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的大誤解和93年《決定》的大分野
——所有制問題上的正本清源
zhouchengyou
《共產黨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梢姡兄疲òㄋ接兄坪凸兄疲﹩栴}對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本源意義。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蛻變的最深刻根源就在于:極大地誤解了所有制(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
其實,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關于所有制的論述,正是從整個經濟關系(主要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及其發(fā)展變化的分析中引出的,是非常豐富的,并揭示了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奴設和剝削關系,指出了所有制是整個經濟關系(或生產關系)的基礎甚至總和。他們雖然沒有明確地給定所有制的一般含義,但對此又有精辟的論述。馬克思在《資本論》第2卷中指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是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他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qū)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①恩格斯也指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②由此,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結合實踐(如現代產權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科學而完整的界定所有制:所有制就是指資產與勞動的結合關系,它包括資產權利關系和主體勞動關系及二者相結合的方式方法等三方面內容。其中,資產所有權等資產權利(或產權)關系(即關于物的權利關系)和主體勞動關系(勞動制度)是所有制賴以存在的兩個前提條件,它們還不是所有制的核心和本質。
所有制就是指資產與勞動的結合關系。這不僅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本意,而且與歷史的邏輯也是相一致的。例如,歷史上的原始公有制,就是資產(財產)公有與簡單的自然聯(lián)合勞動的結合,其實質就是財產公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奴隸主所有制,就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且完全占有奴隸,奴隸主把奴隸當作物役使用而實現資產與勞動的結合,其實質就是奴隸主完全占有和剝削奴隸。封建主(地主)所有制,就是封建主(地主)占有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占有農民(農奴),憑借農民(農奴)對封建主(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而實現資產與勞動的結合,其實質就是封建主(地主)對農民(農奴)的奴役和剝削。資本私有制,就是資本私有與雇傭勞動的結合,其實質就是資本對雇傭勞動(者)的奴役和剝削。由此,我們還可以得出私有制的共同本質就是:資產所有權等資產權利與勞動者的分離。
所有制,包括公有制和私有制兩大歷史類型。只有真正揭示了公有制才能透徹地理解所有制。對于資本主義之后的公有制究竟是怎樣的,馬克思也有精辟地論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xié)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SUP>③是“利用公有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的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lián)合體”。④或者說是“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廠”。這就鮮明地揭示了:公有制就是資產公有和自主聯(lián)合勞動的結合,其實質就是資產的公有權、經營管理權、收益權等產權向每個自主聯(lián)合勞動者的回歸,亦即“重建個人所有制”。公有制的這種界定,完全符合馬克思所說的“否定之否定”的邏輯,也是“重建個人所有制”的唯一正確解,并大大地深化了所有制的一般含義。
綜上所述,所有制就是指資產與勞動的結合關系,它包括資產的所有權等產權關系和主體勞動關系及二者相結合的方式方法等三個方面的內容。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公有制就是資產公有與自主聯(lián)合勞動的結合,即全部資產權利向每個自主聯(lián)合勞動者逐漸回歸?;仡欛R克思和恩格斯之后的國際共產主義事業(yè)(特別是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人至今還在極大地誤解著所有制特別是公有制。
考察俄國十月革命后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和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人們對公有制的理解基本上形成了兩種模式:“斯大林模式”和“鐵托模式”。1938年斯大林在他的名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中把生產關系的內容概括為三個方面,將所有制理解為生產資料的歸屬(歸誰所有)問題。此即“斯大林模式”,也就是此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廣泛流行的所有制(公有制)的主要模式(我國至今還在堅持的模式)。此模式的具體形式如傳統(tǒng)的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它不僅不利于進一步深化對所有制(公有制)賴以存在的一個前提條件——資產權利制度的認識(如所有權通過經營管理權、資產收益權等途徑實現);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它忽視了對所有制(公有制)賴以存在的另一個前提條件——主體勞動關系(勞動制度)的揭示,忽視了資產與勞動的結合問題(如資產權利向每個勞動者的逐漸回歸)。有人說,此模式的公有制是“人人所有、人人所無”。這種說法雖然不全面,但又突出地說明了所有制(公有制)問題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謂“鐵托模式”就是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的社會所有制模式,它的主要含義是:從資產所有(公有)基礎上的主體勞動關系(勞動制度)方面去理解公有制,讓勞動者享有更多的經濟民主權利。它與“斯大林模式”相比,還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發(fā)展的需要,它忽視了所有制(公有制)賴以存在的一個前提條件——產權制度方面的開拓,以及資產與勞動關系在更大范圍的結合(即資產權利向企業(yè)以外更多勞動者的回歸)。因為,其工人自治的社會所有制近似于一種局部性的集體(企業(yè))所有制,并且其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等逐漸演變?yōu)榈胤秸徒洜I管理科技人員等少數人所壟斷。由此可見,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有制理論和實踐并沒有深刻而全面地體現科學的公有制,在所有制(公有制)問題上還存在著極大地誤解。當然,這種誤解在毛澤東主席那里則有所改觀。毛主席曾經指出:我們所建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還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若管理和干部等方面的問題解決不好,對生產資料有支配權的干部就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占有生產資料及其附產品。1960年3月毛主席在有關鞍山鋼鐵公司經驗與工業(yè)發(fā)展的報告的批示中指出:企業(yè)要實行民主管理,實行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人員三結合。此即“兩參一改三結合”制度,這個制度被稱為“鞍鋼憲法”。再加上我國改革開放前公有制企業(yè)職工享有廣泛的福利保障(資產受益權)??梢?,毛主席所理解的公有制更加接近科學的公有制。只是其理論和實踐還沒有充分展開。
就我國而言,對所有制特別是公有制的誤解,不僅體現在理論上,而且突出地體現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并因此而促成了我國歷史的大轉折。其標志性的事件就是: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頒布和落實。
1956年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在公有經濟(包括全民所有制經濟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層面上,不僅沒有保存和發(fā)展公有制的優(yōu)勢,而且還出現了蛻變,離科學公有制越來越遠。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業(yè)推行家庭承包經營使農村集體所有制變成了“半公有制”或“虛公有制”,全民所有制企業(yè)實行廠長(經理)一長制而讓其經營管理權逐漸為少數人所壟斷。盡管如此,1988年制定的《全民所有制工業(yè)企業(yè)法》(也適用于其它全民所有制企業(yè))卻仍然沒有越出公有制的邊界。這個《全民所有制企業(yè)法》由總則,企業(yè)的設立、變更和終止,企業(yè)的權利義務,廠長,職工和職工代表大會,企業(yè)和政府的關系,法律責任和附則共八章69條構成。其中第52條規(guī)定:職工代表大會有聽取、審查、監(jiān)督企業(yè)重大事項的權利,有時還可以選舉廠長(經理)??梢姡@個《企業(yè)法》還保存著職工及其職工代表大會在企業(yè)中的主人翁地位。而1993年《決定》中有關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規(guī)定則使職工和職工代表大會及工會在企業(yè)中的地位完全邊緣化甚至消失。
1993年的《決定》共十個部分50條,它勾畫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和對外開放的政策導向。《決定》明示,新體制的基本框架由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yè)制度,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按勞分配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等五大環(huán)節(jié)構成。并指出:“發(fā)展外向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接互補”。還說:“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yè)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果真如此嗎?
我們知道,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是公有制,而公有制(或所有制)的主要載體是企業(yè)?!稕Q定》提出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改革方向,并規(guī)定了現代企業(yè)制度的五個基本特征。前四個特征說的是所有權(屬于國家)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和政企分開的問題,其中第三個特征規(guī)定了出資者接其出資額享受有所有者權益,即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及其承擔的有限責任。而第五個特征是:“建立科學的企業(yè)領導體制和管理制度,調節(jié)所有者、經營者和職工之間的關系,形成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稕Q定》指出:“國有企業(yè)實行公司制,是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的有益探索”,“實行公司制企業(yè),要按照有關法規(guī)建立內部組織機構”。起草《決定》的調研報告和隨即出臺的《公司法》都明確地規(guī)定:股東會、董事會及經理層和監(jiān)事會分別是企業(yè)的權力、決策管理和監(jiān)督機構。企業(yè)的“新三會”(股東會、董事會、監(jiān)事會)也就高于了企業(yè)的“老三會”(黨委會、職工代表大會、工會)。由此,現代企業(yè)制度(公司制)完全改變了原企業(yè)的體制架構。不僅如此,《決定》還首次提出了資本、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等概念,而這些正是真實反映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典型范疇。可見,在新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公司制)中,職工(勞動者)與資產的所有權、經營管理權、收益權等告別了,勞動者走上了勞動力市場,成為事實上的雇傭(或終身雇傭)勞動者。這樣的現代企業(yè)(包括其國有企業(yè))制度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yè)(包括其國有企業(yè))制度已經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了。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種對立的社會關系體系。《決定》卻指出:“發(fā)展外向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接互補”。而當代國際經濟體系是以資本私有制為主導的世界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接軌能接出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嗎?
由此可見,1993年的《決定》所勾畫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的藍圖,實質上就是一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及其全球化的藍圖。經濟是社會的基礎,1993年的《決定》因此也就成為中國徹底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經濟總綱”。正是在《決定》精神的指導下,我國經濟的改革開放每兩年走一大步。1995年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國有經濟改革的“抓大放小”(國有小企業(yè)私有化)、“規(guī)范破產”、“減員增效”,提出以吸引和優(yōu)惠外商直接投資為重點,適應國際經濟通則加強國內配套的對外開放政策等。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的主要含義和實現形式及其主體地位的解釋(繼續(xù)堅持資產所有或控股權的傳統(tǒng)所有制模式),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國有經濟布局的戰(zhàn)略性調整(收縮)以及大力發(fā)展股份公司制和混合經濟,提出按要素分配,提出發(fā)展開放型經濟等。1999年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決定》出臺,“國退民進”(私有化)大潮出現,經營者年薪制和股權期權制的肯定與試行,大搞招商引資,縣域經濟被民營化(私有化),利用公有資源扶持私營經濟發(fā)展幾乎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務,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而“與國際接軌”。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使中國經濟徹底融入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由此,以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為標志,我國在不到十年里迅速建立起了一個本質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及其全球化的經濟體制框架。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這段中國近代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49-1978年的新中國正走入社會主義社會,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偏離社會主義,而1993年的《決定》則使新中國徹底走向資本主義??梢姡?993年《決定》因此也就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大分野的又一個界標。
注 釋:
1、《馬恩全集》第24卷第44頁
2、《馬恩選集》第2卷第269頁
3、《資本論》第1卷第832頁
4、《馬恩選集》第4卷第170頁
二00九年十二月十日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