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慧遠中學教師陸永成,撰寫了《從「非」到「是」的過程 - 人生目標的追求》,是香港教育城討論區介紹[拓思交匯點網站]的一篇文章。文章舉出了許多實際教育成功的范例 ,證明了關于教育職能的一個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每個人成長的路都是不同的,有許多不同的經歷,教師的責任就是幫助學生由幼稚到成熟,由無知到了解,由失敗到成功,從「非」到「是」......這是教育真正的功能所在。”看了此文,非常高興。我的評價是:真情實感,卓有見地。陸永成老師的文章,真實而且具體地告訴我們,正如世界是多樣性的一樣,人的才能和智彗也是多樣性的。古代的早期的教育沒有規矩,那時的教育是多樣性的,孔夫子叫做“因材施教”。所以,出了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乃至于極其強盛時期中華科技文化領先于世界,成為當時世界各地人民向往和學習的東方文化。 然而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從一己權力維系出發,于是發生“焚書坑儒”的慘劇,以后又“罷拙百家、獨尊儒術”,隋唐以來科舉制度鉗制人的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醫商百工視為下九流,教育日漸脫離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這恐怕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東方文化科技衰落的原因吧。300年前,歐洲教育的班級制度適應產業革命的需要,極大地推動了教育的普及和職業技術教育,也使科技教育同社會生產越來越緊密聯系起來?!拔鲗W東漸”以來,歐洲班級制度遍及世界各地,因為教育的政府行為和照搬模仿的慣性,教育有趨于一個模式而日漸嚴重地束縛各類人才的自由發展。在教育沒有普及的自由市場經濟社會,由于失業的巨大壓力和貧富階層的擴大,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必然導致人們齊步同過獨木橋,這便產生了一張考卷定未來的所謂應試教育。由于應試教育的片面導向,造成基礎教育的“題海戰術”、“知識轟炸”,多樣性人才和多方面素質都被扼殺了。 如果我們要實現科教興國的大目標,政府和民間都必須加大職業技術教育的投資,普及職業技術教育才能發展生產和廣開就業創業門路,這是人才分流和減輕教育超負荷壓力的措施。與此同時,還必須發揮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改變現行的單一模式的教育教學體制,把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的多樣性需要,同青少年多樣性素質、智能和潛在能力緊密聯系起來,建立和逐步完善教育機關與受教育者雙向自主自由選擇的新體例,必然會產生多種多樣的辦學和教育教學新形式。中華民族原本是富于創造和創新智能的民族,只有在這種全新的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園地里,青少年們多樣性素質、智能和潛在能力才能得到相對充分地展示和發展,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們千百年憧憬的美好未來,中華民族的復興也將在人才輩出的時代成為必然的現實! |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y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