把它們看成是與生產關系不一樣的“要素”,其實這些要素本身還是和生產關系一樣,都是生產力的形式?! ?/p>

馬克思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的錯誤是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造成。一般系統論的思想是馮·貝塔朗菲(L•V•Bertalanffy)1937年在芝加哥大學查爾斯·莫里斯的哲學討論會上才第一次提出,但由于那時理論在生物學中聲名不振,他也害怕象大數學家高斯說過的“低能兒的叫喊”,把草稿鎖進了抽屜,戰后才第一次用“一般系統論”這個題目公開發表[45],直到1968年《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的發表才標志著系統論的誕生。所以十九世紀的社會科學,要么是忽視“關系”研究的原子論觀念,要么是忽視所涉及系統的特性的觀念,如常有還原論企圖的“社會物理學”[46],因此,社會科學中像生產力、生產方式這樣的概念的本質,在當時是不可能被認識的?! ?/p>

而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時,只有二十幾歲,《萊茵報》期間的現實斗爭和1841年費爾巴哈發表的《基督教的本質》的影響,“我們一時都成費爾巴哈派了”,使他接受了唯物主義思想原則,拋棄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開始用物質決定意識的方法來分析思考問題,并運用此原則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思想,但是對市民社會他還沒有認識清楚,所以還沒有提出經濟關系或生產關系等概念;從威廉·湯普遜1824年首版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中,馬克思了解到:“這里<湯普遜的著作>在考察實際積累和分配時,總是把它們和生產力聯系起來,放在從屬于生產力的位置。但是幾乎所有其他的體系,在考察生產力時,都是把生產力同積累和現有分配方式永久化聯系起來,把生產力放在從屬于它們的位置。”馬克思接受了其中的積累和分配從屬于生產力的思想,對市民社會的經濟狀況有所了解,因此,根據唯物主義原則,他迫切需要了解的是在市民社會經濟結構中起決定作用的物質性的因素是什么;經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異化勞動的分析,到《神圣家族》中就提出生產方式的概念,找到決定市民社會的物質性的要素“生產方式”,這是創立唯物史觀過程中的重要一步;當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進一步提出生產關系范疇的時候,說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原理確立起來了,這就標志唯物史觀的形成。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頭腦中只有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原則,沒有像現代的系統科學等更先進的理論的指導,所以得出錯誤的結論是難免的?! ?/p>

   

四、唯物史觀的內在矛盾和危機  

用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的觀點來看唯物史觀,馬克思的整個唯物史觀就是不科學的,也無法像他那樣進行推論;而且即使我們不根據這個觀點,而根據馬克思在唯物史觀推理過程中條件和推理過程的不一致,也得不到他所說的結論。  

唯物史觀最經典的表述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47" name=_ftnref47>[47]  

在這一段論述中,馬克思推論的起點是“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即一定的生產力必須要有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它相適應,也就是說生產力不能和生產關系分開,它們形成一個結合體即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接著,馬克思說:“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而按照馬克思本人的觀點,整個社會歷史發展變化起點是:“生產方式的變革,在工場手工業中以勞動力為起點,在大工業中以生產資料為起點。”[48]即按照“生產力的增長、社會關系的破壞、觀念的產生”[49]這樣的循序進行,也就是說,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中,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動、最革命的因素。先是社會生產力變化和發展,然后,人們的生產關系、人們的經濟關系依賴這些變化、與這些變化相適應地發生變化。生產力處在經常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 ?/p>

那么,生產力不斷地發展變化的的動力的來源是什么?只能來自生產力內部,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于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來源于社會內部的分工,來源于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在這里,資本家利用的,是整個社會分工制度的優點?!?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50" name=_ftnref50>[50]這段話說明勞動生產力來源于內部包括社會分工在內的生產關系,沒有生產力內部的社會關系,生產力是不會發展變化的。次頁還說:“……這種節約的基礎不是上面已經提到的對用于不變資本生產的社會勞動的生產率的利用,而是不變資本本身使用上的節約,就這一點說,這種節約或者是直接來源于這個生產部門本身內的協作和勞動的社會形式,或者是來源于機器等的生產已經達到這樣一種規模,以致機器等的價值不是和它們的使用按相同的比例增加?!?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51" name=_ftnref51>[51]  

前面已經說過,馬克思這段話推論的起點是一定的生產力必須要有一定的生產關系和它相適應,也就是說生產力不能和生產關系分開,它們只有形成一個結合體即在生產方式中才有現實的生產,那么,生產力又怎可能與給自己力量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并把生產關系拋在身后自己獨自向前發展呢?這是不可能的,這時已經發展了的生產力不可能再與隨自己同時變化了的生產關系發展矛盾,而只能與它發展之前未變化的舊生產關系發生矛盾,否則就沒有力量來源。在這里我們不要忘記馬克思這段推理的前提是生產力離不開生產關系,而推理過程中,馬克思又必然要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分離,然后才能形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并通過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推動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形成社會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而事實上生產力要發展又離不開生產關系,不可能不需要生產關系而獨立向前發展,把生產關系拋在后面,然后再與生產關系形成不適應、形成矛盾。這就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前提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同步說”與推理過程中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錯位說”的矛盾,而且是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從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來看,生產力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生產關系,不是像人們所比喻的那樣是腳與鞋的關系、身體與衣服的關系,由一個基本適合到錯位不適合、再經過調整到適合同步的過程?! ?/p>

長期以來,人們為什么會在的思想中形成生產力可以單獨的向前發展、與生產關系錯位、經過調整再與生產關系適合同步的觀念的呢?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人們一貫認為生產力就是指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勞動者等實體性要素,如馬克思所說是指像“自來水、煤氣照明、暖氣裝置等”這類東西,是一種物質力量,那它“當然”可以離開生產關系獨自向前發展,這就是生產力概念的歧義性的后果。那么,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是不是總是滯后、在生產力發展變化之后跟著應變呢?事實上不是。生產力的變化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是同步的,它們之間的變化是同時的,沒有生產關系的同時變化,也就沒有生產力的變化?!叭藗冊谧约荷畹纳鐣a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生產力總是和生產關系在一起的,沒有一個孤零零的生產力,任何生產力只能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任何生產力的變革和發展只能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產生,沒有一定的生產關系就不能形成新生產力;同時,新產生的生產力要變為現實的生產力還必須同時形成一種新生產關系,否則,它就不是現實的生產力,就不會在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面前顯示力量,所以新的生產關系必須同新的生產力同時產生。拿“自來水、煤氣照明、暖氣裝置等”東西來說,從它們被發明出來、到它們在實踐中應用、然后到整個社會生產效率提高來看,好像是先有這些技術發明,然后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然后才有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的變化;但事實上,任何技術發明和創新都是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下產生,與該技術發明創新相配套的分工管理等生產關系也同時在人們頭腦中產生。因此,任何技術發明,在靈感產生的時候也必須同時考慮與它相適應的協作管理等實際的應用,這些協作和管理的關系就是生產關系的內容。在實踐中無應用價值的發明不是真正的發明創新,而有些發明創新就是在運用的推動下產生的,所以,創新的靈感與它的運用同時產生。發明創新變成現實后,它還只是一部機器、一種革新方法,一種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還不是現實的生產力,只有它與生產關系結合在一起,運用到實踐中時,才變成現實的生產力。隨著技術成果(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由觀念形態向現實形態轉化,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也在新的生產關系的組合中形成現實的生產力。所以說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是一個同時的過程,兩者都是社會實踐的要求和推動。不能把技術發明創新與應用同生產關系和社會生產分開,技術發明之前舊生產力與舊生產關系同時存在,技術發明之后新生產力與新生產關系同時存在,整個變革的過程都離不開生產關系,整個變革過程的實質是以新的技術發明為核心的新生產秩序取代舊的生產秩序的過程。造成生產力具有革命性和積極性、可以與生產關系錯位、自己獨自向前發展這種功能與結構相脫離的誤解的原因就是生產力概念中第一類用法和第二類用法的對立的影響?! ?/p>

我們這樣重新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符合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呢,我們可以用恩格斯的話來驗證。恩格斯說:  

“但是,正象工場手工業在一定發展階段上曾經和封建的生產秩序發生沖突一樣,大工業現在已經同代替封建生產秩序的資產階級生產秩序相沖突了。被這種秩序、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范圍所束縛的大工業,一方面使全體廣大人民群眾愈來愈無產階級化,另一方面生產出愈來愈多的沒有銷路的產品。生產過剩和大眾的貧困,兩者互為因果,這就是大工業所陷入的荒謬的矛盾,這個矛盾必然地要求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來使生產力擺脫桎梏?!?A title="" style="mso-footnote-id: ftn52" name=_ftnref52>[52]  

這段話中的“生產方式”,傳統的解釋都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53],如果把它理解為傳統包括生產力在內的“生產方式”,那就形成生產力決定生產力的同義反復,這是不可能的。而事實上,這里的生產秩序和生產方式就是它們本來意義上的生產秩序和生產方式。問題是恩格斯不是把生產力理解為生產方式內部所包含的東西,而是把生產力理解為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東西。是什么原因導致恩格斯將馬克思一貫堅持的“通過調整生產關系來解放生產力”的思想改變為“通過調整生產方式來解放生產力”的思想呢?是不是恩格斯連馬克思的一貫的思想都不知道,還是恩格斯的筆誤呢?或者是四十年后,恩格斯的思想發生變化了,修改馬克思的思想呢?到底是哪一種原因呢?恩格斯和馬克思合作了那么多年,他是不可能不熟悉馬克思的思想的;他的學術態度是那么認真,在編輯《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時,甚至要硬著頭皮讀連馬克思本人活著的話都不一定能認得的草稿,在重版《共產黨宣言》、《反杜林論》時,嚴格尊重學術和歷史,將要修改的東西放到序言里說得清清楚楚而不是在原文中修改,使讀者了解文章的來龍去脈,在這種一絲不茍的學風中,怎能出現筆誤呢?如果是前后四十年,思想有了變化,恩格斯為什么不將自己的思想變化做一個公開的說明,而是在清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時,在這個比較嚴肅的反對機會主義和資產階級哲學的戰斗性論著中,輕描淡寫的寫上這一句話,不怕他的論敵就這一點向他發起攻擊嗎?后來經過我的大量的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發現上述情況都不對,造成恩格斯這種理解原因是由于生產力概念本身所包含的第一類用法和第二類用法的對立所引起?! ?/p>

   

五、卡夫丁峽谷問題的意義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唯物史觀本身是錯誤的,要驗證一個錯誤的東西的正確性,當然是無稽之談。馬克思的《資本論》由于其本身的偏見驗證不了唯物史觀的正確性[54],從人類學的角度的驗證也是沒有結果的。所以說,維·伊·查蘇里奇的來信成了暴露馬克思學說中的矛盾和問題的導火線,卡夫丁峽谷問題就是這根導火線上的著火點,因此,能不能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問題純粹是個假問題。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637頁。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5-436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69頁。

[4] 孫來斌/居繼清:《“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十年研究綜述》,《社會主義研究》,[J],1999年第5期。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97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2、433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0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68、430、442、447頁。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3頁。

[10]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頁。

[11] 恩格斯:《反杜林論》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24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1頁。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7頁。

[14] 孫來斌/居繼清:《“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十年研究綜述》,《社會主義研究》,[J],1999年第5期。

[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02頁。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47頁。

[17] 恩格斯:《資本論》第三卷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4頁。

[18] 、[英]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郭大力、王亞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9月版,第55頁。

[19] 、[英]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M],郭大力、王亞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9月版,第64頁。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3頁。

[2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568頁。

[2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734頁。

[2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296頁。

[2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67頁。

[2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801頁。

[2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第179頁。

[2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09頁。

[2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62頁。

[2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33頁。

[3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993頁。

[3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第119頁。

[3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072,第324頁。

[3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7頁。

[3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62頁。

[3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55頁。

[3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81頁。

[3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286-287頁。

[3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278頁。

[3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278頁。

[4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999頁。

[41] 、林劍:《關于社會形態的劃分的再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4期。

[42] 、趙家詳、李清昆、李士坤主編:《歷史唯物主義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28-131頁,。

[43] 、《國內外哲學問題討論綜述》(1981-1982),復旦大學哲學系資料室編,第106頁。

[44]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20頁。

[45] 、[美]馮·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林康義、魏宏森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83-84頁,。

[46] 、[美]馮·貝塔朗菲:《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M],林康義、魏宏森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186頁。

[4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2-83頁。

[4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08頁。

[4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09頁。

[5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97頁。

[5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第98頁。

[5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46-247頁。

[53] 、例如:由王正萍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論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有關生產方式的其他用法”一節中,認為生產方式的第二個用法是“指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系”,編者把本文中引用的恩格斯的那段話編在這一用法下(參見該書第501頁)。另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解說》(五院校聯合編寫組編)第77頁,就是用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來解釋恩格斯的這段話。該《解說》說:“……同樣,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也完全是由于社會內部的經驗原因。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產生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總有一天要成為新的生產力的桎梏,‘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狹隘范圍所束縛的大工業,一方面使全體廣大人民群眾愈來愈無產階級化,另一方面生產出愈來愈多的沒有銷路的產品。生產過剩和大眾的貧困,兩者互為因果,這就是大工業所陷入的荒謬的矛盾,這個矛盾必然地要求通過改變生產方式來使生產力擺脫桎梏?!笨梢姡@段話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大工業的矛盾中的生產方式理解為生產關系。

[54] 參見拙文:《<資本論>的偏見》,學說連線網(www.xslx.com)“思想觀潮”欄目。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鄧選》學習 (十)
  7.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8. 星話大白|越南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