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經濟的對話------------VIII
袁大成
乙:在一開始的三個對話中,你首先分析了中國經濟改革前所存在的三個基本問題;在后面的四個對話中你又對影響著中國經濟改革的主流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那末,在下來的三個對話中,你打算談哪些問題呢?
甲:在這次和以后的兩個對話中,我要分別從社會經濟系統結構和貨幣流通平衡的角度來分析討論社會經濟運動的平衡條件及經濟增長等問題。最后,我要對經濟學說的歷史發展過程作一個簡要的評論和綜述。
乙:在我們的所有對話中,你都不時地提起諸如“平衡”,“運動”等概念。為什么這些概念如此重要?
甲:因為在我看來,中國經濟的指導者們,無論在改革前還是改革后,都缺乏從宏觀經濟運動的平衡條件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中國經濟的問題,僅把社會經濟管理看成組織產品的生產和供應而已。
(順便說一下,其實不止中國是這樣,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中,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主流經濟學觀點也曾是如此,從而導致這些國家的經濟在過去周期性的失衡。)
乙:我看不出這有什么不對。社會經濟的管理難道不就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組織產品的生產和供應嗎?
甲:如果把社會經濟的管理僅僅看成是組織產品生產和供應,那么,就會把社會經濟變成了企業經濟。以企業經濟的概念來指導社會經濟,就不避免地導致社會經濟的失衡,使社會經濟的運轉陷入危機。
乙:你這段話過于抽象,我還是不懂,為什么以企業經濟的概念來指導社會經濟,就會導致社會經濟的失衡,還會陷入危機?
甲: 我在《對話III》中已經指出,與傳統的自給自足式的自然經濟不同,企業經濟是一種追求產出大于投入的經濟模式。在這種條件下,經濟平衡顯然不能靠企業本身來獲得,就像我們不能夠想象飯店這種企業可以靠飯店本身員工自己的消費就可以運作下去一樣。這種企業經濟模式由于本身的不平衡性,就必須靠外部市場的存在,才能運作起來。然而,如果社會經濟的指導者們,仍然以企業經濟的那些概念來指導社會經濟時,整個社會經濟就成了許多企業經濟的疊加,其本身的不平衡性當然不能在這樣的疊加中消除,從而使社會經濟在整體上也會失去衡,企業的運作最后也會陷入困境。
企業只有在產出大于投入的條件下才能賺取利潤。但是,從整體上來觀察問題,就不難看到:一個社會內部所有部門的投入總和,正構成這個社會的市場總容量。如果這個社會的所有部門都是追求產出大于投入的利潤的企業化經濟單元,那么,這個社會的經濟就必然會失去平衡。就像在國際貿易中,要使全世界所有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同時達到貿易盈余是不可能的一樣,要使社會內部的所有部門都變成盈利的產業部門,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其結果只能導致社會經濟的失衡,陷入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乙:但是,現代社會就是由眾多企業單位組成的啊。就是說,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現代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大堆企業的迭加。你能不讓這些企業不用企業經濟的概念來指導其運作嗎?
甲:企業當然要靠企業經濟的概念來指導其運行。但是政府就不能用企業經濟的概念來指導社會經濟。正因為現代社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大堆企業的疊加,所以就需要政府介入,進行經濟調節,否則社會經濟就會走向失衡,從而發生生產過剩危機。
社會經濟本質上是一個封閉的大系統。其中的生產部門,僅是社會經濟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這個子系統我們把它叫作社會產業系統(P 系統)。在這個子系統中,有著諸多的系統元素,即企業單位,盡管在這個子系統內部的各產業單位有著各種各樣的交換,但在贏利條件下,這個子系統本身是個不平衡系統。任何一個不平衡系統,如果它能夠長期運作下去,它必然是一個大系統的子系統。在這個大系統內部,必然有著另一個與其過程相反的不平衡子系統存在,形成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關系。就像在我們地球的生態大系統中,光合作用系統與呼吸作用系統,就是兩個互相依存的對立統一的子系統一樣;在社會經濟大系統中,與其產業系統相依存的,還必須有另一個子系統,非產業系統,即社會消費系統 C來與社會產業系統 相互對立,相互依存,共同形成社會經濟系統的統一體系。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在中國這些年來的經濟改革中,一些經濟學者們要把中國許多社會事業部門包括醫療部門都產業化的主張是多么無知。我們下面還會進一步看清這一點。
乙: 為什么社會產業系統不能靠本身來平衡?產業部門不是有各自的成本開支嗎?社會產業系統內部各部門之間也不是有著大量的相互購買嗎?自由競爭的市場價格機制難道不能保持社會產業系統本身實現平衡?
甲:歷史上曾占過主流地位的某些經濟學派認為,生產不但制造產品供應,也制造著需求。因為,在這些經濟學家們看來,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諸生產要素的開支所形成的購買力,終究會把市場上的全部商品買走,不會過剩。即使產品一時過剩,在自由競爭的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下,過剩產品會降價售出,從而恢復市場平衡。
實際上,正如我們在《對話III》所分析討論過的,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就是追求產出 > 投入的差值的。這一點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本身是不能靠自身的購買力來平衡的,就像我們不能想象一個餐館可以靠自己的雇員們的大吃大喝就能運轉下去一樣,以追求利潤和資本增值為目的的資本主義企業部門是不能單靠企業生產成本所提供的購買力來實現平衡運轉的;必須要有產業系統以外的購買力才能幫助產業部門實現生產平衡運轉。
至于一個社會的產業系統內的不同企業部門之間的相互購買,能不能幫助產業系統內各個產業部門實現平衡運轉,這可以分幾種不同的情況來討論。
我們首先來看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和消費品生產部門之間的相互購買的情況。
比如,紡織器材生產部門同紡織品生產部門就存在有大量的相互購買活動:紡織品生產部門購買紡織器材部門的紡織器材,紡織器材部門的員工購買紡織品部門所生產的紡織品。
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難發現,紡織品生產部門用于購買紡織器材的開支,只是其生產成本的一部分,當然也是紡織品產出值的一部分。那末,紡織器材部門所得自出售紡織器材的收入,加上紡織品生產部門的其它成本開支,還是小于紡織品產出的終產值。就是說,在產出大于投入的前提下,紡織品產出值大于投入的部分,顯然不能靠紡織品生產鏈上的不同企業部門之間的購買力來實現的。
可見,那種依靠重工業的支出來實現產業利潤和社會經濟平衡的分析是有問題的。因為所有重工業產值(不包括軍事工業)最后都要轉移到終極消費品的產值中去,換句話來講,重工業的所有產值,其實都只是終極消費品產值的一部分。重工業的成本支出當然也是終極消費品成本支出的一部分。順便說一下,這里的分析結論也是針對那種認為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可以實現社會生產平衡運轉的理論的而言的。
即使來自別的產品生產鏈中的購買力,也不能幫助整個社會的產業系統實現整體平衡。比如,即使有來自食品生產鏈上的購買力來購買紡織品,那也同樣有出自紡織品產業鏈中的購買力去購買其他產品或服務。這可能使某些產業部門實現利潤的條件下運轉,但是卻不能使整個社會的產業系統在整體上即能實現利潤(即實現產出大于平衡)又能平衡運轉。
這種分析適合所有的不同產業部門的相互購買情況。比如,如果醫療系統也是產業部門,那么來自醫療系統的購買力實際上不過是來自其他產業系統的員工們在生病購買醫療服務是的花費的一部分。套用上面例子,那就是醫療系統購買紡織品等等諸消費品的購買力,實際上不過是紡織產業等等諸產業的員工們花在醫療上的費用的一部分,其實仍然是紡織業等等生產的投入的一部分,顯然仍然不能幫助紡織等諸產業部門在實現產出大于投入的條件下的平衡運轉。只不過更糟,因為在產業化的時候,醫療部門也在追求利潤,所以,其成本花費只是醫療部門收入的部分,從而使社會經濟更加不平衡。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一個社會的產業系統可以靠自身平衡,那就是,這個產業系統的所有經濟單元的利潤等于零,就是說,產出=投入,或者所有企業所賺取的全部利潤都被資本家用來消費掉。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社會內的所有部門都是產業部門也不成問題,也可以實現經濟平衡,而不會出現生產過剩。但是這樣一來,如果利潤率等于零,私人投資者還會投資生產嗎?
資本主義經濟只有在產出大于投入,利潤率大零的情況下才會開動。然而,從宏觀整體上來看,一個純由這樣的資本主義經濟單元組成的社會,是不可能同時讓其內部的所有經濟單元實現產出大于投入的盈利情況,如同不能想象世界上所有國家可以在同一段時間都在國際貿易中實現貿易盈余一樣。世界上所有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盈余的代數和只能等于零。國民經濟也是這樣,從總體上來看,其內部各經濟系統之間的價值交換的代數和也只能等于零。
所以,從實現社會經濟平衡運轉的條件上來看,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不能由清一色的追求產出大于投入的產業部門所組成;還應該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不追求產出大于投入的諸單元所組成的子系統,就是我開始所提到的C 系統。這個系統的功能,就是要吸收和消耗產業系統所追求的產出大于投入之間的差值,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平衡運行。
乙: 你能不能講講你所說的C系統都是那些單位?
甲: 屬于C 系統的單位首先包括免費向社會提供服務的諸部門,如政府部門,養老院部門,醫院部門,教育部門等等。
當然這些部門的屬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這些部門是向公眾提供免費服務時,它們就屬于C 系統,其運作費用(通過政府)來自P系統產出大于投入的差額部分。其功能,不僅在于向公眾提供免費的諸項服務,而且也在于消耗社會產業系統產出的余額,維持社會經濟整體平衡。
當這些部門成為自負盈虧的收費的產業部門,那么就變成P 系統的一部分。這些部門所賺取的利潤越多,社會經濟的不平衡性就越突出。
屬于C 系統的單位還包括國防部門和軍火工業,因為軍火工業的產出并不出現在國內市場上分享國內消費者的購買力,而其成本開支卻加大了國內市場上的購買力,用于吸收 P系統產出的產品余額。因此,國防工業也是C 系統的組成部分。與之相似的還有宇航部門等等。
屬于C 系統的還有公共設施的基本建設。比如一條鐵路,可能需要好幾年的建設才能完成。在完成前,社會對其只有投入,沒有產出,在這個階段,它就屬于社會經濟中的C 系統,社會對其的投入也在市場上形成有效購買力,用于吸收 P系統自己所不能消化的產品余額。
但是,上述鐵路工程一旦建成投產,就變成 P 系統的組成單元。同樣,一條公路在建設完畢后,如果是收費公路,它就變成了 P系統的組成單元;如果是免費公路,則仍然是C 系統的單元。不但某些公共設施的建設如此,即使私人產業部門,在其基本建設期間,也是 C 系統,一但其建成投產并開始盈利,就變成了 P 系統。反過來的情況也有,如某些原來盈利的產業單位,陷入虧損期間,就是 C系統中的一分子。從投資者的觀點來看,盈利的單位變成虧損的單位,是很不幸的事情,然而,從社會經濟整體上來看,虧損的經濟單位,也發揮著一定的社會經濟功能,既作為C系統的一分子,來平衡社會產業 系統(P)的產品余額,消除生產過剩。
可見,許多經濟建設,其性質是可以在P系統和C系統之間轉變的。政府應該而且可以在動態中通過調整參數來實現社會經濟的大致平衡。
我們現在再用圖示來說明 社會經濟兩大系統的平衡:
政府 |
政府開支 |
u
產業系統 總產出(P) |
P系統員工 |
醫療,教育 |
國防,科研 |
社會保障 |
公務員工資 |
C 系 統 諸 部 門 |
C系統貨幣購買力流向 |
P系統剩余產品流向向 |
稅收 |
基本建設 |
圖1社會經濟平衡圖
從圖1可見,產業系統P在產出大于投入的條件下,其系統內部的員工們,僅能購買P系統總產出的部分產品。其大于總投入部分是產業系統內無法消化的余額。產業系統的資本效率越高,即產出值越是大于投入值,這個余額越大。如果沒有來自產業系統之外的購買力,產業系統內各個生產單位,將由于剩余產品的積壓而不斷地裁員,在乘數作用下,市場進一步萎縮,最后爆發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
僅靠P系統不斷地擴大投資,也不能阻擋生產過剩危機的到來。因為新的投資固然增加了一時的購買力,但很快也帶來了新的產出涌入市場。從而使新一輪的產品過剩危機更嚴重。
而C系統則不同,C系統只有開支,沒有產出。換句話來講,C系統只向市場投入有貨幣支持的購買力,而其向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卻是免費的,當然不會消耗市場中的有限購買力。實際上,C系統就是 P 系統產品所需的外部市場,它所提供的購買力幫助P 系統實現其利潤,并和P系統共同組成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統一的社會經濟大系統。當C 系統所購買的產品大致等于P 系統本身不能消化的余額時,即 產業系統所追求的產出大于投入之間的差額時,社會經濟在整體上就會實現平衡。
乙: 那么,社會消費系統,即你所講的C 系統所花的錢來自哪里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