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潘岳為“世界工廠”下的新定義談起
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近年來,靠著“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即“原料來自國外,產品銷往國外”的經濟模式,中國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許多中國人也為此沾沾自喜。但就在這時,我們忽然發現,我們這座“工廠”拿的只是一點血汗錢,而環境污染、資源耗費的嚴重后果卻都要由自己來承擔。日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發出感言:“什么是‘世界工廠’?就是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污染,所賺取的不過是微薄的加工利潤。”(7月19日《中華工商時報》)
潘岳的說法不是“無的放矢”,有數據為證:現在中國每天的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每到用電高峰季節,就頻頻拉閘限電,而不少地區民眾想喝一口干凈的水卻不可得,這些都讓國民感受到了切膚之痛。付出了這樣大的代價,收益如何呢?有學者作了這樣一番估算:外國投資商拿出30%的資本,擁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潤。而“貼牌生產”更甚,外國人拿走了92%的利潤,中國只拿到8%。
更糟糕的問題還在于,中國要擺脫目前的處境相當困難。有專家指出,現在中國經濟對外國的核心技術、資金及市場的依賴,遠遠超過外國投資商對中國廉價勞動力的依賴,這使得我們幾乎無法和他們討價,只能接受他們的不合理條件。
既然代價如此沉重,收益如此可憐,那么為什么還有人會振振有辭地聲稱要繼續發揮“比較優勢”,不惜繼續為外國人“打二十年工”呢?現在看來,除了認識上的誤區之外,還有一小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地方官員、為外資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的新一代“買辦”以及依附于國際資本的一部分“經濟學家”等,他們從這個結構當中,最大限度地獲得了好處:不僅獲得了有利于快速升遷的GDP數字,而且分得了留給中國的那一小部分利潤中的絕大部分,在消費水平上以大躍進的速度實現了和西方接軌,他們當然要樂此不疲了。
依此“發展道路”繼續走下去,不僅當代人會身受其害,我們更無法面對子孫后代。那么如何才能“解套”呢?在我看來,僅僅按照別人制定的“游戲規則”,靠自發的博弈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智慧,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用迎頭趕上的方式跳出惡性循環的怪圈。像潘岳這樣敢于直面“世界工廠”的真相,并將其坦然地告訴人民,則不妨視作這次絕地求生努力的第一步!
鄔鳳英責任編輯:任遠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