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之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①]
邁克爾.A.萊博維茨著 方聞譯
作者簡介 邁克爾.A.萊博維茨(Michael A. Lebowitz)是加拿大溫哥華西蒙.弗雷澤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經濟學榮休教授,著有《超越資本:馬克思的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帕爾格里夫-麥克米倫出版公司,2003)和《現在就建立:21世紀的社會主義》(每月評論出版社,2006)。他在委內瑞拉與米蘭達國際中心(Centro Internacional Miranda)一起工作,本文的初稿曾在該國印成一本小冊子,現正加工完稿為《社會主義選項:人的真正發展》,將由《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出版社印行。
前言
如果我們相信人民,如果我們相信人類社會的目標應該是“確保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的選擇就很清楚:要么是社會主義,要么就是人相為戰的野蠻狀態。
《人類發展之路》的這幾句結論,印在委內瑞拉版的封底;那個版本是口袋書,很像廣為流傳的《社會主義不會從天而降》(《現在就建立》第5章)。另一個版本,連同增補過的《社會主義不會從天而降》(包括我在《每月評論》2006年4月號上發表的《社會主義新翼》)一文),以《資本的邏輯對抗人類發展的邏輯》為題,收入委內瑞拉的公社委員會叢書出版。
這兩個版本在各節各段上編了號碼,故版式上與傳統的書籍(以及《每月評論》雜志)不同。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書中的資本主義分析和社會主義選項的介紹,雖適合獨自閱讀的讀者(對這樣的讀者并無須在節段上編號),然而,這本著作的真正目標是集體讀者。換句話說,《人類發展之路》是為支持委內瑞拉的教育討論和政治討論而寫的(比如,關于工會、公社委員會和社會主義形態的討論)。在各節各段編號,便于進行這種討論。簡而言之,這本著作,完全不想成為一件供單個被動讀者消費的最終產品;相反,它的目的是,成為激勵人們共同為反對資本主義和實現社會主義而進行斗爭的手段。正如上文摘錄的內容前面有句話所指出的那樣,“我們不得不準備戰斗。”
顯然,不僅在委內瑞拉,我們不得不為了建立一個允許人充分發展的社會而準備戰斗。《每月評論》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把該雜志發表的文章上網,這項政策,使得各種組織有可能按照它們認為有助于斗爭的任何方式利用《人類發展之路》。我認為,這是《每月評論》的同人通過出版社和雜志常年所作出的許多重要貢獻之一。去年11月,我在委內瑞拉書展上談到這本小冊子時,引用了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話:“拿起書本:它是武器”,特意提醒,《人類發展之路》就是寫來當武器用的。在對抗各地野蠻狀態的斗爭中,我們需要很多武器。
──邁克爾.A.萊博維茨
我們要什么?
1.我們都要什么?我們要成為我們可能成為的人。而且,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這樣要求。我們要讓家人和所愛的人都能發展他們的所有潛能──從這些潛能里,我們可以得到我們的發展所需要的一切。滿足每個人發展的需要。
我們的發展需要什么?
2.然而,我們得強調兩點。首先,要談論人類發展的可能性,我們就必須承認,這種發展的前提是充足的食物、健康、教育以及我們自己作主決定的機會。如果我們饑腸轆轆、身體欠佳、目不識丁或受人支配,我們怎么可能發展自己的所有潛能?其次,既然我們各不相同,那么,對每個人來說,為實現自我發展所需要的東西顯然也就互有差異。
強調為我們發展潛能提供機會的社會
3.建立一個允許人的潛能充分發展的社會,這種理想一直是社會主義者的目標。在《共產黨宣言》最初的草稿中,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問:“共產主義者的目標是什么?”他答道:“用這樣的方式組織社會:每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運用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而不危害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馬克思把這些全都概括在《共產黨宣言》的定稿中,他說,目標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簡而言之,我們的目標不會是一個有些人能發展他們的才能,而其他人不能的社會;我們相互依存,都是人類大家庭的成員。我們的目標是,充分發展一切人的潛能。
人的發展從何而來?
4.可是,人的發展不會從天而降。它不是上面恩賜的禮物。它的實現,要通過人民自己的活動──通過馬克思所說的革命的實踐──“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2]。我們通過自己的活動──我們的斗爭和我們所做的一切──改變自己。我們(在工作場所、社區和家庭中)從事生產的方式,我們在活動中與別人聯系的方式,我們自我支配(或被別人支配)的方式──所有這一切,讓我們成為現在這樣的人。簡而言之,我們是自己全部活動的產物。
玻利瓦爾革命的共識
5.每個委內瑞拉人都應該認識到這些思想──他們是委內瑞拉的玻利瓦爾憲法的核心。它(在第299款中)毫不含糊地確認,人類社會的目標應該是“確保人的全面發展”;在第20款中宣告,“每個人都有權自由地發展他/她自己的潛能”;在第102款中則集中討論“在一個民主社會中,發展每個人的創造性潛能,充分展現他/她的個性”──人的發展這一主題,貫串這部憲法的始終。
6.更進一步,這部憲法還集中討論了如下問題:人民怎樣發展他們的能力與潛能──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該憲法第62款斷言,在“公共事務管理”中,人民參與“設計、實施與控制,這對于確保實現他們的充分發展,無論是他們個人還是集體的充分發展,都必不可少”。必要的方式──實踐,積極參與。
7.而且,在經濟領域,也同樣注重建設一個民主、參與、具有主人公精神的社會,正因為這樣,第70款強調“一切形式的自我管理、共同管理和合作”,第102款規定以“發展每個人的創造性潛能”為目標,強調“積極、自覺和共同參與”。
1999年憲法是當時各方力量對比狀況的縮影
8.但這部憲法并不是完全致力于實現人的發展這一目標。它保留了此前的憲法中支持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容──保證生產資料的私有制(第15款),認為私人的自發能力可促成發展與就業(第299款),要求政府鼓勵私人的自發能力(第112款)。
9.此外,這部憲法還包含了金融資本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所要的特殊條款──中央銀行的獨立,帝國主義要求在各國憲法都規定這一點,因為這條款宣告,關鍵的經濟決策不應由選舉產生的政府決定,而該由銀行家和那些受銀行家影響的人定案。簡而言之,1999年的玻利瓦爾憲法,是當時各方力量對比的縮影:它既含有資本主義成分,又含有為了全面發展人的潛能的成分。
10.但是,這些成分能和諧共存嗎?能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嗎?通過資本主義道路能達到人的發展嗎?
資本的邏輯
11.想一想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邏輯處于支配地位;這種邏輯與人自我發展的需要相對立。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的目的就是讓資本謀取利潤。對資本來說,人和自然只是實現該目的的手段。
資本家與工人
12.仔細想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它包括兩個重要方面──資本家和工人。一方面是資本家──財富和物質生產資料的所有者。他們的目的是增加財富。資本家購買商品,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附加價值和剩余價值。利潤是關鍵。對資本家來說,要緊的是資本的增殖。
13.另一方面是工人──他們沒有生產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的物質資料。沒有那些生產資料,他們就不能生產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再交換所需的商品。那么,他們怎樣才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呢?通過出賣他們惟一可以出賣的東西─勞動能力。他們可以選擇把勞動力賣給誰,但不能選擇是否出賣勞動力,如果他們想活下去的話。資本主義需要這些人:他們必須出賣從事生?的能力,以便掙錢買他們所需要的東西。
出賣勞動力
14.但生產資料與生產者的分離,并不必然導致出賣勞動力。如果工人和生產資料相分離,會出現兩種可能性:(1)工人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或者(2)工人從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那里租用生產資料。我們下面會看到,只有第一種情況為資本主義生產創造了條件。
15.誰決定的?這兩種可能性中哪一種會成為現實,是由誰決定的?由生產資料的所有者資本家決定。擁有生產資料,確保他們有決定權。資本家能夠決定怎樣利用他們的財產去達到他們的目的。如果他們選擇自己控制生產,那么,工人要活下去,惟一的辦法就是出賣自己的(勞動)能力。
16.但是,資本家為什么會決定購買勞動力?資本家購買使用工人勞動能力的權利,正因為這是他實現目的,即謀取利潤的手段。作為資本家,他只對自己資本的增殖感興趣。一旦資本家購買了工人的(勞動)能力,他就可以強迫工人創造利潤。
資本與工人的市場交易
17.現在,我們有了市場上雙方交易的基礎: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工人需要錢,資本家需要工人的(勞動)能力。他們各自都想要對方所擁有的東西;看起來每一方都能從交易中有所得。這似乎是一場自由交易。許多人看到市場上發生的這種交易,就宣稱“我看見了自由”。畢竟,沒人強迫你從事某個特定的交易;你也可以自由地選擇餓死。
18.是什么使這種市場交易不同于任何商品的銷售?的確,工人別無選擇,只能出賣他所擁有的東西,但農民或工匠常常也是這樣。不同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在交易雙方中的每一方身上,都發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馬克思評論說:“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3]他們要去哪兒?進入工作場所;進入資本家現在有機會行使他買來的產權的場所。
生產領域的資本邏輯──工人受資本控制
19.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過程,有兩個重要的典型特征。首先,工人在資本家的指揮、監督和控制下工作。資本家的目標(即追逐利潤),決定了生產的目的和性質。在生產過程中,工人接受上面的指揮和命令。這兒沒有市場。有權者和無權者之間是垂直關系。這是一個命令體系,是資本主義工作場所的專制體制。
20.為什么資本家在這兒有凌駕于工人之上的權力?因為他買到了使用工人勞動能力的權利。這是他買來的產權。這是工人賣掉的產權,是工人不得不出賣的產權,因為如果他想活命,這就是惟一的選擇。
沒有勞動產品的產權的工人
21.資本主義生產的第二個特征是,工人對他們的勞動產品沒有財產權。他們沒有所有權。他們惟一有所有權的東西,勞動能力,已經賣給了資本家。這與合作社的生產者不同,合作社的生產者能從自己的努力中獲益,因為他們對自己生產的產品有財產權。在資本主義企業里,工人如果工作更賣力或有更高的生產力,他們就讓資本家的財產實現了價值增殖。與合作社(它不屬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同,在資本主義企業里,工人生產活動的一切成果都屬于資本家。為什么在判別是否屬于資本主義方面,勞動力的出賣這一點如此重要?這就是原因所在。
對工資勞動者的剝削
22.接下來,在資本主義生產領域會發生什么?從邏輯上講,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既然資本家的目標是獲取剩余價值,那?,只有在勞動力能創造剩余價值的情況下,他才會購買。畢竟,他不是在做慈善事業。
23.為了理解剩余價值的生產,想一下工人通常需要買什么──換句話說,他們在現有的生活水平,維持自己的生存需要什么,也就是實際的平均工資。根據社會的一般生產力水平,我們能算出生產那些平均工資需要多少小時的日勞動。例如,在某個特定時間,日工資可能包含6小時的平均勞動──6小時的“必要勞動”;這意味著,平均來說,生產工資的等價物要花6個小時。
24.當然,在工人的工作時間長度只生產出他們工資等價物的情況下,資本家就無利可圖。資本家想要的是工人從事剩余勞動──也就是工人(在資本主義工作日)從事超出必要勞動水平的勞動。生產剩余價值的必要條件是從事剩余勞動──也就是比資本家支付的工資中所包含的勞動更多的勞動。資本家控制著生產,并占有勞動產品,這兩個因素,共同確保了工人在生產中增加的價值比資本家所支付給他們的要更多。他們從事的總勞動與相當于他們工資等價物的勞動之間的差額(換句話說,這個差額是他們的無酬勞動),就是剝削。
資本的運動法則
25.因此,資本家必然會盡一切可能提高剩余勞動與必要勞動的比率,也就是剝削率(或者,從貨幣形式上說,是剩余價值率)。
26.如果工作日和必要勞動時間一樣長(比如說,我們假定的工作日是6小時),那就沒有剩余勞動了。那么,資本家怎樣做才能實現他獲取剩余價值(利潤)的目標呢?一種選擇是減少付給工人的工資。借著壓低實際工資(例如,減少1/3),生產工資所需的勞動時間將會縮短。必要勞動現在只需要4個小時,而不是6個小時。結果是,現在,6小時工作日中有兩個小時為資本家從事剩余勞動──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生產的基礎。
27.資本家的另一種選擇是,利用他對生產的控制,給勞動者增加工作。延長工作日,使工作日盡可能地長。10小時工作日?很好,這意味著現在必要勞動時間是4小時,剩余勞動時間是6小時。12小時工作日?更好。工人為資本家從事的超出工資的勞動會更多,資本會增殖。從工人那里榨取更多勞動的另一個方法是,增加工作日的勞動強度──讓工人在既定時間內干得更多、更快,確保沒有無用動作和閑散時間。工人休息的每一刻,都是他們沒有為資本工作的時間。
28.這就是資本的固有邏輯。資本的固有趨勢是,增加對工人的剝削。一種情形是,實際工資在下降;另一種情形是,工作日在延長。在兩種情況下,剩余勞動和剝削率都會上升。馬克思評論說:“資本家總想把工資降低到生理上所容許的最低限度,把工作日延長到生理上所容許的最高限度。”他接著說,然而,“工人則在相反的方面不斷地對抗”[4]。
階級斗爭
29.換句話說,在資本主義關系的框架內,資本努力增加工作日的長度和勞動強度,并降低工資,而工人則為縮短工作日和增加工資而斗爭。正像資本一方會進行斗爭一樣,工人一方也會進行階級斗爭。為什么?以關于工作日的斗爭為例。為什么工人想要更多的時間供自己支配?馬克思說,時間“是人類發展的可能機會。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處置的自由時間,一生中除睡眠飲食等純生理上必需的間斷以外,都是替資本家服務,那么,他就還不如一頭載重的牲畜”[5]。
30.爭取更高工資的斗爭又是怎樣的呢?當然,工人為了生存有物質上的需求。但他們需要的遠比這更多。馬克思當時評論說,工人的社會需求包括,“參與更高一些的享受,以及參與精神享受──為自身利益進行宣傳鼓動,訂閱報紙,聽講演,教育子女,發展愛好等等”[6]。所有這些,都和他所說的“工人自己發展的需求”有關。
31.工人需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供自己支配,也有滿足自己的社會需求的需要,但是購買勞動力且統治生產領域的資本家并不關心這些需要。這顯然是因為──縮短工作日和提高工資,意味著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的減少以及利潤的降低。
家庭內的必要勞動
32.我們已經說明,資本希望必要勞動盡可能最少。但是,有一種必要勞動是資本愿意增加的──無酬必要勞動。迄今為止,我們只是就工人所購買的東西來談必要勞動。然而,馬克思并沒有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即人們為了消費自己買到的東西,需要對它們進行加工;他談到“為了消費而絕對必需進行”的一些活動──如烹調買來的食物。事實上,馬克思指出,“在家里花費的勞動”越多,用在出門買東西上的錢就越少。
33.但這種在家里從事的勞動是隱而不顯的。為什么?因為資本不需要為它付錢。我們也知道,這種工作大部分是由婦女來做的;它通常得不到承認或重視。然而,沒有這種家務勞動(玻利瓦爾憲法第88款承認,它是“創造附加價值、帶來社會福利與財富的經濟活動”),在勞動市場上就不會有可供資本使用的工人。
34.盡管資本并不為這種看不到的勞動付錢,但它從中受益。免費的家務勞動越多,需要的工資就越少。婦女從事家務勞動導致男子的自由時間越多,資本就越能增加資本主義工作日的勞動強度。作為勞動力的購買者,資本從婦女無酬的家務勞動中得到好處。家務勞動的強度越大、時間越長,資本得到的好處就越多。家務勞動還以另一種方式發揮作用:資本對男性和女性工資勞動者的工資降低得越多,對他們工作日的勞動強度增加得越多,家庭供養工人的壓力就越大。
35.我們怎么能否認資本的邏輯是和婦女的發展需要對立的?
資本的邏輯與人類發展的邏輯的對立
36.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資本的邏輯是如何與人類發展的邏輯對立的。例如,想想大自然與環境問題。人類需要有益健康的環境,需要與大自然共存,把大自然當作維持生活的條件。然而,對資本來說,大自然──就像人一樣──只是獲取利潤的手段。馬克思指出,(從人類的觀點來看)合理地對待地球和大自然,是與“資本主義生產的整個精神”相矛盾的,“資本主義生產旨在最直接地追求金錢利潤”。因此,資本主義得到了發展,然而,“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7]。
37.事實上,資本的邏輯是人類發展的邏輯的敵人。與資本的目標持續對立的,是“工人自己發展的需求”。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果資本和工人在相反的方向上對抗,結果由什么決定?
工人間的團結與分裂──團結是工人的戰略
38.答案是斗爭:工資和工作時間的變化,取決于雙方的相對實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工人來說,要在工作日、工資和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方面有所改善,他們就必須團結起來反對資本;他們必須克服工人內部的分裂與競爭。如果工人遭到分化,他們就會軟弱無力。如果工人互相競爭,他們就不能和資本斗爭;而結果是出現這樣的趨勢:工資被降低到最低限度,工作日被延長到最高限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工會的目的都是──結束分裂,加強工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斗爭的力量。
資本的戰略──分化工人
39.資本會如何回應?盡一切可能增加工人的分裂程度。資本家可能錄用一些靠低報酬來競爭工作機會的人──例如,外來移民或鄉下來的赤貧者。他們可能運用國家政權取締或破壞工會,或者停業并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在那里,民眾窮困,工會禁止存在。從資本的觀點看,所有這些都是合理的。在資本家看來,做任何可能讓工人相互敵對的事都是合理的,包括宣揚法西斯主義和性別歧視。馬克思描述了英國19世紀時英格蘭工人和愛爾蘭工人相互敵視的狀況,認為這是導致他們力量薄弱的原因:“這是資本家階級維持權力的秘密所在。該階級完全明白這一點。”
40.所以,雖然工人希望生活中有一點安全感,能計劃自己的未來,能養活家人,而不是總處于一種變化不定的狀態,是理所當然的,但資本的邏輯指向相反的方向。事實上,工人的生活越不穩定,他對資本的依賴就越嚴重。資本更喜歡這樣的工人:老是擔心資本會拋棄自己,導致自己失業、未來變化不定。資本,不管可能來自哪里,都更喜歡臨時的、兼職的、非固定的工人,沒有救濟金的人,愿意接受更低工資和更大強度工作的人。
41.因此,資本家和工人便圍繞工人之間的團結或分裂問題而展開斗爭。
生產力增長
42.正是因為工人抵抗把工資降低到絕對的最低限度,把工作日延長到絕對的最高限度,所以資本家尋求用別的辦法來實現資本增殖;他們采用機器,機器能增加生產力。如果生產力提高了,那么,工人只要用較短的勞動時間,就能為自己再生產出同樣的實際工資。通過使生產力比實際工資提高得更快,他們減少了必要勞動,提高了剝削率。
43.因此,在資本與勞動的斗爭中,資本家被迫讓生產過程革命化。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是好事:在生產中納入科學與社會智力的產物,意味著有可能大幅提高生產力。因此,顯然有可能在世界上消除貧困,并大幅縮短工作日(這會給人的發展提供時間)。可是,要記住,那些并非資本家的目標。那不是資本在生產方法中進行這些變革的原因。資本想要的不是縮短工作日,而是減少必要勞動;它想要的是極力提高剩余價值與剝削率。
44.但是,是什么妨礙了工人成為生產力提高的受益者──隨著商品生產成本的下降而提高實際工資?資本怎樣確保是它自己而非工人從中獲益?
勞動后備軍
45.如果生產力的提高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么,商品生產成本下降,就可能允許工人用他們現有的貨幣工資購買更多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工人可能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受益者。但它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生產力的提高是資本發起變革的結果,就這一點來說,它的作用是增加了工人的分裂程度,并因此削弱了工人。例如,每個因使用機器而被取代的工人,都增加了勞動后備軍;失業工人與就業工人競爭。這個失業工人后備軍的存在,不僅使得資本可以在工作場所實施紀律,還使得工資保持在讓資本主義生產有利可圖的界限內。例如,失業工人也許能找到工作──但工資會低很多。
46.當資本為了避開有組織的工人,而轉移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時,情況也一樣──它擴大了(勞動)后備軍,并確保,即使是那些組織起來進行斗爭的工人,也無法做到讓實際工資的增長像生產力那樣快。馬克思認為,剝削率會繼續上升。即使實際工資增長了,“工人與資本家的生活狀況之間的鴻溝也會繼續擴大”。
剝削并非主要的問題
47.然而,一個巨大錯誤是,認為資本主義的主要問題在于收入分配不公平──也就是說,認為資本主義糟糕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人得到的收入要少于他們所創造的。假如這是惟一的問題,那么,解決方法顯然要集中在為了工人的利益而改變收入分配上,例如,強化工會、通過國家立法約束資本、推行充分就業政策(這會減少勞動后備軍的影響)──所有這些改革措施,都將使力量的天平向工人傾斜。
48.但這只有一時之效。因為必須明白,資本決不會睡大覺。它決不會停止努力破壞工人所得到的任何成果,不管這種成果是通過直接的經濟行為,還是通過政治活動得到的。它決不會停止努力分化工人、讓他們相互為敵、增加工作強度、降低工資。即使工人的力量已經足以取得成果(就像在二戰后的一段時間那樣),資本也會把這些成果看作需要克服的臨時障礙。它利用自己的固有權力,決定怎樣投資和在哪里投資,以恢復攻勢(就像在所謂的黃金時代那樣)。資本的這種固有權力,終結了“福利國家”和“進口替代”模式,這兩種政策許多國家曾用來當作經濟發展的基礎。
49.問題不在于減少不公平與剝削的成果只是暫時的。工人工資的高低,并不是關鍵所在──它一點都不比奴隸口糧的多少重要。我們更需要觀察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觀察資本主義所造就的工人的性質。
資本主義生產怎樣使工人畸形化
50.想想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狀況。就像我們已經看到的,資本的目標和權力,支配著生產過程。此外,工人所生產的產品,是資本的財產。但是,工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些產品是勞動人民活動的成果。相反,機器、技術,一切“社會智力的共同生產力”,在工人面前都表現為資本,表現為資本家的貢獻。而且,這些產品轉而與工人敵對并統治他們──它們變成了資本的權力。發生了什么?馬克思解釋說,只是因為工人已經把他的創造力賣給了資本家,這種創造力現在“作為資本的力量,作為他人的權力而同他對立”[8]。
51.由人類活動所創造的財富世界,在工人面前表現為“一個統治他的、異己的世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工人來說,生產過程表現為“完全的空虛”,“全面的異化”,“為了某種純粹外在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目的本身。”[9]生產過程中的這種“空虛”和貧困化,帶來的結果是什么?我們力圖用物來填充生活的真空──我們被驅使去消費(消費至上論)。除了用金錢這個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真正異化的需求,我們還能用什么別的東西做到這一點?
資本主義生產使人民畸形化的其他方式
52.但是,驅動人去“消費,消費!”,并不是資本主義使人民變畸形的惟一方式。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描寫了工人被損害、貧困化和“肉體與精神分裂”的情況;工人的“手腳終生被束縛在某一個特殊操作上”,這種狀況出現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所特有的勞動分工中。機器的發展能拯救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人嗎?不,馬克思強調說,它完成了“生產過程的智力同體力勞動相分離”。“在這種情況下,腦與手彼此分離、互相敵對”,“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都喪失了[10]。
53.可是,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記住,資本采用科技和生產科術,只是為了一件東西──利潤。由于工人有自己的目標并為之斗爭,所以,資本的邏輯加強選擇那些會讓工人彼此分裂并更便于督管和監視他們的行為的技術。資本采用的特定生產力量,并不是中立的──它們并不賦予工人力量,讓他們發展自己(智力和體力上)的一切潛能。相反,正像馬克思強調的那樣,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11]。
為什么資本主義生產不讓人快樂
54.換句話說,并非偶然,我們大多數人發覺,工作場所是個痛苦的地方──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摧殘我們,讓我們人不像人。但是,為什么工人不能就起而與這殘害人的制度斗爭?為什么他們不能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轉變成適合人發展的場所?
55.還是要記住資本的邏輯:如果人的發展能為資本帶來利潤,資本就會推行有利于人的發展的變革。但是,資本并不關心所選擇的技術是否會讓生產者得以成長,或者讓他們在工作中找到任何樂趣和滿足。它也不關心在引入新技術和新機器時,被取代的工人會發生什么事。如果你的技術沒用了,如果你的工作沒了,那也不管。資本得到了好處,你受到了損失。馬克思評論說,“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12]資本的邏輯,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敵人。
56.因此,如果工人通過斗爭,在這里(或別的地方)取得了成果,那么,資本就會找到反擊的方法。而且,它擁有所需的武器。資本擁有生產資料,控制著生產,有權決定投資的性質和方向;通過這些,它最后可以采取所需要的措施,以提高剝削程度,擴大剩余價值生產。盡管資本可能遭到工人反對,但它能克服生產領域中影響它增殖的障礙。在生產領域,資本處于支配地位。
資本主義流通的邏輯
57.因此,包含越來越多剩余價值的商品能夠生產出來。可是,資本主義存在一個固有矛盾:資本家并不需要這些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他們的目標不是消費這些商品。他們想要的是賣掉這些商品,實現潛存其中的剩余價值。他們想要的是錢。
資本家需要不斷擴大的市場
58.可問題在于,市場不是個無底洞。在流通領域,資本家遇到了一個影響他們發展的障礙──市場的范圍。資本的邏輯驅使資本家在生產領域增加剩余價值,那么,同樣,它也強迫他們擴大市場范圍,以實現剩余價值。如果你不能賣掉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以實現剩余價值,那你為什么要生產這些商品?一旦了解了資本主義的性質,你就會明白資本為什么必然被迫擴大流通領域?
需求的全球化
59.不管市場有多大,資本家總是力圖擴大。受到現有流通領域限制的資本,努力拓寬這個領域。怎樣擴大?一種方式是空間上的擴展──把現有的需要延伸到更大的范圍。馬克思評論說,“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被表現為必須克服的限制。”[13]因此,資本要力求“摧毀”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14]。
60.在這一過程中,大眾傳媒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資本來說,民族文化與歷史的特性毫無意義──通過大眾傳媒,各處的標準和需要實現了同質化,資本的邏輯從而征服了世界。各處都是同樣的廣告、同樣的商品和同樣的文化──獨特的文化與歷史,是資本在流通領域的障礙。
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61.資本擴大市場還有一種方式──“制造新的需求”。馬克思指出,資本家會盡其所能要人們消費更多東西,“使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誘惑力,強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15]。這并不是新情況──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相對來?還不發達的19世紀中葉,就已道破。然而,在20世紀,特定資本主義生?方式的發展,使銷售活動變得必不可少;但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并不只是更高的生?力──資本成功提高剝削率,使實現剩余價值成了資本的一個核心問題。
62.因此,資本有能力轉移到低工資的國家去生產商品,這些商品再出口回到比較發達的地區;資本的這種能力,大大增加了生產力與實際工資之間的差距──也就是說,在全世界提高了剝削率。而且,這意味著,必須加強使商品通過流通領域的銷售活動。資本在生產領域節節勝利,而為了銷售,它愿放在創造新需求上的花費也毫不多讓。
63.看看為專業運動員提供的薪水。為什么這些薪水(和產品宣傳費)數額這么龐大?一切都和廣告有關──也就是說,都和剩余價值的實現有關。(在電視上看體育節目的人越多,大眾傳媒資本家就能向不得不做廣告的資本家收取越高比率的費用。)在這方面,婦女勞動(如生產耐克牌鞋子)的低工資與耐克公司付給運動員的高額宣傳費之間,就有駭人的反差;實際上,這和嚴重的剝削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流通領域的剝削
64.但并不是只有生產領域才存在剝削。為了把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換成錢,資本家不僅必須刺激需求;他們還需要有人去銷售這些商品。當然,他們希望流通費用盡可能地少;因此,資本的邏輯要求,應該盡可能多地剝削銷售這些商品的工人。對這些工人剝削得越多(換句話說,他們工作的時間與工資中包含的勞動時間的差額越大),資本的銷售成本就越低,售后利潤就越高。
65.在流通領域,剝削工人的最好方法是,使用臨時的、兼職的、非固定的工人。這些工人容易被離間和分化;他們發覺難以聯合起來反對資本,因此就互相競爭。在失業率很高時,這種競爭會變得非常激烈;于是,資本不僅會降低這個部門的工資──它還會把銷售風險轉嫁給工人。
非正式工人
66.換句話說,龐大的失業后備軍,使得資本有可能利用“非正式部門”來完成循環。這些工人是資本生產與流通的循環的一部分(因?在很大程度上,這些“貨郎”所銷售的商品,是在資本主義關系下生產出來的);然而,他們沒有資本正式雇用的工人所擁有的福利和相對保障。他們看起來像是獨立經營者(甚至連他們自己也這?想──這是資本的一大勝利!!),但是,他們依賴資本家,資本家也依賴他們去銷售那些包含剩余價值的商品。就像各地沒有組織起來的工人一樣,他們也互相競爭(而且還和流通領域的“正式”工人競爭)。誰會從這里得到好處?照樣,工人競爭的結果是資本獲益。
為什么資本主義會遭遇危機?
67.我們知道,為了實現剩余價值,資本在不斷地努力擴大市場。但它并不是總能成功。資本擴大剩余價值的生產,往往超過它實現剩余價值的能力。為什么?因為它在生產領域的成功──特別是,它在提高剝削率方面的成功。資本在生產領域的所作所為,反過來在流通領域給它帶來困擾:通過力求“把這種必要勞動對剩余勞動的比例降到最低限度”(也就是說,提高剝削率),資本同時會“限制交換領域,也就是限制價值增值的可能性,即限制實現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的可能性”[16]。馬克思評論說,出現生產過剩,正是因為工人的消費“沒跟上勞動生產力的增長”。
68.因此,生產過剩是“發達資本的基本矛盾”。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進行,“不考慮市場的現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現有界限”[17];結果是,“在立足于資本主義基礎的有限的消費范圍和不斷地力圖突破自己固有的這種限制的生產之間,必然會不斷發生不一致”[18]。
危機與生產領域
69.生產剩余價值的能力與實現剩余價值的能力失衡的初步跡象,加劇了資本家的競爭。這表明,相對于市場的限制來說,資本的積累(也就是投資)太多了。然而,這種失衡的最后結果是危機──“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間恢復的暴力的爆發”[19]。商品賣不掉了;自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如果商品不能賣出去,它們就不會再被生產出來,因為沒有了利潤。因此,生產減少,宣布裁員──即使有生產潛力,人民也有需要。畢竟,資本主義不是慈善事業。
資本主義的本質暴露出來
70.這正是資本主義危機使人們有可能看到的資本主義的本質: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潤──而不是作為社會地發展的人類的人的需要──決定著生產的性質和規模。有什么其他的經濟制度會導致這些問題同時存在:資源閑置、民眾失業、人們對可以生產出來的東西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有什么其他的經濟制度會讓世界上一部分地方人們餓得要死,而別的地方食物充足、有人抱怨“食物生產得太多”?
71.但是,危機并不必然導致人們質疑這個制度本身。人民同資本主義的各個特定方面斗爭──超時工作、工資水平、工作條件、積累過度的危機所引發的失業、資本對環境的破壞、民族文化與主權的毀滅,等等──但是,除非明白了這個制度的本質,否則,他們的斗爭,就只是為了要一種更友善的、有人性外表的資本主義。
72.然而,資本并不想要更友善的資本主義。它想要的是利潤。而且,即使工人也許并沒有試圖終結資本主義,而只是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為實現公正而斗爭,他們的斗爭也可能對追求利潤構成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可能會發覺,有必要展示資本邏輯的另一面。
資本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與國家
73.資本的座右銘是:“盡可能利用市場,必要時求助國家。”馬克思強調說,在其發展的初期,資本對國家有巨大的需求:“正在上升的資產階級需要國家權力。”為什么?因為資本為進行再生產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都不是自發存在的。為了創造出讓資本主義繁榮發展的制度,資本需要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例如,“古怪的恐怖的法律”),使社會的一切因素都服從自己的要求;比如,它運用這種力量迫使工人“習慣于雇傭勞動制度所必需的紀律”[20]。
資本所創造的“常識”
74.然而,馬克思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需要由國家代表資本進行干預的情況會減少。資本采用特定生產力的方式,會貶低工人,“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21];“使用機器、運用科學和發明等帶來的好處”,都不可避免地被看成是資本的貢獻;由于引入新技術,工人被取代和分化──所有這一切,都嚴重導致工人在資本面前產生依賴感和無力感。
75.馬克思認為,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自己就能“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因為在正常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不斷增加勞動后備軍的人數,市場的力量足以迫使工人接受資本的統治。因此,馬克思說,資本自己會“粉碎一切反抗”,制造一個“由于教育、傳統、習慣而承認這種生產方式的要求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的工人階級。[22]
國家作為資本最后的武器
76.然而,工人確實在反抗,確實在為他們的需求而斗爭。而且,市場本身并不是總能確保資本獲得利潤;利潤是資本的目標和活力來源。因此,資本向國家求助──“必要時求助國家”。它準備摧毀工會、剝下民主偽裝、轉向法西斯主義,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國家的強制力和“古怪的恐怖的法律”[23],并不是新興資本主義所特有的。資本在其發展初期和充分發展時期,都會創造出自己所需要的國家。
資本主義的根本原則
77.而且,不僅從本質上講是這樣。資本追求利潤,這是資本主義的根本原則。除了尋找新的、更便宜的原料產地和新的商品銷售市場外,資本還需要能加以剝削的工人。它想找那些軟弱的人,那些愿意接受低工資和惡劣工作條件的人,那些脫離其他工人的人;因此,資本為了確保這些有利條件,會進行生產轉移。如果你了解了資本的邏輯,就會明白,全球資本主義是由資本的本性所決定的──為了實現追求利潤的目標,資本力求“摧毀一切地方限制”。[24]
78.在這里,資本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樣信奉“盡可能利用市場,必要時求助國家”的座右銘。只要資本能通過市場得到它想要的東西──比如,由于初級產品生產國為出口而競爭,或者是能得到大量可以在生產中剝削的工人──它就不必過份倚重資本主義國家的強制力。
資本及其國家幫助資本的市場
79.但是,資本在求助于直接的強制之前,還有很多武器可用。認?市場具有魔力,這種占據支配地位的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在經濟系里,那些在研究與經費上得到資本和其國家支持的經濟學家,不會對市場提出批評。在思想斗爭中,資本引據這樣的意識形態:干預市場必然引發災難,一切想利用國家的企圖都會好心辦壞事。因為不贊同這些觀點的人會被貼上“壞經濟學家”的標簽,常常失業或被邊緣化;所以,每個人從經濟學家(和媒體)那里聽到的聲音,都是叫喊“別無選擇”──除了市場別無選擇,窮國(實際上是所有國家)除了接受市場的支配別無選擇。
80.然而,沒有人會指責資本完全依靠思想的力量。資本也會利用其國家來創建一些機構,這些機構能確保市場的支配地位。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這樣的國際機構,以及所謂的自由貿易協定,就都是被創造出來貫徹資本的邏輯的。用怎樣的方式?通過懲罰那些膽敢有別的想法的人,懲罰那些試圖推行不受主要資本主義列強控制的政策的國家。
81.此外,帝國主義有個“第五縱隊”──獨立自主的中央銀行,資本還會利用一整套制度來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消除對資本轉移的一切限制,廢除所有保護工人、消費者和市民免受資本傷害的法律,削減國家對資本的控制權(同時增加國家代表資本行使的權力)。
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國家
82.盡管存在這一切,也不能阻止人民最終為了自己的發展而斗爭。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就利用帝國主義國家進行軍事干涉,通過顛覆活動,通過動用經濟、軍事資源,來扶持殖民地國家和附庸國;這些殖民地國家和附庸國,會為資本主義世界秩序的再生產創造條件。特別是,當資本已經決定在外圍地區直接進行剩余價值生產的時候,會發生這種情形──現在,它必須確保自己的投資能得到保護。
83. 在當地寡頭和精英的支持下,這些殖民地國家被分派的職責是,創造一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下,市場能最好地為資本服務。通過使農業生產者和土地分離,并為資本提供自由活動的特殊經濟區,全球資本的這些傀儡,使得資本能得到它所想要的勞動后備軍。此外,它們還在那兒維持秩序──利用它們的強制力和“古怪的恐怖的法律”[25],打擊那些挑戰資本邏輯的行為。然而,一旦這些殖民地國家不能履行這種職責,資本就會根據需要直接進行帝國主義干涉。
84.簡而言之,帝國主義永遠不會停下腳步。它的野蠻歷史一再證明了這一點。正像切.格瓦拉(Che Guevara)所指出的那樣,它是一頭不知道任何限制的野獸──它會努力把任何為自由斗爭的人踩碎在自己的腳下。
帝國主義的本質
85.帝國主義是與資本追求剩余價值的目標不可分的一部份,是資本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力求“摧毀一切地方限制”[26]的必要部份。并不奇怪,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資本家為擴張勢力而競爭,會導致他們要求各自的國家給自己特權來剝削殖民地──從而引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然而,基本矛盾一直是資本與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生產者之間的矛盾──在這方面,所有帝國主義國家擁有共同的利益。
資本主義與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
86.想一想資本主義所造就的那種人。我們已經看到了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損害。資本不是為人發展自己的一切潛能創造條件,而是把人當作實現它的目標即謀取利潤的手段。他們的生產活動受到這種外在權力的支配;他們作為局外人,和他們的勞動、他們的勞動產品、他們的勞動手段以及他們彼此,發生關系。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造就的是貧困的人。這些人,勞動者,從他們的勞動中很少獲得滿足,不得不從對商品的消費中尋求滿足;他們能夠用拿到的工資進行消費。
87.在這里,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的,是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首先,人們(a)與生產資料相分離,又有一些必須得到滿足的需求。這些人(b)必須進入勞動市場,出賣他們的勞動力──和其他處境相同的人競爭。他們(c)進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造就了貧困的工人,他們的需求和消費力都很有限。然而,(d)消費掉這些異化的產品后,他們又沒有了養活自己的手段,必須再次把自己帶到資本面前;他們又得為實現資本的目標而進行生產。這是個惡性循環,它的各個階段是相互依存的──不全部改變,就無法改變其中任何一個。
惡性循環的擴大
88.然而,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還不止于此,因為這個循環在擴大。它擴大,是因為資本力圖進行擴張。資本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剝削,從而會產生新的剩余價值;資本為了增殖,會擴大它的生產能力;正因為這樣,它必須通過不斷形成新的消費需求,來擴大商品流通的范圍。因為資本必須增殖,所以它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人為地制造新的需求。它誘使人們過消費至上的生活(在這種生活里,人們永遠都不會完全滿足),它必須這么做──它必須賣掉越來越多的商品。它必須創造新的需求,創造會使我們更依賴資本的新的需求。這就是為什么馬克思評論說,“資本今天的力量”[27],是以為工人創造新的需求為基礎的。
界限?
89.因此,資本主義是一個日益擴大的循環──一個日益擴大的異化生產、日益擴大的需求和日益擴大的消費的螺旋。但是,這種狀況能持續多久?每個人都知道,世界某些地方已經實現的高消費,不可能在另一些地方同樣做到;后面這些地方的資本,最近才與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實現一體化。很簡單,這么做,地球承受不了──正像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的那樣,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出現了全球變暖,短缺現象日益嚴重;短缺現象反映了新的資本主義中心對某些特殊產品的需求在增加。這個循環遲早會達到它的極限。它的極限,取決于大自然的界限,取決于地球承受越來越多的商品消費、越來越多的地球資源消耗的界限。
90.但是,甚至在我們達到資本主義惡性循環的極限之前,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個問題:誰有權支配這些越來越有限的資源?石油、金屬、水──所有這些現代生活的必需品,應該歸誰所有?是現有的資本主義富國嗎?它們能夠發展起來,是因為別的國家沒能得到發展。換句話說,在物品和資源的消費上,它們還能維持巨大優勢──并運用自己的強權從別國攫取資源嗎?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實際上,還有那些全然沒有興起的國家),能得到“合理的份額”嗎?貧困的世界生產者──由于大眾傳媒的作用,生產者熟知其他地方的消費標準──會接受自己無權享用文明成果的狀況嗎?任何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還會想任由市場支配嗎?實際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必要時求助國家”。
野蠻的幽靈
91.野蠻的幽靈在世界游蕩。怎么會有人認為資本主義是人的發展之路?是,當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有些人總是可以發展他們的很多潛能──但并不是一切人都可以。為什么?因為資本主義的真實本性,取決于某些人能夠壟斷人類活動成果和文明成果,并剝削和排斥其他人。資本主義從來就不是這樣一個社會,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可是,既然資本主義的特殊擴張方式的極限已經變得顯而易見,那么,它所包含的與生俱來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就很明顯了。
社會主義與人的發展
92.有一種替代選擇──這種替代選擇來自人類發展的邏輯。無論自覺還是不自覺,人民已經為這種替代選擇斗爭了很久;他們用人類發展的邏輯反對資本的邏輯。在每次爭取人的尊嚴與社會公正的斗爭中──在每次爭取更高工資和更好勞動條件、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家長制、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的斗爭中,在每次爭取滿足我們的衛生、教育、住房(和其他需求)的權利的斗爭中,都蘊含著人的發展這一思想。這些斗爭,都是為了消除那些影響我們全面、充分發展的障礙。
93.在我們的共同斗爭中,還蘊含著這樣的思想:我們全都彼此相關──我們相互需要,實際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作為替代選擇的是這樣一個社會:它的基礎是愛和團結,是我們作為人類大家庭的統一,是“建立在人們的現實差別基礎上的人與人的統一”[28]。
94.當然,這種社會不能是由國家決定的,在思想和行動仍然相互分離的地方,我們(在工作場所、社會上或家庭里)就處于被支配地位,我們發展自己潛能的能力就會不平等。這種社會究竟會造就什么樣的人呢?玻利瓦爾憲法認為,作為人類發展的替代選擇的,只能是一個民主、積極當家、參與的社會──在那里,我們的參與和實踐,是確保我們“個人和集體充分發展”的必要條件。
創造富有的人
95.人類發展的邏輯顯示,我們需要通過在生活各個方面的民主、參與和積極當家的行為,實現自己的發展。通過在社會、工作場作和一切社會機構中的革命實踐,我們能把自己打造成馬克思所說的“富有的人”[29]──潛能和需求上的富有──與資本主義所造就的貧困、被損害的人形成對比。對人類發展邏輯的認識,顯示了資本邏輯的邪惡與反人性,表明了我們需要進行的另類選擇。
96.不同于等級森嚴的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認為它是“階級專制的機器”[30])和專制的資本主義工作場所,只有革命民主能夠創造條件,在那里,我們每天都能把自己打造成富有的人。這種思想認為,民主存在于實踐之中,民主是一種實踐,民主是積極當家。這種意義上的民主──在工作場所積極當家作主,在鄰里間、社區和公社積極當家作主──是正把自己變成革命主體的人民的民主。
社會主義的基本三角形
97.這種革命民主,不僅在確定社區與工人的需要和能力時必不可少,而且可以用來建立積極當家作主的能力,在生產者之間形成新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建立在團結基礎上的關系。在生產中,除了積極當家的民主外,我們還有什么辦法,能確保生產過程會使人民變得富有并擴大他們的能力,而不是給他們帶來損害并讓他們陷入貧困?在社會上,除了積極當家的民主外,我們還有什么辦法,能確保生產出來的東西是促進我們實現潛能所需要的?
98然而,為社會的需要而進行民主生產,有一個基本前提:不能存在個人、集團或國家對人類勞動成果的壟斷。換句話說,前提是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它是烏戈.查韋斯(Hugo Ch?vez)(譯按:委內瑞拉現任總統)所說的社會主義“基本三角形”的第一條邊:(a)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這是(b)由工人組織的社會生產的基礎,生產的目的是(c)滿足共同的需要,實現共同的目標。
99.我們來仔細思考一下這個特殊的分配-生產-消費聯合體的每個要素。
A.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
100.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制至關重要,因為只有它能確保我們共同的社會生產力被用來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而不是實現資本家、個人團體或國家官僚的私人目標。然而,社會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不同。國家財產可能成為下面這樣的企業的基礎:國家資本主義企業,等級森嚴的國家公司,以及特殊工人群體(而不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占有國家財產大部分收益的公司。然而,社會所有制意味著徹底的民主──在決定如何利用我們社會勞動的成果時,人民作為主體發揮作用,他們既是生產者,又是社會的一員。
B. 由工人組織的社會生產
101.由工人組織的社會生產,在生產者中建立了新的關系──合作與團結的關系。和資本主義生產不同,它使得工人有可能結束這種狀況:由于腦與手的分離,“身心受到損害”,喪失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31]。只要工人無法在工作場所把思想和行動結合起來,從而發展自己的潛能,那么,他們就仍然是異化的、局部的人,這樣的人會從擁有和消費物品上尋找快樂。而且,我們可以肯定,如果工人不在工作場所進行決策并發展自己的潛能,那么,其他人就會這么做。在工作場所積極當家的民主,是生產者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C. 滿足共同的需要,實現共同的目標
102. 滿足共同的需要,實現共同的目標,集中關注的是下面這一點的重要性:把我們的生產活動,建立在認知我們的共同人性和我們作為人類大家庭成員的需要的基礎上。因此,它強調要超越私利來看待我們的社區與社會的重要性。如果我們進行生產只是為了獲取私利,那么,我們會怎樣看待其他人?看成競爭者或消費者──也就是當作敵人或實現我們的目的的手段;這樣,我們就仍然是異化的人、局部的人、被損害的人。社會主義三角形的這個第三要素,它的目標不是要通過交換關系(因此,力求為自己得到可能的最好交易)來和他人建立聯系,而是和他人形成一種認知到差別的團結關系。就像玻利瓦爾美洲國家替代計劃(the Bolivarian Alternative for the Americas)那樣,我們在人民中間建立團結,同時用各不相同的方式造就自己。
103.這種團結的思想最關緊要,因為它主張,一切人,所有各部份的集體工人,都有權利用“我們共同的社會生產力”。前提完全不是我們有不受限制地消費東西的個人權利,而是我們了解“工人自己發展的需要”的重要性。再者,我們要求得到社會的大腦與雙手所創造的總成果,這種要求的根據并不是剝削。并不是因為你受到了剝削,所以有權分享社會勞動的成果。而是因為你是人類社會的一員──是因為像我們所有人一樣,你有權利得到發展自己一切潛能的機會。
104.同時,身為人類社會的一員,你也對這個人類大家庭的其他成員負有義務──確保他們也有機會發展自己的一切潛能。身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你被要求善盡自己的義務──玻利瓦爾憲法提出了這一點:第135款指出,“各人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義不容辭地履行義務,這些義務來自團結、社會責任和人道救援的需要”。
我們承襲下來的缺點
105.當然,構建社會主義三角形,并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這一點,意義重大。例如,為了共同的需要和目標而生產,要求有一種民主機制,可以把下面的需要傳送上來,以便自覺地進行協調和計劃。然而,最初確定的共同需要和目標,將會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成長起來的人民的需要──人民“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32]。同樣,在生產者的私人利益依然盛行的時候,怎樣才能保證生產是?了社會的需要?而且,在這些情形下,我們怎樣確保財產真正歸社會所有?沒有為社會需要而進行的生產,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會財產;沒有社會財產,就不可能有工人按社會需要而進行的決策;沒有工人決策,就不可能有人民及其需要的變化。不能成功地構建這個三角形,意味著從舊社會承襲下來的缺點污染了一切。那么,既然萬事萬物都相互依存,你怎樣創造21世紀的社會主義呢?
革命的實踐
106.簡而言之,問題就是,如何在發展新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創造社會主義新人。這只能通過一個過程實現──在這個過程中,人民通過他們的實踐改變自己。我們永遠需要記住革命的實踐這個概念──“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33]。人民通過這個過程讓自己為新社會作好準備;我們知道,這個過程,只能是個真正民主的過程,積極當家的民主的過程,實踐的民主。
107.工作場所的民主決策(而不是資本家的指揮和監督),社會對活動目標的民主指導(取代資本家的指導),為了滿足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而進行的生產,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而不是私人或集團所有),民主、參與、生產者積極當家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國家),建立在認知我們共同人性基礎上的團結(而不是自我本位),集中關注人的潛能的發展(而不是關注物的生產)──所有這些,都是造就新人的手段,是新組織制度和21世紀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
社會主義的良性循環
108.我們在建設這種新社會主義時,會創造出怎樣一種人?他們與資本主義制度下造就的人大不相同。與“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相反,社會主義包含一個“良性循環”。首先,(a)生產者生活在一個團結的社會里──人民了解彼此在差別的基礎上構成一體。這些生產者(b)進入一個聯合體,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而生產,并且(c)在這一過程中,發展和擴展了他們的潛能成?富足的人。因此,他們的活動的結果是,造就了(d)深知彼此一體、相互需要的生產者。于是,他們再次進入這個社會主義良性循環的過程。
109.和資本主義的惡性循環一樣,這也是個日益擴大的循環。然而,它的擴張不是受資本邏輯推動的──資本的邏輯要求更多的生產、對地球資源的更大消耗和更多的消費。相反,這種受人的發展邏輯推動的擴張,不是數量上的擴張,而是質量上的擴張──全面的、富有的、社會的個人的發展。這里不存在固有的限制──除了人的一切潛能的充分發展。
人類發展之路
110.相對于社會主義三角形(社會財產、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想想資本主義三角形──(a)生產資料的私有制(b)剝削工人(c)以追逐利潤。會有任何人真誠地認為這可以是人類的發展之路嗎?
111.惟一的道路是社會主義。但是,知道我們要往哪里去和走什么路可以到達那里,還只是個起步。
112.我們知道,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會盡一切可能改變我們、分化我們、讓我們相信別無選擇。
113.我們知道,我們不得不準備戰斗。
114. 如果我們相信人民,如果我們相信人類社會的目標應該是“確保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的選擇就很清楚:
115.要么是社會主義,要么就是人相為戰的野蠻狀態。
(本文將收入《批判與再造》叢刊之一)
譯者注
[①] 本文原?美?《每月??》2009年2月?。
[1] 馬克思 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2]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
[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頁。
[4]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95頁。
[5] 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頁。但此處譯文略有改動。
[6]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6頁。
[7]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頁。
[8]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6-267頁。
[9]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6頁。
[10]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7頁。
[1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頁。
[1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頁。
[13]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頁。
[14]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頁。
[15]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頁。
[16]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頁。
[17]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10頁。
[18]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頁。
[19]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頁。
[20]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6頁。
[2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頁。
[2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6頁。
[2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6頁。
[24]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頁。
[25]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6頁。
[26]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頁。
[27] 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頁。
[28] 馬克思:《致路德維希.費爾巴哈(1844年8月11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頁。
[29]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頁。
[30] 馬克思:《法蘭西內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頁。
[3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7頁。
[32]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頁。
[33]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