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式程序”實質上是國有資產的流失
當高等教育日益成為一種稀有資源時,對于誰來享有高等教育資源的爭論似乎也越來越大。無論如何,當我們稱高等教育為一種資源時,這種資源是屬于全民的,當我們把這種資源定義為資產的時候,它便是國有資產。
國家要培養人才,就必須轉出一部分資產。而國有資產本身就是屬于全民的,所以考生可以無償的或者只是交少量的費用獲得高等教育。只是獲得好等教育的考生,必須經過一道嚴格的程序,誰讓這份資產大家都想要呢。倘若這份資產不是通過正當程序轉讓出去的,即使最終的結果再公正,也無法實現程序上的公正,讓廣大的考生無法信服。
我們說的這種程序,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一考定終生,盡管學者始終對之種種詬病,卻是相對而言公平許多的程序。然而,打著創新、多元化幌子的“復旦式程序”的高考招生模式最終還是出現了。
2006年4月1日、2日,1185名上海高三學生走進復旦光華樓,完成了2006年復旦大學自主選拔錄取“面試”,經由面試專家綜合評定,最終將預錄取300名學生,這些學生可以不參加高考,直接入讀復旦大學。錄取結果將于4月5日后向社會公布。(《新京報》4月3日)
為什么是在上海,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倘若一所地方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要實行“復旦式程序”,是不會有人去響應的。因為,復旦大學的高等教育資源是優質的國有資產,正是如此,復旦大學自主選拔錄取“面試”注定了將是掌聲稀松。復旦大學在行使國有資產的同時,是否有想到通過聽政會的形式聽聽他的股東的意見,至少,復旦大學還是全國人民的復旦大學。
事實上,當人們討論高考是否合理的時候,“復旦式程序”這種更加不合理的聲音悄然出現,并且越發有不可收拾之勢。高考試卷全國分流,以至于出現了一些省份的高考分數線異常高,相對而言一些直轄市分數線卻是讓人大跌眼睛。高考試卷全國分流是為了探索更好的高考招生形式,還是僅僅掩人耳目?我想不排除后者的嫌疑:正是因為高考試卷全國分流,各地高考成績不具有可對比性,當然也就可以不按分數招生了。一些高校招生比例向本地嚴重傾斜不正說明了此問題嗎?當高等教育資源向地方甚至一些小利益集團傾斜的時候,是否考慮過,這是在損公肥私,是國有資產的流失,是在明目張膽的實行一種不平等呢。復旦大學只是在這種不平等基礎上又邁出了一步,只是這一步,邁的臭名卓著。
有句哲言說過,公正不僅要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的見的方式實現。這這里,人們看得見的方式便是高考,以及代表高考的分數。“復旦式程序”即使描述的再天花亂墜,也不過只是些人們看不見或者很難看見的方式。倘若人們看不見公正實現的程序,即使結果再公正,又有何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