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認定(摘要)
唐山 烏木
目 錄
目的和意義
一、勞動密集程度的衡量
(一)人均資產
(二)其他衡量指標
1、成本
2、增加值
3、人均占用固定資產
4、人均占用土地
6、人均資本和負債
(三)平均雇員和平均薪酬水平
——平均員工人數
——平均薪酬水平
(四)平均數
(五)常用的衡量勞動密集程度的指標
二、基于扶持目的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認定的幾點考慮
(一)關于認定原則
——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客觀原則
——屬地原則
——分業和不分業原則
(二)簡易認定
(三)基于扶持目的認定對資產的一些特別考慮事項
——租入資產
——在建工程
——債權
——股權性投資
——可能的低估資產事項
(四)國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特殊考慮
——經營資產
——員工
——勞動報酬
三、關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思考
參考資料
黨和政府對就業問題是高度重視的。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就業”一詞出現了6次,提出“把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結合起來”的政策思路;5年后,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業”一詞出現了17次;提出了“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正式確立了“廣開就業門路,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政策方針。在200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出現了13次;提出要“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一詞出現了15次;提出“要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問題事關社會穩定,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認定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目的一是作為一項基礎理論研究,為國家經濟、產業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參考,二是便于有效扶持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促進就業。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人們對社會資源的使用充滿著期望---用較少的資源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
相比較資本密集型企業,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能解決更多的就業人口,同樣投入1000萬元,投在金融業也許只能新創造1個就業機會,投在重工業也許可以創造10個就業機會,投在輕工業也許可以創造100個就業機會,投在小型、微型企業也許可以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
2005年底全國13.07億人口中(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蒙),15—65歲人口有9.41億,占全部人口的72.04%;居住在城鎮的人口5.61億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7.45億人;從就業構成來看,有3.4億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占就業人口的44.8%。如果按人均耕種30畝土地的較低等水平計算,我國只需要6000萬農業勞動力;按人均耕種20畝土地的低等水平計算,我國也只需要9000萬農業勞動力,到2020年,全國人口將達到或超過15億人,國家計劃保有耕地的底線是18億畝(2005年末是18.2億畝),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推進,龐大的農業勞動力需要轉向第二、第三產業。這些年,我國城鎮每年凈增的就業崗位平均只有700萬個(見《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我們估計該數據可能偏低),全國每年新增勞動力有1500萬左右,應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1000萬左右,這樣,每年新增就業缺口可達1800萬左右。
我國是自然資源和資本稀缺的發展中國家,客觀上不可能依靠資本或資源密集型企業解決普遍的就業問題。中國企業聯合會組織評選出的2005中國企業500強,資產總額只有2005世界500強的6.31%,雇員數卻是世界500強的42.73%,人均資產是世界500強的14.78%。截止2005年12月31日,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是29.88萬億,總量很大,但除以13億人,人均擁有的廣義貨幣量2.3萬元。在勞動力資源中,我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有10.88億,占全國13億人口總數的83.28%,這就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基于我國基本國情,按常規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可能解決普遍性的就業問題!我們必須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超常規的就業之路,這條路子就是十六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號召的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
這些年,我國GDP每年都保持很高的增長率,但就業壓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緩解,反而加大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我國經濟是“高增長,高失業”,其實這是一種假象。我國就業難問題的主要成因是原來的隱性失業、不充分就業顯性化。就業難問題在上世紀五十年后期即開始出現,那時解決就業難的方法是把城市就業青年往農村塞,即“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種解決就業難的辦法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末,前后歷經20多年,俗稱“捂蓋子”。
一、 勞動密集程度的衡量
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密集度的基本指標是單位土地上生活的人口數量或人均擁有的土地面積,我國人均擁有土地是11畝,或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135人,這是我國的基本人口密集狀況。對企業而言,土地是生產要素之一,是自然資源要素,“勞動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恩格斯)。對生產要素有不同的分類方法,通常分為土地及自然資源、勞動、資本三大生產要素,也有將知識、技術列為生產基本要素的。根據各生產要素在總要素中的地位或所占比重,可以劃分為土地及自然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企業)。當生產力水平較低時,就整個社會來看,體力勞動和土地所占的要素比重較高,智力勞動和資本所占的要素比重較低;反之,當生產力總體水平較高時,體力勞動和土地所占的要素比重較低,智力勞動和資本所占的要素比重較高;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們對此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判標準。在發達國家,食品工業已經歸入資本密集型產業,而在我國,食品工業總體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較低的資本要素密集意味著較高的勞動密集,而勞動密集和知識、技術密集似乎沒太多的相關關系,2005世界500強中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人均資產占用不到15.6萬美元,如果按人均收入9萬美元計,資產薪酬倍數(人均資產/人均薪酬)僅為1.73倍;而微軟公司的人均資產占用是162萬美元,是行業平均值的10多倍。
(一)人均資產
按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的定義,資產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包括企業的庫存現金,在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存款,應收債權、倉庫里的材料,成品、半成品,對外投資,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在建工程,土地等。為便于計算,這里的資產值直接取數于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總額。
財務概念的資產并不等同于法律概念的財產所有權,對于一項資產,企業可能擁有所有權,也可能沒有,如土地,按我國目前法律,所有權只能屬于國家和集體,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只能擁有土地的使用權而無所有權。企業的資產也并非可由企業自由處置,如已抵押的資產。
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總額,是按歷史成本原則保守核算的,當某項或某類資產帳目價低于市場價時,將計提壞賬準備或貶值、減值準備以便將該項、該類資產的帳面價減計至市場價;而當某項或某類資產帳面價高于市場價時,則不按該項、該類資產的市場價進行調整,如果原來沒對該項、該類資產計提壞賬或貶值、減值準備的話。所以,如市場價格體系沒發生重大波動,企業會計報表的資產總額往往是被低估的。
在我國現階段,不同的企業,可能遵循不同的會計制度做帳,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有好幾十套企業會計制度,由于會計核算原則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即使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企業,由于按照不同的會計制度核算,得出的資產總額可能會有一定差距。
雖然存在上述缺陷,但畢竟企業資產反映的是企業對有限社會資源的總體占用情況,全面衡量一個企業占用的可計量的社會資源總量,以人均占用資產情況來衡量企業的勞動密集度可以引導企業減少不必要的資源占用和浪費現象,加快社會資金鏈的有序流動,有利于社會信用機制的建立、健全。企業凈資產反映的是資產占用中屬于企業所有者的那部分資產,企業的負債亦是企業對社會資源的占用,客觀上減少了其他企業可能獲得的有限的社會資源,因此人均凈資產不適宜衡量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
人均資產具有三大特點,即行業屬性、經營屬性和地域屬性。不同行業,人均資產水平相差是非常懸殊的,根據《2005中國企業500強》有關資料,人均資產排行靠前的大都是些銀行、投資公司、保險公司、能源工業、重工業、房地產、煙草、海空運輸業,其中排行第一的國家開發銀行,人均資產達3.38個億,排行較后的國家郵政局,人均資產只有18.79萬;許多小型、微型工業企業,人均資產不到3萬元。相同的行業,由于經營模式、經營方向、歷史成因等等因素,人均資產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如北京銀行人均資產為4737.65萬,交通銀行是2105.3萬,中國建設銀行是1258萬,而那些座落于廣大鄉村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很多人均資產只有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同樣的經營規模、雇傭相同數量的員工和相對同個檔次的茶館,在大城市,需要花費500萬裝修,在小城市,只需要100萬的裝修;同樣的一杯茶,大城市賣50元,小城市賣10元,人員工資和其他直接成本并無太大差別,差別在房租和裝修費的攤銷上。
不同行業,資產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不同的,金融業企業,資產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債權,即各項貸款;重工業企業資產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輕工業資產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存貨等流動資產;農業企業資產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土地、森林、漁場等。對不同資產占用形態的分解分析有助于我們對被認定企業行業屬性及其經營狀況的認識,對銀行來說,債權是其資產的主要占用形式,而對一個工商企業來說,龐大的應收債權可能意味著其經營陷入困境。企業規模越大,資產受偶然性、特殊性情況的影響越小,企業間人均資產指標的可比性越強。
(二)其他衡量指標
1、成本
產品或服務成本中的勞動含量是很不確定的,以產品成本中所含的勞動比重來衡量企業勞動密集程度只適宜于做做基礎研究,不適宜于實踐領域。
——經營管理方式、水平的高低常左右著一家企業產品競爭力和企業的發展前景。兩家生產相同產品,人員數量、資產規模都一樣的企業,一家企業由于經營管理方式落后、生產組織不力、企業信用度差或產品銷路窄,產品成本中的勞動含量較高,全員生產效率較低;相反,另一家企業經營管理有方,生產組織得當,企業信用好,產品銷路廣,則產品成本中的勞動含量較低,全員生產效率較高;產品或勞務成本中所含的勞動量受企業經營管理方式、水平的影響有時可能巨大到人們不敢想像的程度,如《國富論》開篇的例子,經營管理組織得當,工人分工協作,平均一人一天可以生產4800枚針扣,反之20枚是絕對生產不了的,也許只能生產1枚。如果對經營管理有方,勞動生產率高的企業因此反而不能被認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享受國家優惠政策,這是很不公平的,實際上是在懲罰先進的,獎勵落后的,不利于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勞動生產率。
——在產品或勞務的整個生產過程中,不同的生產階段,所需要的勞動量是不同的,比如自行車,在鋼鐵,鋼管的生產階段,勞動的含量是比較低的,資本含量較高;在關鍵零部件生產階段,技術含量較高;在整車組裝階段,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勞動含量較高。單純購進整車零部件進行組裝的企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安裝和銷售人員,勞動含量高,可能被認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自己生產主要零部件并組裝整車的企業,資本和技術都比較高,相比勞動含量較低,可能不被認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這是不利于整個國家的技術進步的。
——對數量最為廣大的小型企業而言,受限于人工成本等因素制約,產品或勞務成本并不能準確計算,即使帳務健全的企業,由于考慮到稅收等因素,高估、虛增成本以減少利潤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產品或勞務成本中的勞動含量數據是非常難以獲得的,即使得到了這個數據,也很難肯定其準確性。
——產品或服務成本中的勞動含量不僅僅取決于企業員工數量,也取決于員工薪酬高低。一個用工人數很少的企業,其產品或服務中的人工成本比重可能非常高,可能是因為其對人工技能、素質要求很高,相應的企業支付給員工的薪酬也很高,如美國硅谷平均工資水平是全美平均工資水平的3倍左右;也可能是因為企業的薪酬分配制度是不合理或不合法的,如“央企十二豪門”,“一個只有20個人的電力企業,繳納的企業年金你猜是多少?400萬啊!”!
2、增加值
增加值即生產、經營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對企業而言,我們稱之為增加值,對整個國家而言,我們稱之為GDP(國內生產總值)和GNP(國民生產總值)。以企業增加值中勞動的比重來衡量勞動密集度跟以企業產品或勞務成本中所含的勞動為依據衡量企業的勞動密集度存在相似的缺陷。增加值等于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以市場交易價格計算的總值減去企業的中間投入,增加值大小首先取決于市場交易價格,而市場交易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所以,企業間增加值比較只有在開放、公平、自由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才具有可比性。
除市場交易價格外,影響人均增加值的因素還取決于企業的資本密集度,知識、技術密集度以及企業總體的經營管理水平等因素。
3、人均占用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指企業基于經營需要而持有的使用期限超過一個會計期間的有形物質資產,按其存在形態可分為土地,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在有些情況下,用人均固定資產比用人均資產也許更能準確反映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但人均占用固定資產指標有技術性缺陷:按我們當前的會計制定,有些土地是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的,有些是不計入的,確認和計量標準是按房地產的取得方式,這常導致數據缺乏可比性;如果不考慮原值,也許一家水電站經過若干年折舊后就成了勞動密集型企業;折舊方法的選用也會導致人均固定資產指標缺乏可比性。
4、人均占用土地
我國陸地領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總量很大,但人均很小,人均土地面積僅11畝(世界平均數是40畝);全國18億畝耕地,總量也很大,但人均很小,只有1.38畝,我們常說和常聽到的“一畝三分地”即反映這個情況;我國許多地方,人均耕地已經不足0.8畝(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警戒性)。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國只有東部是綠色的,其他大多數地方是棕色到白色,處在中、高海拔的土地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低海拔土地只有27%;全國9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東部地區,而東部地區恰恰又是全國的工、商業中心。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糧食應當或必須能自給自足,現有的農業用地量已差不多減少至極限了,不能再少了;今后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有2--3個億左右,城鎮化的過程中又不可能不占用農地,這很矛盾,唯一的出路只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關鍵是二、三產業的土地使用效率。
6、人均資本和負債
就全國而言,人均資本、負債和人均資產都包含有大量的重復計算部分。我們不能根據全國各類企業注冊資本總量來推算全國人均資本的一般水平,重復部分金額是無法統計的。另一個問題是注冊資本不等于業主的投資資本和企業的投資總額,這是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間有一定的相關性。
資本和負債構成企業資產的主要來源,資本主要來自業主的投資;企業負債一是來自各類金融、非金融機構和個人的貸款或融資,二是來自各類結算業務。在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資產的占用形態是不同的,如果資本額、負債和員工人數不變,人均占用資產基本上是一個常量,因為企業盈余的積累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對一個處于成熟期正常生產、經營狀況下的企業,總負債量時刻在變動,投入資本和員工人數則基本比較穩定,一般而已企業規模越大,負債總量變動百分比越小,對人均資產的影響也就越小。
土地資源和資本資源都是我國稀缺的生產要素,我們充裕的是勞動要素,但我們的勞動力資源卻是低“含金量”的,前面講過,我國初中及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有近11個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提高人口綜合素質是當務之急,但又是一個長期的漫長過程。
(三)平均雇員和平均薪酬水平
——平均員工人數
按每個員工在職時間加權計算的平均員工數似乎是最理想的,對員工人數較少或員工隊伍很穩定的企業來說,這不困難,但對員工人數較多或員工隊伍不大穩定的企業來說,按每個員工在職時間加權計算平均員工人數幾乎是不可行的。特別是生產經營受訂單、季節等因素影響較大的企業,更是難以做到按每個員工在職時間加權計算平均員工人數。
納入員工統計范圍的應該是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合法用工,非生產經營所需和非法用工不能納入員工人數統計。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合法用工,應當是充分就業的員工才能等額納入統計,非充分就業的員工應進行折算,以其實際工作時間的勞動報酬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
——平均薪酬水平
員工報酬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職工福利費,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性福利,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以及其他與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相關的支出。
就業問題不等于“吃飯”問題。全國13億人口,7.5億從業人員,平均每個勞動者要供養1.7個人,我國法律規定每個人都有贍養父母的責任,撫育子女的義務,我們的勞動所得,扣除上繳國家的稅費之后名義上都是自個的,實際上是家庭共有的。如果按最低生活標準8元/天(即243元/月,2920元/年)計算,年薪1萬元的人可以供養3.4人,年薪2萬元的人可以供養6.8個人,也就是說,同樣的一個就業機會,后者可以比前者多供養3.4個人,雖然納入統計的就業都是一個,但這兩個就業機會的“含金量”是不同的,后者的“含金量”是前者的一倍。
勞動報酬總體上取決于一國或一地總體的社會綜合發展狀況、生活消費水平、勞動力的素質、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以及該國或該地的財富分配制度等因素,即決定勞動報酬的主要是外界的環境因素而非企業的內在因素。單位勞動報酬所占用的生產要素并不反映勞動密集度,它反映的是消耗生產要素所創造財富的效率,由于效率的不同,會導致勞動密集度指標“含金量”的不同。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要素條件下,創造相同的效用需要的勞動是相對固定的,用更多的勞動人數意味者較少的人均勞動報酬,更多的人均勞動報酬意味著只能用較少的勞動人數。在不增加生產要素的情況下,既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又要提高勞動報酬,只能靠提高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以創造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長遠地看,公正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可以促進這種提高。
根據勞動人數和勞動報酬此消彼長的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考量企業的人均員工薪酬水平來間接驗證企業的勞動密集度:一般來說,以體力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勞動的可替代性強,人均薪酬普遍較低;以腦力勞動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由于勞動的可替代性差,人均薪酬相對較高;風險較高的行業,人均薪酬水平較高;知識、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行業,人均薪酬水平較高等等。
(四)平均數
可選擇的平均數有:
1、直接按報告期的期末數作為平均數
2、按報告期的期初、期末數平均
3、按報告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數平均
4、按季平均
5、按月平均
不管用什么方法平均,都有其優缺點,所平均的時期越短,數據越準確,但數據的取得越困難。如對那些季節性生產的企業來說,按年初、年末數平均是不能公允反映其平時的資產占用情況的;有的企業可能基于對市場未來價格走向的預測在某些特定時期大量存儲貨物或大副削減貨物庫存,有時可能會跨年度囤積,這種情況下,企業資產比一般年份要大。
(五)常用的衡量勞動密集程度的指標
人均薪酬=勞動報酬總額/平均員工人數
人均資產=平均資產總額/平均員工人數
=人均流動資產+人均固定及長期資產
=人均資本及收益+人均負債
資產薪酬倍數=人均資產/人均薪酬
資產薪酬倍數是一個內向的判斷企業是否屬于勞動密集的指標,適用前提是充分、公平、開放的市場競爭環境,沒有這個大前提,任何基于市場經濟的理論都將完全或部分失效。我們可以將資產薪酬倍數小于1的企業定義為絕對勞動密集企業,當然也可以將人均資產/人均薪酬之比小于2或3的企業定義為絕對勞動密集企業,這視各地實際情況而定。人均資產反映的是勞動力的密集程度,資產薪酬倍數反映的是勞動的密集程度。
人均固定資產原值=平均固定資產原值/平均員工人數
人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員工人數
固定資產結構百分比=平均固定資產原值/平均資產
或=平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資產
按資產的流動性,資產可以劃分為流動資產和固定及長期資產兩大類。按歷史成本原則為計價的核算體系決定了資產的帳面值必然與現行市場價值脫鉤,購進資產時間的不同可能導致相同的資產在不同的企業間其帳面價值是不同的。由于折舊的關系,固定資產凈值常常難以準確反映企業的固定資產實際占用情況,基于穩健原則,折舊年限往往小于實際可使用年限;特別是那些經營規模較小,資本擴張乏力且經營時間較長的企業,固定資產凈值占總資產的比重常常顯得微不足道。
增加值:
生產法=生產總值-中間投入
收入法=勞動薪酬+折舊+生產稅凈額+盈余
人均增加值=增加值/平均員工人數
薪酬結構百分比=人均薪酬/人均增加值
人均增加值即我們耳熟能詳的勞動生產率,是勞動者在既定的生產要素條件下的生產效率。薪酬結構百分比(人均薪酬/人均增加值)反映的是企業增加值中勞動的比重,即一次分配關系,指標值大,即勞動者收入占增加值的比例大,表示勞動密集度高,但這種比例關系更多的取決于國家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對消費與儲蓄的整體態度,在效率和結果平等之間,每個國家、每個經濟單位都在試圖尋找一個恰當的暫時平衡點,所以可以這么說,勞動報酬占增加值的比重反映的勞動密集度是一種政策決定的密集度,不是資源決定的密集度。如2005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6367元,人均GDP為13944元,薪酬結構百分比為45.66%,這幾年,這個數據呈下降趨勢,反映了人均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國民經濟的資本密集度在提高,勞動密集度在下降,失業率在上升,就業壓力在加大。我們可以將資產薪酬倍數與薪酬結構百分比兩個指標結合起來評定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
收入占成本比重=勞動報酬/成本
直接人工費占制造成本比重=直接人工/制造成本
我們上面述說了以人工費占成本比重來衡量勞動密集度的諸多缺陷,該指標只適宜基礎研究,不適宜實踐使用;但實踐中,還是有些地方將此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認定、扶持標準。
人均占用土地=占用的土地數量/平均員工人數
人均占用土地指標適宜獨立認定,尤其是對新辦企業。
可資比較勞動密集度的指標并不止上面列舉的這幾個,所有的人均生產要素指標都在不同程度和層次上反映勞動密集程度。另外,財務指標不應成為評價勞動密集度的唯一標準,由于生產經營方式的不同,即使是行業內企業也不能僅僅按照財務數據進行勞動密集度的比較,那樣做是不客觀的。在做基于扶持目的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認定時,考慮的情況比單純的理論研究要廣泛、深遠、復雜得多,任何經濟政策,都是一個兩難的抉擇,惟權衡利弊,避輕就重。
我們曾孜孜不倦以求找到一個全面的、綜合的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但當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各種企業的情況后,發現這種的努力是徒勞的,也許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全面的、綜合的指標;如在進行財務分析時,我們會用到沃爾評分法,我們現在常用的綜合評分辦法即是對沃爾評分法的發展,但標準和權重怎么定出來的呢?似乎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我們說流動比率為2是適當的,說速動比率為1是適當的,但這個2和1的適當性是相對的,不是一個普遍的真理,就如我們將資產薪酬倍數小于1定義為絕對勞動密集型企業一樣。
二、基于扶持目的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認定的幾點考慮
基于基礎研究目的和基于政策扶持目的的勞動密集企業認定是不同的,前者注重理論層次的完美性和邏輯性,后者以實踐為目的,注重的是可操作性。理論層面上,我們可以毫不疑慮地認定絕大部分自由職業者和個體工商戶都是勞動密集的經濟單位,但他們很難作為財政轉移支付的扶持對象,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數量過于龐大,更主要的在于我們難以對這些經濟單位的勞動密集程度進行量化認定;對廣大的自由職業者和個體工商戶,經營資產和家庭財產常常是混而為一難以區分的,也許對他們實行直接的稅費減免和簡化管理是最適當的扶持方式。
(一)關于認定原則
——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公開,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信息公開,二是指認定過程、程序和認定結果公開。公平、公正,即對每個符合條件的企業應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獨立客觀,給予每個企業以“國民待遇”。
——客觀原則
指獲得的經濟數據須是客觀、公允的,從企業角度看,是財務和統計數據;從政府管理者角度看,主要是會計報表和納稅資料。
——屬地原則
經濟發展的地域屬性是很強的,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的地方,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認定辦法、標準應該不同,不可搞全國一刀切。要確保資本和勞動的自由流動,市場經濟的精髓就在于公平競爭和貿易自由,貿易保護也許短期看對地方經濟發展可能有利,但長期來看無論如何是弊大于利,并將嚴重沖擊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分業和不分業原則
不分業指的是國家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扶持,不應分行業、產業。
分業指地方政府基于政策扶持目的而對勞動密集型企業認定,可以分行業、產業進行。
(二)簡易認定
不是所有的企業建立起健全的財務核算體系,對數量廣大的小型、微型企業,建立健全的財務核算體系很困難的。我們只能對財務會計賬冊健全且能公允反映或經調整后能公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財務會計賬冊雖不健全但總體上能如實反映或經調整后能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的企業按人均占用資產等指標進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認定;對不能公允或如實反映企業資產情況的企業以及無法評價或評價的成本代價太高的企業,可以用簡易辦法來衡量這些企業的勞動密集程度。
(三)基于扶持目的認定對資產的一些特別考慮事項
——租入資產
作為一種非消耗性的資源,租入資產具有排他性。社會資源是有限的,一臺機器、一套房子、一塊土地,甲企業租用了,意味者乙企業無法再租用該臺機器、該套房子或該塊土地;作為生產經營所需,企業要么租用,要么購買,企業沒有購買而是租用,也許是企業資金不夠寬裕或有其他企圖;企業可以毫無顧忌地運用售后租回等手段惡意低估資產,對此,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沒有絲毫的約束力。
——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雖然目的是因企業的生產經營所需,但尚在建設、安裝階段,不能投入生產經營使用產生效益;企業為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通常的三步曲是基建→設備購置、安裝→招工,在基建和設備購置、安裝階段,企業的資產規模將逐步增大,此時企業員工尚不會增加,企業人均資產將比平時高。
——債權
企業應收的外部債權屬于被其他單位或個人占用的經濟資源,甲企業的應收外部債權,在乙企業來說可能是庫存現金,也可能是一項庫存材料、貨價上的商品或者是生產用的機器設備。就整個社會而言,企業之間的債權都是可以相互抵消的,不構成社會的財富。
從應收外部債權的產生原因看,其一是物流和資金流天然的時間差,這是不可避免的,結算制度先進,時間差短,結算制度落后,時間差長;其二是商業信用或商業融資行為,主要是商業競爭的結果,可能有利息,也可能沒有,取決于雙方的約定。但不管是時間差還是商業信用產生的應收款項,都是經濟社會產品或服務流轉過程所必不可少的“潤滑劑”。
預付款性質的待攤費用,受益期可能比較長,需要將費用均衡分攤到各受益期內,如支付的下年度報刊雜志費,受益期是下一年度,本質上看,它是一項預付款,經濟性質上類似外部債權,雖然他們之間的法律含義不一樣。
——股權性投資
企業對外投資也許是出于分攤經營風險的需要,也許是為了控制權目的,不管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是什么,該項資源為被投資單位所占用,企業擁有的是獲得分紅的權利或是對被投資方的控制、決策權,該項資源并未為企業所實際占用。
——可能的低估資產事項
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財務舞弊現象是高估資產、遞延成本費用開支,虛增利潤,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認定,情況可能剛好相反:低估資產,虛增成本費用開支,壓低利潤,多報員工人數。
1、不入賬
——投入資本不入賬、少入賬
——借入款項不入賬、少入賬
——往來款項不入賬、少入賬
——購進貨物不入賬、少入賬
——購進機器、設備不入賬、少入賬
2、多提壞賬準備和資產跌價、減值準備
3、多提固定資產折舊
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一改《企業會計制度》關于除房屋建筑物外未使用、不需要固定資產不提折舊的規定,要求企業應當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這是一大進步,并列舉了四種常見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選用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選用不同的折舊方法,將產生不同的資產數額,不同的資產數額將直接影響企業能否被認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而享受政策扶持。
4、虛列或多列費用開支
虛列或多列費用開支不僅減少帳面資產總額,同時也逃避了國家稅收。
5、假報廢、假損耗
6、其他
如將應予資本化的費用列入當期開支,未按權益法核算應該采用權益法核算的投資,對已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的在建工程應轉不轉固定資產核算等。
企業報送給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財務會計報告,由于涉及到企業的借款數量和借款條件,往往自覺與不自覺地傾向高估資產,低估負債,虛增利潤;企業報送給稅務部門的財務會計報告,由于涉及到企業應交稅費的多寡,往往自覺與不自覺地傾向低估資產,高估負債,虛減利潤;由于資本的追利本質,企業都會自覺與不自覺的走向利潤最大化這條路,查閱企業向外界不同單位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是否相符是檢查企業誠實、信用的一個辦法,作為一種佐證資料,可以間接印證企業是否存在低估資產以騙取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扶持優惠政策。
(四)國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特殊考慮
——經營資產
經營資產指企業基于生產經營目的而持有、控制的資產,非經營資產指基于非生產經營目的而持有、控制的資產。
經營資產=資產-非經營資產
區分經營資產與非經營資產的關鍵在于這些資產所提供的效用是否是企業生產經營所需,且社會不能有效提供或提供的成本、代價高昂以至企業出于成本效益原則只能自己提供這些效用。企業因生產經營之目的需要而購進但由于經營情況或外界環境發生變化而未使用的、無需用的以及閑置的固定資產,應視為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要的要素儲備或難以避免的失誤,不應因此計入非經營性資產當中。
——員工
列入企業員工人數的是為企業服務、由企業支付薪酬的在崗員工,判斷標準一是是否在崗,二是是否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包括正式工、合同工、臨時工,編制內、編制外,計劃內、計劃外;不包括停薪留職人員,下崗人員,退休人員,掛職、掛靠人員等。
——勞動報酬
人均薪酬的概念首先是充分市場行為條件下的概念,不是充分市場行為條件下使用人均薪酬概念是不恰當的。
三、關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思考
從2005財富全球500強的分行業數據看,人均資產占用最“節約”的是郵遞、包裹與貨運業,人均資產9.77萬美元;其次是半導體、元器件生產企業,人均資產為11.96萬美元;排第三位的是食品和藥品零售店,人均資產12.65萬美元;第四是普通零售業,人均資產13.14萬美元;第五是專業零售業,人均資產14.78萬美元;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排第六,人均資產15.58萬美元。人均資產占用最“浪費”的首推證券業,人均資產占用1639.74萬美元;其次是人壽和醫療保險業,人均資產為951萬美元;排第三位的是銀行業,人均資產792.68萬美元;第四是財產與意外保險業,人均資產404萬美元;第五是各類金融公司,人均資產276.74萬美元。世界500強人均資產中位數是58.71萬美元,加權平均數是113.08萬美元。第二產業中只有能源(174.25萬美元)、煉油(153.87萬美元)和制藥(66.17萬美元)工業人均資產占用躋身中位數(58.71萬美元)之上,其他都在中位數之下。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郵遞、配送和貨運業,零售業,餐飲業,輕工業將是今后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主要出路,這些行業需要的投入資本較少,對勞動力文化層次要求不高,適合我國國情。世界500強的資料也揭示示出這些行業的非凡發展潛力,尤其是郵政業,人均占用資產最少,如中國郵政雇員64.88萬人,人均資產18.79萬元;美國郵政雇員80.76萬,人均資產是25.7萬元人民幣;英國郵政雇員21.22萬人,人均資產是43萬元人民幣;美國聯邦快遞雇員19.58萬人,人均資產81萬元人民幣。美國郵遞業從業人員900多萬,約占全國就業人口的5%,中國郵遞業從業人員300多萬,約占全國就業人口的0.4%,今后十幾年,如果政策上導入公平機制,我國郵遞業從業人員應該平均有15--20%左右的增長率,15—20年時間里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將可以到達4000萬左右,我國郵遞業應該成為最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之一,這是一片廣袤、肥沃的尚待開墾的處女地,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將誕生出中國的聯邦快遞、中國的聯合包裹。
我們不主張政府對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行特殊的政策扶持,給予每個經濟單位公平競爭的環境,給予每個經濟單位“國民待遇”,就是最好的政策扶持。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直接政策扶持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性出路,這只是眾多解決就業問題辦法中的一種辦法。
有專家指出,“導致中國就業日益嚴峻的根本原因在于相關部門的亂收費、亂罰款、亂審批、亂許可。中國因相關部門收費損失的就業機會,估計至少在1500萬左右。”
天佑中華!
參考資料: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