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新認識
張巨成
(云南大學 馬列主義教研部,云南 昆明,650091)
摘 要: 物的發展和生產力的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物的發展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人的發展。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走“依附型”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還是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今天的中國更需要公正與平等。公正與平等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人才觀。不能為了生產力的一時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
關鍵詞:社會主義本質論 ;公正;平等
在鄧小平理論中,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點是一個很有創新的觀點。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變遷,我們有必要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進行新的認識。
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 (P373)社會主義本質論從提出到現在,一直是思想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系統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解讀和宣傳,借助主流的權威和強勢,形成了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在主流思想認識上的統一,但是,不同的看法仍然存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認識社會主義的開始而不是終結。真理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其是否是真理。隨著實踐的發展,真理要發展,對真理的認識也要發展。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和揭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進行。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從功能、目標、生產力的角度來闡明社會主義本質的。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一是針對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講社會主義只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而不講生產力,并大批所謂“唯生產力論”,把社會主義越搞越窮的歷史教訓。鄧小平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1](P116)
二是針對當時仍然存在的離開生產力發展抽象談論姓“社”姓“資”,改革開放的合法性受到質疑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90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了一個關鍵時刻。與此同時,關于姓“社”姓“資”的爭論使改革的社會主義合法性受到質疑,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有可能被葬送。鄧小平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清除改革開放的阻力,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并為改革開放提供合法性理論依據。
三是針對長期流行的把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和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傳統政治與意識形態。鄧小平指出,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1] (P203) 1992年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在回答社會主義能不能搞市場經濟時,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著名論斷:“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 (P373)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突出強調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功能,糾正了過去忽視生產力發展的錯誤觀點;突出強調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發展目標。這一理論為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堅持發展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提供了理論基礎。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第一個特點是:突出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這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歷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同社會主義的本質聯系起來,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提到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高度,揭示了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聯系,說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最主要的功能和最根本的任務。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都十分重視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性質的變化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鄧小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重視生產力的觀點,反復強調生產力的重要性。他說:“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講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最高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1] (P63) 他強調指出:“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堅持社會主義,要建設對資本主義具有優越性的社會主義,首先必須擺脫貧窮。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只有到了下世紀中葉,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才能說真的搞了社會主義,才能理直氣壯地說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現在我們正在向這個路上走。”[1] (P225) 鄧小平批評“貧窮的社會主義”,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那么,富裕就一定是社會主義嗎?不一定。富裕、生產力發達不一定就是社會主義。還要看與其相配套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包括意識形態)。單純地、一般地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資本主義也有這個本質。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也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并曾經推動過生產力的迅猛發展。馬克思曾經講過,資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無所顧忌地按照幾何級數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他在《路易·波拿馬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的自由競爭解放了民族工業生產力”。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家)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殖,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社會生產的物質條件……”。[7](P649)如果只是單純地強調“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區分不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它們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不同。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第二個特點是:突出社會主義在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方面的根本目的,揭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生產關系方面的本質區別。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首先講了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然后緊接著講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方面的根本目的。必須把這個方面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聯系統一起來理解,才能全面和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
唯物史觀認為歷史是人創造的,是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人追求自身目的的能動過程。人類歷史發展是人的發展。物的發展和生產力的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社會主義的運動發展不能脫離社會主義社會的人的活動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物的發展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人的發展。
鄧小平在1986年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1] (P172) 發展生產和共同富裕是統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人們只能在生產力發展所允許的范圍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我們只能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生活。發展生產,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對的;同樣,不發展生產,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對的,而且是不可能的。”[2] (P257-258) 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始終強調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他反復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P111)
鄧小平非常重視共同富裕對于社會主義的根本意義。他強調說:“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1] (P364) 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就是階級分化,必然會產生新的資產階級,必然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與社會主義背道而馳。鄧小平已明確認識到兩極分化的惡果,因此,他早就警告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 (P110-111) 兩極分化會導致階級的分化,會使社會矛盾尖銳化、復雜化。聯系到近幾年中國已出現兩極分化的嚴峻現實,鄧小平當年的警告令人深思。
鄧小平把實現共同富裕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內容,這是他對社會主義長期思考的結論。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應當是富裕的。但是,一個富裕的社會不一定就是社會主義社會。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要看社會財富的分配是否公正合理,還要看公正平等的實現程度。共同富裕不但是社會主義的目的,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的原則。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切財富為他們自己共同享有。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1] (P172)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在鄧小平理論中,在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中,沒有重要的突出位置。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人民的富裕幸福,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3] (P170) 要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3] (P179) 江澤民直接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加以強調,這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繼承和發展。胡錦濤也強調指出:“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6](P5)
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畢竟是一種理論。理論要靠人的實踐,才會顯現出價值。理論也往往會與實踐脫節,與實際有差距。理論也是一種理想,一種信念。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但是現實中我國的生產力依然存在被束縛的現象,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生產力還并不發達,并存在較大差距。
在現實的中國的社會,剝削與被剝削的現象近幾年來呈增加的趨勢,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1978年,我國的基尼系數是0.16,這個數值在當時幾乎是全世界最低的。1988年我國的基尼系數上升到0.38,1994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43,突破了國際警戒線0.40的標準, 也超過了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基尼系數。1995年,我國的基尼系數進一步上升到0.45。2004年我國的基尼系數是0.465。中國城鎮家庭最高20%收入戶與最低20%收入戶年人均收入差距,從1990年的4.2倍、1993年的6.9倍擴大為1998年的9.6倍。中國國家統計局2000年對中國4萬個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情況的調查顯示:占總調查量20%的高收入者擁有相當于42.5%的財富。同時,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由1978年的2.36比1擴大到2000年的2.79比1。若按可支配收入計算,城鄉差距為3比1;若只考慮貨幣收入,差距就是4比1;若考慮城鎮居民的各種福利補貼,差距就是5-6比1。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披露,內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國財富的45%;而最貧窮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財富僅為1.4%;銀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戶手里。據測算,中國目前億萬富翁有1000人,百萬富翁有300萬人,貧困人口有2億人。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國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國防經費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4%。[4] (P87) 2003年我國的國防經費總額為1853億元,約合224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69%,占國家財政的7.8%。根據2002年中國國防白皮書,我國國防經費絕對額只有美國的5.9%,日本的50.4%,英國的58.6%。2002年我國的軍人人均軍費為8192美元,美國為24萬美元,英國為11萬美元,法國和德國都是10萬多美元。(姜魯鳴:當前制約協調發展的主要問題,學習時報,2004年10月18日)中國的國家安全令人擔憂。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這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國家的生存、發展、安全所必需的。必須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不能為求得經濟的一時發展而忽視國防建設。經濟發展并不一定等于國防建設的發展和軍事實力的強大,要將經濟實力科學地、及時地、有效地轉化為國防能力和軍事實力。可以通過加強國防建設,發展軍事工業來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把軍事工業作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龍頭產業來發展。并且,發展軍事工業還會帶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經濟發展了,但中國目前經濟對外依賴性太強。如中國外貿依存度是62%,美國只有16%;日本號稱“貿易立國”,外貿依存度也不過18%。[5] 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走“依附型”的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還是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東西部的差距在擴大,城鄉之間的差距在擴大,底層民眾的收入在下降、購買力在下降,腐敗依然十分嚴重,“三農”問題亟待解決,就業率較低,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當今的重要問題,也是重要的矛盾。
今天的中國更需要公正與平等。公正與平等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精神,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公正與平等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價值準則。資本主義社會有公正與平等,社會主義社會更應當有公正與平等。沒有公正與平等的社會是非常危險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更要高舉公正與平等的旗幟。沒有公正與平等就沒有社會主義,就不是社會主義。追求公正與平等是中國歷史上早就存在的理念和思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中的重要理念和思想。平等平均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就是平等、平均思想的主張者之一。他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第十六》)中國歷史上平均、平等思想經久不息,并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其思想的源泉就在孔子這里。孔子之前的晏嬰也主張“權有無,均貧富”(《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第三)。《禮記·禮運篇》中的大同思想,也是主張公正、平等的思想。在中國的廣大農民群眾中,平等、平均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以平等、平均作為口號或綱領。歷史上的農民造反(農民起義、農民戰爭)領袖曾提出過“等貴賤、均貧富”的平等平均綱領,并影響深遠。平等、平均思想,既是孔子這樣的偉大思想家的主張,也是數個朝代的農民造反領袖的口號。由此亦可見平等、平均的魅力。中國民間有句俗話說:“一碗水要端平。”這句俗話說明在中國民間普遍存在公正與平等的理念和思想。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要端平中國這碗水。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人才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
要歷史地、辯正地、理性地看待生產力。搞社會主義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但不能片面地、盲目地發展生產力。不發展生產力是錯誤的,搞“唯生產力”論也是錯誤的。發展生產力和發展經濟不是終極目的,人的發展才是終極目的。不能以生產力指標、GDP指標作為衡量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單純指標。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與正確的政績觀,必須走出近幾年來的生產力崇拜、GDP崇拜、市場經濟神話的誤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處理好各方面的社會矛盾,推動改革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推進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
發展生產力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發展不只是經濟的單方面增長,不只是生產力的單方面發展。不能為了生產力的一時發展而破壞生態環境,也不能為了生產力的一時發展而破壞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生產力也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文選.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鄧小平文選. 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江澤民. 論“三個代表”[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 楊帆. 新時期中國國家安全的基本原則 [J]. 戰略與管理,2004年, (2).
[5] 財經時報. 2004—04—10.
[6] 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J].求是,2003年,(13).
[7 ]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本文作者系云南大學馬列主義教研部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