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污名化”現象剖析
鐘 君 鄭承軍
2009-10-28 來源: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種復雜因素的作用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存在“污名化”現象。該現象具有深刻而復雜的歷史背景,根源于對意識形態概念的曲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的懸空化現象和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詆毀。要有效避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污名化”現象就必須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批判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理直氣壯地宣傳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的復雜形勢使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了復雜的態勢,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毫不動搖地高揚馬克思主義旗幟的同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當前,曲解意識形態概念的基本內涵,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賦予“意識形態”一詞貶義色彩,使意識形態“污名化”的現象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污名化”的歷史背景
首先,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的客觀現狀使一部分人的社會主義信念產生動搖,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產生一定的懷疑。自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低潮期。在這種情況下,國際上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或非馬克思主義思潮趁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行了惡毒地攻擊,嚴重詆毀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其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單質化和歷史扁平化消解了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伴隨著全球市場的日益形成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各國的同質性越來越大,世界單質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同時,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由于長期共存,歷史扁平化的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條件下,看似“中立”的全球主義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再次,以市場化為趨向的社會改革也影響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當前,我們正在致力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倡導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而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然而,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有的人把利益導向作為市場化改革的主要內容,導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滋生泛濫,致使一部分人歪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吹取消公有制,主張實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場經濟。
最后,多元化的社會構成也消解著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社會分層和社會利益日趨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樣化,總之,種種多元化的社會現實,決定了人們社會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的多元化,這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一元化指導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污名化”的基本表現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污名化”現象的重要表現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被公然詆毀。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內出現“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淡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傾向可以說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最好注腳。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和“馬克思主義邊緣化”,公開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是當前一部分所謂“公共知識分子”詆毀、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伎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者”為達到攻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目的,常常采取以下方式:曲解馬克思主義者的基本思想(如鄧小平的不爭論思想)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殺雞取卵、斷章取義;錯誤判斷當前中國社會形態與社會性質;故意放大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把馬克思的個別過時的論斷和觀點置換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過時。當前在知識分子隊伍中,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的觀點,仍有相當的市場。某些理論工作者和高校教師,甚至在課堂內外公開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已經過時,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解決不了當前中國的實際問題,主張用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取代馬克思主義。一些所謂“公共知識分子”等公開否定四項基本原則,主張資產階級自由化。還有少部分人,公開詆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詆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制造三大理論成果與馬克思主義之間、三大理論成果之間的對立。他們或者用毛澤東思想否定鄧小平理論;或者用鄧小平理論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或否定毛澤東思想;或者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或鄧小平理論。
(二)歪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鼓吹取消公有制,實行全面私有化的市場經濟
自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逐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取消公有制,實行全面私有化”、“資本統治勞動”、“市場經濟條件下,兩極分化不可避免”的市場原教旨主義尾隨而來。市場原教旨主義作為一種影響巨大的意識形態直接作用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企圖誤導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全盤私有化的主張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實質上就是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釜底抽薪。雖然我國政府對新自由主義思潮“西化”中國的企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但是其社會影響不可低估。市場原教旨主義不但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視為市場經濟無用的附加,更視為市場經濟的牢籠和阻礙,其目的是通過大力鼓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去意識形態化”,從而在思想上、經濟上根本顛覆社會主義制度。
(三)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鼓吹多黨制,實行資產階級憲政民主
一部分“政治浪漫主義者”鼓吹多黨制和憲政民主的實質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翻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他們認為,我國現行政治體制存在的權力軟約束、腐敗、權大于法、民主化程度低等弊病都是由一黨專制政體和集權造成的,因此主張用“憲政民主體制”代替四項基本原則,其真實目標并非促進中國社會的政治文明而是顛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鼓吹多黨制的實質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推翻無產階級專政,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四)歪曲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鼓吹消費主義,大肆宣揚大眾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消費主義文化和意識形態正在迅速擴張。消費主義鼓噪消費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一味地宣揚極端個人主義和消費至上,以追求享樂主義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媚俗的大眾文化借勢迅速蔓延。某些電視選秀等節目,過度娛樂化,以收視率為唯一目標,對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消費主義指導下的大眾文化最大的危害就是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不知不覺中對西方資本主義宣揚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產生價值觀認同,最終從文化上顛覆社會主義制度。與此同時,近幾年來,在歷史學領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蔓延,否定中國人民愛國主義行為、詆毀毛澤東、周恩來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言論時有出現。這些觀點力圖從歷史的角度否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傳統,根本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歷史基礎。我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否定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造成的沖擊將更為嚴重,并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優秀民族文化傳統。
總之,盡管國際國內各種消解和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潮披著形形色色的面紗,懷揣著林林總總看似自洽的邏輯,具有相當的迷惑性和欺騙性。但是,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各種消解和詆毀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社會思潮從根本上違背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違背了中國具體的國情與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根本對立。其根本目的是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推翻共產黨的領導,顛覆社會主義政權,引導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
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污名化”現象的成因
(一)“意識形態”概念被曲解為“虛假意識”和“政治標簽”
意識形態是隨著近代西方哲學發展而形成的一個重要范疇。對其解釋和界定,國內外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意識形態現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復雜多變、歧義叢生的政治哲學概念。正是因為如此,意識形態的概念被“污名化”成為可能。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意識形態概念做出了科學的界定。馬克思主義話語和視野中的“意識形態”概念需要系統、全面的理解和分析。一般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是指反映特定階級利益的、系統地、自覺地、直接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觀念上層建筑的部分。在階級社會中,由于統治階級把自己的特殊利益抽象成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因此,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通常是“虛假的意識”。
然而當前,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被曲解為“虛假意識”。有個別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概念進行了有意或是無意的肢解,從而從根本上曲解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基本內涵。他們緊緊抓住馬克思早期關于意識形態的個別論斷,意識形態的“要害是為現狀辯護,因_______此它是‘虛假意識’”[ 1 ] ( P367) ,認為意識形態的實質功能就是統治階級把自己的特殊利益抽象成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理、有普遍意義的思想”[ 2 ] ( P100) ,以達到支配全體社會成員的思維和意識、維護其統治地位的企圖。因此,意識形態所反映的利益是狹隘的利益,是虛假的普遍利益,意識形態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其真正功能在于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服務和統治現狀服務。誠然,他們關于意識形態的這種認識的確來源于馬克思。
但是,他們有意地回避而且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邏輯前提,即意識形態的虛假性根源于階級社會的階級對立,換言之,意識形態的虛假性特點只存在于嚴重階級對立的階級社會之中,而對于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的社會主義社會來說,意識形態所反映的階級利益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利益,因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是虛假的,而是真實的。基于意識形態“虛假性”的前提,意識形態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在意識形態威信掃地的同時,意識形態成為貶義詞。值得注意的是,“意識形態虛假論”在學術界似乎越來越受到“追捧”,成為一些所謂經濟學家和法學家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鼓吹私有化和民主憲政的“哲學依據”和“理論根據”。
另一方面,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意識形態被曲解為“政治標簽”。有人認為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是為少數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為少數人的統治合法性進行辯護的政治工具,不具有實質而普遍的意義。按照這樣的邏輯,他們認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中國共產黨為維護政治統治的合法性而堅持和維護的一種政治標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維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來說是必要的,而對于經濟發展,對于大眾來說,則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約束經濟發展,約束改革的重大阻礙,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改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全是“兩張皮”,是相互對立的。與此同時,他們還把新中國成立以后到把改革開放之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 ,我們黨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存在中的“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掛帥”等左傾錯誤看做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忽視或者詆毀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體系做出的與時俱進的創新和發展,把意識形態與冷戰思維、政治斗爭、強制灌輸、思想壓制等聯系在一起,將意識形態與政治斗爭的殘酷性和虛偽性聯系在一起,賦予意識形態更多貶義色彩。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懸空化”現象
當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在某種意義上存在“懸而不落,空而不實”的懸空化現象。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內含的一部分思想理論與實際脫節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對一些人民群眾疑惑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能做出較好的回答。改革開放以來的理論創新對一些與社會現實和理論傳統密切相關的“黨的階級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界定”、“社會主義優越性”、“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相結合問題”等基礎性和根本性問題,在理論上的論證還不夠充分。理論創新如果不能針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論困惑自圓其說,不能對實際問題做出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就會使黨的思想理論在某種意義上看起來大而不當、空洞無物,導致黨的思想理論說服力和感召力不足。
其次,黨的思想理論在宣傳教育過程中以自上而下的灌輸為主,流于簡單化和形式化。突出表現為部分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重視只停留在口頭上和筆頭上,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標簽,哪里需要,哪里貼,大搞“兩層皮”。在實際工作中,處處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論;基層干部的理論學習要求不嚴,形式老套,師資嚴重不足,并且流于形式。開會讀文件,散會寫體會;強行攤派黨報黨刊;領導干部政績觀扭曲;中小學生的政治課以強制灌輸為主;大學生的兩課教育形式化嚴重,多數老師在授課時照本宣科,不注重授課的效果。多數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的目的僅為拿學分。大學生的兩課教材與高中的政治課內容相差無幾,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有些媒體的意識形態宣傳多使用抽象的文件語言,缺乏生動、形象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也有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方面缺乏主旋律,風花雪月、社會不公等負面內容曝光過多,不僅沒有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相反對社會風氣的敗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消極作用。
再次,黨的思想理論宣傳存在空白地帶,作為社會溝通橋梁和紐帶的社會中間組織的意識形態工作幾乎是空白。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不斷出現新的空白點甚至是空白地帶。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民營企業、會計師、律師等社會中介組織的意識形態教育亟需加強,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也需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盡快占領。
當前,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民營企業不僅增強了社會主義經濟活力,而且解決了大量社會成員的就業問題,民營企業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陣地。會計師、律師等社會中介從業人員大多是自由職業者,有知識,有文化,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社會中介組織是現代社會中重要的社會團體,是政府和社會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在社會意識形態的形成和傳輸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對民營企業、中介從業人員的意識形態教育缺乏配套的制度機制,單純依靠體制內(黨的宣傳系統)的宣傳教育明顯剛性過強,力度不夠,并且覆蓋面過小,效果不理想。對民營企業和各類中介組織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非常薄弱。
在當前的信息社會,在互聯網上,意識形態的存在形式、傳播方式、作用方式及斗爭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互聯網盛行的信息時代,承載著各種意識形態的文學作品、理論文章、新聞報道、思想觀點,在互聯網上能夠自由地、快捷地同時也是激烈地爭奪著全球有限的受眾。然而,當前我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互聯網上的建設存在明顯的不足。因此,如何在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上唱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旋律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新問題。
(三)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攻擊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冷戰雖然結束,但西方敵對勢力一刻也沒有放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攻擊和詆毀。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借全球化浪潮之機,宣稱“意識形態終結”,鼓吹“全球共同價值”、“人類普適價值”、“全球意識”和“全球公民社會”等概念,在其話語體系中,將社會主義制度誣蔑為專制制度、將社會主義國家丑化為集權國家,將資本主義制度美化為自由民主制度。
美國中央情報局制定了對付中國的《十條誡令》,采取一切可能手段攻擊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實行和平演變戰略。《十條誡令》中明確指出要“盡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藐視、鄙視、進一步公開反對他們原來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別是共產主義教條。替他們制造對色情奔放的興趣和機會,進而鼓勵他們進行濫交。讓他們不以浮淺、虛榮為羞恥。一定要毀掉他們強調過的刻苦耐勞精神。”“一定要盡一切可能,做好傳播工作,包括電影、書籍、電視、無線電波⋯⋯和新式的宗教傳播。只要他們向往我們的衣、食、住、行、娛樂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要不斷制造消息,丑化他們的領導。我們的記者應該找機會采訪他們,然后組織他們自己的言辭來攻擊他們自己。”“要利用所有的資源,甚至舉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壞他們的傳統價值。我們要利用一切來毀滅他們的道德人心。摧毀他們的自尊自信的鑰匙,就是盡量打擊他們刻苦耐勞的精神。”[ 3 ]
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明確提出了攻擊和詆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和平演變戰略。他明確主張西方要對社會主義國家奉行一種不同于遏制政策的更為有力或更為主動的政策。他要求西方資產階級及其政治領導人,必須時刻記住對蘇維埃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占世界1 /3的人口的“解放問題”。他聲稱美國作為“自由世界的領導者”,要帶頭推銷西方的“價值觀念”,發揮它的“深遠影響”,“以縮短共產帝國主義的預期壽命”[ 4 ] ( P3 - 4) 。他還主張要促使社會主義國家變成“粗野、撒謊、酗酒和吸毒”的國家,要找到誹謗社會主義國家方法。美國前駐意大利大使理查德·加得勒1983年3月20日發表于《紐約時報雜志》的題為《在意識形志領域推銷美國》的文章中提出,“決定美國資本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是意識形態,而不是武裝力量。”作為美國官方意識形態的一位謀士,他從美國總體戰略高度上提出了一份較為全面的“建議書”。突出、反復強調和論證意識形態的斗爭,遠比最現代化的飛機大炮,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和效應。為此,他極力鼓吹要“與我們的對手展開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要在全世界“宣傳美國的理想”,要向全世界“宣傳美國的價值觀念”[ 5 ]。
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污名化”的應對之策
有效應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污名化”現象是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首要和關鍵問題。要有效避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污名化”現象就必須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批判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理直氣壯地宣傳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有效避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污名化”現象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新時期的主題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意識形態領域也發生三大新變化。一是意識形態的文化化趨勢。文化要素越來越成為意識形態的主要組成部分,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逐步由主要通過政治方式,向以文化為主要表現力的綜合方式轉變。作為意識形態內核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綱領日益與文化結緣,更多地借助文化和道德力量獲得更加廣泛而卓有成效的傳播,逐步內化到人們的生活世界之中。二是意識形態的學術化趨勢。當前意識形態作為政治標簽的剛性特征正在逐漸被學術研究的理性話語所替代,意識形態日益滲透到學術研究之中,通過學術思潮、學術話語等加以表達,通過學科建設和國民教育體系扎根,二者日益融合。三是意識形態的日常生活化趨勢。各種意識形態以其特殊的文化理念和價值符號,以長期潛移默化的功能作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體現著意識形態的價值追求。總之,在意識形態的文化化、學術化和日常生活化的背景下,意識形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被淡化了,但實際上,意識形態已經滲透到生活和學術中被不斷泛化和強化,對社會政治生活發揮著持續的影響力。針對當代歷史的大趨勢和意識形態的新變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表現和文化靈魂,對新特征和新挑戰做出了積極的回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下,充分借鑒和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世界前沿理論的精華和養分,按照邏輯的展開性、現實的廣延性與歷史的涵容性相統一的原則,進行了理論的自覺建構,對于消除人們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誤解,從而凝聚共識,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有效避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污名化”現象必須研究意識形態的內在矛盾特點,防止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誤解。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的關系,既不能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走向“泛意識形態化”,也不能否認意識形態的地位,走向“反意識形態化”;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想性與現實性的關系,既不能陷入意識形態崇拜,用意識形態衡量一切,使意識形態走向空洞說教,也不能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實用主義化;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階級性與人類性的關系,既要從人類共同理想角度看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合理性,又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階級立場,既不能忽視當前的意識形態斗爭,又不能搞意識形態擴大化阻礙改革開放事業。
有效避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污名化”現象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各種錯誤思潮,堅定不移地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去占領思想文化陣地。21世紀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蘇東劇變后,西方社會的三大預言(布熱津斯基的《大失敗: 20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斷言共產主義將最終消亡、福山的《歷史的終結》斷言西式民主制度將一統天下、“華盛頓共識”斷言新自由主義模式將成為全球普遍模式)已經破產,因此我們有信心和有能力對以各種名義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錯誤思想,予以批駁和抵制,決不能任其泛濫,影響視聽,污染社會,動搖人心。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非意識形態化”雖然在形式上以各種面貌出現,似乎反對一切意識形態,但其核心是否定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終結論的實質就是宣揚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終結,就是宣揚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唯一性,倡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霸權。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我們一定要排除各種錯誤思想干擾,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去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必須取締和制裁挑釁性的思想觀點和反動的政治觀點,對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挑戰和攻擊,必須堅持原則,敢抓敢管,毫不手軟。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污名化”的實質就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對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力戒曖昧和誤導。
參 考 文 獻
[ 1 ]鄧正來. 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2.
[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 3 ]韓源. 全球化背景下維護我國文化安全的戰略思考[ 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4, (4).
[ 4 ]辛燦. 西方政界要人談和平演變[M ].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
[ 5 ]理查德·加得勒. 在意識形態領域推銷美國[ J ]. 紐約時報雜志, 1983 - 03 - 20.
(作者單位:鐘 君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鄭承軍系北京語言大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