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定創(吳.宮.隹.茶) [121570:10734], 11:40:36 10/04/2004:
吊唁“新自由主義”--我國經濟發展之戰略選擇(1)
一、 理論要點:
1、經濟學理論是以假設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的分析和演繹,因此再“完善的”經濟學理論與真理都是有一定距離的。只不過這個距離有遠有近,因為以假設為前提,荒謬理論太多。既使是某一種經濟學理論比較接近實際,但經過社會各方參與人的實踐而引起環境變量新的變化,這種變量又會引發經濟學理論原有的模式或結論要作調整。因此,理論雖然重要,衡量一個經濟理論的真理性更多的只能靠社會實踐。
2、經濟學理論是有階級性的,站在人民群眾的利益的角度看問題與站在權貴資本的角度看問題是根本不同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角度是站在勞動者的角度來說話的,“新自由主義”等理論是站在資本權貴的角度看問題的。當前的產權改革理論爭論,也要看是站在什么角度,社會那個階層的利益上說話。主流經濟學界已權貴利益化了,才對已引發的致命性的社會問題視而不見。拿他們來說只照搬資本主義,(口號是‘與國際接軌’),才可憑借權貴的優勢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3、在股份化的資本市場內,現代企業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權與管理權分離。在現代資本理論框架中并不能找到國有持股人與私有持股人因為不同,從而影響了現代企業發展好壞的理論依據。我國的國有產權所發生的虛擬化問題,其實質根本不是現代資本的理論問題,而是這個理論框架之外的政治民主問題。資本社會化是歷史發展潮流。而將國有資本賣給私人的當今改革,其實質是資本家族化,是歷史倒退。
4、我國“新自由主義”理論主導下的產權改革實踐,使我國社會迅速二極分化。貧困人口仍在擴大,內需嚴重不足。這是不能否認的現實。我們不能忘記鄧公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以表明這種理論的破產。
二、 改革實踐的結論
1、“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不適合中國
“新自由主義”可能曾經是一種好的理論,因為它引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向了成功。但是它已是過去式。是當今發達國家剝削欠發達國家的一種理論。中國現今的國際環境顯然不能同歐美等發達國家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相比,就是國內環境也是根本性質不同。“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不適合中國是顯而易見的。從我國產權改革導致社會迅速二極分化的現實,也已證明“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指導我國改革實踐的極大危險。極大的社會二極分化,結果必然是使國內的消費市場萎縮,將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改造成國際市場的低端打工,獲得可持續發展只能是畫餅充饑。
2、從俄羅斯改革的實際已被證明用“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指導我國經濟改革的極大危險性。
3、為“計劃經濟” 理論正名
為了推行資本主義,這些年“計劃經濟理論”被批得體無完膚。應該總結的是,我國前三十年計劃經濟的實踐確有很大缺陷。但“計劃經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基礎的,其理論基礎是深厚的。而且我國解放后的前十五年的經濟實踐,證明如果沒有計劃經濟,我國根本不可能在戰勝帝國主義封鎖的情況下建成我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并曾有過突飛猛進的超速發展。
建立在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基礎上的“計劃經濟”的失敗,理論界已作了很多總結,但是我認為這個總結不太正確,這些總結沒有觸及事物的本質。
4、“計劃經濟”(或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失敗的本質原因在那?
建立在社會主義國有經濟基礎上的“計劃經濟”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同全世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都沒有真正地解決社會的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問題。才導致實際上的國有資產官僚化,名義上資產是全民所有,實際上由官員個人說了算。真正的所有權人被虛擬了。因而才產生社會的激勵機制不足等。
任何一種經濟制度都要不斷地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改革。“計劃經濟”在建國初期所發揮的巨大威力,如果我國能及時地作社會民主化和激勵機制的改革,使勞動者在生產中不僅是名義上的也是實際上的主人,不一定沒有生命力。從后發資本主本義國家往往也要借助國家的力量(控制、干涉)來與國際資本相抗衡現實,跨國公司、經濟帝國內部高度的組織計劃性,都說明國有經濟和經濟的計劃性是國家管理和發展經濟不可否缺的工具。
特別強調的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未來的國家經濟都將是“計劃經濟”。因為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產銷越來越直接見面,價格越來越透明,國家級、世界級的產供銷總體數據都是越來越透明,國家干預、計劃調節都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手段了。象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宏觀調控,就是信息社會新條件下“計劃經濟”的新發展。
社會的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是國有經濟的靈魂。產權虛擬化的命題本身也說明人民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在人民的手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說改革的方向只有實行真正的民主而不是其他。
5、不能從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極端走到自由資主義的極端不能正確地總結歷史經驗,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在與國際接軌的口號下,一切照搬“新自由主義主”經濟理論,這就是當前某些改革派的“當代王明”。
由市場產生出激勵機制,由社會主義的國有資產來保障大多數勞動者的福利,這就是鄧小平理論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
我們必須回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軌道上來。國有的經濟組織雖然很多是不賺錢的,但容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社會的消費市場總量可以保持不變,這為私營企業搶占這個市場提供的利潤來源,當全部企業都以利益為導向,國內的消費市場只會萎縮,當國際社會也容納不下中國五億低端打工者的時候。中國經濟就只有“拉美化”
6、全世界根本無法容納下中國(還不要算印度)的低端勞動力。內生性經濟才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所指的改革方向在我國繼續走下去注定要失敗。因為中國有13億人口。既便是將全世界的生產都搬到中國來,也不能解決中國的近半數人口的就業和貧困問題。如果放到一個更大環境來看,全世界根本無法容納下中國、印度(之所以要包括印度是因為有印度十億人口的存在,由于勞動力競爭因素,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勞動力價格也不可能漲到那去)如此之多的低端勞動力。
實踐也已證明,“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無法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在有限有國際勞動力容量下,中國更多的農業人口已經被,并將進一步被邊緣化。可以預言,脫離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任何其他經濟理論都無法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最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解決的途徑。
三、“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應該下課
我們之所以痛批“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在中國的應用,是因為這些理論根本不能適用于中國。
資本主義的所謂自由經濟,是以一方占有另一方的勞動或資源為其發展的前提的。由于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都有一個較好的社會民主制度,當一國之內資本經濟發展到一定限度之后,民主制度的結果使國家通過二次分配來平衡貧富差距的擴大,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促進資本的社會化。這樣所形成國際壟斷資本就會將這種制造貧困的功能向第三方國家轉移。當今世界的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化就是這種資本主義的杰作。中國要改變這種被轉移對象的地位,中國要富裕,全世界的貧困勞動者要富裕,用這種“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豈不是與虎謀皮?在現有世界經濟秩序下,中國難道還能找到被十三億人口“剝削”的新對象?
全世界人的共同富裕的經濟理論,顯然不是那種“專門研究賺別人錢,以最少付出獲取最大好處”的制造窮困的“新自由主義”的經濟理論。我們現在之所以比印度發展更快一些,是不是可以說正是因為我們在當前情況下仍比印度的“新自由主義”更少一些!
只有全新的“共同富裕”經濟理論才是解決中國十三億人口真正富裕經濟理論!這種理論還沒有產生?
不!這種理論早就產生了,他就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的經濟理論。當然,上升到共同富裕的經濟理論的角度上來說,我們它還很需要創新和發展。比如,當年毛澤東在農村所建的合作組織,就是一種“共同富裕”的萌芽。在合作組織中,以相互提供勞動來滿足各自的需求,全部勞動者都納入生產體系。而在以利潤為唯一目的的“比較優勢”社會里,農民被邊緣化。
我認為,我國當年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計劃經濟,其創造社會財富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其失敗不是失敗在理論上,而是失敗在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問題上。民主制度沒有跟上,才失去激勵機制。全世界的社會主義都沒有真正解決國家的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問題,集權領導使社會主義產生異化。勞動者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當家作主,其財產權才被虛擬化。我們不能因為失敗而將當年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計劃經濟貶得一無是處。
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會的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問題,所以才可能通過國家的二次分配和股票市場大眾參與,使資本主義得到改良。可見政治民主與經濟民主制度是不管那一種社會形態求得共同富裕社會所都不可缺少的。它是屬于先進文化。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才是我國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
總結我國及世界的歷史經驗,都證明了在我國不能走資本主義的自由化道路,只能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這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并不是不要國有制,并不是不要經濟計劃,我們所缺的只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一切腐敗的根源、國有產權的缺位,基本經濟生活中的激勵機制的不足,都是同我國的政治民主和經濟民主不到位有關。沒有真正勞動者在政治上和具體生產活動中的深度參與的制度保證,在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走向共同富裕的任何理論都是一句空話。
四、 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基本就可以明確我國經濟發展應有的戰略選擇。如果我們作以下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比較,就應更明確。
如果將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模式分類,典型的大體應分為以下幾種:
1、 美國模式。從自由資本主義起家,依靠殖民,霸權、掠奪、國際壟斷性的貿易而成為今天的發達國家。
2、 東亞模式。
3、 拉美模式。
4、 印度模式。
5、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
“新自由主義”理論家們鼓吹和主導選擇的是美國模式。所以這種人“言必稱希臘”,這種模式在當代國際環境條件下根本走不通。目前主流經濟學家鼓吹的是東亞模式,但由于中國權貴的貪心、黑心和強大的腐敗因素,實際使中國走向的是拉美模式,這是十分危險的,不能不引起作為平頭百姓的我們在這里大聲疾呼。
東亞模式對中國來說無疑是可借鑒的,但是借鑒歸借鑒,問題還是要歸結到一點上來,中國有八億農民,東亞模式不是不好,只是仍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
我們過去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二十年改革后的今天,對于窮人來說,這仍然是一條真理。鄧小平給我們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是一個歷史性的戰略選擇。它不是東亞模式,更不是拉美模式,中國的經濟模式要在實踐中創造。一切照搬的“磚家”們都應休息。
選擇市場經濟,是因為社會生產還需要激勵機制和市場平衡機制,但是,既然是社會主義,那么,社會生產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物質和文化的需求,而不是一切都資本利潤化。不是少數人暴富,多數人邊緣化。如果這個指導思想不明確,就會出現將國家的一切都分光賣光,將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一切產業化。要堅決反對那種打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旗號,實際上搞權貴資本主義。
五、 毛澤東的寶貴遺產
1、“互助合作運動”,這一運動使中國農民迅速地脫離的貧窮。它的思想意義在于,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具有激勵機制的社會勞動,并不一定非要以資本利潤化為目的。這里特別提
及它,并不是說我國當前農村還要再行“互助合作運動”,而是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啟發,解決邊緣化問題,我國應組織以提高這些人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的社會福利生產。我國現在已具有組織這種社會福利生產以的一切條件。當城里大批彩電賣不出去,工廠關門,工人下崗,失去基本生活來源,而農村仍有多數家庭沒有彩電,農產品又沒人要的時候,政府為什么不能將這種失去利潤紐帶的消費需求聯結起來?這不是一種被邊緣化人口的新型“互助合作運動”? 所謂“擴大內需”,解快“三農問題”,如此而已。不要幻想要其他更好的路了。
2、依靠民主解決問題
在新的時代,用民主解決問題和民主監督應有新的表現形式,民主應更制度化。
對毛的歷史辯解
千古偉人毛澤東心里只裝著人民,他的政策天平的一端只有人民,這是大家所公認的。如果你認真研究了中共黨史你就可發現,毛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型民主的建設者。例如,民主集中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內的民主生活會,批評與自我批評,中國的人大制度,政治協商會,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群眾監督等等。正是這些全新的民主形式,團結的凝集了全中華民族的力量,成為毛澤東主義戰無不勝的法寶。但是經濟建設時期,由于社會的網狀結構,民主需要規范化、制度化,毛澤東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這一點,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毛澤東的民主思想和未竟的民主事業。
實際上毛已為中國建設了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框架。這個框架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在政治制度層面的戰略選擇。但是為什么人們仍普遍地認為在中國沒有民主?這里最主要的貓膩在那里?使這個制度失效的貓膩,就在于人大代表的選舉上。指定選舉、等額選舉,代表的符號化,沒有建立至高無上的憲法權威和違憲審查,而這些才是保證真正人民代表當家作主的關鍵。
蔡定創
*** 返回論壇 http://washeng.net/HuaShan/BBS/shishi/gbcurrent.html
跟帖目錄:
- 論劍談棋 豪杰盡聚 - 華岳論壇 http://washeng.net/ - http://washeng.net/
聲 明: 文 責 自 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