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
(美)大衛·M.科茨著 李松玉譯
(原載《國外理論動態》2003年第9期http://www.cctb.net/wjkw/gwlldt/gwlldtml/)
)
美刊《反思馬克思主義》雜志2002年夏季號刊登了大衛·M.科茨題為《全球化與新自由
主義》的文章,認為全球化趨勢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之間有很大的相關性。全球化所表征的跨國
經濟活動的增強,使各國大公司一方面競爭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又可以較自由地擺脫國內限制,
這導致大公司既必須又有可能降低勞工標準和環境標準,這種趨勢形成了新自由主義產生的背
景。新自由主義可能使資本主義面臨一個停滯、動蕩甚至社會崩潰的未來,但是資本主義短期無
法重新回歸管制主義國家以應對危機,而只有在世界重大動蕩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以后才有這種
可能。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問題重重的新自由主義
人們可以列出許多原因來解釋為什么新自由主義模式不能促進長期而穩定的經濟擴張。
首先,從長期看,由于新自由主義制度具有降低實際工資和公共開支的明顯傾向,它導致了
總需求不足這一問題。其次,新自由主義模式放棄了國家反經濟周期的財政和稅收政策,由
于縮減社會福利計劃和放寬了對金融部門的公共管制,因此它在宏觀層面上造成了不穩定,
并使該體系容易受到大的金融危機和蕭條的沖擊。第三,新自由主義模式加劇了階級沖突,
可能會打擊資本家的投資積極性。
表1(見文末)顯示了6個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1950-1973年和1973-1997年兩個時期內年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率。第一個時期都是國家管制資本主義的興盛期。第二個時期是新自由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六大資本主義國家的GDP增長率在第一
個時期明顯地要快于第二個時期。
競爭結構與經濟政策
歷史表明,主導經濟思想與政策立場的一個決定性要素是特定時期的資本主義競爭結構。
在1800-1860年間,資本主義制度在美國初步被確立起來。在此期間,政府扮演著
干預性相對較強的角色。聯邦政府對來自歐洲的競爭性工業制成品征收高額關稅。而聯
邦、州、地方三級政府都積極資助,有時甚至修建和經營有利于擴展國內市場的新運河
和鐵路系統。
一旦美國的資本主義在南北戰爭后完全確立下來,它便進入了一個你死我活的競爭和野
蠻成性的積累時期,也就是臭名昭著的"殘酷剝削致富"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明確的、
反干預的自由主義觀點出現了,并占據了政治上的主導地位。
大約從1890年至1903年,一場巨大的兼并浪潮改變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競爭結構。在這
次兼并浪潮中涌現的大公司在制造業、采礦業、交通和通信部門握有巨大的壟斷權力。美
國工業開始安于寡頭競爭這一受到限制的競爭形式。同時,許多新興壟斷資本家開始批評原
來的自由放任思想,支持國家起越來越多的干預作用。1900-1916年迎來了所謂的"進步
時期"。管制主義國家于"進步時期"開始建立直到幾十年后的"新政時期"才最后完成。大企業支持能夠維護資本主義體系的穩定性、改善盈利條件的國家干預措施,民眾運動則希望借助國家來限制大企業的權力,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保障。結果,雙方達成了一個向大企業利益傾斜的、并在美國資本主義中相對體現民眾權力的政治妥協。
從"進步時期"到"新政時期"直至如今,小企業都堅定地反對干預主義的大國家。
如何解釋大、小企業在政治上的差異呢?當大公司取得巨大的市場權力、開始不再為眼前的
生存而憂心忡忡時,它們便開始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關注可以確保長期利潤增長的各種
因素。它們逐漸把國家看作政治上的盟友。由于享有高額、穩定的壟斷利潤,它們把政府計
劃帶來的成本視為必要的代價,前提是政府計劃具有贏利的可能。相比之下,典型的小企業
每日要為生存而戰。這不容它們關注長遠的打算,致使它們重視規避稅收和政府管制所帶來
的短期成本。這就足以說明在20世紀前三分之二的時間里,大商業與小商業部門對政府一
般職能認識上的明顯分歧了。
美國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這種長期存在的分歧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消失。以往支
持那些鼓吹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的基金會的大企業、大銀行都成為新自由主義基金會(如美國
企業研究所和遺產基金會)的大出資者。結果,這些以前主要靠小企業獻金為生的右翼基
金會變得非常富有、影響很大。
正是大企業不再支持國家干預并轉向新自由主義,才使得新自由主義理論、政策自20
世紀70年代開始在美國重新獲得了支持。由于大小企業現在在經濟政策上達成一致,所以
這次轉變是巨大的。
這種主導經濟模式的轉換最早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經濟學研究中,先前被邊緣
化的芝加哥學派的影響迅速擴展到芝加哥大學之外。這很快帶來了公共政策領域的激進轉
變。1978至1979年,原本信奉干預主義的卡特政府開始高唱新自由主義的調子。到1981年里根當政時期這些成為主要的政策。是什么導致了大企業在國家干預經濟問題上的政治立場的突變呢?本文認為,其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二戰"后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全球化。
全球化與競爭
全球化通常被定義為跨國經濟活動與資源流動的增加,它使民族國家之間經濟關系以及國家關系發生了巨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三類經濟互動,即:商業貿易流動、對外直接投
資、跨國金融投資大為增加。最大的一些跨國公司國際化程度是很高的。一項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上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按資產排序)有40.4%的資產、50.5%的產出和47.9%的員工在國外。雖然最大的一些跨國公司的活動是高度國際化的,但大多數公司的高官和大股東都以某一民族國家作為基地。
到20世紀末,資本主義比50年前更加全球化了。在某種程度上,它比前一個即1913年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達到的頂峰更加全球化了。雖然"一戰"之前的全球化的確產生了高
度國際化的資本主義,但原有的國際體系與今天的全球資本主義比較有兩個不同特征:首
先,"一戰"之前世界由幾個殖民帝國瓜分,這意味著早期的所謂跨國貿易和投資實際上發
生于某一國家控制的空間內;第二,"一戰"之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口工業制成品以換取
初級產品,而不像今天的貿易多以工業制成品的形式進行。1913年,62.5%的世界貿易都
是初級產品。相比之下,1970年,60.9%的世界出口都是工業制成品;到1994年,這個比例上升到了74.7%。
看起來,當今的全球化在幾個方面使資本主義更加具有了競爭性。首先,貿易的快速增長改變了大公司所面臨的處境。先前在相對受到控制、寡頭統治的國內市場上運作的大公司現在遇到了其他國外大公司的競爭。不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在國際市場,情況都是如此。進口產品對美國國內制造業的市場占有率1950年僅為2%,1971年上升到8%,到1993年上升到16%,是1950年的8倍。第二,快速增長的對外直接投資在許多情況下將生產設施置于國外。通用汽車公司不僅面臨著進口豐田和本田汽車的競爭,也面臨著在美國生產的豐田和本田汽車的競爭。第三,日益一體化和開放的世界體系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拋入彼此的競爭之中。
全球化看起來是使大企業從干預主義國家的支持者變成反對者的一個因素。全球化之所
以造成了這個結果,其部分原因是:全球化產生了與國內市場在貨物和勞工方面聯系有限的
跨國公司。全球化進程加劇了大公司和大銀行所面對的競爭壓力,因為競爭成為一種世界范
圍內的主導關系。它們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使它們急功近利,這促使它們支持任何減輕稅負、
放松管制、使其能夠自由地與全球對手進行有效競爭的措施。雖然管制主義國家看起來符合
大企業的利益,即它從長遠來看更能有效地促進資本積累,但高度競爭的環境使大企業不能
支持管制主義國家。
全球化產生了與美國"殘酷剝削致富"時代相似的世界資本主義。大公司在缺少規范規
則的體系中彼此爭斗。并購包括跨國并購不斷,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什么世界性的產業建
立了寡頭統治的結構。因此,像19世紀美國 "殘酷剝削致富"時代一樣,今天的大公司和
大銀行首先要擺脫政治負擔和束縛,而不是建立可控的市場關系,因為它們在世界市場上彼
此競爭、對立。
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持續存在至少可以部分地歸因于為全球化進程所致的世界資本主義競爭
結構的改變。我們之所以強調從全球化到新自由主義這一因果線索,原因之一就是考慮到事物發
展的時間順序。全球化進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某種程度上被政治和經濟事件逆轉,在"二
戰"之后開始恢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新自由主義再次回潮之前,全球化產生了更加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削蝕了大公司的壟斷權力。
數據顯
示,商品出口的快速增加開始于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跨國公司作用的增加也是開始于這一時
期。當今全球化的這兩個方面都根源于"二戰"后國家管制資本主義時代。在某種程度上,這意
味著全球化反映了資本積累進程的長期趨勢,而不僅僅是日益增加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影響的結
果。另一方面,一旦新自由主義占據了主導地位,它就會加速全球化進程。在20世紀60年代
才開始快速增加的實體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跨國流動就清晰地說明了這一點。
其他促進新自由主義的因素
資本主義變化了的競爭結構部分地解釋了古典自由主義死灰復燃及其盡管被廣泛地證
明不能履行諾言卻可持續下去的原因。但是,其他三個因素也在增進新自由主義統治
方面起到了作用。它們是: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主義運動的削弱、國家社會主義
的消亡和資本主義長期以來未爆發大的經濟危機。在此,文章將占用一些篇幅簡要地評
述這三個附加的因素。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力量極大地下降。雖然最近社會民
主黨在幾個歐洲國家里執政,但它們不再堅持做出重大的改造,更不堅持以替代性的社會主義制
度取代資本主義。管制主義國家的產生總是部分地出于對社會主義的恐懼。19世紀晚期,德國
為了回應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社會主義運動,建立了成熟的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一個管制主義大
國。當來自社會主義運動的威脅消退時,保留管制主義國家的動力也就消退了。
一個擁有替代性的"國家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強有力的共產黨集團的存在迫
使資本主義采取國家管制主義的模式。它加劇了資本家階級對本國工人階級起來反對資
本主義的恐懼。它也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產生了影響,增進了各國之間在美
國領導下的團結,這也有利于國家管制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的存在和運行。
國家社會主義在1989-1991年的消亡是使管制主義國家削弱的又一個因素。
嚴重經濟危機的爆發一般會促進管制主義國家,因為克服大危機需要積極的國家干
預。人們關于最近一次大危機的記憶保持了對管制主義國家的支持,管制主義國家被看
作是抵御大危機的穩定力量。隨著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成為遙遠的歷史,經濟大危機已
經被永久地消除這一思想開始滋生。這降低了保留管制主義國家的迫切需要。
結束語
如果新自由主義作為主導意識形態和政策繼續進行統治,人們可以推斷:世界資本
主義將面臨一個停滯、不穩定甚至最終導致社會崩潰的未來。但是,從促進新自由主義
的因素來看,人們可以發現國家管制資本主義將有可能在某一時刻回歸。
未來的一種可能性是在世界范圍內少數壟斷寡頭能對市場進行更為專制的統治,出現受到控
制的競爭。目前的兼并浪潮可能會持續下去,直到少數寡頭控制市場取代了你死我活的競爭。這
種情形出現于20世紀初的美國和其他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不過,這次是在世界范圍內發生。
這種發展將會使大企業重新支持干預主義國家。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它將不會發生。世界很大,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法律和商業習慣,這使市場關系中的競爭傾向難以被消除。即
使調整產業結構,使2-4個公司包攬全部的生產,但是如果這些競爭對手之間不能夠彼此進行
有效的溝通,找到合作的共同基礎,這也不會形成穩定的壟斷。而且,國際壟斷集團很難通過國
家政府來實施有效的調控,真正的世界資產階級國家在可預見的將來尚不可能。
但是,如果國家社會主義在一個或更多的大國中重新出現,這可能會推動資本主義世界
回到管制主義國家。不過,這種發展同樣是不可能的。即使俄羅斯或烏克蘭在某個時刻的確
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這也不可能產生一個與世界資本主義嚴重對立的社會經濟體系。
國家干預主義的新時代更可能會產生于上面談到的其他兩個因素。新自由主義的全球資
本主義的宏觀經濟回報不穩定,這將會在未來某一時刻引發大的經濟危機,即虛弱的調節機
構不能控制的危機。這將很有可能重新振興管制主義國家的政治。
最后,日益加劇的剝削和新自由主義的全球資本主義所引發的其他問題將會激發社會主
義運動。如果社會主義運動在一個或更多的資本主義大國中復興,并開始對資本主義提出嚴
峻的挑戰,國家干預主義將作為一種回應卷土重來。這種發展將會導致世界廢除資本主義,
用以人的需要為基礎的制度而非以私有利潤為基礎的制度取代資本主義。■
(原載《國外理論動態》2003年第9期http://www.cctb.net/wjkw/gwlldt/gwlld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